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同恋成因理论综述 (1/2)
51小说网 www.51xsw.com,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节、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只有那些认为同性恋不正常的人,才会去研究探索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否则为什么不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呢。对于这一责难,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答辩,他说:“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性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为异类。透过对未曾明显表露的性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性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性之人的原欲执着,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站的地位,并不比对异性的原欲执着小,而在致病的状况中,其重要性尤其明显。相反,精神分析学认为,不分性别的对象选择--对男性及女性对象都有兴趣--就象在孩提时代、原始社会及早期文明史中所常见的那样,是远为根本的基础。由此出发,通过对某一方向的限制,才形成了正常的或倒错的类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来,一般男人之所以会全然只对女性有兴趣,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绝非仅以化学理论变可搪塞。”(弗洛伊德,第50页)如果我们承认对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成因都有研究的必要,再来研究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也就没有不公平的嫌疑了。
关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作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高度概括地说,可以将同性恋成因的说法归结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大类。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的影响等等;后天则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潘光旦先生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择取一些说法,分别作为同性恋形成先天说与后天说的证据。关于后天形成说,他是从清代纪昀(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里的说法为例的:“凡女子淫佚,发乎情欲之自然,童则本是无心,皆幼而受始,或势劫利饵耳。”关于先天形成说,则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同性恋者春江公子诗为例,诗云:“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葛理士,潘注,第324页)
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公认。1952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孪生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为百分之百,而异卵孪生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如果这一发现可以被后人的重复研究确认,则有关同性恋成因的遗传学说将具有强大说服力。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例如,帕尔磕196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少的同卵孪生中,孪生兄弟中只有一人搞同性恋。因此,只能认为目前用遗传学说来解释同性恋问题证据不足。
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能戏剧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在1971年,费德曼等人有过一个设想,即胎儿的大脑可能也象胎鼠一样,对激素很敏感。男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受雌性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女性心理及行为;女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多受雄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男性心理及行为。不过这只是推理,缺乏证据。卡仑的性行为与同性恋一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造成同性恋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激素水平的混乱是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原因。但是,给男同性恋者补用睾丸激素的结果并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而只是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
为了确定激素水平是否影响同性恋行为,罗兰尼及其同事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多。柯洛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同性恋者血液里睾丸酮水平较异性恋对照组为低,同时精虫计数较少,畸形精虫较多。这些研究似乎可以解释为,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但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此外,激素测量的结果各家也不一致,例如,布罗地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男子同性恋组血液里睾丸酮水平比异性恋对照组更高。(阮芳斌,第191-192页)
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同性恋者的大脑是否与异性恋者不同。但至今尚未见到十分值得注意的发现。总之,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看,同性恋形成的先天说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在同性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一是行为学派的观点。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学派在同性恋成因问题上作过大量研究,其核心论点是所谓“异性恐怖”说,这种观点认为,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因此成年以后会害怕于异性作性的接触。弗洛伊德指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这种抑制即幼儿性敏感区的固定(固置),例如固定于肛门阶段。他写道:“关于性倒错之起源,我愿在此再赘一言。我们大可相信,就象恋物症的情形,在性倒错固定之前,也曾有过短命的性发展存在过。分析之探讨已能证明,性倒错是俄底普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当此情绪抑制下去之后,此人的性本能诸成份中最强者逐再度浮现。”弗洛伊德是如此解释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对同性恋形成的影响的:我们注意到,双亲的健在与否是很重要的。童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有利于性倒错的发展。“每一个我们所检查国的性倒错者,在他童年的最初岁月里,对女人(通常是其母亲)曾有过一段极其强烈但... -->>
第一节、同性恋成因理论综述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只有那些认为同性恋不正常的人,才会去研究探索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否则为什么不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呢。对于这一责难,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答辩,他说:“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性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为异类。透过对未曾明显表露的性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性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性之人的原欲执着,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站的地位,并不比对异性的原欲执着小,而在致病的状况中,其重要性尤其明显。相反,精神分析学认为,不分性别的对象选择--对男性及女性对象都有兴趣--就象在孩提时代、原始社会及早期文明史中所常见的那样,是远为根本的基础。由此出发,通过对某一方向的限制,才形成了正常的或倒错的类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来,一般男人之所以会全然只对女性有兴趣,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绝非仅以化学理论变可搪塞。”(弗洛伊德,第50页)如果我们承认对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成因都有研究的必要,再来研究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也就没有不公平的嫌疑了。
关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作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高度概括地说,可以将同性恋成因的说法归结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大类。先天是指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的影响等等;后天则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潘光旦先生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择取一些说法,分别作为同性恋形成先天说与后天说的证据。关于后天形成说,他是从清代纪昀(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里的说法为例的:“凡女子淫佚,发乎情欲之自然,童则本是无心,皆幼而受始,或势劫利饵耳。”关于先天形成说,则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同性恋者春江公子诗为例,诗云:“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葛理士,潘注,第324页)
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公认。1952年,克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同卵孪生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为百分之百,而异卵孪生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如果这一发现可以被后人的重复研究确认,则有关同性恋成因的遗传学说将具有强大说服力。然而,后继研究未能得出类似结果。例如,帕尔磕196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少的同卵孪生中,孪生兄弟中只有一人搞同性恋。因此,只能认为目前用遗传学说来解释同性恋问题证据不足。
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能戏剧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在1971年,费德曼等人有过一个设想,即胎儿的大脑可能也象胎鼠一样,对激素很敏感。男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受雌性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女性心理及行为;女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多受雄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男性心理及行为。不过这只是推理,缺乏证据。卡仑的性行为与同性恋一书,在考察了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尚无充分理由说明遗传是产生同性恋的原因。但是,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造成同性恋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激素水平的混乱是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原因。但是,给男同性恋者补用睾丸激素的结果并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而只是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
为了确定激素水平是否影响同性恋行为,罗兰尼及其同事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多。柯洛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同性恋者血液里睾丸酮水平较异性恋对照组为低,同时精虫计数较少,畸形精虫较多。这些研究似乎可以解释为,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但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此外,激素测量的结果各家也不一致,例如,布罗地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男子同性恋组血液里睾丸酮水平比异性恋对照组更高。(阮芳斌,第191-192页)
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还有人研究同性恋者的大脑是否与异性恋者不同。但至今尚未见到十分值得注意的发现。总之,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看,同性恋形成的先天说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在同性恋成因的后天说即心理社会成因说中,存在两大流派,一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一是行为学派的观点。
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学派在同性恋成因问题上作过大量研究,其核心论点是所谓“异性恐怖”说,这种观点认为,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因此成年以后会害怕于异性作性的接触。弗洛伊德指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这种抑制即幼儿性敏感区的固定(固置),例如固定于肛门阶段。他写道:“关于性倒错之起源,我愿在此再赘一言。我们大可相信,就象恋物症的情形,在性倒错固定之前,也曾有过短命的性发展存在过。分析之探讨已能证明,性倒错是俄底普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当此情绪抑制下去之后,此人的性本能诸成份中最强者逐再度浮现。”弗洛伊德是如此解释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对同性恋形成的影响的:我们注意到,双亲的健在与否是很重要的。童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有利于性倒错的发展。“每一个我们所检查国的性倒错者,在他童年的最初岁月里,对女人(通常是其母亲)曾有过一段极其强烈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