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盛唐日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果将天底下最赚钱的买卖排一个号,张潜认为,出版业肯定能排进前五十。特别是出版那些不用付给作者任何稿费的书籍,在他原来那个时空,利润直追放高利贷。
他初中时,曾经亲眼看到学校门口的推三轮卖故事书的老板,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将三轮车变成了大吉普,而后又变成了一栋上百平方米的门脸。而等他自己终于拥有了第一部手机,才发现老板所卖的故事书竟然全是从网上直接扒下来的,根本没给过作者一文钱稿费。
而大唐秘书监下属的著作局,坐拥从上古直到景龙元年的数十万卷书籍,其中不少还是孤本,却每年都为了维护竹简的开销而发愁,就太不应该了。
把那些孤本拿出来印刷成书,卖掉后,不就是钱么?那些孤本的儿孙,难道还能为了数千年前的祖宗,来向你讨要稿费?
把最流行的那些经典名篇,编纂一下,印刷成册,卖掉不是钱么?只要作者亡故五十年以上,就不怕作者的后代来打版权官司。
把教育蒙童识字的《千字文》印一下,还愁卖不出个几千本?
把每届科举考试中的优秀文章汇总印刷,装订成卷,还不就是八世纪的《高考满文作文集锦》?
实在不行,缺德一点儿,把《明经》考试常用到的十一套儒家经文,整理成填空题,做一份《明经题库》出来,宣称以后《明经》试题全从题库里出,天下学子还不是要抢疯掉?
还有……
总之,只要你肯去想,赚钱办法可就太多了。要知道,大唐著作署身兼另外一个时空的新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和国家大图书馆三种职能,对知识和出版业的垄断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地步。这种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自己还可以随时更改规则的部门,居然穷得叮当响,放在二十一世纪,绝对可以当做笑话来听!
而贺知章所担心的雕版成本太高,在张潜眼里,根本不是问题。
雕版印刷成本高,可以采用活字。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只是一个普通匠人。而大唐军器监和将作监,可是集中了全国的工匠精英。
据张潜自己对军器监技术水平的了解,铸造半厘米见方,二厘米长短的青铜柱体,对军器监的工匠们来说,跟玩一样简单。而在金属表面錾刻阳文,对于工匠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为了保证印刷的清晰度,甚至可以暂时将活字规格定在半寸见方,一寸长短。而这样一根长方体青铜柱,以张潜的估算,每根造价肯定不会超过十文。(注:汉寸,一寸大概2.3厘米)
另一个时空,常用汉字是三千到七千个。往宽裕里头估算,大唐加一倍,唐代常用汉字算作一万四。全部造成铜活字,再加上火耗,总花费也就是十五万文。
而十五万文,不过是一百五十吊。作为普通工匠的毕昇出不起,民间寻常书商拿出来也吃力,对于大唐任何一个中央机关来说,却都不会是大数目。更何况,还可以通过调整青铜中含锡的比例,降低活字的造价,甚至直接使用价格远远低于青铜的铅!
张潜之所以不打算采用铅活字,主要因为是他不知道铅的毒性到底有多强。而为了给著作局打造一套强大的班底,他准备把王翰、王之涣、张旭、张若虚等人全拉上。如果为了节省几十吊钱,就让这些曾经照亮华夏文明史的璀璨明星们中了铅毒,他肯定会良心不安。
于是乎,两天后,当卫道和牧南风两个抵达张潜家的正堂之时,就看到这样一幅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比他们俩早到场的贺知章、张若虚、张旭三个,每人提着一把錾刀,正在聚精会神地给小青铜柱子上刻字。而正堂中央,王翰、王之涣、琴律和张九龄,则围在一张巨大的车轮旁,窃窃私语。
再定神细看,那车轮其实也不是车轮,而是一张车轮状的桌案。桌案上刻着若干条细细的轮辐和圆圆的纬线,由轮辐和纬线交叉而分隔出来格子,则全都凿成了一寸多深的凹槽。每个凹槽之中,还放着三三两两的长方体铜柱,被透窗而入的阳光一照,金灿灿地晃得人眼发花。
“这是什么?”卫道看得两眼发直,顾不上跟贺知章和张若虚两位长者见礼,就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了车轮旁,大声追问。
没有人回答他的话,王翰手里拿着一个青铜打造的盒子状东西,向王之涣和琴律发出邀请。后两人,则快速转动车轮,从不同的凹槽里拣出数枚表面已经刻好字的铜柱,相互配合着放进了青铜盒子里。
牧南风比卫道行事稳妥,倒是先主动跟贺知章和张若虚两位长者打了招呼。然而,两位长者注意力,此刻却全都在各自手中的錾刀上,回应得很是心不在焉。所以,反而弄得他浑身上下都不自在,想了想,干脆追着卫道的脚步来到了车轮旁,躬身向在场年轻人中年龄最长的张九龄请教:“子寿兄请了,敢问,诸位在琢磨什么稀罕器物?这车轮和车轮里的铜柱,又做何用?”
“铜柱为活字,车轮为拣字轮。我们也是刚刚听用昭介绍了几句,这会儿正在自己琢磨。你和纲经先看看就知道了!”张九龄头都没抬,拎着一只刷子大小的毛笔,快速回答。
“活字?”牧南风听得满头雾水,本能地低声重复。然而,却不好继续刨根究底,只能耐下心来仔细观瞧。
这一次,他还真看出一些门道来。
那些放在凹槽里的铜柱,总数大概有三百枚上下,都是表面已经錾出了阳文的楷书,与武德年间颁发的开元通宝上面的文字同属于一脉。
那铜柱侧面,也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在正中央位置,刻了一条深深的凹槽。每当青铜盒子的铜柱放够一列,王翰就能操纵盒子上一根细细的铜线,将整列铜柱牢牢卡死。
如是,当一百五十枚左右铜柱依次放进青铜盒子后,便纵成列,横成排,组成了一篇文字。仔细读去,依稀是儿童开蒙的《千字文》。
正看得津津有味之际,却听那王翰忽然喊了一声,“好了,用墨!”。紧跟着,张九龄就用刷子大小的毛笔,从地上一个形状特别的黑色盒里,沾了些黏糊糊散发着松香味道的墨汁,轻轻涂在了青铜盒子内的所有铜柱的表面上。
随即,琴律和王之涣两个,以比舞剑还敏捷的动作,铺开一张白纸。王翰翻过青铜盒子,两手各自抓住盒子背后的一根木柄,稳稳朝白纸盖了下去。
“噗,噗,噗,噗……”一口气盖了七八下,王翰才终于停了手。然后,站在铺开的白纸旁,单手拎着青铜盒子,大喘特喘,仿佛刚刚在沙场上经历过一场生死对决一般。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在场中,最气定神闲地便是卫道。不需要任何人邀请,便自作主张地将白纸上刚刚印出的文字读了出来。
“好清楚的印品,可比雕版印刷强出太多!”终于明白王翰和张九龄等人刚才在干什么了,赞叹的话,从牧南风嘴里脱口而出。
虽然王翰练过武,膂力和手腕的灵活程度,都远远超过普通人。但扣除这层因素,青铜表面錾刻阳文印出来的文字清晰程度,依旧能够将雕版印刷出来的佛经,甩开十几条街。并且青铜沾了墨汁后,还不会变形,耐久程度,比木材更是强了上百倍!
然而,没等他话音落下,卫道已经又习惯性地开始抬杠,“清楚是比雕版印制清楚,但造价终究太高了些,即便用来印佛经,寻常商家,都不可能用得起!”
王翰也不反驳他,只是撇嘴冷笑。随即,快速拨动机关,将所有铜柱释放。紧跟着,又将其中若干铜柱捡出来重新排列增补,变成了另外一页文字。
依旧是张九龄帮忙涂墨,但接下来,操作青铜盒子的,却变成了琴律。只见她,峨眉轻蹙,嘴巴微张,如同跳舞般轻舒手臂,随即,迅速将手臂下压,“噗,噗,噗,噗……”,也一连串在白纸上盖了七八页文字,才心满意足地将青铜盒子交给王之涣,自己则看着白纸上印出来的文字,微笑点头。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卫道又不待任何人邀请,摇头晃脑地朗读,声音兴奋而高亢。
“并不需要每印一本书,就雕一次版!只要弄一套活字出来,天下之书,就无不可印。用昭兄真乃当世奇才,这番灵巧心思,王某拜服!”王之涣松动机关,一边将刚刚用过的铜活字,从盒子中释放出来,摆回车轮上原来的凹槽,一边低声感慨。
“如此,就不用再费力气抄书了。特别是最常用的开蒙书籍,一次印上它几千册,寻常小门小户,咬咬牙也能买得起!”张九龄想得更长远,手捋下颏,连连点头。一不小心,就将下巴抹成了漆黑色。
“即便不印千字文这种容易卖的书卷,将不同的书,都集中起来开印,成本也远低于雕版。并且印得越多,越是节省。铜活字只需一套,雕版的话,却是每页书必须一板!”王翰的总结,也很精辟,斜眼看了看卫道,将话头转向他先前提出的问题。
卫道被他看得脸上发烫,本能地梗起脖子... -->>
如果将天底下最赚钱的买卖排一个号,张潜认为,出版业肯定能排进前五十。特别是出版那些不用付给作者任何稿费的书籍,在他原来那个时空,利润直追放高利贷。
他初中时,曾经亲眼看到学校门口的推三轮卖故事书的老板,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将三轮车变成了大吉普,而后又变成了一栋上百平方米的门脸。而等他自己终于拥有了第一部手机,才发现老板所卖的故事书竟然全是从网上直接扒下来的,根本没给过作者一文钱稿费。
而大唐秘书监下属的著作局,坐拥从上古直到景龙元年的数十万卷书籍,其中不少还是孤本,却每年都为了维护竹简的开销而发愁,就太不应该了。
把那些孤本拿出来印刷成书,卖掉后,不就是钱么?那些孤本的儿孙,难道还能为了数千年前的祖宗,来向你讨要稿费?
把最流行的那些经典名篇,编纂一下,印刷成册,卖掉不是钱么?只要作者亡故五十年以上,就不怕作者的后代来打版权官司。
把教育蒙童识字的《千字文》印一下,还愁卖不出个几千本?
把每届科举考试中的优秀文章汇总印刷,装订成卷,还不就是八世纪的《高考满文作文集锦》?
实在不行,缺德一点儿,把《明经》考试常用到的十一套儒家经文,整理成填空题,做一份《明经题库》出来,宣称以后《明经》试题全从题库里出,天下学子还不是要抢疯掉?
还有……
总之,只要你肯去想,赚钱办法可就太多了。要知道,大唐著作署身兼另外一个时空的新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和国家大图书馆三种职能,对知识和出版业的垄断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地步。这种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自己还可以随时更改规则的部门,居然穷得叮当响,放在二十一世纪,绝对可以当做笑话来听!
而贺知章所担心的雕版成本太高,在张潜眼里,根本不是问题。
雕版印刷成本高,可以采用活字。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只是一个普通匠人。而大唐军器监和将作监,可是集中了全国的工匠精英。
据张潜自己对军器监技术水平的了解,铸造半厘米见方,二厘米长短的青铜柱体,对军器监的工匠们来说,跟玩一样简单。而在金属表面錾刻阳文,对于工匠们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为了保证印刷的清晰度,甚至可以暂时将活字规格定在半寸见方,一寸长短。而这样一根长方体青铜柱,以张潜的估算,每根造价肯定不会超过十文。(注:汉寸,一寸大概2.3厘米)
另一个时空,常用汉字是三千到七千个。往宽裕里头估算,大唐加一倍,唐代常用汉字算作一万四。全部造成铜活字,再加上火耗,总花费也就是十五万文。
而十五万文,不过是一百五十吊。作为普通工匠的毕昇出不起,民间寻常书商拿出来也吃力,对于大唐任何一个中央机关来说,却都不会是大数目。更何况,还可以通过调整青铜中含锡的比例,降低活字的造价,甚至直接使用价格远远低于青铜的铅!
张潜之所以不打算采用铅活字,主要因为是他不知道铅的毒性到底有多强。而为了给著作局打造一套强大的班底,他准备把王翰、王之涣、张旭、张若虚等人全拉上。如果为了节省几十吊钱,就让这些曾经照亮华夏文明史的璀璨明星们中了铅毒,他肯定会良心不安。
于是乎,两天后,当卫道和牧南风两个抵达张潜家的正堂之时,就看到这样一幅令人瞠目结舌的场景。比他们俩早到场的贺知章、张若虚、张旭三个,每人提着一把錾刀,正在聚精会神地给小青铜柱子上刻字。而正堂中央,王翰、王之涣、琴律和张九龄,则围在一张巨大的车轮旁,窃窃私语。
再定神细看,那车轮其实也不是车轮,而是一张车轮状的桌案。桌案上刻着若干条细细的轮辐和圆圆的纬线,由轮辐和纬线交叉而分隔出来格子,则全都凿成了一寸多深的凹槽。每个凹槽之中,还放着三三两两的长方体铜柱,被透窗而入的阳光一照,金灿灿地晃得人眼发花。
“这是什么?”卫道看得两眼发直,顾不上跟贺知章和张若虚两位长者见礼,就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了车轮旁,大声追问。
没有人回答他的话,王翰手里拿着一个青铜打造的盒子状东西,向王之涣和琴律发出邀请。后两人,则快速转动车轮,从不同的凹槽里拣出数枚表面已经刻好字的铜柱,相互配合着放进了青铜盒子里。
牧南风比卫道行事稳妥,倒是先主动跟贺知章和张若虚两位长者打了招呼。然而,两位长者注意力,此刻却全都在各自手中的錾刀上,回应得很是心不在焉。所以,反而弄得他浑身上下都不自在,想了想,干脆追着卫道的脚步来到了车轮旁,躬身向在场年轻人中年龄最长的张九龄请教:“子寿兄请了,敢问,诸位在琢磨什么稀罕器物?这车轮和车轮里的铜柱,又做何用?”
“铜柱为活字,车轮为拣字轮。我们也是刚刚听用昭介绍了几句,这会儿正在自己琢磨。你和纲经先看看就知道了!”张九龄头都没抬,拎着一只刷子大小的毛笔,快速回答。
“活字?”牧南风听得满头雾水,本能地低声重复。然而,却不好继续刨根究底,只能耐下心来仔细观瞧。
这一次,他还真看出一些门道来。
那些放在凹槽里的铜柱,总数大概有三百枚上下,都是表面已经錾出了阳文的楷书,与武德年间颁发的开元通宝上面的文字同属于一脉。
那铜柱侧面,也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在正中央位置,刻了一条深深的凹槽。每当青铜盒子的铜柱放够一列,王翰就能操纵盒子上一根细细的铜线,将整列铜柱牢牢卡死。
如是,当一百五十枚左右铜柱依次放进青铜盒子后,便纵成列,横成排,组成了一篇文字。仔细读去,依稀是儿童开蒙的《千字文》。
正看得津津有味之际,却听那王翰忽然喊了一声,“好了,用墨!”。紧跟着,张九龄就用刷子大小的毛笔,从地上一个形状特别的黑色盒里,沾了些黏糊糊散发着松香味道的墨汁,轻轻涂在了青铜盒子内的所有铜柱的表面上。
随即,琴律和王之涣两个,以比舞剑还敏捷的动作,铺开一张白纸。王翰翻过青铜盒子,两手各自抓住盒子背后的一根木柄,稳稳朝白纸盖了下去。
“噗,噗,噗,噗……”一口气盖了七八下,王翰才终于停了手。然后,站在铺开的白纸旁,单手拎着青铜盒子,大喘特喘,仿佛刚刚在沙场上经历过一场生死对决一般。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在场中,最气定神闲地便是卫道。不需要任何人邀请,便自作主张地将白纸上刚刚印出的文字读了出来。
“好清楚的印品,可比雕版印刷强出太多!”终于明白王翰和张九龄等人刚才在干什么了,赞叹的话,从牧南风嘴里脱口而出。
虽然王翰练过武,膂力和手腕的灵活程度,都远远超过普通人。但扣除这层因素,青铜表面錾刻阳文印出来的文字清晰程度,依旧能够将雕版印刷出来的佛经,甩开十几条街。并且青铜沾了墨汁后,还不会变形,耐久程度,比木材更是强了上百倍!
然而,没等他话音落下,卫道已经又习惯性地开始抬杠,“清楚是比雕版印制清楚,但造价终究太高了些,即便用来印佛经,寻常商家,都不可能用得起!”
王翰也不反驳他,只是撇嘴冷笑。随即,快速拨动机关,将所有铜柱释放。紧跟着,又将其中若干铜柱捡出来重新排列增补,变成了另外一页文字。
依旧是张九龄帮忙涂墨,但接下来,操作青铜盒子的,却变成了琴律。只见她,峨眉轻蹙,嘴巴微张,如同跳舞般轻舒手臂,随即,迅速将手臂下压,“噗,噗,噗,噗……”,也一连串在白纸上盖了七八页文字,才心满意足地将青铜盒子交给王之涣,自己则看着白纸上印出来的文字,微笑点头。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卫道又不待任何人邀请,摇头晃脑地朗读,声音兴奋而高亢。
“并不需要每印一本书,就雕一次版!只要弄一套活字出来,天下之书,就无不可印。用昭兄真乃当世奇才,这番灵巧心思,王某拜服!”王之涣松动机关,一边将刚刚用过的铜活字,从盒子中释放出来,摆回车轮上原来的凹槽,一边低声感慨。
“如此,就不用再费力气抄书了。特别是最常用的开蒙书籍,一次印上它几千册,寻常小门小户,咬咬牙也能买得起!”张九龄想得更长远,手捋下颏,连连点头。一不小心,就将下巴抹成了漆黑色。
“即便不印千字文这种容易卖的书卷,将不同的书,都集中起来开印,成本也远低于雕版。并且印得越多,越是节省。铜活字只需一套,雕版的话,却是每页书必须一板!”王翰的总结,也很精辟,斜眼看了看卫道,将话头转向他先前提出的问题。
卫道被他看得脸上发烫,本能地梗起脖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