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的传说
51小说网 www.51xsw.com,从零诗社之紫扁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伯父终于病了一回。八十五岁的年龄,五十八岁的体魄,从来不知道打针、吃药是咋回事,这应该与他自幼习武有关。此次竟然动了手术,住了好几天医院,前列腺手术虽不是什么大手术,但如此的高龄也着实让我们小辈人捏了一把冷汗。也许是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心理负担过重,或是好久未见到我了,有些激动,他手术后在病房里见到我时居然淌下了两行热泪来,这可一改我印象中向来坚毅、乐观的形象。他拉着我的手絮叨起来,依然健谈,只是声音不怎么洪亮了,可能是大病初愈的原因吧。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想将来,我们谈了很多,大都是有关他的回忆,其中最令他动情的当属“五虎棍”了。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了解“武当七侠”和“全真七子”的故事,他们虽算不上一等一的高手,但他们的“剑阵”却是一等一的功夫,绝顶高手无不敬畏,可以说“七剑合璧”天下无敌。很多人都认为那不过是小说里的凭空杜撰,一种戏说而已,不会太当真,但大伯父却深信不疑,这倒不是因为他八十五岁的年龄有一颗比五十八岁还要年轻、天真的心,是因为在他的脑海里有一段“五棍合璧”击退几十悍匪的记忆。
我的家乡黄骅市,它的东部(包含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在内)方圆一百多里,洼大村稀,沟渠纵横,很多地方芦苇丛生,北接京津,南邻山东,西靠沧州等富庶之地,自古就是土匪栖息和出没的地方。投靠过日伪的汉奸李景文部、被八路军收编为冀鲁边区海上特务团的海匪陈二虎部、大赵村惨案的元凶土匪冯冠奎都曾在这一带活动。当然也是义军和我抗日军民进行战略迂回的大后方,八路军著名将领黄骅烈士就牺牲在羊二庄镇,清末捻军领袖张忠禹战败后在南大港一带隐度余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造就我家乡强悍的民风和尚武精神。
大伯父说,他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把式房”——也就是武术学堂,附近十几个村子的很多孩子都到这里习武,强身健体以求保家自卫。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学生一起习武,很是壮观,据说还培养过武秀才呢,在当地小有名气。由于年代久远且他当时年龄尚幼,是什么名号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印象较深的是“把式房”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画像,据说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前的条案上横架着一条用黄绸布包裹的檀棍,每日开课之前师父都会上香参拜,就像那时私塾里供奉孔子画像一样。我想这肯定是借用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典故,原因无非有三:一是,为自己某一个出处,树一个形象,昭示一下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算是形象工程。二是,教育意义,让所有来此习武的人不仅学好武艺,也要学会做人,懂得什么是侠义与正义之心。三是,这里以教习棍术为主。
棍被誉为“百兵之首”、“百兵之祖”我想不仅仅缘于它的最悠久、最原始,更多的是缘于它的最简单、最朴实。棍,威猛而不张扬,争胜而不喜血腥的品性,也正是我家乡千百年来传承的民风。
大伯父说“把式房”的师父有一门不外传的绝技,那就是“五虎棍”要五个人合练,都必须是入室弟子,大概就是像金庸小说里所描述那种阵法,讲求配合与协作,五人合一。分为虎头、虎肩、虎背、虎腰、虎尾,五条檀棍舞动起来虎虎生风,杂而不乱,活生生一头下山猛虎,在实战中有攻有守,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据说一次土匪入侵“五虎棍”以一当十,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悍匪“五虎棍”的威名一时传遍了十里八乡。
后来由于灾荒和战乱我们这一带民生凋敝“把式房”生源越来越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最终关了门。我的曾祖是“五虎头”是“五虎棍”的传人,大伯父是曾祖的长孙,从小耳濡目染,对“五虎棍”的套路较为了解,也是我们家族唯一的“五虎棍”传人。他也曾试图将它传承下去,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四处谋生,慢慢忘记了许多,又加之它是集体协作的武术阵法,招式、套路、变化繁多,不经常练习就会生疏并逐渐遗忘,所以已不能如愿了。
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杂技之乡”有闻名遐迩的孟村八极拳,更有蜚声海外吴桥杂技,多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经没有人知道我的家乡也曾有过同样优秀的“五虎棍”了。我的大伯父,作为“五虎棍”的最后传人,他的遗憾与悲痛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暮年的他也只能在金庸笔下的剑雨江湖中追寻似曾相识的记忆,时而老泪纵横。我也只能在他零星的叙述中把“五虎棍”定格为一种传说。
大伯父终于病了一回。八十五岁的年龄,五十八岁的体魄,从来不知道打针、吃药是咋回事,这应该与他自幼习武有关。此次竟然动了手术,住了好几天医院,前列腺手术虽不是什么大手术,但如此的高龄也着实让我们小辈人捏了一把冷汗。也许是从未见过这种阵势,心理负担过重,或是好久未见到我了,有些激动,他手术后在病房里见到我时居然淌下了两行热泪来,这可一改我印象中向来坚毅、乐观的形象。他拉着我的手絮叨起来,依然健谈,只是声音不怎么洪亮了,可能是大病初愈的原因吧。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想将来,我们谈了很多,大都是有关他的回忆,其中最令他动情的当属“五虎棍”了。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了解“武当七侠”和“全真七子”的故事,他们虽算不上一等一的高手,但他们的“剑阵”却是一等一的功夫,绝顶高手无不敬畏,可以说“七剑合璧”天下无敌。很多人都认为那不过是小说里的凭空杜撰,一种戏说而已,不会太当真,但大伯父却深信不疑,这倒不是因为他八十五岁的年龄有一颗比五十八岁还要年轻、天真的心,是因为在他的脑海里有一段“五棍合璧”击退几十悍匪的记忆。
我的家乡黄骅市,它的东部(包含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在内)方圆一百多里,洼大村稀,沟渠纵横,很多地方芦苇丛生,北接京津,南邻山东,西靠沧州等富庶之地,自古就是土匪栖息和出没的地方。投靠过日伪的汉奸李景文部、被八路军收编为冀鲁边区海上特务团的海匪陈二虎部、大赵村惨案的元凶土匪冯冠奎都曾在这一带活动。当然也是义军和我抗日军民进行战略迂回的大后方,八路军著名将领黄骅烈士就牺牲在羊二庄镇,清末捻军领袖张忠禹战败后在南大港一带隐度余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造就我家乡强悍的民风和尚武精神。
大伯父说,他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把式房”——也就是武术学堂,附近十几个村子的很多孩子都到这里习武,强身健体以求保家自卫。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学生一起习武,很是壮观,据说还培养过武秀才呢,在当地小有名气。由于年代久远且他当时年龄尚幼,是什么名号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印象较深的是“把式房”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画像,据说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前的条案上横架着一条用黄绸布包裹的檀棍,每日开课之前师父都会上香参拜,就像那时私塾里供奉孔子画像一样。我想这肯定是借用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典故,原因无非有三:一是,为自己某一个出处,树一个形象,昭示一下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算是形象工程。二是,教育意义,让所有来此习武的人不仅学好武艺,也要学会做人,懂得什么是侠义与正义之心。三是,这里以教习棍术为主。
棍被誉为“百兵之首”、“百兵之祖”我想不仅仅缘于它的最悠久、最原始,更多的是缘于它的最简单、最朴实。棍,威猛而不张扬,争胜而不喜血腥的品性,也正是我家乡千百年来传承的民风。
大伯父说“把式房”的师父有一门不外传的绝技,那就是“五虎棍”要五个人合练,都必须是入室弟子,大概就是像金庸小说里所描述那种阵法,讲求配合与协作,五人合一。分为虎头、虎肩、虎背、虎腰、虎尾,五条檀棍舞动起来虎虎生风,杂而不乱,活生生一头下山猛虎,在实战中有攻有守,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据说一次土匪入侵“五虎棍”以一当十,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悍匪“五虎棍”的威名一时传遍了十里八乡。
后来由于灾荒和战乱我们这一带民生凋敝“把式房”生源越来越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最终关了门。我的曾祖是“五虎头”是“五虎棍”的传人,大伯父是曾祖的长孙,从小耳濡目染,对“五虎棍”的套路较为了解,也是我们家族唯一的“五虎棍”传人。他也曾试图将它传承下去,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四处谋生,慢慢忘记了许多,又加之它是集体协作的武术阵法,招式、套路、变化繁多,不经常练习就会生疏并逐渐遗忘,所以已不能如愿了。
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杂技之乡”有闻名遐迩的孟村八极拳,更有蜚声海外吴桥杂技,多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经没有人知道我的家乡也曾有过同样优秀的“五虎棍”了。我的大伯父,作为“五虎棍”的最后传人,他的遗憾与悲痛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暮年的他也只能在金庸笔下的剑雨江湖中追寻似曾相识的记忆,时而老泪纵横。我也只能在他零星的叙述中把“五虎棍”定格为一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