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民国之错付流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沿着燕申运河古道北上,溯江而行大约百余里。到了湖水粼粼,山光影映的地界。兄弟俩正沉醉于船外的景色。船东却告知山穷水尽了。“前边的运河都淤塞了十几年了。”旅客只好弃了水路改走官道。路行不远就又换了西式喷气飞轮子。兄弟俩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没了父母羁绊,畅快无比。火车呼啸着奔驰在无垠的平原上。俩人靠窗坐着欣赏风景,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孟森撑开窗户,迎面吹来清新的风。他探出头,仰望天空,碧天里好像堆叠着薄薄的清雪,飘飘摇摇,多情人大概会担心一声叹息将其吹化。
“小心掉出去。”孟森这才发现自己大半个身子都悬在了窗外,曹不一正拽着他。孟森嘻嘻一笑,退回来坐好,趴在窗上望着黄金的田野,还有那田野里劳作的人。
“范阳到了!”孟森兴奋地侧身眺望,全不顾舟车劳顿的疲惫。
曹不一合上书,窗外是一片青砖碧瓦式的繁华。
范阳不愧是三都之地,处处透露着帝皇之气。刚出车站就觉察到了此地非同一般的人情风尚。虽然范阳已经被降为行政院直辖市,时而还被称为范平,可土著居民却愤愤不“平”,无处不透露着血液里的贵气。连卖菜的妇人都昂着高贵的头,挺起那早已不丰腴的胸脯。孟森坐在街边看行李,好奇地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心想:“那高昂头颅的人走路不看道,难道不怕摔跤?”
曹不一向下棋人问了路回来。范阳人虽高傲却十分乐于助人。只有一点让外地人略略有些不快:总不见范阳人张嘴,只听得咕噜咕噜一串儿扯不开的囫囵音。若不仔细分辨,一定会误以为那是段佛经。
两人搭了车到西山镇短暂休整。西山镇离大学堂只有一里多地,在驿站就见到熙来攘往的应考生和送考人。兄弟俩雇了人力车拉行李,自己步行去西山脚下的大学。从驿站往西一里地就是一座石桥。由石桥分小道北行就是大学堂了。河岸上稀稀疏疏的白桦还没有发出新芽。路旁的稻田也还等待着勤劳的人儿去翻耕。
“这条河真奇怪,像是东坡笔下的西流水。”曹不一说道。极目远望,可见河水原是从校园的东南角流出。校园的围墙外还有一架水车,不知疲倦地唱着歌。
人声鼎沸,越过旷野,迎接来客。早已听闻范阳大学堂坐北望南,背倚雄山,绿水环绕。今见了,果然如此。山下校舍、田园间佳木遍植,山上茂林修竹间点缀着屋舍些许:校园与山浑然一体。初见时,远远而望,一对大石狮子立在“范阳大学堂”的匾额下。门前人头攒动。若在平时,正门前的空地应付来客绰绰有余。此刻却招架不及,一些人不得不屈尊纡贵移驾干涸的稻田。
“不过是大一点儿的书院,山门比别的阔气些。”孟森不屑地对曹不一说。二人穿过拥挤的人群,在学生的帮助下顺利报名,之后就进门四处闲逛:
刚入门,迎面便是一块数丈见方的巨石,顶上还长着数枝梅,此时梅花早已换了绿叶。遥想大雪皑皑时,红梅傲雪立于巨石上,别是一番景致。巨石周匝是草坪、趴地柏,还有桃李织就的帘幕。桃红李白纷飞错落,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此起彼伏的草木与巨石在正门内恰好成半圆形,充当了屏风的作用,挡住了行人的视线。从门外往里看也仅可窥其一斑而已。半圆只在西边和东边开出一大一小两个缺口。西边是青石铺就的大道,这条大道与正门的院墙垂直相接,直通办公楼、生活区。东边,层次分明的灌木丛和独立的乔木掩映着一条幽静的小道。小道处在一座土丘的底部,这土丘不过二三十米高,像极了倒扣的簸箕,下边儿是灌木、竹林、桃李之类,到了山腰以上便以松柏为胜,杂以枫树、梧桐之属。小道便是簸箕土丘的尾端。沿着这条几乎与墙平行的小径越过土丘就豁然开朗了。方才的小河正是紧贴小丘流淌,到了离院墙数丈时斗转向东南流去的。河流的南岸与小丘、院墙合围出了一片平坦开阔的草地。在院墙上题有“芳草甸”三个大字。草地中央靠近河的地方有杏林包围的亭子。亭子北部低矮平缓的草地斜着融入水中。因为是枯水期,岸边的一些白沙露了出来。沿白沙顺流而下,还可以看见去年枯败的荷叶。到流水与院墙相接的出口时,枯荷就换做立着的芦苇杆了。放眼望去,河面并不宽,河水也不深。只在亭子西北部的河湾处才看不到底。沿河继续向北行,土丘与河道挨得越来越紧密,以至于草坪都知趣地退开了。最后只剩下一条小路。土丘临水的崖壁上依然是不言成蹊的桃李。偶尔从高处散下轻柔的花瓣。抬头一看,桃李照着河水正摆弄绰约的风姿。邻水的路旁偶尔也有三两枝桃花,为了欣赏自己的容颜,弯着纤腰几近贴到水面上了。那样执着的劲头让水仙花也汗颜。在河湾处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分出去向土丘的“簸箕”面上蜿蜒而去。
孟森指了指那条崎岖小路:“上边?”
曹不一摆手道:“我在这儿等你。”
“那好。”兄弟俩达成默契,孟森便一个人跑了上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兴奋地跑下来。“原来这座小丘真的叫‘丘山’。山顶还有一个松柏掩映的小平地,一方石桌,几个石凳子。另外还有三条道通向山顶。我怕你等急了,只看了看。大概一条往校门方向,一条往宿舍去,还有一条也能通到这条河。”
“咱们还得在这儿读好几年呢,有你玩厌烦的时候。”曹不一笑着催孟森继续前行。
过了河湾不多远便有一座木桥映入眼帘。再向北行,高高的土丘陡然降下了身段来,和平地合二为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宽路穿过土丘通向西面。孟森他们也不分心,继续沿着河走。河床比下游宽了许多,河水也变得又缓又浅。河底的淤泥渐渐地变成了沙砾、小石子、大块儿石头,最后是成片的石板了。石板宛若巨大的石阶,逐级抬高,每一次抬升也不过两三尺,河水好似流光丝绸折叠成了一段又一段,水帘细密地垂下来。偶有一丛竹子生长在河岸边。过了竹子又一座桥出现在眼前,不过却从木头换做石头的了。与木桥边的静谧相比,石桥便热闹得多了,不时有学生说笑着从上走过。
河的尽头似乎已经在望了。行人加快了步子。河流的尽头安卧着一个翠绿的潭,被一圈青石块围了起来,潭边的石壁上写着“羡鱼池”。站在潭边,举头望去,混白的水从山上倾泻下来。轰隆隆,轰隆隆!溢满水潭后才稳稳地流出来。从潭边踩着青石铺缀的小桥过到河对岸去。游客到此要么折返要么西去。曹孟二人决意踏路西去,踩着溜滑青石,沿着山与平地的切线继续往西。作别碧波荡漾,碧波潭西的大青石上凿开了一段陡峭的石梯,尽头,一座小木楼耸立在瀑布旁。二人没有拾级而上,而是继续向西,走过悠长悠长的竹林小道,忽而发现一块石碑,上书“五车书库”四个刚劲大字。石碑以北,山势慢慢爬升,于山腰间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楼宇。
孟森仰望高楼,正好两位学生结伴从山上下来,他便问道:“同学,这里是什么地方?”
“五车书库,学校的图书馆。”学生答道。
“要想学富五车,自然要先读五车书了。”曹不一笑着对孟森说道。
“走!上去看看。”孟森分外兴奋,撺掇着曹不一就向上爬。山道掩映在树木间,移步换景,每上一阶石级,回望山下便有不同的景致。登记之后,二人顺利进入了图书馆。
“嚯——”二人不由得发出赞叹。从外看,这是纯中式的楼。进内看,里边竟全然不似东方书舍:穹顶高挑,少了碍眼的立柱,舍内显得分外宽敞,阳光透过落地窗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曼妙地投射进来,落到墙壁两人多高的书架上,落到一排排锃亮的长桌上,落到“沙沙”翻动书籍的学生脸上。书架的构造类似二层小楼,下边一人多高,上边一人多高,中间伸出五尺左右的楼板,栏杆、小楼梯等一应俱全。人踩着小楼梯上到二层书架,走在楼板上,吱呀作响。到了这儿,一向活泼的孟森都不由得安静下来,生怕打扰了这片专注的宁静。楼的中段,南北开了两扇大门。曹不一从北门探身一望,是宽敞的阳台,正对山林,不少学生在这儿朗读。穿过书舍,步出南门,也是阳台,不过这里的景致却令人振奋不已。原来“五车书库”是校园大道的顶端,凭栏远眺,整个学堂一览无余。学生宿舍、教师院落、食堂和办公楼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阳台上小圆桌与靠椅三两相配。这里即有人品茗,也有人喝咖啡,契阔谈笑,好不自在。
时间花去了不少,两人匆匆下了楼,顺着大道向南走。走过河畔石桥,折向东面游览了教学区。走马观花过后,孟森和曹不一又回到了正门。人依旧很多,比肩接踵的。而行李更多:有肩挑的,有马驮的,也有马车拉的,更有汽车载的。
“本少爷花钱读书,凭什么不让我带书童?你可知我爸是李……”一位衣着华贵的少爷扯红了脖子在和一位管事模样的人争辩,引得不少人围观。
“叮铃,叮铃”就在这时,又一位着一袭白西服的青年骑着自行车径直从西偏门进了校。
孟森见了心想:“这儿的学生的确是各式各样。”
下午按报考院系分了临时宿舍。曹不一、孟森竟然和那较劲的少爷同一屋。第一晚大家或因疲惫或因不相熟,除了自报家门并无闲话,只知道那少爷名叫王响,字瑁之。
第二天,九点集合公布考题,然后各自散了,十二点收了文章,只待第三天午后放榜。
到了次日午前,考生们早早吃过饭,谁也没注意一辆汽车开进了校园。午后,迟迟不见张榜,却见教员们匆匆向小礼堂去。小礼堂的会还没开完,一位管事主任小跑着奔向张榜处,向众考生宣布:录取名单延后一日公布。随后又跑回礼堂了。
“怎么延后了?”
“不会出什么岔子了吧?”
>
沿着燕申运河古道北上,溯江而行大约百余里。到了湖水粼粼,山光影映的地界。兄弟俩正沉醉于船外的景色。船东却告知山穷水尽了。“前边的运河都淤塞了十几年了。”旅客只好弃了水路改走官道。路行不远就又换了西式喷气飞轮子。兄弟俩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没了父母羁绊,畅快无比。火车呼啸着奔驰在无垠的平原上。俩人靠窗坐着欣赏风景,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孟森撑开窗户,迎面吹来清新的风。他探出头,仰望天空,碧天里好像堆叠着薄薄的清雪,飘飘摇摇,多情人大概会担心一声叹息将其吹化。
“小心掉出去。”孟森这才发现自己大半个身子都悬在了窗外,曹不一正拽着他。孟森嘻嘻一笑,退回来坐好,趴在窗上望着黄金的田野,还有那田野里劳作的人。
“范阳到了!”孟森兴奋地侧身眺望,全不顾舟车劳顿的疲惫。
曹不一合上书,窗外是一片青砖碧瓦式的繁华。
范阳不愧是三都之地,处处透露着帝皇之气。刚出车站就觉察到了此地非同一般的人情风尚。虽然范阳已经被降为行政院直辖市,时而还被称为范平,可土著居民却愤愤不“平”,无处不透露着血液里的贵气。连卖菜的妇人都昂着高贵的头,挺起那早已不丰腴的胸脯。孟森坐在街边看行李,好奇地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心想:“那高昂头颅的人走路不看道,难道不怕摔跤?”
曹不一向下棋人问了路回来。范阳人虽高傲却十分乐于助人。只有一点让外地人略略有些不快:总不见范阳人张嘴,只听得咕噜咕噜一串儿扯不开的囫囵音。若不仔细分辨,一定会误以为那是段佛经。
两人搭了车到西山镇短暂休整。西山镇离大学堂只有一里多地,在驿站就见到熙来攘往的应考生和送考人。兄弟俩雇了人力车拉行李,自己步行去西山脚下的大学。从驿站往西一里地就是一座石桥。由石桥分小道北行就是大学堂了。河岸上稀稀疏疏的白桦还没有发出新芽。路旁的稻田也还等待着勤劳的人儿去翻耕。
“这条河真奇怪,像是东坡笔下的西流水。”曹不一说道。极目远望,可见河水原是从校园的东南角流出。校园的围墙外还有一架水车,不知疲倦地唱着歌。
人声鼎沸,越过旷野,迎接来客。早已听闻范阳大学堂坐北望南,背倚雄山,绿水环绕。今见了,果然如此。山下校舍、田园间佳木遍植,山上茂林修竹间点缀着屋舍些许:校园与山浑然一体。初见时,远远而望,一对大石狮子立在“范阳大学堂”的匾额下。门前人头攒动。若在平时,正门前的空地应付来客绰绰有余。此刻却招架不及,一些人不得不屈尊纡贵移驾干涸的稻田。
“不过是大一点儿的书院,山门比别的阔气些。”孟森不屑地对曹不一说。二人穿过拥挤的人群,在学生的帮助下顺利报名,之后就进门四处闲逛:
刚入门,迎面便是一块数丈见方的巨石,顶上还长着数枝梅,此时梅花早已换了绿叶。遥想大雪皑皑时,红梅傲雪立于巨石上,别是一番景致。巨石周匝是草坪、趴地柏,还有桃李织就的帘幕。桃红李白纷飞错落,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此起彼伏的草木与巨石在正门内恰好成半圆形,充当了屏风的作用,挡住了行人的视线。从门外往里看也仅可窥其一斑而已。半圆只在西边和东边开出一大一小两个缺口。西边是青石铺就的大道,这条大道与正门的院墙垂直相接,直通办公楼、生活区。东边,层次分明的灌木丛和独立的乔木掩映着一条幽静的小道。小道处在一座土丘的底部,这土丘不过二三十米高,像极了倒扣的簸箕,下边儿是灌木、竹林、桃李之类,到了山腰以上便以松柏为胜,杂以枫树、梧桐之属。小道便是簸箕土丘的尾端。沿着这条几乎与墙平行的小径越过土丘就豁然开朗了。方才的小河正是紧贴小丘流淌,到了离院墙数丈时斗转向东南流去的。河流的南岸与小丘、院墙合围出了一片平坦开阔的草地。在院墙上题有“芳草甸”三个大字。草地中央靠近河的地方有杏林包围的亭子。亭子北部低矮平缓的草地斜着融入水中。因为是枯水期,岸边的一些白沙露了出来。沿白沙顺流而下,还可以看见去年枯败的荷叶。到流水与院墙相接的出口时,枯荷就换做立着的芦苇杆了。放眼望去,河面并不宽,河水也不深。只在亭子西北部的河湾处才看不到底。沿河继续向北行,土丘与河道挨得越来越紧密,以至于草坪都知趣地退开了。最后只剩下一条小路。土丘临水的崖壁上依然是不言成蹊的桃李。偶尔从高处散下轻柔的花瓣。抬头一看,桃李照着河水正摆弄绰约的风姿。邻水的路旁偶尔也有三两枝桃花,为了欣赏自己的容颜,弯着纤腰几近贴到水面上了。那样执着的劲头让水仙花也汗颜。在河湾处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分出去向土丘的“簸箕”面上蜿蜒而去。
孟森指了指那条崎岖小路:“上边?”
曹不一摆手道:“我在这儿等你。”
“那好。”兄弟俩达成默契,孟森便一个人跑了上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兴奋地跑下来。“原来这座小丘真的叫‘丘山’。山顶还有一个松柏掩映的小平地,一方石桌,几个石凳子。另外还有三条道通向山顶。我怕你等急了,只看了看。大概一条往校门方向,一条往宿舍去,还有一条也能通到这条河。”
“咱们还得在这儿读好几年呢,有你玩厌烦的时候。”曹不一笑着催孟森继续前行。
过了河湾不多远便有一座木桥映入眼帘。再向北行,高高的土丘陡然降下了身段来,和平地合二为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宽路穿过土丘通向西面。孟森他们也不分心,继续沿着河走。河床比下游宽了许多,河水也变得又缓又浅。河底的淤泥渐渐地变成了沙砾、小石子、大块儿石头,最后是成片的石板了。石板宛若巨大的石阶,逐级抬高,每一次抬升也不过两三尺,河水好似流光丝绸折叠成了一段又一段,水帘细密地垂下来。偶有一丛竹子生长在河岸边。过了竹子又一座桥出现在眼前,不过却从木头换做石头的了。与木桥边的静谧相比,石桥便热闹得多了,不时有学生说笑着从上走过。
河的尽头似乎已经在望了。行人加快了步子。河流的尽头安卧着一个翠绿的潭,被一圈青石块围了起来,潭边的石壁上写着“羡鱼池”。站在潭边,举头望去,混白的水从山上倾泻下来。轰隆隆,轰隆隆!溢满水潭后才稳稳地流出来。从潭边踩着青石铺缀的小桥过到河对岸去。游客到此要么折返要么西去。曹孟二人决意踏路西去,踩着溜滑青石,沿着山与平地的切线继续往西。作别碧波荡漾,碧波潭西的大青石上凿开了一段陡峭的石梯,尽头,一座小木楼耸立在瀑布旁。二人没有拾级而上,而是继续向西,走过悠长悠长的竹林小道,忽而发现一块石碑,上书“五车书库”四个刚劲大字。石碑以北,山势慢慢爬升,于山腰间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楼宇。
孟森仰望高楼,正好两位学生结伴从山上下来,他便问道:“同学,这里是什么地方?”
“五车书库,学校的图书馆。”学生答道。
“要想学富五车,自然要先读五车书了。”曹不一笑着对孟森说道。
“走!上去看看。”孟森分外兴奋,撺掇着曹不一就向上爬。山道掩映在树木间,移步换景,每上一阶石级,回望山下便有不同的景致。登记之后,二人顺利进入了图书馆。
“嚯——”二人不由得发出赞叹。从外看,这是纯中式的楼。进内看,里边竟全然不似东方书舍:穹顶高挑,少了碍眼的立柱,舍内显得分外宽敞,阳光透过落地窗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曼妙地投射进来,落到墙壁两人多高的书架上,落到一排排锃亮的长桌上,落到“沙沙”翻动书籍的学生脸上。书架的构造类似二层小楼,下边一人多高,上边一人多高,中间伸出五尺左右的楼板,栏杆、小楼梯等一应俱全。人踩着小楼梯上到二层书架,走在楼板上,吱呀作响。到了这儿,一向活泼的孟森都不由得安静下来,生怕打扰了这片专注的宁静。楼的中段,南北开了两扇大门。曹不一从北门探身一望,是宽敞的阳台,正对山林,不少学生在这儿朗读。穿过书舍,步出南门,也是阳台,不过这里的景致却令人振奋不已。原来“五车书库”是校园大道的顶端,凭栏远眺,整个学堂一览无余。学生宿舍、教师院落、食堂和办公楼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阳台上小圆桌与靠椅三两相配。这里即有人品茗,也有人喝咖啡,契阔谈笑,好不自在。
时间花去了不少,两人匆匆下了楼,顺着大道向南走。走过河畔石桥,折向东面游览了教学区。走马观花过后,孟森和曹不一又回到了正门。人依旧很多,比肩接踵的。而行李更多:有肩挑的,有马驮的,也有马车拉的,更有汽车载的。
“本少爷花钱读书,凭什么不让我带书童?你可知我爸是李……”一位衣着华贵的少爷扯红了脖子在和一位管事模样的人争辩,引得不少人围观。
“叮铃,叮铃”就在这时,又一位着一袭白西服的青年骑着自行车径直从西偏门进了校。
孟森见了心想:“这儿的学生的确是各式各样。”
下午按报考院系分了临时宿舍。曹不一、孟森竟然和那较劲的少爷同一屋。第一晚大家或因疲惫或因不相熟,除了自报家门并无闲话,只知道那少爷名叫王响,字瑁之。
第二天,九点集合公布考题,然后各自散了,十二点收了文章,只待第三天午后放榜。
到了次日午前,考生们早早吃过饭,谁也没注意一辆汽车开进了校园。午后,迟迟不见张榜,却见教员们匆匆向小礼堂去。小礼堂的会还没开完,一位管事主任小跑着奔向张榜处,向众考生宣布:录取名单延后一日公布。随后又跑回礼堂了。
“怎么延后了?”
“不会出什么岔子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