51小说网 www.51xsw.com,明末一凡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眼又是一日,杨云早早做了准备,熬好五缸酸梅汤。吸取了昨天的教训,早上行人不多,不用去那么早,待到巳时这才装车出发。
来到大柳树下,杨云吓了一跳,等候的顾客已有百人之多。看到杨云的马车过来,纷纷围过来喊道:“杨家小哥,怎么这个时辰才来?还以为你今天不做生意了。赶紧赶紧,给我来一盏酸梅汤。”
杨云陪着笑,手忙脚乱的卸下桌凳大缸,开始售卖。今天来喝酸梅汤的人,除了昨天的老顾客外,还有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人手持瓮、坛前来,一次买上满满一坛,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品尝。有了这些大客户,虽然酸梅汤比昨天备的要多,但是卖得更快了,一个时辰就卖完了。
第三天,杨云和风义山赶着马车,刚出鸡爪胡同,就被人拦下。一位貌似大户管家的人掏出十两银子,也不言语,径自卸下一缸酸梅汤,装上跟来的马车便扬长而去,风杨二人顿时呆若木鸡。要知道这一缸酸梅汤,连缸带汁也不过值六七钱银子,如此的大手笔,绝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
第四天,杨云和风义山又增加了五口大缸,分两次才将十口大缸运到鼓楼大街。虽是如此,还是不得不每人限购三盏,才能保证每位顾客都能买到酸梅汤。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直到第八天,人们的抢购狂潮才渐渐冷却下来。
诸位看官须知,再好的东西天天喝,天天吃,人都会厌烦。相反,隔三差五来那么一顿,才会感觉历久弥新。如同恋人夫妻,两人感情再好,若是朝朝暮暮,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就算对方潘安宋玉,西施貂蝉,也会感到腻歪。二人若是两地分隔,长久未见,那一见面,真可谓是**,一触即发。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杨云这酸梅汤也是如此,从第八天开始,每天便只能卖出五缸了。
一来人们新鲜劲已经过去,古人也是很忙的,总不能每天花上半日功夫来排队,就为了喝上一碗两碗酸梅汤。
二来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渠道远不能和现代相比,酸梅汤好喝,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但是来此喝酸梅汤的人大多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酸梅汤好喝的信息只是在这些人的圈子中传播,每日来喝汤的就是这些人。所以销量下降是情理中的事情。
尽管每天只能卖出五缸酸梅汤,收入还是相当可观。
古时不像现在有自来水,家里用水只能用缸存起来,随用随舀。杨云买的就是这种装水用的陶制大水缸,此缸能储水一百多斤。就算每缸酸梅汤一百斤,盛汤小盏每盏可装二两,那么一缸酸梅汤可盛五百盏,五文钱一盏,五百盏就是两千五百文,折成银子就是二两半。而酸梅汤每缸成本不过五钱银子,每缸净赚二两银子,一天卖五缸一共则可挣十两银子。若是达官显贵、巨商富贾家里让送汤上门,赏钱那就更是二两三两的随便给了。
短短十来天下来,杨云也挣下百余两银子。杨云分出五十两,交给风义山,算是仰仗他帮助的谢资。风义山推辞了一番,见杨云确实是真心实意,推脱不掉,只得笑纳。柳依然见杨云挣钱有方,在京城立住了脚跟,心中高兴,每日也是笑逐颜开。
这世上人,向来只有嫌钱少的,从来没有嫌钱多的,杨云也是如此。
但是每日的销量在这摆着,产品再好,只有这么多客户。人们对酸梅汤的狂热已经消退,开始进入理性消费阶段,不过隔三差五来喝上一盏。杨云每日便开始琢磨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他的产品,用商业术语来说就是市场拓展。
市场拓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产品推广,如何在明朝进行市场推广?这是个问题。
若是在现代,只要你有钱,产品推广那是渠道多多。电视电台、网络报纸,都可以做广告,若是再冠名个什么好声音、达人秀,那销量马上就蹭蹭蹭往上串。可现在是明朝,上面说的那些玩意还要再等几百年后才会出现。既然这些都没有,杨云准备做最原始的广告——招贴海报。
这日出摊后,杨云收钱舀汤之余就向前来喝酸梅汤的顾客打听可有人认识画工上乘的画师,没想到还真被他打听着了。
东直门外树枝胡同住着一个姓林的老头,画得一手好画。林老头原是宫廷画师,据说先后给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画过像。崇祯皇帝登基后,克勤克俭,将宫内画师匠人一律打发出了宫。林老头没想到他给皇上画了一辈子画,最后竟落个如此下场,不由得心灰意冷起来,如今蜗居在树枝胡同的一间小房,每日只是饮酒买醉,坐吃山空。
得知此人好酒,当天做完生意后,杨云即沽了一坛好酒,胡乱买了些酒菜,又封了二两银子,独自去了树枝胡同。
物以类聚,人人以群分。树枝胡同可跟鸡爪胡同不一样,鸡爪胡同住的都是些做生意的买卖人,虽然明朝经商者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无商不活,户户都还算家境殷实。而树枝胡同住的则是些破落子弟、花子乞丐和卖艺杂耍之人,搁现在来说就是贫民窟,环境恶劣可想而知。
还未进胡同口,一股恶臭便迎面扑来,仔细一看,只见两个衣衫褴褛的汉子蹲在在胡同口大便,神态自若,也不避人,杨云只得掩着鼻子加快脚步。
又走了几步,一路都是些破门烂户,门口堆了些乱七八糟的玩意,路边蹲着些蓬头垢面之人。好容易看见一个老头,身上还算干净,杨云过去打了个躬,说道:“老伯,你好。”
老头看了他一眼,说道:“这位小哥恁客气,有甚么事?”
杨云道:“跟老伯打听个人,附近可有一位姓林的画师在此居住?”
>
转眼又是一日,杨云早早做了准备,熬好五缸酸梅汤。吸取了昨天的教训,早上行人不多,不用去那么早,待到巳时这才装车出发。
来到大柳树下,杨云吓了一跳,等候的顾客已有百人之多。看到杨云的马车过来,纷纷围过来喊道:“杨家小哥,怎么这个时辰才来?还以为你今天不做生意了。赶紧赶紧,给我来一盏酸梅汤。”
杨云陪着笑,手忙脚乱的卸下桌凳大缸,开始售卖。今天来喝酸梅汤的人,除了昨天的老顾客外,还有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人手持瓮、坛前来,一次买上满满一坛,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品尝。有了这些大客户,虽然酸梅汤比昨天备的要多,但是卖得更快了,一个时辰就卖完了。
第三天,杨云和风义山赶着马车,刚出鸡爪胡同,就被人拦下。一位貌似大户管家的人掏出十两银子,也不言语,径自卸下一缸酸梅汤,装上跟来的马车便扬长而去,风杨二人顿时呆若木鸡。要知道这一缸酸梅汤,连缸带汁也不过值六七钱银子,如此的大手笔,绝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
第四天,杨云和风义山又增加了五口大缸,分两次才将十口大缸运到鼓楼大街。虽是如此,还是不得不每人限购三盏,才能保证每位顾客都能买到酸梅汤。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直到第八天,人们的抢购狂潮才渐渐冷却下来。
诸位看官须知,再好的东西天天喝,天天吃,人都会厌烦。相反,隔三差五来那么一顿,才会感觉历久弥新。如同恋人夫妻,两人感情再好,若是朝朝暮暮,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就算对方潘安宋玉,西施貂蝉,也会感到腻歪。二人若是两地分隔,长久未见,那一见面,真可谓是**,一触即发。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杨云这酸梅汤也是如此,从第八天开始,每天便只能卖出五缸了。
一来人们新鲜劲已经过去,古人也是很忙的,总不能每天花上半日功夫来排队,就为了喝上一碗两碗酸梅汤。
二来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渠道远不能和现代相比,酸梅汤好喝,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但是来此喝酸梅汤的人大多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酸梅汤好喝的信息只是在这些人的圈子中传播,每日来喝汤的就是这些人。所以销量下降是情理中的事情。
尽管每天只能卖出五缸酸梅汤,收入还是相当可观。
古时不像现在有自来水,家里用水只能用缸存起来,随用随舀。杨云买的就是这种装水用的陶制大水缸,此缸能储水一百多斤。就算每缸酸梅汤一百斤,盛汤小盏每盏可装二两,那么一缸酸梅汤可盛五百盏,五文钱一盏,五百盏就是两千五百文,折成银子就是二两半。而酸梅汤每缸成本不过五钱银子,每缸净赚二两银子,一天卖五缸一共则可挣十两银子。若是达官显贵、巨商富贾家里让送汤上门,赏钱那就更是二两三两的随便给了。
短短十来天下来,杨云也挣下百余两银子。杨云分出五十两,交给风义山,算是仰仗他帮助的谢资。风义山推辞了一番,见杨云确实是真心实意,推脱不掉,只得笑纳。柳依然见杨云挣钱有方,在京城立住了脚跟,心中高兴,每日也是笑逐颜开。
这世上人,向来只有嫌钱少的,从来没有嫌钱多的,杨云也是如此。
但是每日的销量在这摆着,产品再好,只有这么多客户。人们对酸梅汤的狂热已经消退,开始进入理性消费阶段,不过隔三差五来喝上一盏。杨云每日便开始琢磨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他的产品,用商业术语来说就是市场拓展。
市场拓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产品推广,如何在明朝进行市场推广?这是个问题。
若是在现代,只要你有钱,产品推广那是渠道多多。电视电台、网络报纸,都可以做广告,若是再冠名个什么好声音、达人秀,那销量马上就蹭蹭蹭往上串。可现在是明朝,上面说的那些玩意还要再等几百年后才会出现。既然这些都没有,杨云准备做最原始的广告——招贴海报。
这日出摊后,杨云收钱舀汤之余就向前来喝酸梅汤的顾客打听可有人认识画工上乘的画师,没想到还真被他打听着了。
东直门外树枝胡同住着一个姓林的老头,画得一手好画。林老头原是宫廷画师,据说先后给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画过像。崇祯皇帝登基后,克勤克俭,将宫内画师匠人一律打发出了宫。林老头没想到他给皇上画了一辈子画,最后竟落个如此下场,不由得心灰意冷起来,如今蜗居在树枝胡同的一间小房,每日只是饮酒买醉,坐吃山空。
得知此人好酒,当天做完生意后,杨云即沽了一坛好酒,胡乱买了些酒菜,又封了二两银子,独自去了树枝胡同。
物以类聚,人人以群分。树枝胡同可跟鸡爪胡同不一样,鸡爪胡同住的都是些做生意的买卖人,虽然明朝经商者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无商不活,户户都还算家境殷实。而树枝胡同住的则是些破落子弟、花子乞丐和卖艺杂耍之人,搁现在来说就是贫民窟,环境恶劣可想而知。
还未进胡同口,一股恶臭便迎面扑来,仔细一看,只见两个衣衫褴褛的汉子蹲在在胡同口大便,神态自若,也不避人,杨云只得掩着鼻子加快脚步。
又走了几步,一路都是些破门烂户,门口堆了些乱七八糟的玩意,路边蹲着些蓬头垢面之人。好容易看见一个老头,身上还算干净,杨云过去打了个躬,说道:“老伯,你好。”
老头看了他一眼,说道:“这位小哥恁客气,有甚么事?”
杨云道:“跟老伯打听个人,附近可有一位姓林的画师在此居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