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龙无首,奉军2个主力师被全歼。”
“而更糟糕的是,苏南丢了,临近的安徽顿时门户洞开。”
“安徽的本土军阀认为奉系大势已去,随即纷纷倒戈。”
“姜登选见事不妙,只身溜走。”
“如此一来,驻守安徽的一个奉军主力师也惨遭缴械。”
“苏南、安徽两战,孙传芳摧枯拉朽,轻轻松松歼灭奉军3个主力师。”
“得知前线溃败,张作霖暴怒。”
“虽然张作霖没有当面对杨宇霆、姜登选表示不满,但私底下还是大骂。”
“江南只有刘毅飞跟孙传芳打了八个钟头的仗,别人他爹妈少给他装个胆,一枪没放,全投降了。”
“为了扭转战局,张作霖电召在日本观摩军事的郭松龄立即回国。”
“郭松龄接到电报,认为张作霖只是把他当做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有好处的时候,总是想着杨宇霆那帮士官派。”
“出了事就总让自己擦屁股,实在没劲,把他当什么了。”
“于是郭松龄回国后,便以生病为由住进了天津的法国医院。”
“见郭松龄故意装病,张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锅问到底,只好另谋人选。”
郭松龄张作霖为了个人权力,出卖国家的利益,怪不得我背叛张作霖。
他作为奉军的代表跑去日本观摩军事,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他还以为张作霖派他前往日本,仅仅只是为了观操,可结果并不是。
他当初在日本观摩期间,日本参谋本部的一位重要官员来拜访他,询问他到日本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任务。
直到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张作霖想要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商定由日本给奉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等卖国行为,激起了他强烈的义愤,自己是不能接受的。
国家破败到如今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选择和日本苟且。
张作霖的这种做法,他是如论如何都不能苟同。
他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
从那时起,他心中就有一个想法,张作霖要是利用卖国的这批军火攻打国民军,他就攻打张作霖。
“张作霖环顾一圈,姜登选、杨宇霆、韩麟春这些人,要么是光杆司令,要么是老弱残兵。”
“无奈之下,张作霖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宗昌身上,委任其为直鲁苏皖防御总司令。”
“收到任命,张宗昌倒是很积极,他将麾下12万大军分别部署在邳县、荡山、宿州,试图依托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抵抗孙传芳。”
“但孙传芳毕竟是正经科班出身,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孙传芳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稳固,但侧翼不防空虚。”
“于是孙军便从侧翼绕到了防线背后,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
“后路被抄,这不是闹着玩的。”
“情急之下,张宗昌下令撤退,指挥人马转进如风,逃往山东。”
“论跑路,张宗昌一直是专业的。”
“获悉张宗昌溃败,张作霖心急如焚,但奈何实在抽不出兵力增援。”
“浙奉战争的时候,奉军嫡系在提防冯玉祥。”
“浙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派人与孙传芳私下里达成了合作协议。”
“只待孙传芳在南方动手,国民军就杀入华北。”
“战争进行期间,冯玉祥指挥国民军悄悄摸到京畿,威胁张作霖的侧翼。”
“为了解决肘脑之患,张作霖以保定、廊坊为筹码,表示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出来,只要国民军别趁人之危即可。”
“不过冯玉祥胃口很大,压根看不上张作霖的筹码,他想要的是整个华北。”
“冯玉祥笃定了要趁火打劫,张作霖忍无可忍,就要对冯玉祥动手。”
李世民从战术层面来说,只要孙传芳和冯玉祥两面夹击,就可以彻底打败张作霖。
他从主播的信息来看,奉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
一个孙传芳就接连打得奉军大将丢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见奉军那些将军的实力有多弱了。
孙传芳和冯玉祥约定好,一旦孙传芳在南京动手,冯玉祥也要立马包围张作霖。
孙传芳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压制张作霖的奉军嫡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张作霖担心冯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当做筹码送给冯玉祥。
仅此一条,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
在孙传芳和冯玉祥如此优势下,只要双方夹击张作霖,肯定可以把张作霖消灭。
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
“而就在这时,孙传芳打下徐州后,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领区,无意进一步北上。”
“张作霖抓住机会,命令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夹击国民军。”
“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让冯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结果却成了靶子。”
“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
“但关键时刻,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李景林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通告,要求他父亲下台,让他张学良上台主政。
并且郭松龄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劝说他一起谋划大业,并感激他对的知遇之恩。
不过他言辞拒绝了,对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弃义,如今对父亲又怎么敢担上不孝的罪名。
虽然他理解郭松龄的理想和主张,但实在是无法同行。
他是认同郭松龄发展东北,休养生息,不要一味内战的主张,只是他实在是两难。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
“11月22日,郭松龄通电反奉,号称东北国民军。”
“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以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部的实力联起手来围殴张作霖,胜算很大。”
“然而,当郭松龄打出长城,开始跟张作霖刺刀见红时,意外发生了。”
“原来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擅自攻打保定。”
“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军总司令,但他对胡景翼的第二军、孙岳的第三军没什么控制力。”
“胡景翼、孙岳铁了心的要吃下直隶,冯玉祥为了团结内部,也只好默许他们攻击李景林。”
“如此一来,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横,又跳了回去支持张作霖。”
“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东,与张宗昌合流,组成直鲁联军。”
“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没有了李景林的后勤支援,已经打过山海关的郭松龄,一下子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而看到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家起了内讧,原本已经打算卷铺盖跑路的张作霖顿时又燃起了希望。”
“这个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亲自下场。”
“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
“由于日军干涉,打乱了郭松龄的战前计划。”
“张作霖获得喘息之机,奉军得以在巨流河东岸从容布设防线。”
嬴政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都上了战场还能起内讧,也难怪反奉失败了。
战场上起内讧在他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对手了。
却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劲,居然还能起内讧,简直是离谱。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么在战前约定好,要么打了胜仗再瓜分,哪有在战争中途抢地盘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却不想起了内讧。
张作霖和郭松龄双方,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龄这一边的。
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进退无据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下达攻击命令,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
“战斗期间,张学良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
“张学良亲自给郭部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气低落。”
“23日夜,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
“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很多人主张停战议和,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龄主战。”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好的选择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会引起溃败,那也比全军覆灭要强。”
“但郭松龄不甘心,所以决定在24日再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
“可是就在备战的当晚,日军从侧翼偷袭了郭军。”
“再加上当天晚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的传单,进一步影响了郭军的士气。”
“以至于战斗还没有打响,士兵便开始纷纷投城。”
“24日中午,见大势已去,郭松龄率卫队突围。”
“但没有跑多远,郭松龄就与夫人韩淑秀一起被奉军骑兵俘虏。”
“随着郭松龄的被俘,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结束。”
“经此一役,奉军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局势由此转变。”
张学良我对不起郭松龄,当年没有把他救下来。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旧对当年没有救下郭松龄一事耿耿于怀。
当年郭松龄夫妇两人被俘后,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让人去联络。
希望将郭松龄转送到他身边,然后想办法将人送去国外,好歹还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郭松龄的死讯就传了过来。
甚至父亲还让人把郭松龄夫妇两人处决后的照片大量打印,散发到各部门以示警戒。
他当时看到后顿时遍体生凉,心灰意冷,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郭松龄虽然站到了敌对立场,但他内心深处对郭松龄的敬佩和赞颂从未变过。,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龙无首,奉军2个主力师被全歼。”
“而更糟糕的是,苏南丢了,临近的安徽顿时门户洞开。”
“安徽的本土军阀认为奉系大势已去,随即纷纷倒戈。”
“姜登选见事不妙,只身溜走。”
“如此一来,驻守安徽的一个奉军主力师也惨遭缴械。”
“苏南、安徽两战,孙传芳摧枯拉朽,轻轻松松歼灭奉军3个主力师。”
“得知前线溃败,张作霖暴怒。”
“虽然张作霖没有当面对杨宇霆、姜登选表示不满,但私底下还是大骂。”
“江南只有刘毅飞跟孙传芳打了八个钟头的仗,别人他爹妈少给他装个胆,一枪没放,全投降了。”
“为了扭转战局,张作霖电召在日本观摩军事的郭松龄立即回国。”
“郭松龄接到电报,认为张作霖只是把他当做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有好处的时候,总是想着杨宇霆那帮士官派。”
“出了事就总让自己擦屁股,实在没劲,把他当什么了。”
“于是郭松龄回国后,便以生病为由住进了天津的法国医院。”
“见郭松龄故意装病,张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锅问到底,只好另谋人选。”
郭松龄张作霖为了个人权力,出卖国家的利益,怪不得我背叛张作霖。
他作为奉军的代表跑去日本观摩军事,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他还以为张作霖派他前往日本,仅仅只是为了观操,可结果并不是。
他当初在日本观摩期间,日本参谋本部的一位重要官员来拜访他,询问他到日本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任务。
直到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张作霖想要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商定由日本给奉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等卖国行为,激起了他强烈的义愤,自己是不能接受的。
国家破败到如今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选择和日本苟且。
张作霖的这种做法,他是如论如何都不能苟同。
他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
从那时起,他心中就有一个想法,张作霖要是利用卖国的这批军火攻打国民军,他就攻打张作霖。
“张作霖环顾一圈,姜登选、杨宇霆、韩麟春这些人,要么是光杆司令,要么是老弱残兵。”
“无奈之下,张作霖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宗昌身上,委任其为直鲁苏皖防御总司令。”
“收到任命,张宗昌倒是很积极,他将麾下12万大军分别部署在邳县、荡山、宿州,试图依托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抵抗孙传芳。”
“但孙传芳毕竟是正经科班出身,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孙传芳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稳固,但侧翼不防空虚。”
“于是孙军便从侧翼绕到了防线背后,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
“后路被抄,这不是闹着玩的。”
“情急之下,张宗昌下令撤退,指挥人马转进如风,逃往山东。”
“论跑路,张宗昌一直是专业的。”
“获悉张宗昌溃败,张作霖心急如焚,但奈何实在抽不出兵力增援。”
“浙奉战争的时候,奉军嫡系在提防冯玉祥。”
“浙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派人与孙传芳私下里达成了合作协议。”
“只待孙传芳在南方动手,国民军就杀入华北。”
“战争进行期间,冯玉祥指挥国民军悄悄摸到京畿,威胁张作霖的侧翼。”
“为了解决肘脑之患,张作霖以保定、廊坊为筹码,表示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出来,只要国民军别趁人之危即可。”
“不过冯玉祥胃口很大,压根看不上张作霖的筹码,他想要的是整个华北。”
“冯玉祥笃定了要趁火打劫,张作霖忍无可忍,就要对冯玉祥动手。”
李世民从战术层面来说,只要孙传芳和冯玉祥两面夹击,就可以彻底打败张作霖。
他从主播的信息来看,奉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
一个孙传芳就接连打得奉军大将丢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见奉军那些将军的实力有多弱了。
孙传芳和冯玉祥约定好,一旦孙传芳在南京动手,冯玉祥也要立马包围张作霖。
孙传芳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压制张作霖的奉军嫡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张作霖担心冯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当做筹码送给冯玉祥。
仅此一条,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
在孙传芳和冯玉祥如此优势下,只要双方夹击张作霖,肯定可以把张作霖消灭。
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
“而就在这时,孙传芳打下徐州后,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领区,无意进一步北上。”
“张作霖抓住机会,命令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夹击国民军。”
“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让冯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结果却成了靶子。”
“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
“但关键时刻,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李景林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通告,要求他父亲下台,让他张学良上台主政。
并且郭松龄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劝说他一起谋划大业,并感激他对的知遇之恩。
不过他言辞拒绝了,对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弃义,如今对父亲又怎么敢担上不孝的罪名。
虽然他理解郭松龄的理想和主张,但实在是无法同行。
他是认同郭松龄发展东北,休养生息,不要一味内战的主张,只是他实在是两难。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
“11月22日,郭松龄通电反奉,号称东北国民军。”
“以七万精锐杀向山海关,以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部的实力联起手来围殴张作霖,胜算很大。”
“然而,当郭松龄打出长城,开始跟张作霖刺刀见红时,意外发生了。”
“原来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擅自攻打保定。”
“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军总司令,但他对胡景翼的第二军、孙岳的第三军没什么控制力。”
“胡景翼、孙岳铁了心的要吃下直隶,冯玉祥为了团结内部,也只好默许他们攻击李景林。”
“如此一来,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横,又跳了回去支持张作霖。”
“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东,与张宗昌合流,组成直鲁联军。”
“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没有了李景林的后勤支援,已经打过山海关的郭松龄,一下子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而看到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家起了内讧,原本已经打算卷铺盖跑路的张作霖顿时又燃起了希望。”
“这个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亲自下场。”
“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
“由于日军干涉,打乱了郭松龄的战前计划。”
“张作霖获得喘息之机,奉军得以在巨流河东岸从容布设防线。”
嬴政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都上了战场还能起内讧,也难怪反奉失败了。
战场上起内讧在他看来,实在是无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对手了。
却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对劲,居然还能起内讧,简直是离谱。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么在战前约定好,要么打了胜仗再瓜分,哪有在战争中途抢地盘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却不想起了内讧。
张作霖和郭松龄双方,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龄这一边的。
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进退无据的郭松龄决定孤注一掷,下达攻击命令,巨流河之战打响。”
“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
“战斗期间,张学良发动了强大的策反攻势。”
“张学良亲自给郭部军官打电话,讲明形势,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军全线震动,士气低落。”
“23日夜,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
“但将领们的态度很不统一,很多人主张停战议和,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龄主战。”
“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好的选择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会引起溃败,那也比全军覆灭要强。”
“但郭松龄不甘心,所以决定在24日再对奉军发动最后一击。”
“可是就在备战的当晚,日军从侧翼偷袭了郭军。”
“再加上当天晚上张学良用飞机撒下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的传单,进一步影响了郭军的士气。”
“以至于战斗还没有打响,士兵便开始纷纷投城。”
“24日中午,见大势已去,郭松龄率卫队突围。”
“但没有跑多远,郭松龄就与夫人韩淑秀一起被奉军骑兵俘虏。”
“随着郭松龄的被俘,这场历时32天的反奉战争就此结束。”
“经此一役,奉军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局势由此转变。”
张学良我对不起郭松龄,当年没有把他救下来。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旧对当年没有救下郭松龄一事耿耿于怀。
当年郭松龄夫妇两人被俘后,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让人去联络。
希望将郭松龄转送到他身边,然后想办法将人送去国外,好歹还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郭松龄的死讯就传了过来。
甚至父亲还让人把郭松龄夫妇两人处决后的照片大量打印,散发到各部门以示警戒。
他当时看到后顿时遍体生凉,心灰意冷,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郭松龄虽然站到了敌对立场,但他内心深处对郭松龄的敬佩和赞颂从未变过。,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