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汉儿不为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军南北消息不通,太平军却是通的。惠州方面的第二镇、第三镇每天都有消息经由靖海所的水师送来,得知陆丰那边一个生员出城劝降了一个蒙古佐领,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带马来投后,周士相不由对那生员生了兴趣,命陆丰那边把此人资料送来。
陆丰很快就将那生员资料送上了来,此人姓董名常青,惠州长宁县生员,清军入广东后不愿食清栗为异族效力,便发誓言“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河上隐居而生,吃穿都是由乡人买来后送至船上。
清廷委任的长宁知县知董常清事迹,生了敬重爱才之心,以保其一个举人功名为条件让人传话叫他上岸,董常清却不予理会。知县也不恼,生了一计,让衙役直接将人绑来,只要董常清上了岸,便算破了当日誓言,再以功名利禄相诱,晓之以理,劝之以情,实在不行就拿董常清老母要挟他。几管齐下,不怕董常清不就范。
不想此事却被县衙的人透露给了董常清的乡人,董常清知道消息后连夜带老母浮舟避往他处。绑人不成反把人给逼跑了,长宁知县哭笑不得,知逼不得董常清,遂作罢。这知县也是个心胸大度之人,未因此事生了害董常清之心,其后几年反倒刻意保全,若非如此,董常清这等不肯剔发不肯易服的读书人早就被清军捕来杀了,除非你跑到海上去。要不然江也好,河也罢,总是逃不出清兵手的。
自永历二年始。董常清整整十年未上岸一步,从青年成了中年。整整十年,他无日无夜不在盼着大明王师重回广东,却始终不得见王师,直以为此生再也无机会踏岸,不想却有乡人前来相告,惠州城头再次打出大明旗帜!
乡人相告之后。董常清于船头放声大哭,那刻,心中更多的不是因为大明军队的出现而激动。而是心酸——孤独等待十年的心酸。
其时长宁仍被清军控制着,惠州局势并不明朗,母亲又年老,所以董常清不敢轻易上岸。董母却劝他立时上岸去投惠州明军。不论明军这次能否支撑。总要去投了效力,免再遗憾终生。对于儿子的选择和坚持,董母从来没有责怪和埋怨过,她虽一介女流之辈,也知家国大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儿子考的是大明的秀才,不是他大清的秀才。所以儿子选择要为大明尽忠,做母亲的自然没有二话。这世上做大清顺民的太多。也不差他母子二人,便叫他母子为朱家皇帝尽个忠吧。
董母乡间女人,嫁与董家才几年夫君便病死,她一女人拉扯儿子,被人骂作克夫星,真怕有一日会叫宗族吃了他夫家的绝户饭,将自个卖到他乡给别人做老婆。那几年,董母活得真是担惊受怕,直到儿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终是将压在心头十多年的心事放下,也算是扬眉吐气,敢直着腰身在董家族人面前大声说话了。这一切,只因为儿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着大明的好,儿子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可没叫人去剔发替异族卖力,因此她坚定的站在儿子身边,选择和儿子一样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在母亲的力劝之下,董常清终是踏上了十年未踏过的陆地,在乡人的掩护下前往惠州投军,这一路无惊无险,顺顺利利就到了惠州,且成功投了军。不想惠州总兵胡启立却对这个在家乡名声很大的生员并不重视,一点也没有重才之心,只随意打发董常清在军中做... -->>
清军南北消息不通,太平军却是通的。惠州方面的第二镇、第三镇每天都有消息经由靖海所的水师送来,得知陆丰那边一个生员出城劝降了一个蒙古佐领,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带马来投后,周士相不由对那生员生了兴趣,命陆丰那边把此人资料送来。
陆丰很快就将那生员资料送上了来,此人姓董名常青,惠州长宁县生员,清军入广东后不愿食清栗为异族效力,便发誓言“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河上隐居而生,吃穿都是由乡人买来后送至船上。
清廷委任的长宁知县知董常清事迹,生了敬重爱才之心,以保其一个举人功名为条件让人传话叫他上岸,董常清却不予理会。知县也不恼,生了一计,让衙役直接将人绑来,只要董常清上了岸,便算破了当日誓言,再以功名利禄相诱,晓之以理,劝之以情,实在不行就拿董常清老母要挟他。几管齐下,不怕董常清不就范。
不想此事却被县衙的人透露给了董常清的乡人,董常清知道消息后连夜带老母浮舟避往他处。绑人不成反把人给逼跑了,长宁知县哭笑不得,知逼不得董常清,遂作罢。这知县也是个心胸大度之人,未因此事生了害董常清之心,其后几年反倒刻意保全,若非如此,董常清这等不肯剔发不肯易服的读书人早就被清军捕来杀了,除非你跑到海上去。要不然江也好,河也罢,总是逃不出清兵手的。
自永历二年始。董常清整整十年未上岸一步,从青年成了中年。整整十年,他无日无夜不在盼着大明王师重回广东,却始终不得见王师,直以为此生再也无机会踏岸,不想却有乡人前来相告,惠州城头再次打出大明旗帜!
乡人相告之后。董常清于船头放声大哭,那刻,心中更多的不是因为大明军队的出现而激动。而是心酸——孤独等待十年的心酸。
其时长宁仍被清军控制着,惠州局势并不明朗,母亲又年老,所以董常清不敢轻易上岸。董母却劝他立时上岸去投惠州明军。不论明军这次能否支撑。总要去投了效力,免再遗憾终生。对于儿子的选择和坚持,董母从来没有责怪和埋怨过,她虽一介女流之辈,也知家国大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儿子考的是大明的秀才,不是他大清的秀才。所以儿子选择要为大明尽忠,做母亲的自然没有二话。这世上做大清顺民的太多。也不差他母子二人,便叫他母子为朱家皇帝尽个忠吧。
董母乡间女人,嫁与董家才几年夫君便病死,她一女人拉扯儿子,被人骂作克夫星,真怕有一日会叫宗族吃了他夫家的绝户饭,将自个卖到他乡给别人做老婆。那几年,董母活得真是担惊受怕,直到儿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终是将压在心头十多年的心事放下,也算是扬眉吐气,敢直着腰身在董家族人面前大声说话了。这一切,只因为儿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着大明的好,儿子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可没叫人去剔发替异族卖力,因此她坚定的站在儿子身边,选择和儿子一样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在母亲的力劝之下,董常清终是踏上了十年未踏过的陆地,在乡人的掩护下前往惠州投军,这一路无惊无险,顺顺利利就到了惠州,且成功投了军。不想惠州总兵胡启立却对这个在家乡名声很大的生员并不重视,一点也没有重才之心,只随意打发董常清在军中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