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绕了一大圈后,陈寒和朱元璋选择一处空旷之地召开朝会。
在此地开会,主要是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最大利益。
同时也要评估官员们对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
可以看出,文官们似乎不太愿意接纳这些新技术。
首先,如果陈寒的技术真的能成为主流,真能推动天下发展。
那他们这些文官该何去何从?
其实,文官们并不关心技术进步。
他们在乎的是什么?
在乎的是自身地位的稳固。
社会发展停滞在初级阶段,才是他们乐见其成的。
如今看来,陈寒正将局面推向更危险的方向。
所以他们反对陈寒。
现在的陈寒似乎并不打算与文官们站在同一阵营。
而且他必定会让文官们的道路越走越窄。
因此,选择在此地召开朝会,文官们颇有怨言。
一听说陈寒可能要把所有技术推向市场,许多文官更加担忧。
朝会刚开始,陈寒直接上前说:“陛下,现在大家也都见识了我的五大工厂,无论是钢铁、玻璃、水泥、红砖还是纺织。”
“都能看出,这些都是为大明未来打基础,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现在大明王朝最缺的是什么?”
“最缺的是基础。”
“最缺的是良好的商业环境。”
陈寒说完,下面的文官纷纷撇嘴。
除了吕本等人外,其他人在听到这话后都立刻不悦。
特别是监察院的那些御史。
为什么御史能来到这里,原因很简单,大明王朝并不限制谏言的途径。
就算陈寒身为督察院的左佥都御史。
但是,
就像郭汝槐这些人。
郭汝槐此刻并不一定赞同陈寒的观点。
于是他直接发言:“陈大人,如果这些技术流入市场,被商人掌控。”
“日后钢铁普及,变成大量兵器。”
“再变成流民作乱的工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郭汝槐出面,陈寒并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这家伙有些原则。
他不会因为与自己关系好,或者自己曾救过他,就全然支持自己的决定。
相反,他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异议。
朱元璋大概很欣赏这样的人。
所以尽管郭汝槐只是个小小的巡城御史,但凡大事,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其他人想必也看出来了。
现在敢在公众面前直戳陈寒痛点的,唯有郭汝槐这样的角色。
那些文官心里也有小算盘。
你不是一直救助郭汝槐吗?
可郭汝槐却总站出来反对你。
这岂不是向世人宣告一件事:
你所做的事,即便被你救过的人,也不认同。
那么反对的声音自然会更大,反对的效果也会更明显。
听完郭汝槐的话,陈寒立刻回应:“如果一项新技术害怕流入民间,害怕被商人利用。”
“那我们就不必谈进步。”
“大明王朝不仅承袭了元朝的遗产,还继承了自秦朝以来中原王朝的所有技术。”
“当年炼铁、制盐、采煤的技术都曾保密,但现在不也成为家家户户常见的技艺了吗?”
“如果我们过于珍惜,把所有新技术都留给朝廷消化。”
“请问,有多少金银能投入到生产中?”
“仅钢铁和玻璃的生产,每天消耗多少焦炭?需要多少砂石,郭大人可清楚?”
这个问题让郭汝槐一时语塞。
陈寒接着说:“每天消耗的焦炭超过三千斤,砂石超过五万斤。”
“这些数字只会越来越大,国库有多少钱能承担得起?”
“难道非要等到国库耗尽,让这项技术永远停留在图纸上吗?”
“请问各位大人,你们希望水泥路遍布全国,还是只限于京城附近?”
“只让京城的官员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却让全国的百姓仍然在泥泞的小路上挣扎?”
“请问这就是你们这些高官显贵对天下的责任感吗?”
陈寒这席话让郭汝槐羞愧地退下。
但很快,又有官员站出来反驳:“可是陈大人,如果让商人参与决策,将来他们只看利益,只追金钱。”
“所有技术都用利润来衡量,岂不是会导致质量低下?”
“就算技术再先进,用在百姓身上,也只是表面功夫罢了。”
“反而会危害到全天下的民众。”
“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陈寒随即回应:“任何新的制度或创新的出现,都会经历一段阵痛期。”
“在这个阶段,商人确实会追求利润,确实可能粗制滥造。”
“但是不能否认,一旦一切变得透明,即使百姓见识不多,他们也知道玻璃应透明,水泥不能溶于水,钢铁不应轻易折断。”
“将这种... -->>
绕了一大圈后,陈寒和朱元璋选择一处空旷之地召开朝会。
在此地开会,主要是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最大利益。
同时也要评估官员们对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
可以看出,文官们似乎不太愿意接纳这些新技术。
首先,如果陈寒的技术真的能成为主流,真能推动天下发展。
那他们这些文官该何去何从?
其实,文官们并不关心技术进步。
他们在乎的是什么?
在乎的是自身地位的稳固。
社会发展停滞在初级阶段,才是他们乐见其成的。
如今看来,陈寒正将局面推向更危险的方向。
所以他们反对陈寒。
现在的陈寒似乎并不打算与文官们站在同一阵营。
而且他必定会让文官们的道路越走越窄。
因此,选择在此地召开朝会,文官们颇有怨言。
一听说陈寒可能要把所有技术推向市场,许多文官更加担忧。
朝会刚开始,陈寒直接上前说:“陛下,现在大家也都见识了我的五大工厂,无论是钢铁、玻璃、水泥、红砖还是纺织。”
“都能看出,这些都是为大明未来打基础,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现在大明王朝最缺的是什么?”
“最缺的是基础。”
“最缺的是良好的商业环境。”
陈寒说完,下面的文官纷纷撇嘴。
除了吕本等人外,其他人在听到这话后都立刻不悦。
特别是监察院的那些御史。
为什么御史能来到这里,原因很简单,大明王朝并不限制谏言的途径。
就算陈寒身为督察院的左佥都御史。
但是,
就像郭汝槐这些人。
郭汝槐此刻并不一定赞同陈寒的观点。
于是他直接发言:“陈大人,如果这些技术流入市场,被商人掌控。”
“日后钢铁普及,变成大量兵器。”
“再变成流民作乱的工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郭汝槐出面,陈寒并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这家伙有些原则。
他不会因为与自己关系好,或者自己曾救过他,就全然支持自己的决定。
相反,他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异议。
朱元璋大概很欣赏这样的人。
所以尽管郭汝槐只是个小小的巡城御史,但凡大事,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其他人想必也看出来了。
现在敢在公众面前直戳陈寒痛点的,唯有郭汝槐这样的角色。
那些文官心里也有小算盘。
你不是一直救助郭汝槐吗?
可郭汝槐却总站出来反对你。
这岂不是向世人宣告一件事:
你所做的事,即便被你救过的人,也不认同。
那么反对的声音自然会更大,反对的效果也会更明显。
听完郭汝槐的话,陈寒立刻回应:“如果一项新技术害怕流入民间,害怕被商人利用。”
“那我们就不必谈进步。”
“大明王朝不仅承袭了元朝的遗产,还继承了自秦朝以来中原王朝的所有技术。”
“当年炼铁、制盐、采煤的技术都曾保密,但现在不也成为家家户户常见的技艺了吗?”
“如果我们过于珍惜,把所有新技术都留给朝廷消化。”
“请问,有多少金银能投入到生产中?”
“仅钢铁和玻璃的生产,每天消耗多少焦炭?需要多少砂石,郭大人可清楚?”
这个问题让郭汝槐一时语塞。
陈寒接着说:“每天消耗的焦炭超过三千斤,砂石超过五万斤。”
“这些数字只会越来越大,国库有多少钱能承担得起?”
“难道非要等到国库耗尽,让这项技术永远停留在图纸上吗?”
“请问各位大人,你们希望水泥路遍布全国,还是只限于京城附近?”
“只让京城的官员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却让全国的百姓仍然在泥泞的小路上挣扎?”
“请问这就是你们这些高官显贵对天下的责任感吗?”
陈寒这席话让郭汝槐羞愧地退下。
但很快,又有官员站出来反驳:“可是陈大人,如果让商人参与决策,将来他们只看利益,只追金钱。”
“所有技术都用利润来衡量,岂不是会导致质量低下?”
“就算技术再先进,用在百姓身上,也只是表面功夫罢了。”
“反而会危害到全天下的民众。”
“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陈寒随即回应:“任何新的制度或创新的出现,都会经历一段阵痛期。”
“在这个阶段,商人确实会追求利润,确实可能粗制滥造。”
“但是不能否认,一旦一切变得透明,即使百姓见识不多,他们也知道玻璃应透明,水泥不能溶于水,钢铁不应轻易折断。”
“将这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