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一章推介报纸
在王景范看来包拯借势立威一步是再恰当不过了,毕竟包拯已经快五十八岁了,按照这个年龄来看包拯的仕途已经进入尾声阶段,他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激烈的方式与一个连皇di du要忌惮三分的政治势力进行对峙。最为重要的是清理惠民河河道是再正义不过的事情,恐怕连皇帝自己心中都想要打击这些平ri在京师开封嚣张跋扈的中官势族。
这些中官势族都是“上八仙”之类的手眼通天的人物,相互勾连横行不法,极难秉公究治,弄不好还会反被其诬陷蒙受不白之冤。这并非不是没有先例的,范仲淹如此名臣知开封府,就是因为得罪了宰相吕简夷而被排挤出京师。皇权至高无上,而这些中官势族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有些能够和皇权分权抗力,皇帝对他们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借包拯之手打压他们一下,双方心知肚明也不会怨恨到皇帝的头上。
当然若是包拯只有三四十岁的话,以外界传言包拯的xing格来说,王景范也不会怀疑包拯会这么做。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显然是很严重的,至少王景范认为自己是没有勇气这么明目张胆的去拆惠民河两岸权贵们的园榭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需要极高的智慧。
王景范见在座的几人沉默不语便接着说道:“自古以来不乏敢于得罪权贵为民请命的名臣,然穷翻史书这样的名臣重臣又有几人?最令人愤恨难平的便是这些重臣名臣在得罪了权贵之后又有几人能全身而退?是以晚生敬服包大人的刚正不阿,然包大人这样的好官却如天上的太阳一般仅一个而已,其余大臣并不是说他们不好,但却没有包大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见复过誉了,包某不过是顺从民意、顺从本心罢了包某虽只是第一次见见复,但见复的事情包某也听说不少,见复此言必然有所想法,但说无妨”包拯神色平静的喝了口茶。
王景范笑着说道:“其实在刚听到包大人为民请命不顾个人安危得罪那中官势族之时,晚生内心便思索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晚生尝读史记陈涉世家曾有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京师中官势族家世悠长然上推十代二十代不过是一贩夫走卒,又有何德何能堵百姓生路?!今ri能嚣张跋扈不惧王法不过是欺二三良民,然万千百姓安敢欺呼?!晚生思之若包大人在查明惠民河被中官势族园榭堵塞之时,天下有识之士得以明察皆高呼声援大人,则权贵势大亦不敢欺民”
“见复有何办法借天下读书人以促成类似之事?”包拯似乎明白了王景范的意思,只是与为读书人谋生计又有何关系。
“唐人孙樵有经纬集曾述一文读开元杂报,如今朝廷亦有朝报、状报,民间亦称邸报,其称呼所有不同但大抵上乃是一样的。只是无论唐人所记的开元杂报亦或是当今朝廷所发的朝报都是朝廷发给各级地方官员的,读书人虽有曾见到不过少且不说,这些邸报是绝对不可能刊载读书人对报纸上内容的看法的。晚生尝想刊发一份类如邸报的报纸,上面专载一些朝廷的举措,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地的一些近期所发生的事情,然后可以接受读者对此的议论文章”
报纸是父亲特意对王景范所嘱咐的重要事项,而王景范自己也觉得朝廷所谓的邸报传播并不广,最重要的是与邸报相比,报纸更符合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精神。父亲对于报纸是希望开启民智,使之整体方向向着“min zhu”的方向转变,而王景范看重报纸则是更关系其舆论对那些贪官污吏的监督,须知大宋立国以来在官员监督的问题上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可惜收效甚微。
至少在渭州这种偏僻之地,地方官员祸害百姓的事情犹如家常便饭,父亲的腿疾是党项人给落下的,但是坐在轮椅上却是官宦富绅所致。尤其是父亲四年前亡故,这让王景范心中一直存了根刺,渭州的权贵也没有少为此付出代价——当年渭州大旱之时渭州的权贵当涉嫌此事的当官的必丢一耳,而富商必有父子两人而亡。
与父亲的期待不同,虽然父亲对王景范讲述过“min zhu”的意义,但是他并不能说服自己的儿子对此有一样的期待——父亲生活的后世几乎稚子便已开始识字,从童子读书到自食其力绝大多数都要超过十六年,甚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按照父亲描述后世能够读书识字的人之多恐怕与眼下大宋不识字的人所占比例差不多,王景范心中亦是认为父亲口中的“min zhu”是有一定条件的,至少现在不合适。
包拯听后皱了皱眉头说道:“朝廷虽无禁民间邸报刊印,但这刊印邸报所耗颇费,且雕版又耗时”
王景范笑着答道:“晚生在前雕版刊印的基础上,参考了泥活字从而发明了用木活字来刊印书籍的办法,用木块雕成木活字按照所印文章来排列字序然后印刷。虽然用木活字来印刷文章书籍不如雕版美观,但亦是效果不错,且木活字可以重复使用比泥活字更好,这样报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刊印完毕,且成本低廉”
说完便让于文传从旁拿出一本书,正是王景范用木活字印刷刊印的大学章句新解笑着说道:“眼下这木活字印刷还仅限于白沙书院内部刊刻书籍所用,用这样的方法刊印出来的书籍要比市价低的多,市面上所售论语至少也要七八十文,而在这里最多不过四十文就足矣,若能推行天下则天下寒门学子会受益匪浅”
包拯接过书册,随意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其实他也有,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印书的质量略次一些,却没想到是王景范在白沙书院自己开书坊所印制。包拯将书册交还给于文传,他先前只知道有雕版印刷不知有泥活字之法,不过王景范说得也清楚明白没见过但却很好理解,在他看来书册印刷的质量虽然要比雕版差一些亦可使用。更重要的便是他非常清楚一个普通家庭走出一个读书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远的不说就是现在文坛首领欧阳修少时便从一友家中的废纸篓中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残册,可见若是书籍价格下降一半天下的读书人说不得就会更好过七分。
说实在的包拯对木活字印书的兴趣远比王景范刚才所说的报纸更大,现在书院废弛还不时的地方官去兴建书院或是修缮县学。这等举动并非是地方官崇尚儒学,而是借此获得兴学重学的好名声,并且更进一步的借此来从地方财政中捞取好处,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有很多地方官都做过,在官场上并非是什... -->>
第二十一章推介报纸
在王景范看来包拯借势立威一步是再恰当不过了,毕竟包拯已经快五十八岁了,按照这个年龄来看包拯的仕途已经进入尾声阶段,他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激烈的方式与一个连皇di du要忌惮三分的政治势力进行对峙。最为重要的是清理惠民河河道是再正义不过的事情,恐怕连皇帝自己心中都想要打击这些平ri在京师开封嚣张跋扈的中官势族。
这些中官势族都是“上八仙”之类的手眼通天的人物,相互勾连横行不法,极难秉公究治,弄不好还会反被其诬陷蒙受不白之冤。这并非不是没有先例的,范仲淹如此名臣知开封府,就是因为得罪了宰相吕简夷而被排挤出京师。皇权至高无上,而这些中官势族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有些能够和皇权分权抗力,皇帝对他们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借包拯之手打压他们一下,双方心知肚明也不会怨恨到皇帝的头上。
当然若是包拯只有三四十岁的话,以外界传言包拯的xing格来说,王景范也不会怀疑包拯会这么做。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显然是很严重的,至少王景范认为自己是没有勇气这么明目张胆的去拆惠民河两岸权贵们的园榭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需要极高的智慧。
王景范见在座的几人沉默不语便接着说道:“自古以来不乏敢于得罪权贵为民请命的名臣,然穷翻史书这样的名臣重臣又有几人?最令人愤恨难平的便是这些重臣名臣在得罪了权贵之后又有几人能全身而退?是以晚生敬服包大人的刚正不阿,然包大人这样的好官却如天上的太阳一般仅一个而已,其余大臣并不是说他们不好,但却没有包大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见复过誉了,包某不过是顺从民意、顺从本心罢了包某虽只是第一次见见复,但见复的事情包某也听说不少,见复此言必然有所想法,但说无妨”包拯神色平静的喝了口茶。
王景范笑着说道:“其实在刚听到包大人为民请命不顾个人安危得罪那中官势族之时,晚生内心便思索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晚生尝读史记陈涉世家曾有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京师中官势族家世悠长然上推十代二十代不过是一贩夫走卒,又有何德何能堵百姓生路?!今ri能嚣张跋扈不惧王法不过是欺二三良民,然万千百姓安敢欺呼?!晚生思之若包大人在查明惠民河被中官势族园榭堵塞之时,天下有识之士得以明察皆高呼声援大人,则权贵势大亦不敢欺民”
“见复有何办法借天下读书人以促成类似之事?”包拯似乎明白了王景范的意思,只是与为读书人谋生计又有何关系。
“唐人孙樵有经纬集曾述一文读开元杂报,如今朝廷亦有朝报、状报,民间亦称邸报,其称呼所有不同但大抵上乃是一样的。只是无论唐人所记的开元杂报亦或是当今朝廷所发的朝报都是朝廷发给各级地方官员的,读书人虽有曾见到不过少且不说,这些邸报是绝对不可能刊载读书人对报纸上内容的看法的。晚生尝想刊发一份类如邸报的报纸,上面专载一些朝廷的举措,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地的一些近期所发生的事情,然后可以接受读者对此的议论文章”
报纸是父亲特意对王景范所嘱咐的重要事项,而王景范自己也觉得朝廷所谓的邸报传播并不广,最重要的是与邸报相比,报纸更符合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精神。父亲对于报纸是希望开启民智,使之整体方向向着“min zhu”的方向转变,而王景范看重报纸则是更关系其舆论对那些贪官污吏的监督,须知大宋立国以来在官员监督的问题上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可惜收效甚微。
至少在渭州这种偏僻之地,地方官员祸害百姓的事情犹如家常便饭,父亲的腿疾是党项人给落下的,但是坐在轮椅上却是官宦富绅所致。尤其是父亲四年前亡故,这让王景范心中一直存了根刺,渭州的权贵也没有少为此付出代价——当年渭州大旱之时渭州的权贵当涉嫌此事的当官的必丢一耳,而富商必有父子两人而亡。
与父亲的期待不同,虽然父亲对王景范讲述过“min zhu”的意义,但是他并不能说服自己的儿子对此有一样的期待——父亲生活的后世几乎稚子便已开始识字,从童子读书到自食其力绝大多数都要超过十六年,甚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按照父亲描述后世能够读书识字的人之多恐怕与眼下大宋不识字的人所占比例差不多,王景范心中亦是认为父亲口中的“min zhu”是有一定条件的,至少现在不合适。
包拯听后皱了皱眉头说道:“朝廷虽无禁民间邸报刊印,但这刊印邸报所耗颇费,且雕版又耗时”
王景范笑着答道:“晚生在前雕版刊印的基础上,参考了泥活字从而发明了用木活字来刊印书籍的办法,用木块雕成木活字按照所印文章来排列字序然后印刷。虽然用木活字来印刷文章书籍不如雕版美观,但亦是效果不错,且木活字可以重复使用比泥活字更好,这样报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刊印完毕,且成本低廉”
说完便让于文传从旁拿出一本书,正是王景范用木活字印刷刊印的大学章句新解笑着说道:“眼下这木活字印刷还仅限于白沙书院内部刊刻书籍所用,用这样的方法刊印出来的书籍要比市价低的多,市面上所售论语至少也要七八十文,而在这里最多不过四十文就足矣,若能推行天下则天下寒门学子会受益匪浅”
包拯接过书册,随意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其实他也有,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印书的质量略次一些,却没想到是王景范在白沙书院自己开书坊所印制。包拯将书册交还给于文传,他先前只知道有雕版印刷不知有泥活字之法,不过王景范说得也清楚明白没见过但却很好理解,在他看来书册印刷的质量虽然要比雕版差一些亦可使用。更重要的便是他非常清楚一个普通家庭走出一个读书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远的不说就是现在文坛首领欧阳修少时便从一友家中的废纸篓中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残册,可见若是书籍价格下降一半天下的读书人说不得就会更好过七分。
说实在的包拯对木活字印书的兴趣远比王景范刚才所说的报纸更大,现在书院废弛还不时的地方官去兴建书院或是修缮县学。这等举动并非是地方官崇尚儒学,而是借此获得兴学重学的好名声,并且更进一步的借此来从地方财政中捞取好处,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有很多地方官都做过,在官场上并非是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