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独行的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2008年8月的一天,我写于1993年的散文诗接纳痛苦,突然被一位叫收藏者的东北网友从日记里挖掘出来,并忍着病痛,一字字敲打出来,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在文章前面,他写道:“几天来,气温越来越高,本来就挺难受的,血压又跟着凑热闹: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没办法,干脆休息,干什么呢?把过去的读书笔记找出几本瞎翻起来。还别说,真发现了几篇好文章,都是当初手抄下来的。我认为不错,抄出来和大家共赏。”
我马上与他取得联系。几天过后,收到这位朋友的回复:“我就是那位阅读并珍藏了您的佳作接纳痛苦14年的读者。因为我喜欢这篇文章。我是一名癌症患者,14年来,我曾多次阅读这篇文章,不断加深对文章寓意的体会和理解,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患病的现实,从而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向您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您的文章带给我的力量!谢谢老师!”
我继续搜索,发现还有一位网名叫雪逸的女士在自己的博客转载了我的这篇散文诗,并配上了好几幅精美的插图。她告诉我:“珍藏了许多年,没想到网络让我认识到了文章的作者,真的很激动,你的这篇文章在我若有所思,并无以遣怀时,读到它就读懂了生活的意义。在此向你致敬了!我手写摘抄存在日记本中至今,每每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感受!”
接纳痛苦作为重点稿件,发表在1993年3月13日工人日报星期刊上。责任编辑李丽来信说:“您的文章很精彩。”1993年4期职工天地月刊发表时在封面打上了标题。我一直喜欢这篇文章,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2
因为文字,与众多的读者结缘为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与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书信往来。他们的鼓励与鞭策,使我的文字生涯无限延伸,使我的精神领域不断扩展。至今,我以装订成册的方式,保留着读者的数百封来信,我视它们为心灵的圣经。
阳信一位读者的来信充满了感激:“每感到自己孤独无助时,就会读你的文章。好感谢你,从你哪里,我寻回了激情、生存的勇气,你的文章是我的泪。”这位读者朋友告诉我,当地报刊,只要上面有我的文章,他就会收藏起来,一遍遍阅读。
安徽一位卫校的学生这样表述她读了我的把自己打开后的感受:“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你的来信和作品时,心涛更加汹涌。当时的感觉只是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尽情地哭上一场。把自己打开是你伸出的双手,扶起了我已经倒折了的自信。相信我,我也会超然地站立在人生舞台,无论成功与否。”
有两位南方笔友,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她们都是通过广东希望杂志里面我的一首诗歌和一段自白认识我的。一位叫英子,我收到他的第一封书信时,她还是一位经销药品的推销员。后来,她不断地把她的习作寄给我,我总是做认真的修改,并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她进步很快,过了两年,她的作品开始见诸报刊,并被调进当地的报社,做了一名编辑。在她做编辑的时候,为我发表了两篇散文。又过了两年,她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自费到北京一家大学脱产进修。另一位是一家针织厂的青年女工,父亲是一家银行的行长。但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总是渴望到远天飞翔。联系了两年后,没有了音讯。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邮件,是一本书,地址北京。上面熟悉的笔迹,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她。果然,打开一看,是一本长篇小说半枝紫罗兰。真是几年不见,当刮目相看。原来,她漂流到了北京,做了一家公司的文员。我看完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内心涌动着欣赏的激情。我一气呵成,为她写出了评论爱情在路上——“全书充满了冲突,现代与古典的冲突;爱情与婚姻的冲突;灵魂与肉体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冲突,现实与梦幻的冲突。全书响彻着梁祝优美的旋律,然而拉开序幕以后,生死相随的故事却一次次缺场。一个个有缺口的男人永远无法完整,他们敞着无法愈合的缺口在婚姻面前显得尤其刺眼。爱情在路上,在高高的天空,虽然林影有着一双尖利的结实的善于飞翔的翅翼,却永远无法到达。爱情与婚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是婚姻的尴尬还是爱情的无奈?”就是这位... -->>
1
2008年8月的一天,我写于1993年的散文诗接纳痛苦,突然被一位叫收藏者的东北网友从日记里挖掘出来,并忍着病痛,一字字敲打出来,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在文章前面,他写道:“几天来,气温越来越高,本来就挺难受的,血压又跟着凑热闹: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没办法,干脆休息,干什么呢?把过去的读书笔记找出几本瞎翻起来。还别说,真发现了几篇好文章,都是当初手抄下来的。我认为不错,抄出来和大家共赏。”
我马上与他取得联系。几天过后,收到这位朋友的回复:“我就是那位阅读并珍藏了您的佳作接纳痛苦14年的读者。因为我喜欢这篇文章。我是一名癌症患者,14年来,我曾多次阅读这篇文章,不断加深对文章寓意的体会和理解,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患病的现实,从而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向您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您的文章带给我的力量!谢谢老师!”
我继续搜索,发现还有一位网名叫雪逸的女士在自己的博客转载了我的这篇散文诗,并配上了好几幅精美的插图。她告诉我:“珍藏了许多年,没想到网络让我认识到了文章的作者,真的很激动,你的这篇文章在我若有所思,并无以遣怀时,读到它就读懂了生活的意义。在此向你致敬了!我手写摘抄存在日记本中至今,每每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感受!”
接纳痛苦作为重点稿件,发表在1993年3月13日工人日报星期刊上。责任编辑李丽来信说:“您的文章很精彩。”1993年4期职工天地月刊发表时在封面打上了标题。我一直喜欢这篇文章,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2
因为文字,与众多的读者结缘为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与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书信往来。他们的鼓励与鞭策,使我的文字生涯无限延伸,使我的精神领域不断扩展。至今,我以装订成册的方式,保留着读者的数百封来信,我视它们为心灵的圣经。
阳信一位读者的来信充满了感激:“每感到自己孤独无助时,就会读你的文章。好感谢你,从你哪里,我寻回了激情、生存的勇气,你的文章是我的泪。”这位读者朋友告诉我,当地报刊,只要上面有我的文章,他就会收藏起来,一遍遍阅读。
安徽一位卫校的学生这样表述她读了我的把自己打开后的感受:“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你的来信和作品时,心涛更加汹涌。当时的感觉只是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尽情地哭上一场。把自己打开是你伸出的双手,扶起了我已经倒折了的自信。相信我,我也会超然地站立在人生舞台,无论成功与否。”
有两位南方笔友,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她们都是通过广东希望杂志里面我的一首诗歌和一段自白认识我的。一位叫英子,我收到他的第一封书信时,她还是一位经销药品的推销员。后来,她不断地把她的习作寄给我,我总是做认真的修改,并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她进步很快,过了两年,她的作品开始见诸报刊,并被调进当地的报社,做了一名编辑。在她做编辑的时候,为我发表了两篇散文。又过了两年,她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自费到北京一家大学脱产进修。另一位是一家针织厂的青年女工,父亲是一家银行的行长。但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总是渴望到远天飞翔。联系了两年后,没有了音讯。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邮件,是一本书,地址北京。上面熟悉的笔迹,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她。果然,打开一看,是一本长篇小说半枝紫罗兰。真是几年不见,当刮目相看。原来,她漂流到了北京,做了一家公司的文员。我看完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内心涌动着欣赏的激情。我一气呵成,为她写出了评论爱情在路上——“全书充满了冲突,现代与古典的冲突;爱情与婚姻的冲突;灵魂与肉体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冲突,现实与梦幻的冲突。全书响彻着梁祝优美的旋律,然而拉开序幕以后,生死相随的故事却一次次缺场。一个个有缺口的男人永远无法完整,他们敞着无法愈合的缺口在婚姻面前显得尤其刺眼。爱情在路上,在高高的天空,虽然林影有着一双尖利的结实的善于飞翔的翅翼,却永远无法到达。爱情与婚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是婚姻的尴尬还是爱情的无奈?”就是这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