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北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手中提着平脱刀,身穿轻甲的沈宸站在瓮城的豁口处,大汗淋漓地指挥着以快步行军纵队队列飞卷而来的后续部队分路自豁口两边弧形的斜坡登上统万城的城头。为了提高速度争取时间,以队都为单位赶来的部队无法按照原建制上城,仓促之间,沈宸只能指挥这些后续的部队以伍为基本的单位分路上城。一组一组的士兵在费力的爬城,城墙之上,同样有一组一组的士兵在奔跑,任何一个停下脚步想要理顺自己指挥建制的校尉都会受到在城墙上巡视的八路军节度使大人本人的斥骂。
沈宸在豁口处,李文革在城墙上确保交通畅通,细封敏达在城墙西北角的敌楼处,鲁檀在城楼东北角的角楼处,四个最高指挥官都临时充任起了交通警察的角色。而左右营部队主官狄怀威和折德璜则在东西两面的城墙上负责收拢部队理顺建制。
这个时候,八路军的军衔标识体系显示出了强大的效率作用。
基本上登城的都是八路军和折家军的老兵,但是两支军队同时登城,部队基本上都打散了,无论折德璜还是狄怀威都要同时指挥两家的士兵,若在这个时代其他的军队里这是绝不容易的事情,但在实现了整体整编的延川独立团中,军官们袖口上的军衔标识便是唯一的命令,战时状态,下级服从上级,无论是折家兵还是八路军老兵,都能够很轻松地弄明白自己究竟该听谁的。
城门爆破的时候,瓮城北门按照城门下装填炸药的洞穴的几何形状被炸出了两个倒卷向城头的钝角斜坡,在烟尘散去之后,狄怀威的突击步兵都立即以队为编制分两路开始向城头发动突击。
在炸药的威力下,城头上已然是一片狼藉,整个敌楼被完全炸飞,瓮城的北门变成了一个倒梯形的大豁口,遍地的土屑和碎石木条之间夹杂着一具具残破不全的尸体,这些尸体都是集结在瓮城北门上方的拓跋家军官将领以及士兵的,这次爆炸的威力直接将北门楼彻底炸塌,在门楼附近的三十八名党项官兵被直接卷入,当场丧生,城防最高指挥官阿罗王只剩下上半截身子被爆炸气浪扔出城墙三十多步。
城口附近的数十名士兵被爆炸波及,不同程度受伤。
两面的斜坡上就倒伏着十余个滚落下来的拓跋家伤病,就在他们哀号着呻吟着试图重新爬上城墙的时候,铿锵之声再度响起,狄怀威的突击步兵都开始登城了。
身披铁甲的战士们以五人一组的战斗队形缓缓攀上斜坡,凡是发现有活动的物体便会有两到三杆木枪攒刺一番。
虽然炸出了一个斜坡,但是斜坡本身并不规则,身穿铁甲的战士们爬起来仍然很费力气,稍不留神脚下打滑就可能摔下去。此刻若是城上的党项士兵顺着斜坡向下抛掷滚木和石头,会给突击都造成不小的伤亡,更重要的是,会阻滞这支尖刀部队登城的速度。
然而从所未见的天地之威将城上剩下来的党项士兵彻底吓傻了,在狄怀威等人攀上城头的时候,绝大部分守城的士兵已经开始纷纷下城逃散,还留在城上的十几个军官什么事情也不做,眼睛直勾勾盯着瓮城上的豁口出神。
经过短暂的突击,北门的瓮城被狄怀威占领,周围的守军被杀死或者驱逐,面对突击都的铁甲装备,党项士兵的刀剑等武器都不能造成致命伤害,而失去指挥建制的临时征召的族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八路军中最强的步兵部队相抗衡。
紧跟着狄怀威部开始登城的是一个庆州兵组成的临时工兵都,这个工兵都手拿着工兵铲冲上两面的斜坡,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将斜坡上的障碍物纷纷清理干净,将过陡的地方或者削平或者挖出一条较为和缓的通道,等到在数里外潜伏待命的部队开上来的时候,两面的斜坡已经不再像狄怀威部登城时那么狼藉,虽然很粗糙很简单,但那至少已经是两条“路”了。
负责把守北门的任务是张桂芝负担。狄怀威部打开瓮城南门后,张桂芝部骑兵第一个入城,不过两百名骑兵战士并没有急于冲入街道,而是集结在城门附近警戒,追杀城门附近的敌军散兵游勇。
对统万城这样的大城,巷战并不似关键,关键是控制城墙。
只要李文革控制了城墙,不管城中还有多少残兵,均可从容歼灭,居高临下,沿着宽阔的城墙,八路军拥有视野和机动上的绝对优势。
因此自从张桂芝的骑兵进城之后,狄怀威便和张桂芝交割了城门的防务,兵分两队,卷向东西两面的城墙。
五十名铁甲步兵,在两丈宽的城墙上,这已经是一支相当可观的突击力量,北面两侧和东西两面的城墙上虽然也还有一些士兵在驻守,但是这些士兵虽然总数不少,却散布在三四里长的三面城墙上,形不成任何有组织的战斗力。
在战争发起之前,每个延川团士兵都学了一句简单的党项话“弃械者免死”,凡是扔下武器的党项士兵一律剥掉衣甲赶下城墙,再也形不成任何威胁。
东面的突击进展得十分顺利,只用了不到小半个时辰便推进至城墙的东南角。而西面的攻势在推进到西面城墙中段的时候遇到了有组织的抵抗。
北门处的巨响惊动了南面城墙上两个枢铭的守军,由于城墙炸毁时阿罗王和周围所有的士兵军官当场身死,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传递过来。因此直至爆炸后将近三刻钟光景,两个统兵的枢铭才从溃逃过来的己方士兵口中弄明白了北门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南门增援北门最短的距离便是走城内的直道,但是那是指行军而言,在敌军可能已经攀上城墙的情况下,这条路是取死之路。
谁占据着城墙,谁便占据着主动权,这点军事常识还难不倒常年处在战争状态的拓跋家军官。
在选取增援方向的时候两个枢铭军官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两人分别负责守卫南门东西两侧的城墙,无论选取哪一边作为反击方向,守卫另外一侧的枢铭就必须收拢自己的部队,两个人自然都希望选取自己的防区作为反击阵地。
争论没有进行多久,西侧的枢铭用一个几乎无法反驳的理由说服了自己的同僚——用来与拓跋彝殷传递紧急消息的烽火台就设在西面的城墙中段。
阿罗王临死前没有机会发出点燃烽火的命令,但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必须代替他做完这件事。
至于这么做究竟是否有意义,两个枢铭谁也没提。
北门已破,李文革的大军已然进城,即便拓跋彝殷即刻回师,援军抵达也是明日的事情了,眼下的情形,还撑得到明日吗?
他们并不知道李文革在河流上玩的把戏,他们是按照里程和骑兵的最快机动速度来计算的。
两个枢铭的守军手忙脚乱开始向城墙的西南角集结,理顺建制建立指挥层级倒是没花多少工夫,编组突进队列之后,将近三百名士兵开始沿着城墙向北机动。
他们和突击都恰好在烽火塔下相遇,在双方军官的约束下,形成了对峙局面。
此时李文革、沈宸、细封敏达以及鲁檀都在忙于指挥交通,西面的突击都带队的军官是仁勇校尉姜启德,这是个延州腊月兵变后脱离彰武军加入李文革麾下的老兵,参与了两次芦子关保卫战,参与了银州之战,参与了庆州之战,虽然职务仅仅是个仁勇校尉,但身上已经有了骑都尉的... -->>
手中提着平脱刀,身穿轻甲的沈宸站在瓮城的豁口处,大汗淋漓地指挥着以快步行军纵队队列飞卷而来的后续部队分路自豁口两边弧形的斜坡登上统万城的城头。为了提高速度争取时间,以队都为单位赶来的部队无法按照原建制上城,仓促之间,沈宸只能指挥这些后续的部队以伍为基本的单位分路上城。一组一组的士兵在费力的爬城,城墙之上,同样有一组一组的士兵在奔跑,任何一个停下脚步想要理顺自己指挥建制的校尉都会受到在城墙上巡视的八路军节度使大人本人的斥骂。
沈宸在豁口处,李文革在城墙上确保交通畅通,细封敏达在城墙西北角的敌楼处,鲁檀在城楼东北角的角楼处,四个最高指挥官都临时充任起了交通警察的角色。而左右营部队主官狄怀威和折德璜则在东西两面的城墙上负责收拢部队理顺建制。
这个时候,八路军的军衔标识体系显示出了强大的效率作用。
基本上登城的都是八路军和折家军的老兵,但是两支军队同时登城,部队基本上都打散了,无论折德璜还是狄怀威都要同时指挥两家的士兵,若在这个时代其他的军队里这是绝不容易的事情,但在实现了整体整编的延川独立团中,军官们袖口上的军衔标识便是唯一的命令,战时状态,下级服从上级,无论是折家兵还是八路军老兵,都能够很轻松地弄明白自己究竟该听谁的。
城门爆破的时候,瓮城北门按照城门下装填炸药的洞穴的几何形状被炸出了两个倒卷向城头的钝角斜坡,在烟尘散去之后,狄怀威的突击步兵都立即以队为编制分两路开始向城头发动突击。
在炸药的威力下,城头上已然是一片狼藉,整个敌楼被完全炸飞,瓮城的北门变成了一个倒梯形的大豁口,遍地的土屑和碎石木条之间夹杂着一具具残破不全的尸体,这些尸体都是集结在瓮城北门上方的拓跋家军官将领以及士兵的,这次爆炸的威力直接将北门楼彻底炸塌,在门楼附近的三十八名党项官兵被直接卷入,当场丧生,城防最高指挥官阿罗王只剩下上半截身子被爆炸气浪扔出城墙三十多步。
城口附近的数十名士兵被爆炸波及,不同程度受伤。
两面的斜坡上就倒伏着十余个滚落下来的拓跋家伤病,就在他们哀号着呻吟着试图重新爬上城墙的时候,铿锵之声再度响起,狄怀威的突击步兵都开始登城了。
身披铁甲的战士们以五人一组的战斗队形缓缓攀上斜坡,凡是发现有活动的物体便会有两到三杆木枪攒刺一番。
虽然炸出了一个斜坡,但是斜坡本身并不规则,身穿铁甲的战士们爬起来仍然很费力气,稍不留神脚下打滑就可能摔下去。此刻若是城上的党项士兵顺着斜坡向下抛掷滚木和石头,会给突击都造成不小的伤亡,更重要的是,会阻滞这支尖刀部队登城的速度。
然而从所未见的天地之威将城上剩下来的党项士兵彻底吓傻了,在狄怀威等人攀上城头的时候,绝大部分守城的士兵已经开始纷纷下城逃散,还留在城上的十几个军官什么事情也不做,眼睛直勾勾盯着瓮城上的豁口出神。
经过短暂的突击,北门的瓮城被狄怀威占领,周围的守军被杀死或者驱逐,面对突击都的铁甲装备,党项士兵的刀剑等武器都不能造成致命伤害,而失去指挥建制的临时征召的族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八路军中最强的步兵部队相抗衡。
紧跟着狄怀威部开始登城的是一个庆州兵组成的临时工兵都,这个工兵都手拿着工兵铲冲上两面的斜坡,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将斜坡上的障碍物纷纷清理干净,将过陡的地方或者削平或者挖出一条较为和缓的通道,等到在数里外潜伏待命的部队开上来的时候,两面的斜坡已经不再像狄怀威部登城时那么狼藉,虽然很粗糙很简单,但那至少已经是两条“路”了。
负责把守北门的任务是张桂芝负担。狄怀威部打开瓮城南门后,张桂芝部骑兵第一个入城,不过两百名骑兵战士并没有急于冲入街道,而是集结在城门附近警戒,追杀城门附近的敌军散兵游勇。
对统万城这样的大城,巷战并不似关键,关键是控制城墙。
只要李文革控制了城墙,不管城中还有多少残兵,均可从容歼灭,居高临下,沿着宽阔的城墙,八路军拥有视野和机动上的绝对优势。
因此自从张桂芝的骑兵进城之后,狄怀威便和张桂芝交割了城门的防务,兵分两队,卷向东西两面的城墙。
五十名铁甲步兵,在两丈宽的城墙上,这已经是一支相当可观的突击力量,北面两侧和东西两面的城墙上虽然也还有一些士兵在驻守,但是这些士兵虽然总数不少,却散布在三四里长的三面城墙上,形不成任何有组织的战斗力。
在战争发起之前,每个延川团士兵都学了一句简单的党项话“弃械者免死”,凡是扔下武器的党项士兵一律剥掉衣甲赶下城墙,再也形不成任何威胁。
东面的突击进展得十分顺利,只用了不到小半个时辰便推进至城墙的东南角。而西面的攻势在推进到西面城墙中段的时候遇到了有组织的抵抗。
北门处的巨响惊动了南面城墙上两个枢铭的守军,由于城墙炸毁时阿罗王和周围所有的士兵军官当场身死,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传递过来。因此直至爆炸后将近三刻钟光景,两个统兵的枢铭才从溃逃过来的己方士兵口中弄明白了北门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南门增援北门最短的距离便是走城内的直道,但是那是指行军而言,在敌军可能已经攀上城墙的情况下,这条路是取死之路。
谁占据着城墙,谁便占据着主动权,这点军事常识还难不倒常年处在战争状态的拓跋家军官。
在选取增援方向的时候两个枢铭军官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两人分别负责守卫南门东西两侧的城墙,无论选取哪一边作为反击方向,守卫另外一侧的枢铭就必须收拢自己的部队,两个人自然都希望选取自己的防区作为反击阵地。
争论没有进行多久,西侧的枢铭用一个几乎无法反驳的理由说服了自己的同僚——用来与拓跋彝殷传递紧急消息的烽火台就设在西面的城墙中段。
阿罗王临死前没有机会发出点燃烽火的命令,但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必须代替他做完这件事。
至于这么做究竟是否有意义,两个枢铭谁也没提。
北门已破,李文革的大军已然进城,即便拓跋彝殷即刻回师,援军抵达也是明日的事情了,眼下的情形,还撑得到明日吗?
他们并不知道李文革在河流上玩的把戏,他们是按照里程和骑兵的最快机动速度来计算的。
两个枢铭的守军手忙脚乱开始向城墙的西南角集结,理顺建制建立指挥层级倒是没花多少工夫,编组突进队列之后,将近三百名士兵开始沿着城墙向北机动。
他们和突击都恰好在烽火塔下相遇,在双方军官的约束下,形成了对峙局面。
此时李文革、沈宸、细封敏达以及鲁檀都在忙于指挥交通,西面的突击都带队的军官是仁勇校尉姜启德,这是个延州腊月兵变后脱离彰武军加入李文革麾下的老兵,参与了两次芦子关保卫战,参与了银州之战,参与了庆州之战,虽然职务仅仅是个仁勇校尉,但身上已经有了骑都尉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