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这死老头子心里咋想得,还嫌家里不闹腾啊!
光是两家猴崽子加起来都十一个,就算孩子们听话每天也跟打仗似的。
算了她就是不松口,看他老头子咋办!
姚奶奶心里打定主意。
“唉……”
姚长海见说不通叹了口气道,“那娘你多铺些被褥,别冻着俺媳妇儿和妮儿了。”
“你这小子,俺是那恶婆婆吗?我省的。”
姚奶奶好气又好笑道。
“娘,离做饭还有些时间,您老先歇歇。”
姚长海安置好老人后,和妮儿她大娘打声招呼,就出了厢房,少不得要去哄哄媳妇儿。
没想到,丈母娘已经摆平了媳妇儿,要说这有个明理地丈母娘就是好啊!
让姚长海抓耳挠腮的事,就这么化解了。
*
“刘师傅,刘师傅……”
院子里传来年轻女子的声音。
刘淑英掀开破毡布帘子一看来人笑道,“哟!
常虹啊!
快进来,外面怪冷的。”
来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女人,梳着两个麻花辫,穿着铁灰色的罩衫。
常虹摆手道,“刘师傅您什么时候能上班啊!
您不知道临近过年,这拍电报的人数激增!
尤其是东方红农场,每天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邮电局只有刘淑英一个报务员,原来接发电报的数量少,和平信相比,这拍电报毕竟要贵上许多。
不过自从三年前,这东方红农场成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多了起来,这有急事到邮电局拍电报,是农场里的工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而农场工人,收到的电报,多是“家有急事速归”
成为大多数电报的标准内容。
电报按字收费,当然是字越少越好,内容简洁明了。
刘淑英一开始发电报使用的是老55型发报机,噪音特别大,发出的声音不是“滴答滴答”
而是“嘎哒?q达”
,这收发的多了,真是做梦都是滴滴答答的声音。
随着收发业务量的增加,渐渐的就刘淑英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所以单位就让刘淑英带个徒弟,而常虹已经跟了刘淑英两年了。
别小看了拍电报了,光是脱产就得培训了一年多,而电码就要求熟练掌握近六千字。
常虹虽然现在已经可以独立的收发电报了,但是一忙起来,就容易忙中出错,这不来请师傅出山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