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香江七十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也慢慢暴露了出来,现在的香江还不是后来的金融产业型城市,跟后世新开发的南都第三区一样,还是个劳动密集型城市。
比如在此时香江最最成熟的纺织业,往往有好几个人竞争一个低端的纯劳动岗位。
大老板们显然发现了这个好处,大肆压低工人们的福利,炸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一个班上十二个小时已是常事,更有甚者十六小时也有过。
而香江纺织业最低端的劳动女工,就有了一个很形象的称呼——一脚踢!
她们文化基本没有,拿着月薪六十的低工资,这钱在某些拖家带口的大家庭里,甚至连一个月房租都不够。她们不敢反抗,也不敢找老板签合同,老板不满意了,可以一脚把她们踢开。
反正你不做,有的是人抢这份工。
所以当全家都在拼命挣钱时,那些不懂事还没有劳动能力的熊孩子们,就得放任自流的散养了。
但这不仅对孩子的生命来说很危险,还让见识了大城市的难民们对自家孩子的未来产生了忧虑,他们可不想孩子们将来跟他们一样做‘一脚踢’的工人。
这年头,没文化要不得啊!
所幸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不久之后大量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便冒了出来。这下父母们便放心了,每个月交那么几块钱,不仅孩子安全,还能让孩子学到几个字,那真正是极好的。
所以这时代还诞生了后世听起来很有意思的一个名词——天台幼儿园。
前面说了杨秋他们住的是一栋骑楼,不仅他们这一家,周围也基本是骑楼,高矮差不多,挨的也极近。所以就跟后世南都某些城中村一样,你甚至可以从这家天台跑到那家天台。
就像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一样,此时香江四通八达的天台,也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社区。
而天台幼儿园,则是在这个特殊平台上,这些难民中间诞生的一个特殊事物。
碰巧杨秋他家附近,就有这么一个天台幼儿园。
这个幼儿园是一位难民老阿嬷开的,老阿嬷年纪大了,出外工作肯定不行,所以一开始老阿嬷只是在家带带孙子。阿嬷人好心也好,看着周围邻居不方便,有时也帮帮他们带孩子。
结果孩子后来是越带越多,别的地方也开始兴起了各种民办幼儿园,阿嬷全家合计了一下,干脆广开门路,招了两三个大龄女工,办起了天台幼儿园。
这下帮了别人不说,阿嬷一家还挣了钱,起码又有了一份进项,生活改善了不少。
按说这幼儿园的事情和杨秋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他又没兴趣去给一堆熊孩子当保姆做老师,挣的工钱还比不上他摆一个礼拜的摊呢。
可谁也赖不住这社会变化快啊。
谁叫杨秋是附近唯一一个既懂汉字又懂洋文,而且闲得半死的人。阿嬷一路逃来香江也是开了眼界的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一眼就盯上了他。
阿嬷说杨秋闲也是真闲,因为他的书摊可不是摆上那么一整天。
每天上午十一点左右,杨秋才慢慢悠悠地从家里出发,花一个多小时晃到东方戏院门口开始摆摊。晚上天一黑,立马就收了摊,又慢慢悠悠地往家赶。
这满打满算下来,一天工作还不到七个小时。
嗯,在后世,七个小时也蛮常见的。
可天见可怜,现在是一九四八年,全香江还有哪个人比他还清闲!这让那些一脚踢的女工看到还不得羡慕死。
就这,也被周围羡慕嫉妒恨的人看成杨秋肯定是个破落富家少爷,所以吃不了苦的一个证据。
但他们羡慕归羡慕,对杨秋这种识字懂洋文的人,还是得伸出大拇指说一声服气的。
没办法,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所以某天早上趁杨秋还在呼呼大睡时,老阿嬷就直接找上了门。
阿嬷的想法也很简单,那些孩子们必须得教点东西,把他们给按住,不然一堆熊孩子们聚在一起,东跑西跑的,她们三四个人可管不住。
而且她们也不耽误杨秋摆摊,这家伙不是每天上午都闲着吗,那就抽点时间出来,教教书育育人,还能赚点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年轻人可不能成天闲着,闲着闲着就废了。
阿嬷找来的时候,杨秋脸没洗头也没梳,就顶着眼角的眼屎和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在屋外暖暖的阳光下,懵懵懂懂地听着阿嬷训叨着。
旁边,李蔓正一边坐在脚盆边帮杨秋洗衣服,一边支起耳朵听着他俩谈话,看神情她比杨秋还关心这事。
今天天气还不错!杨秋神游着……(未完待续)
也慢慢暴露了出来,现在的香江还不是后来的金融产业型城市,跟后世新开发的南都第三区一样,还是个劳动密集型城市。
比如在此时香江最最成熟的纺织业,往往有好几个人竞争一个低端的纯劳动岗位。
大老板们显然发现了这个好处,大肆压低工人们的福利,炸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一个班上十二个小时已是常事,更有甚者十六小时也有过。
而香江纺织业最低端的劳动女工,就有了一个很形象的称呼——一脚踢!
她们文化基本没有,拿着月薪六十的低工资,这钱在某些拖家带口的大家庭里,甚至连一个月房租都不够。她们不敢反抗,也不敢找老板签合同,老板不满意了,可以一脚把她们踢开。
反正你不做,有的是人抢这份工。
所以当全家都在拼命挣钱时,那些不懂事还没有劳动能力的熊孩子们,就得放任自流的散养了。
但这不仅对孩子的生命来说很危险,还让见识了大城市的难民们对自家孩子的未来产生了忧虑,他们可不想孩子们将来跟他们一样做‘一脚踢’的工人。
这年头,没文化要不得啊!
所幸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不久之后大量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便冒了出来。这下父母们便放心了,每个月交那么几块钱,不仅孩子安全,还能让孩子学到几个字,那真正是极好的。
所以这时代还诞生了后世听起来很有意思的一个名词——天台幼儿园。
前面说了杨秋他们住的是一栋骑楼,不仅他们这一家,周围也基本是骑楼,高矮差不多,挨的也极近。所以就跟后世南都某些城中村一样,你甚至可以从这家天台跑到那家天台。
就像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一样,此时香江四通八达的天台,也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社区。
而天台幼儿园,则是在这个特殊平台上,这些难民中间诞生的一个特殊事物。
碰巧杨秋他家附近,就有这么一个天台幼儿园。
这个幼儿园是一位难民老阿嬷开的,老阿嬷年纪大了,出外工作肯定不行,所以一开始老阿嬷只是在家带带孙子。阿嬷人好心也好,看着周围邻居不方便,有时也帮帮他们带孩子。
结果孩子后来是越带越多,别的地方也开始兴起了各种民办幼儿园,阿嬷全家合计了一下,干脆广开门路,招了两三个大龄女工,办起了天台幼儿园。
这下帮了别人不说,阿嬷一家还挣了钱,起码又有了一份进项,生活改善了不少。
按说这幼儿园的事情和杨秋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他又没兴趣去给一堆熊孩子当保姆做老师,挣的工钱还比不上他摆一个礼拜的摊呢。
可谁也赖不住这社会变化快啊。
谁叫杨秋是附近唯一一个既懂汉字又懂洋文,而且闲得半死的人。阿嬷一路逃来香江也是开了眼界的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一眼就盯上了他。
阿嬷说杨秋闲也是真闲,因为他的书摊可不是摆上那么一整天。
每天上午十一点左右,杨秋才慢慢悠悠地从家里出发,花一个多小时晃到东方戏院门口开始摆摊。晚上天一黑,立马就收了摊,又慢慢悠悠地往家赶。
这满打满算下来,一天工作还不到七个小时。
嗯,在后世,七个小时也蛮常见的。
可天见可怜,现在是一九四八年,全香江还有哪个人比他还清闲!这让那些一脚踢的女工看到还不得羡慕死。
就这,也被周围羡慕嫉妒恨的人看成杨秋肯定是个破落富家少爷,所以吃不了苦的一个证据。
但他们羡慕归羡慕,对杨秋这种识字懂洋文的人,还是得伸出大拇指说一声服气的。
没办法,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所以某天早上趁杨秋还在呼呼大睡时,老阿嬷就直接找上了门。
阿嬷的想法也很简单,那些孩子们必须得教点东西,把他们给按住,不然一堆熊孩子们聚在一起,东跑西跑的,她们三四个人可管不住。
而且她们也不耽误杨秋摆摊,这家伙不是每天上午都闲着吗,那就抽点时间出来,教教书育育人,还能赚点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年轻人可不能成天闲着,闲着闲着就废了。
阿嬷找来的时候,杨秋脸没洗头也没梳,就顶着眼角的眼屎和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在屋外暖暖的阳光下,懵懵懂懂地听着阿嬷训叨着。
旁边,李蔓正一边坐在脚盆边帮杨秋洗衣服,一边支起耳朵听着他俩谈话,看神情她比杨秋还关心这事。
今天天气还不错!杨秋神游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