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重生之宋武大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此时的淮西以安庆为开端,已经打成了一锅粥,乱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厮杀的蒙宋军队。原本向安庆进行赛跑比赛的两支军队,说来也怪,李庭芝和张世杰决定攻打安庆的决心一下,命令一传达下来,原本相安无事的两支军队立时打得不可开交,杀得血流成河。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宋军来说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以免增强博罗欢的守城力量有莫大的好处,是以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命令一传下来,宋军自然要对蒙古军队大打出手。对于蒙古军队来说,阻止宋军向安庆集结,不要使到达安庆的宋军过多,以免使攻城力量过大,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蒙古军队接到命令后自然是要找宋军的麻烦。
李庭芝和张世杰命令宋军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博罗欢命令蒙古军队迟滞宋军都是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其结果却是大出双方意料,整个淮西都在打,都是乱打一气,将领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卒,士卒找不到军官,得不到命令,遇到敌人只好凭着自己的判断行事,一打之下想不乱套都不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两支军队都在向安庆急赶,跑着跑着掉队的,跟不上队伍的也就多起来了,直接后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彻底打乱了建制,将领找不着军官,军官找不着士兵,士兵找不着当官的,哪有不乱的。
这情况有点象淮海大战时的情况,打到后来解放军的建制完全给打乱了,前委根据情况干脆下达了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解放军来了一场混战,干掉了不少国民党军队。
这情况又复现在淮西大地上,蒙宋军队的建制都给打乱了,只能是乱打一气。这场混战一开始是难分难解,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到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蒙古军抵挡不住了,造成蒙古军队抵挡不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淮西老百姓的加入,另一个就是郑静和舰队赶到安庆,给博罗欢送上了“欢送礼炮”,博罗欢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
一开始,这场混战之所不分胜负,各有斩获,原因在于蒙古军队的装备比宋军好,身体素质也比宋军强。怯薛兵团号称蒙古军队的总预备队,其装备、伙食、训练自然是最好的,士卒也是选了又选,好中选优,战斗力自然是强。这是总预备队,虽然享有这些优势,但是最缺乏的却是战斗经验。这点很好理解,作为总预备队的怯薛兵团平时戒备森严,随时可以出动,随时可以开赴需要的战场,事实上这支军队在忽必烈时期能够上战场的次数不多,原因在于好东西总是很少使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时候才会使用,因而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远不如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洗礼的宋军。
三卫军也与此差相仿佛。
再者,建制打乱了,蒙古军队力量分散,骑兵不能集中起来集体冲锋,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的战术派不上用场。骑兵的集体冲锋威力很大,少量的骑兵冲锋效果会大为减少。骑射技术也与此相仿佛,他们人一少,善于各自为战的宋军自然是占尽了上风。
对于宋军来说,淮西淮东两支军队长时间没有得到朝庭的补给,能够生存下来全在于李庭和张世杰的努力,有很多军队是给蒙古人打散了,好长时间与朝庭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凭着对华夏的忠诚坚持下来了。这种坚持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合理的补给,装备营养自然会成为大问题,装备不好,身体状况差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很差劲,正是这种艰苦的坏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可以说坚持下来的人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一遇到蒙古军队自然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再者,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更善于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与敌周旋。
因而,蒙宋军队各有胜长,打个旗鼓相当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一打,整个淮西到处都是混战的军队,老百姓自然是帮宋军了。一来是民族正义感号召老百姓来帮助宋军;再者蒙古人在淮河流域的暴行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巴不得他们倒霉,想不帮宋军都不行。
忽必烈虽然下了约束军队不得屠杀抢掠,以此来收买民心的严旨,对于蒙古军队来说,抢掠根深蒂固,哪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有机会就会干些让老百姓切齿的事情,宋军向他们开战,老百姓自然是开心了。
宋军本来就善长各自为战,和怯薛兵团与三卫军打起来一点不落下风,再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如虎添翼,哪里有蒙古军队,哪里就有老百姓带着宋军来追杀。一时间,忽必烈手中的两支王牌军队好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想不败都不行了。
混战的消息传到李庭芝,张世杰耳里,两人都是苦笑,两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就没有打过这种没有建制的混战,就是当日焦山水战张世杰惨败,最后还是有组织地撤退,也没有这么混乱过。
两人稍一商量,把情况相互参详一番,决定来个浑水摸鱼,乱中求胜,利用蒙古骑兵在混战中不能集中,不能进行大规模集体冲锋,无法发挥战术特长的良机好好打他个大胜仗,即使不能全歼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也要重创他。于是,两人下令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放开手脚,打他个天翻地覆。
这一命令和当年淮海战役时前委下达的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军在这场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而宋军得到这一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命令,狠狠地打击蒙古军队。
当博罗欢接到这消息时,他立时傻眼了,他虽是一员良将,身经百战,也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混战。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建制,没有指挥的战斗一百年也不知道能发生几次,他自然是没有经历过。好在他的军事才干不凡,稍一权衡之后,立即下令所有的蒙古军队归建,向安庆靠拢。他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重新收拢军队,以安庆城为依托,阻击李庭芝和张世杰。
博罗欢是一员良将,他非常清楚李庭芝和张世杰的意图,两人是想攻占安庆城,然后在附近搜集船只渡过长江赶去江南。此时的江南,郭侃一支孤军给团团围住,虽然形势凶险,也没有马上覆灭的危险,因为李隽的总兵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吃掉他,要是李庭芝和张世杰赶到江南的话,李隽马上就会多出几十万兵力,总兵力占了优势的李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向郭侃发起猛攻。
现在歼灭郭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李隽来说这是境内作战,损坏的任务东西哪怕是一个坛子,一个罐子都是老百姓的财产,旷日持久的境内大战损坏的东西很多,不利于恢复生产,战后重建。目前的情况下,蒙古人依然很强盛,要是境内作战时间长了,大片农田荒芜,老百姓逃难在外,即使胜了,代价也会很大,说不定会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这些都不是博罗欢最担心的,他最担心的是郭侃带了二十五万骑兵到江... -->>
第六十三章 淮西混战
此时的淮西以安庆为开端,已经打成了一锅粥,乱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厮杀的蒙宋军队。原本向安庆进行赛跑比赛的两支军队,说来也怪,李庭芝和张世杰决定攻打安庆的决心一下,命令一传达下来,原本相安无事的两支军队立时打得不可开交,杀得血流成河。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宋军来说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以免增强博罗欢的守城力量有莫大的好处,是以李庭芝和张世杰的命令一传下来,宋军自然要对蒙古军队大打出手。对于蒙古军队来说,阻止宋军向安庆集结,不要使到达安庆的宋军过多,以免使攻城力量过大,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蒙古军队接到命令后自然是要找宋军的麻烦。
李庭芝和张世杰命令宋军阻止蒙古军队向安庆集结,博罗欢命令蒙古军队迟滞宋军都是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正确判断,不能说他们错了。但是,其结果却是大出双方意料,整个淮西都在打,都是乱打一气,将领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卒,士卒找不到军官,得不到命令,遇到敌人只好凭着自己的判断行事,一打之下想不乱套都不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两支军队都在向安庆急赶,跑着跑着掉队的,跟不上队伍的也就多起来了,直接后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彻底打乱了建制,将领找不着军官,军官找不着士兵,士兵找不着当官的,哪有不乱的。
这情况有点象淮海大战时的情况,打到后来解放军的建制完全给打乱了,前委根据情况干脆下达了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解放军来了一场混战,干掉了不少国民党军队。
这情况又复现在淮西大地上,蒙宋军队的建制都给打乱了,只能是乱打一气。这场混战一开始是难分难解,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到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蒙古军抵挡不住了,造成蒙古军队抵挡不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淮西老百姓的加入,另一个就是郑静和舰队赶到安庆,给博罗欢送上了“欢送礼炮”,博罗欢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跑。
一开始,这场混战之所不分胜负,各有斩获,原因在于蒙古军队的装备比宋军好,身体素质也比宋军强。怯薛兵团号称蒙古军队的总预备队,其装备、伙食、训练自然是最好的,士卒也是选了又选,好中选优,战斗力自然是强。这是总预备队,虽然享有这些优势,但是最缺乏的却是战斗经验。这点很好理解,作为总预备队的怯薛兵团平时戒备森严,随时可以出动,随时可以开赴需要的战场,事实上这支军队在忽必烈时期能够上战场的次数不多,原因在于好东西总是很少使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时候才会使用,因而他们的实战经验远远不如经历了长时间战火洗礼的宋军。
三卫军也与此差相仿佛。
再者,建制打乱了,蒙古军队力量分散,骑兵不能集中起来集体冲锋,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的战术派不上用场。骑兵的集体冲锋威力很大,少量的骑兵冲锋效果会大为减少。骑射技术也与此相仿佛,他们人一少,善于各自为战的宋军自然是占尽了上风。
对于宋军来说,淮西淮东两支军队长时间没有得到朝庭的补给,能够生存下来全在于李庭和张世杰的努力,有很多军队是给蒙古人打散了,好长时间与朝庭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凭着对华夏的忠诚坚持下来了。这种坚持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合理的补给,装备营养自然会成为大问题,装备不好,身体状况差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很差劲,正是这种艰苦的坏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可以说坚持下来的人都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一遇到蒙古军队自然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再者,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更善于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与敌周旋。
因而,蒙宋军队各有胜长,打个旗鼓相当也就是必然之事。
这一打,整个淮西到处都是混战的军队,老百姓自然是帮宋军了。一来是民族正义感号召老百姓来帮助宋军;再者蒙古人在淮河流域的暴行激起了老百姓的仇恨,巴不得他们倒霉,想不帮宋军都不行。
忽必烈虽然下了约束军队不得屠杀抢掠,以此来收买民心的严旨,对于蒙古军队来说,抢掠根深蒂固,哪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有机会就会干些让老百姓切齿的事情,宋军向他们开战,老百姓自然是开心了。
宋军本来就善长各自为战,和怯薛兵团与三卫军打起来一点不落下风,再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如虎添翼,哪里有蒙古军队,哪里就有老百姓带着宋军来追杀。一时间,忽必烈手中的两支王牌军队好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想不败都不行了。
混战的消息传到李庭芝,张世杰耳里,两人都是苦笑,两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就没有打过这种没有建制的混战,就是当日焦山水战张世杰惨败,最后还是有组织地撤退,也没有这么混乱过。
两人稍一商量,把情况相互参详一番,决定来个浑水摸鱼,乱中求胜,利用蒙古骑兵在混战中不能集中,不能进行大规模集体冲锋,无法发挥战术特长的良机好好打他个大胜仗,即使不能全歼怯薛兵团和三卫禁军,也要重创他。于是,两人下令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取得老百姓的支持,放开手脚,打他个天翻地覆。
这一命令和当年淮海战役时前委下达的不怕打乱建制的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军在这场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而宋军得到这一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命令,狠狠地打击蒙古军队。
当博罗欢接到这消息时,他立时傻眼了,他虽是一员良将,身经百战,也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混战。完全没有章法,没有建制,没有指挥的战斗一百年也不知道能发生几次,他自然是没有经历过。好在他的军事才干不凡,稍一权衡之后,立即下令所有的蒙古军队归建,向安庆靠拢。他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重新收拢军队,以安庆城为依托,阻击李庭芝和张世杰。
博罗欢是一员良将,他非常清楚李庭芝和张世杰的意图,两人是想攻占安庆城,然后在附近搜集船只渡过长江赶去江南。此时的江南,郭侃一支孤军给团团围住,虽然形势凶险,也没有马上覆灭的危险,因为李隽的总兵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吃掉他,要是李庭芝和张世杰赶到江南的话,李隽马上就会多出几十万兵力,总兵力占了优势的李隽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向郭侃发起猛攻。
现在歼灭郭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李隽来说这是境内作战,损坏的任务东西哪怕是一个坛子,一个罐子都是老百姓的财产,旷日持久的境内大战损坏的东西很多,不利于恢复生产,战后重建。目前的情况下,蒙古人依然很强盛,要是境内作战时间长了,大片农田荒芜,老百姓逃难在外,即使胜了,代价也会很大,说不定会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这些都不是博罗欢最担心的,他最担心的是郭侃带了二十五万骑兵到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