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路过繁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走,好似后面有洪水猛兽,甄卓提起脚步,却因卓然的怒喝缩了回去。
两天后,由晴和书城总经理卓苏提交的报告获得市委肯定,甄氏基金改名为晴和阳光基金,与晴和助学论坛合作,由长信为首地企业联合会统一管理,卓苏出任常务理事会主席。基金会采用卓苏的建议,低薪聘请热心义工在各地调查,察访核实情况,并且组织志愿者支教活动,将所有活动地财务公开,全部发布在晴和助学论坛。
按照报告中地构想,第一步就是全力资助晴和周边地区贫困学生,以富裕的晴和为中心,将爱心地光芒辐射状散播,并且针对大学学费高涨的情况,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并为晴和本地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在这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对残疾儿童的资助,确保所有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教育。
晴和日报以整个版面刊登了这个消息,刊载的照片跟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女孩十分相似,照片中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背着孩子在低矮的门前微笑,小姑娘脸上红扑扑的,眼睛干净得仿佛可以照见人们内心的污浊,她穿着大大的棉袄棉裤,鞋子明显不合脚,那瘦小的身体像踩在船上,她双手无措地握在胸前,似乎在向上天祷告,那手上道道血口,十分狰狞。
没有任何煽情的语言,没有泪水,孩子用世间最清澈的目光无声地乞求,震撼人心。照片下面,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对话的两人一个叫做双双,一个叫做卓苏。
卓苏:我说,国家都管不过来。你们做的这些有用吗?双双:为什么没有用,我们的目地是让山区的所有孩子都能读书,也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他们并没有被遗忘。所以,我们鼓励资助人跟孩子写信沟通,也有专门地信箱组义工跟孩子写信交流。
卓苏:我看过你们的个案,帮人要帮到点子上,别人地状况已经恶劣到那种程度。如果我们光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往外逃,岂不是更加残忍。要先生存,才能谈别的,与其大面积撒网,不如给那些只要帮一把,就能改变命运的孩子。这种事情本来就不是民间力量,而且是平头百姓捐赠的民间力量所应该做地。而且即使倾尽所有,我们又能帮到多少呢?
双双:什么事情都要有人去做,政府不做。别人不做,我们去做。其实并没有不同。社会是一体。是一个大家庭,不能因为救不了就不去救。救得一个就是一个,因为只要人人都有这种想法,人间处处有欢颜的那天就不会太远。
卓苏:你的想法太天真了,俗话说,救急不救穷,遇到一个病人,大家给他凑钱治病,这个很容易,但是,脱贫不是我们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最缺的是赚钱的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我们能提供的。而且比较起来,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比他们好是没错,但是,城里的孩子压力也很大,要就业生存,要买楼还贷,要赡养老人,自杀地几率远远大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人如果无知,相对会更加满足现状,你去帮他们,说不定是害了他们,破坏他们平静的生活。
双双:你说地也是事实,但是,我问你,他们无知,是他们愿意的吗,他们满足现状,是他们能够选择地吗?如果连我们这些亲眼目睹他们情况地人都不做,那他们还有什么希望?
卓苏:你们不去,他们难道会绝望?而且你们到底有多少资源?能帮助多少孩子和家庭?
双双:据我所知,目前我们的力量还很微薄,能帮地还非常少,对于那些食不裹腹的人家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这一点,我在边城的一户人家得到验证,他们家有两个孩子读书,他们的父亲离世多年,靠母亲到山里打藤卖几个钱维持生计,大的读高中,已得到资助,小的读初中,并未得到资助,老母亲一见我们就失声痛哭,说高中的孩子刚打电话回来要生活费,可是她哪里拿得出钱,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没有生活费,孩子在学校该怎么办,难道饿着肚子读书吗,我已无法想象。
卓苏:也许你们应该在选择地区的时候注意一下,或者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做出评判,尽量帮助那些最需要的孩子。
双双:我们去贫困地区做助学调查就是为了做评判,就是要帮助最有需要的孩子,比如孤儿,单亲,父母失去劳动能力的孩子,虽然“调查”两字有点不好听,这一步却是不可缺少,我们需要一个严谨的程序和制度,让我们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也就是说能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卓苏:兜兜转转,话又说回来了,难道让他们饿着肚子完成学业?
双双:按你说该怎么办?难道让他们就此辍学?卓苏:我问你,如果现在有两个孩子,家境相同,一个成绩平平,一个成绩优异,你会帮助哪个?如果两个孩子成绩相同,家境相同,一个读小学或者初中,一个读高中,你会帮忙哪个?
双双: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路不熟,我们一般都会找当地的老师带队,曾有一个老师说,
他最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有的聪明,有的学得扎实,反应快,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一点就通,教起来特别有成就感,特别痛快,所以看到成绩优异的学生没钱读书,真像挖他的心一样。对他们来说,考上大学等于鱼跃龙门,等于找到一条通往山外的康庄大道。所以,在我看来,相比之下,读高中的孩子更需要资助,他离龙门只有一步之遥,而读小学的孩子固然费用少,生活中存在太多变数,我自己都不能保证明年会不会过得窘困,怎么能保证长年资助别人,或者保证孩子有这个毅力坚持读下去。
卓苏:那成绩平平的学生怎么办,如果资源不够,他难道就此辍学?还有,你资助了成绩优异的孩子,那其他的孩子会不会受到刺激,觉得自己是被忘记的一群,更加丧失读下去的信心。而且比起来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更需要外界的鼓励,你此时放弃他们,不就起了反作用!
双双:资源不够,是因为我们工作做得不够好,如果可以,我们真想帮助所有的孩子。
卓苏:你又错了,你知道吗,有的贫困地区的人是因为懒惰而贫困,比如说有的把发下去的种子粮吃光了,继续跟政府要救济,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你要想到,只要勤劳肯干,没有饿死人的时候。
双双:我同意,只要肯做肯定有饭吃,但是,我亲眼所见的情况,在许多地区,土地贫瘠到无法想象,交通不便,人们跟天争,跟山争,跟人争,这样还是无法吃饱,已经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家中的壮劳力几乎都外出打工,去得远的多年不回,有的甚至杳无音讯,因为没读过什么书,他们能做的有限,还经常被人骗,拿不到工钱。边城邻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子更不用说,一般是十多岁就嫁人生子,父母借此换一笔彩礼钱为儿子张罗婚事。所以,我们如果还在犹疑,这一代的女孩子又丧失了机会。
卓苏:你一直说读书读书,是不是太高看读书的作用了,读了书能改变什么吗,能让地里多长些粮食,天上掉些金豆子?
双双:当然不能!但是,他们能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跟天争斗的命运!
卓苏:改变命运,这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情吗?
双双:不,我们不能解决,我们也不是去扶贫,我们既没有那个能力,也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我说过,我们唯一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书,这是作为人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因为缺少几十几百块钱而放弃,不能因为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而放弃,我们这些高高在上评判的人更不能因为我们的麻木,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积土成山,可以生风雨,积水成渊,会生蛟龙,没有点滴的积水,即使有蛟龙也会干涸至死。
卓苏:谢谢,让我也做这点滴之水!
对话下面有一段小小的字:谨以此纪念晴和助学论坛最优秀的义工柳双双,愿你在天堂永远快乐!
第十四章完
走,好似后面有洪水猛兽,甄卓提起脚步,却因卓然的怒喝缩了回去。
两天后,由晴和书城总经理卓苏提交的报告获得市委肯定,甄氏基金改名为晴和阳光基金,与晴和助学论坛合作,由长信为首地企业联合会统一管理,卓苏出任常务理事会主席。基金会采用卓苏的建议,低薪聘请热心义工在各地调查,察访核实情况,并且组织志愿者支教活动,将所有活动地财务公开,全部发布在晴和助学论坛。
按照报告中地构想,第一步就是全力资助晴和周边地区贫困学生,以富裕的晴和为中心,将爱心地光芒辐射状散播,并且针对大学学费高涨的情况,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并为晴和本地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在这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对残疾儿童的资助,确保所有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教育。
晴和日报以整个版面刊登了这个消息,刊载的照片跟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女孩十分相似,照片中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背着孩子在低矮的门前微笑,小姑娘脸上红扑扑的,眼睛干净得仿佛可以照见人们内心的污浊,她穿着大大的棉袄棉裤,鞋子明显不合脚,那瘦小的身体像踩在船上,她双手无措地握在胸前,似乎在向上天祷告,那手上道道血口,十分狰狞。
没有任何煽情的语言,没有泪水,孩子用世间最清澈的目光无声地乞求,震撼人心。照片下面,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对话的两人一个叫做双双,一个叫做卓苏。
卓苏:我说,国家都管不过来。你们做的这些有用吗?双双:为什么没有用,我们的目地是让山区的所有孩子都能读书,也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他们并没有被遗忘。所以,我们鼓励资助人跟孩子写信沟通,也有专门地信箱组义工跟孩子写信交流。
卓苏:我看过你们的个案,帮人要帮到点子上,别人地状况已经恶劣到那种程度。如果我们光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往外逃,岂不是更加残忍。要先生存,才能谈别的,与其大面积撒网,不如给那些只要帮一把,就能改变命运的孩子。这种事情本来就不是民间力量,而且是平头百姓捐赠的民间力量所应该做地。而且即使倾尽所有,我们又能帮到多少呢?
双双:什么事情都要有人去做,政府不做。别人不做,我们去做。其实并没有不同。社会是一体。是一个大家庭,不能因为救不了就不去救。救得一个就是一个,因为只要人人都有这种想法,人间处处有欢颜的那天就不会太远。
卓苏:你的想法太天真了,俗话说,救急不救穷,遇到一个病人,大家给他凑钱治病,这个很容易,但是,脱贫不是我们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最缺的是赚钱的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我们能提供的。而且比较起来,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比他们好是没错,但是,城里的孩子压力也很大,要就业生存,要买楼还贷,要赡养老人,自杀地几率远远大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人如果无知,相对会更加满足现状,你去帮他们,说不定是害了他们,破坏他们平静的生活。
双双:你说地也是事实,但是,我问你,他们无知,是他们愿意的吗,他们满足现状,是他们能够选择地吗?如果连我们这些亲眼目睹他们情况地人都不做,那他们还有什么希望?
卓苏:你们不去,他们难道会绝望?而且你们到底有多少资源?能帮助多少孩子和家庭?
双双:据我所知,目前我们的力量还很微薄,能帮地还非常少,对于那些食不裹腹的人家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这一点,我在边城的一户人家得到验证,他们家有两个孩子读书,他们的父亲离世多年,靠母亲到山里打藤卖几个钱维持生计,大的读高中,已得到资助,小的读初中,并未得到资助,老母亲一见我们就失声痛哭,说高中的孩子刚打电话回来要生活费,可是她哪里拿得出钱,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没有生活费,孩子在学校该怎么办,难道饿着肚子读书吗,我已无法想象。
卓苏:也许你们应该在选择地区的时候注意一下,或者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做出评判,尽量帮助那些最需要的孩子。
双双:我们去贫困地区做助学调查就是为了做评判,就是要帮助最有需要的孩子,比如孤儿,单亲,父母失去劳动能力的孩子,虽然“调查”两字有点不好听,这一步却是不可缺少,我们需要一个严谨的程序和制度,让我们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也就是说能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卓苏:兜兜转转,话又说回来了,难道让他们饿着肚子完成学业?
双双:按你说该怎么办?难道让他们就此辍学?卓苏:我问你,如果现在有两个孩子,家境相同,一个成绩平平,一个成绩优异,你会帮助哪个?如果两个孩子成绩相同,家境相同,一个读小学或者初中,一个读高中,你会帮忙哪个?
双双: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路不熟,我们一般都会找当地的老师带队,曾有一个老师说,
他最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有的聪明,有的学得扎实,反应快,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上一点就通,教起来特别有成就感,特别痛快,所以看到成绩优异的学生没钱读书,真像挖他的心一样。对他们来说,考上大学等于鱼跃龙门,等于找到一条通往山外的康庄大道。所以,在我看来,相比之下,读高中的孩子更需要资助,他离龙门只有一步之遥,而读小学的孩子固然费用少,生活中存在太多变数,我自己都不能保证明年会不会过得窘困,怎么能保证长年资助别人,或者保证孩子有这个毅力坚持读下去。
卓苏:那成绩平平的学生怎么办,如果资源不够,他难道就此辍学?还有,你资助了成绩优异的孩子,那其他的孩子会不会受到刺激,觉得自己是被忘记的一群,更加丧失读下去的信心。而且比起来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更需要外界的鼓励,你此时放弃他们,不就起了反作用!
双双:资源不够,是因为我们工作做得不够好,如果可以,我们真想帮助所有的孩子。
卓苏:你又错了,你知道吗,有的贫困地区的人是因为懒惰而贫困,比如说有的把发下去的种子粮吃光了,继续跟政府要救济,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你要想到,只要勤劳肯干,没有饿死人的时候。
双双:我同意,只要肯做肯定有饭吃,但是,我亲眼所见的情况,在许多地区,土地贫瘠到无法想象,交通不便,人们跟天争,跟山争,跟人争,这样还是无法吃饱,已经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家中的壮劳力几乎都外出打工,去得远的多年不回,有的甚至杳无音讯,因为没读过什么书,他们能做的有限,还经常被人骗,拿不到工钱。边城邻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子更不用说,一般是十多岁就嫁人生子,父母借此换一笔彩礼钱为儿子张罗婚事。所以,我们如果还在犹疑,这一代的女孩子又丧失了机会。
卓苏:你一直说读书读书,是不是太高看读书的作用了,读了书能改变什么吗,能让地里多长些粮食,天上掉些金豆子?
双双:当然不能!但是,他们能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跟天争斗的命运!
卓苏:改变命运,这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情吗?
双双:不,我们不能解决,我们也不是去扶贫,我们既没有那个能力,也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我说过,我们唯一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书,这是作为人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因为缺少几十几百块钱而放弃,不能因为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而放弃,我们这些高高在上评判的人更不能因为我们的麻木,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积土成山,可以生风雨,积水成渊,会生蛟龙,没有点滴的积水,即使有蛟龙也会干涸至死。
卓苏:谢谢,让我也做这点滴之水!
对话下面有一段小小的字:谨以此纪念晴和助学论坛最优秀的义工柳双双,愿你在天堂永远快乐!
第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