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李安浦打开电脑。
他为宋翰林新近写的博客吸引住了。
宋翰林博客的题目是《异形器上的仓颉——汉字源始的民间探索》。
说是民间探索,却显得挺专业的。
……汉字的根伸向哪儿,它的源始何在?历来有许多争论。
大多古文献都说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许慎的《说文解宇》试图作出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
,是启发人们根据不同的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
神农氏“结绳而治”
,但庶事繁多,结绳不能满足。
黄帝时代,“双瞳四目”
的奇人仓颉诞生了。
他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乃至手掌纹路,终于造出了文字。
仓颉,黄帝时期造字的一位史官。
确切地说,他只是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也说过:“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汉字的出现,其实并非仓颉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由许许多多像仓颉这样的人共同创造的。
仓颉不过是文字起源的代名词。
所以,研究汉字如何起源的意义,远远大于是谁创造了汉字。
考古发掘,是释疑解惑、证实历史的一种最好方法。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动摇了《说文解字》中有关文字起源的解释,对于“六书”
理论,也提出了质疑。
在江南,在太湖流域考古中,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出士了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
专家们把这些符号称之为“原始字符”
。
仔细分析,有些确实很接近文字。
说起来,最早是在1935年,考古学家何天行在浙江良渚发现过刻有十几个符号的黑陶盘,经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对照、分析,发现其中七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三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
可惜,当时受到种种局限,没有将研究深入下去。
此后,考古中不断发现有原始刻符的良渚文化器物。
赵陵山遗址一件陶盖上的纹饰,布局均衡,流畅细腻,意象神圣,被称之为“源极图”
,是良渚先民思维智慧的结晶。
近些年,浙江良渚博物院组织了专题研究工作,仅仅七八个月,就收集到器物五百多件,刻符六百多个。
有一些刻符,一眼就可辨别出花、鸟、龙虾、鳄鱼、毛毛虫的形状。
有一个图案像是咬了一口的苹果,令人联想起了伟大的乔布斯。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民间人士也醉心于这个课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