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共和国战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公众眼里,邱海波教授的铮铮发声,让ICU少了很多“预备患者”。
“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占到确诊病例的10%多一点,从救治成功率来看,远高于甲流、禽流感。”
“不必看到武汉的数字就恐慌,因为武汉是疫情原发地,在暴发流行阶段流行强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毒力会下降,这是流行病学规律……”
这是在纷繁复杂局面里,社会大众听到的邱海波的发声,一句句的潜台词“不用慌”,一言九鼎,在社会心理稳定和疏导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的声音,远不止在大家在新闻上听到的这些。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晚上,邱海波就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的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到第7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确了规范、倾注了心血。
在武汉疫情形势最危急的时刻,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多次商议对策。邱海波建议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组长,同时在原来3家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据此建议,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随后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团队人员驰援湖北的局面也很快形成,时至今日,全国仍有10%的重症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湖北一线,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由于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开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也是邱海波联合其他专家共同建议的。2月下旬,武汉改造出16座“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3000多张,先后收治患者12000人,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3月10日下午3点半,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方舱医院的出现,让很多患者止步在轻症,让ICU少了大量的“预备患者”,成了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患者眼里,有邱教授在,就有了“定心丸”。
“在武汉日夜抢救病人,我在视频上也看到他了,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上,他做得非常好!”南京市第二医院原副院长、传染病专家赵伟这样评价邱海波。赵伟曾经和邱海波一起担任南京市救治非典专家组组长,他们是同在2003年非典隔离病区奋斗过的“战友”。
新冠肺炎远不是邱海波的第一个战场,非典、手足口病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H7N9禽流感疫情、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等,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邱海波。
“我还记得17年去前,我们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非常危重,一来就已经呼吸衰竭了,白肺,当时就已经休克了。”赵伟说,他们当时穿的还是布的防护服,条件和现在不能比,要做气管插管风险非常大,“病人呼吸里,喷出来的都是病毒!但不做,病人就是死亡!”
“太危险,让我上!”当时邱海波带着学生郑瑞强两人,在防护装备还不是很全的情况下,给病人冒险做了气管插管,最后把病人抢救过来了!
周建和王小芳夫妻是曾经的非典患者,对这段生死线上走一遭的不愉快的记忆,夫妻俩多年... -->>
在公众眼里,邱海波教授的铮铮发声,让ICU少了很多“预备患者”。
“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占到确诊病例的10%多一点,从救治成功率来看,远高于甲流、禽流感。”
“不必看到武汉的数字就恐慌,因为武汉是疫情原发地,在暴发流行阶段流行强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毒力会下降,这是流行病学规律……”
这是在纷繁复杂局面里,社会大众听到的邱海波的发声,一句句的潜台词“不用慌”,一言九鼎,在社会心理稳定和疏导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的声音,远不止在大家在新闻上听到的这些。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晚上,邱海波就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的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到第7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确了规范、倾注了心血。
在武汉疫情形势最危急的时刻,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多次商议对策。邱海波建议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组长,同时在原来3家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据此建议,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随后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团队人员驰援湖北的局面也很快形成,时至今日,全国仍有10%的重症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湖北一线,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由于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开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也是邱海波联合其他专家共同建议的。2月下旬,武汉改造出16座“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3000多张,先后收治患者12000人,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3月10日下午3点半,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方舱医院的出现,让很多患者止步在轻症,让ICU少了大量的“预备患者”,成了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患者眼里,有邱教授在,就有了“定心丸”。
“在武汉日夜抢救病人,我在视频上也看到他了,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上,他做得非常好!”南京市第二医院原副院长、传染病专家赵伟这样评价邱海波。赵伟曾经和邱海波一起担任南京市救治非典专家组组长,他们是同在2003年非典隔离病区奋斗过的“战友”。
新冠肺炎远不是邱海波的第一个战场,非典、手足口病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H7N9禽流感疫情、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等,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邱海波。
“我还记得17年去前,我们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非常危重,一来就已经呼吸衰竭了,白肺,当时就已经休克了。”赵伟说,他们当时穿的还是布的防护服,条件和现在不能比,要做气管插管风险非常大,“病人呼吸里,喷出来的都是病毒!但不做,病人就是死亡!”
“太危险,让我上!”当时邱海波带着学生郑瑞强两人,在防护装备还不是很全的情况下,给病人冒险做了气管插管,最后把病人抢救过来了!
周建和王小芳夫妻是曾经的非典患者,对这段生死线上走一遭的不愉快的记忆,夫妻俩多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