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红土黑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路军福建兵变失败,蒋介石这才长吁了口气。19路军的倒戈使他提心吊胆了一些日子,他最担心,也最害怕的就是红军和19路军联合的局面,如果那样的话,他殚思竭虑的第五次“围剿”计划将和他前四次一样落荒而归。可这次没有。他暗笑朱毛红军这次的失算,19路军的失利,使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下一个他要吃掉的目标就是广昌。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主要门户。广昌县城,西北傍着绵延不尽的远山,东南是一片起伏的丘陵。广昌是中央苏区交通的汇合点,南达宁都、石城,北通福州,距苏区首府瑞金不足70公里。苏区如果失去了广昌,就等于失去了双脚,没有了根基。
李德也早就意识到了广昌得失的利害,早在19路军兵变之前,他就曾多次来到广昌,那时他的心里就开始酝酿了一个计划,那就是要在广昌和敌人打一场阵地战。他站在广昌郊外的山上,望着此时静谧和平的广昌,心里涌动着一种从没有过的激情。巴伐利亚保卫战的情景又浮现在了他的面前,那是一场多么雄壮激烈的战斗哇!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那场战斗却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巴伐利亚保卫战时,他是一名起义队长,指挥的不过一二百名起义士兵,进行的是惨烈的巷战。
此时李德站在广昌郊外的山上,他的眼前是广昌整个全局。根据他的指示,广昌的守备部队和14师正在加紧修筑工事,大小独立的碉堡遍布广昌周围。看到这李德点燃了支烟,冲站在他身后的博古说:我要看一看是蒋介石攻破厉害还是红军的防守厉害。
博古会意地微笑着,此时,他相信李德,相信红军在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率领下在广昌会有一个很好的开端。那时,他要让毛泽东等人看看,什么叫正规战争。毛泽东那一套泥腿子似的游击战,什么时候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李德的眼前是一场万马犹酣的战争场面,他要在广昌实现他在巴伐利亚保卫战中没有实现的夙愿。他现在可以调动的红军有几万人,而不是巴伐利亚保卫战中的一二百人,他要指挥的是千军万马的正规战役,而不是一场巷战。想到这,他感受到周身的血液在体内山呼海啸般地奔涌,日耳曼人的血液热情又奔放。他要把广昌作为一个起点,领导着中国红军把红旗插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他坚信,他要率领红军像保卫马德里一样誓死保卫广昌,死守广昌,和敌人寸土必争。他提出的口号贴在红军阵地上和有营区的其他各处。他不太喜欢中国人这种宣传形式,但此时看了仍感到一丝慰藉。
早在李德从瑞金来广昌之前,就已经得到了蒋介石调集了11个师的兵力,分多路向广昌开进的消息。他也已在广昌布置了部队。红9军团第14师担任广昌的守备和甘竹、罗坊、洛村一带的防御,红9军团第3师和23师在盱江以南牵制敌人,红1、3军团及5军团第13师在盱江以东打击敌人。李德命令所有参战部队要节节抵抗敌人,和敌人寸土必争,誓死保卫广昌。
蒋介石则抽调了11个师进攻广昌,11师、14师、67师、94师、98师为盱江西纵队,沿盱江西岸进攻;5师、6师、79师、96师、97师为盱江东纵队,沿盱江东岸进攻;预备队为43师,在盱江西跟进。
盱江像一条细瘦的肠子,在广昌郊外盘亘了半圈向东流去。小小的盱江两岸,一时间人喊马嘶、杀气腾腾,盱江却浑然不觉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仍不急不缓地流着。像一首歌谣,像一首小诗,潺缓抒情,悠然远去。
李德和博古等人回到广昌前沿指挥部时,已是中午时分了。这是一处临时修筑的坑道,距广昌县城有六七里路,他把指挥部选在这里,是想居高临下,要亲眼看到蒋介石的部队在他的防守阵地面前惨败而归的样子。他要使整个广昌战役一开始就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
李德刚回到前沿指挥部,就看到了山路上急急走来的彭德怀。不知为什么,他不太喜欢彭德怀这个人,每一场战斗,每一次战役,彭德怀这个人总要找出一大堆理由来回驳他,有时竟令他无言以对。还有就是彭德怀的态度,简直让人接受不了,他敢当着众人的面冲他李德大喊大叫,甚至骂娘。这一点上,彭德怀一点也不像毛泽东,毛泽东提反对意见时,总是有理有据,不紧不慢;当你反对他时,他从不插言,就那么认真地听着,让人有喘息的机会。而彭德怀则不同,他一上来就那么咄咄逼人,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反驳他,而他动辄摔帽子骂娘更是让人接受不了。李德同时也知道彭德怀在指挥打仗上是一个好将军,他摔帽子、骂娘也并不可怕,只不过是不好接受而已。毛泽东的方式好接受,可他仍感觉到那暗藏的杀机。他明白这些,所以毛泽东和彭德怀他是能不见最好不见,有意见就让他们背后嘀咕去。他装做没有听到。
李德在瑞金布防广昌时,毛泽东就三番五次地冲李德喋喋不休地建议他那一套游击战术,什么让部队绕到敌人的后面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关于毛泽东这套理论他一来到苏区就听,已经听够了。他不想再听毛泽东这样絮叨了,后来他干脆不见毛泽东了。毛泽东又换了一种办法,用书信的形式通过周恩来送到他的手上。虽说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意见没有什么明确的态度,但李德仍然看出周恩来对毛泽东那一套提法起码是同情的。李德干脆想了个主意,让周恩来在瑞金留守,自己和博古来到广昌前线,他要亲自指挥打好广昌保卫战,给毛泽东等人一个满意的回答。
在这种时候,他不想听任何反对他的意见,他一看见彭德怀就知道彭德怀为何而来,他不想见他,可又躲不掉,他干脆装做没有看见走近的彭德怀,忙转身走进坑道,站在广昌那张地图前。
彭德怀衣扣敞开,不停地挥动手里的帽子,似乎在为自己热气蒸腾的身体扇风,李德没有回头,但仍能感受到彭德怀从身体里传给他的热量。李德不想先开口,他要等彭德怀先说,然后后发制人。
我不同意这种堡垒打法。果然彭德怀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李德不得不转过身来,他像刚发现彭德怀似的,招呼彭德怀坐下,又招呼警卫员给彭德怀倒水。彭德怀也不客气,抓过喝水的搪瓷碗一口气把那大半碗温开水喝光了,然后抹着嘴嗡声嗡气地说:你这是划地为牢,这种打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博古在一旁给两人充当翻译。博古是聪明人,他只翻译了彭德怀的意思,而把他那种生硬无法让人接受的口气省略掉了。但李德仍能捕捉到彭德怀那种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他甚至冲彭德怀友好地笑了笑。彭德怀不领会他那份友好,仍说:红军从来没有这样打过仗,肯定不行,这种硬碰硬的打法,红军肯定要吃亏的。
李德站起身,在彭德怀面前踱了两步,然后说:你怎么知道肯定不行?
彭德怀也站了起来。他看着眼前李德那张自负的脸,真想发火,大骂几句什么,可他们忍了忍,攥着手里的帽子说:
敌人有飞机,有大炮,我们有什么?
李德也寸步不让地说:我们有工事,背后有苏区。
彭德怀把帽子往大腿上一摔,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说服李德,但他还是回敬了句:照这种打法,苏区迟早要断送在你的手里!
博古没有把这句话翻译给李德,但李德仍从彭德怀的脸上看出这句话不会是什么好话。直到彭德怀走出坑道,李德才问博古:他刚才说什么?
博古灵机一动道:他说要看这场战役的结果。
李德听了这话笑了,耸了耸肩,他信心十足地来到那张作战地图前,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好广昌这一仗,给那些反对他的人看一看,他李德是正确的。
广昌大战在即,李德的心里也并不平稳,他频繁地来到前沿阵地视察工事修筑情况。当他来到14师阵地的时候,发现北山头上那个碉堡靠南方向又修了一个附碉堡,两个碉堡中间又有一条半人深的交通壕相连。这是政治部主任唐天际的点子,他觉得这样一来既可攻也可守,互成犄角之势,如若只有山上一个碉堡,只能被动挨打。
李德察看了一路,已经发现有几处这样的工事了,这让他很生气。部队没有完全地领会他死守广昌的精神,仗还没有打起来,首先想到了退却。他终于控制不住,命令电台火速通知各部队师以上干部到14师所在地开会。各战场离指挥部都不远,师以上干部很快到齐了,其中包括第一军团长林彪和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李德在会上大发雷霆,他一次次强调部队不能有退却的思想,一定要死守,做到人在阵地在。他又指着唐天际命人修的附碉堡道:这是逃跑主义。
会上,博古替李德宣读了罢免唐天际师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同时又命人拆除了那个附碉堡。
彭德怀在会上一言没发,李德说的什么他似乎没有听到。
当他得知李德一意孤行后,知道在这种时候想说服李德是很困难的。他在自己指挥所里画了一张部队进攻防守的草图,又配备了说明,必要的时候,为了挽救部队,冒着罢官免职甚至杀头的危险,他也要说服李德放弃这种冒险主义。
林彪一直沉默寡言,从来到到走,他几乎一句话也没有说,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内心想的是什么。当李德命人去拆除那个附碉堡时,他的眉毛只是向上扬了扬。
4月11日上午,浓雾尚没有散尽,天地间仍潮潮的一团,太阳在雾后若隐若现,窄窄的盱江像半条被扯断的带子,有气无力地在山脚下飘着。
敌人的一阵排炮打破了大战前的沉寂,一阵排炮过后,又是一阵排炮,接着十几架飞机出现在红军阵地上空,丢下一枚枚炸弹。顿时红军的阵地处在一片硝烟火海之中。敌机这样轮番乱炸一气之后,敌人从工事里冲出来,红军先躲在碉堡里打了一阵排子枪,然后冲了出去。见红军冲出来,敌人并不恋战,乱放一阵枪之后便向后退去。这时敌人的大炮又响了,由于这是短程射击,命中率极高,几乎每一发炮弹都能击中目标。红军只好慌忙再一次退回到碉堡中。
李德站在坑道里,手举望远镜,察看着阵地的情况。他的这种“短促突击”的战术并没能大批地消灭敌人,敌人似乎比他更要狡猾,刚一露面就缩了回去,相反这种一次次突击反倒使红军自己受到了伤亡。博古就站在他的身后,脸一直阴沉着,他的心忽上忽下地飘着,战斗没打响前,他听着李德头头是道的理论,心里是踏实的,可战斗一打响,他的心突然变得空落落的了。
又一批敌机飞到了红军阵地上空。有几枚炸弹落在他们坑道旁的山坡上,坑道里顿时烟雾弥漫。
这仗打下去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博古透过一口气这么问。
李德似乎没有听见博古的问话,他仰着头在咒天空中那该死的飞机。
一枚炸弹落在碉堡的顶部,一声巨响之后碉堡便开了天窗,气浪和沙石兜头砸下来,王铁他们好半晌才从这晕蒙中清醒过来。通信员小罗拉着王铁的衣袖仰头高喊着:连长、连长,咱们这里变成一口井了。
王铁正为这仗打得窝气而懊恼,听... -->>
19路军福建兵变失败,蒋介石这才长吁了口气。19路军的倒戈使他提心吊胆了一些日子,他最担心,也最害怕的就是红军和19路军联合的局面,如果那样的话,他殚思竭虑的第五次“围剿”计划将和他前四次一样落荒而归。可这次没有。他暗笑朱毛红军这次的失算,19路军的失利,使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下一个他要吃掉的目标就是广昌。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主要门户。广昌县城,西北傍着绵延不尽的远山,东南是一片起伏的丘陵。广昌是中央苏区交通的汇合点,南达宁都、石城,北通福州,距苏区首府瑞金不足70公里。苏区如果失去了广昌,就等于失去了双脚,没有了根基。
李德也早就意识到了广昌得失的利害,早在19路军兵变之前,他就曾多次来到广昌,那时他的心里就开始酝酿了一个计划,那就是要在广昌和敌人打一场阵地战。他站在广昌郊外的山上,望着此时静谧和平的广昌,心里涌动着一种从没有过的激情。巴伐利亚保卫战的情景又浮现在了他的面前,那是一场多么雄壮激烈的战斗哇!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那场战斗却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巴伐利亚保卫战时,他是一名起义队长,指挥的不过一二百名起义士兵,进行的是惨烈的巷战。
此时李德站在广昌郊外的山上,他的眼前是广昌整个全局。根据他的指示,广昌的守备部队和14师正在加紧修筑工事,大小独立的碉堡遍布广昌周围。看到这李德点燃了支烟,冲站在他身后的博古说:我要看一看是蒋介石攻破厉害还是红军的防守厉害。
博古会意地微笑着,此时,他相信李德,相信红军在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率领下在广昌会有一个很好的开端。那时,他要让毛泽东等人看看,什么叫正规战争。毛泽东那一套泥腿子似的游击战,什么时候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李德的眼前是一场万马犹酣的战争场面,他要在广昌实现他在巴伐利亚保卫战中没有实现的夙愿。他现在可以调动的红军有几万人,而不是巴伐利亚保卫战中的一二百人,他要指挥的是千军万马的正规战役,而不是一场巷战。想到这,他感受到周身的血液在体内山呼海啸般地奔涌,日耳曼人的血液热情又奔放。他要把广昌作为一个起点,领导着中国红军把红旗插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他坚信,他要率领红军像保卫马德里一样誓死保卫广昌,死守广昌,和敌人寸土必争。他提出的口号贴在红军阵地上和有营区的其他各处。他不太喜欢中国人这种宣传形式,但此时看了仍感到一丝慰藉。
早在李德从瑞金来广昌之前,就已经得到了蒋介石调集了11个师的兵力,分多路向广昌开进的消息。他也已在广昌布置了部队。红9军团第14师担任广昌的守备和甘竹、罗坊、洛村一带的防御,红9军团第3师和23师在盱江以南牵制敌人,红1、3军团及5军团第13师在盱江以东打击敌人。李德命令所有参战部队要节节抵抗敌人,和敌人寸土必争,誓死保卫广昌。
蒋介石则抽调了11个师进攻广昌,11师、14师、67师、94师、98师为盱江西纵队,沿盱江西岸进攻;5师、6师、79师、96师、97师为盱江东纵队,沿盱江东岸进攻;预备队为43师,在盱江西跟进。
盱江像一条细瘦的肠子,在广昌郊外盘亘了半圈向东流去。小小的盱江两岸,一时间人喊马嘶、杀气腾腾,盱江却浑然不觉一场大战即将来临,仍不急不缓地流着。像一首歌谣,像一首小诗,潺缓抒情,悠然远去。
李德和博古等人回到广昌前沿指挥部时,已是中午时分了。这是一处临时修筑的坑道,距广昌县城有六七里路,他把指挥部选在这里,是想居高临下,要亲眼看到蒋介石的部队在他的防守阵地面前惨败而归的样子。他要使整个广昌战役一开始就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
李德刚回到前沿指挥部,就看到了山路上急急走来的彭德怀。不知为什么,他不太喜欢彭德怀这个人,每一场战斗,每一次战役,彭德怀这个人总要找出一大堆理由来回驳他,有时竟令他无言以对。还有就是彭德怀的态度,简直让人接受不了,他敢当着众人的面冲他李德大喊大叫,甚至骂娘。这一点上,彭德怀一点也不像毛泽东,毛泽东提反对意见时,总是有理有据,不紧不慢;当你反对他时,他从不插言,就那么认真地听着,让人有喘息的机会。而彭德怀则不同,他一上来就那么咄咄逼人,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反驳他,而他动辄摔帽子骂娘更是让人接受不了。李德同时也知道彭德怀在指挥打仗上是一个好将军,他摔帽子、骂娘也并不可怕,只不过是不好接受而已。毛泽东的方式好接受,可他仍感觉到那暗藏的杀机。他明白这些,所以毛泽东和彭德怀他是能不见最好不见,有意见就让他们背后嘀咕去。他装做没有听到。
李德在瑞金布防广昌时,毛泽东就三番五次地冲李德喋喋不休地建议他那一套游击战术,什么让部队绕到敌人的后面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关于毛泽东这套理论他一来到苏区就听,已经听够了。他不想再听毛泽东这样絮叨了,后来他干脆不见毛泽东了。毛泽东又换了一种办法,用书信的形式通过周恩来送到他的手上。虽说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意见没有什么明确的态度,但李德仍然看出周恩来对毛泽东那一套提法起码是同情的。李德干脆想了个主意,让周恩来在瑞金留守,自己和博古来到广昌前线,他要亲自指挥打好广昌保卫战,给毛泽东等人一个满意的回答。
在这种时候,他不想听任何反对他的意见,他一看见彭德怀就知道彭德怀为何而来,他不想见他,可又躲不掉,他干脆装做没有看见走近的彭德怀,忙转身走进坑道,站在广昌那张地图前。
彭德怀衣扣敞开,不停地挥动手里的帽子,似乎在为自己热气蒸腾的身体扇风,李德没有回头,但仍能感受到彭德怀从身体里传给他的热量。李德不想先开口,他要等彭德怀先说,然后后发制人。
我不同意这种堡垒打法。果然彭德怀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李德不得不转过身来,他像刚发现彭德怀似的,招呼彭德怀坐下,又招呼警卫员给彭德怀倒水。彭德怀也不客气,抓过喝水的搪瓷碗一口气把那大半碗温开水喝光了,然后抹着嘴嗡声嗡气地说:你这是划地为牢,这种打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博古在一旁给两人充当翻译。博古是聪明人,他只翻译了彭德怀的意思,而把他那种生硬无法让人接受的口气省略掉了。但李德仍能捕捉到彭德怀那种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他甚至冲彭德怀友好地笑了笑。彭德怀不领会他那份友好,仍说:红军从来没有这样打过仗,肯定不行,这种硬碰硬的打法,红军肯定要吃亏的。
李德站起身,在彭德怀面前踱了两步,然后说:你怎么知道肯定不行?
彭德怀也站了起来。他看着眼前李德那张自负的脸,真想发火,大骂几句什么,可他们忍了忍,攥着手里的帽子说:
敌人有飞机,有大炮,我们有什么?
李德也寸步不让地说:我们有工事,背后有苏区。
彭德怀把帽子往大腿上一摔,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说服李德,但他还是回敬了句:照这种打法,苏区迟早要断送在你的手里!
博古没有把这句话翻译给李德,但李德仍从彭德怀的脸上看出这句话不会是什么好话。直到彭德怀走出坑道,李德才问博古:他刚才说什么?
博古灵机一动道:他说要看这场战役的结果。
李德听了这话笑了,耸了耸肩,他信心十足地来到那张作战地图前,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好广昌这一仗,给那些反对他的人看一看,他李德是正确的。
广昌大战在即,李德的心里也并不平稳,他频繁地来到前沿阵地视察工事修筑情况。当他来到14师阵地的时候,发现北山头上那个碉堡靠南方向又修了一个附碉堡,两个碉堡中间又有一条半人深的交通壕相连。这是政治部主任唐天际的点子,他觉得这样一来既可攻也可守,互成犄角之势,如若只有山上一个碉堡,只能被动挨打。
李德察看了一路,已经发现有几处这样的工事了,这让他很生气。部队没有完全地领会他死守广昌的精神,仗还没有打起来,首先想到了退却。他终于控制不住,命令电台火速通知各部队师以上干部到14师所在地开会。各战场离指挥部都不远,师以上干部很快到齐了,其中包括第一军团长林彪和第三军团长彭德怀。李德在会上大发雷霆,他一次次强调部队不能有退却的思想,一定要死守,做到人在阵地在。他又指着唐天际命人修的附碉堡道:这是逃跑主义。
会上,博古替李德宣读了罢免唐天际师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同时又命人拆除了那个附碉堡。
彭德怀在会上一言没发,李德说的什么他似乎没有听到。
当他得知李德一意孤行后,知道在这种时候想说服李德是很困难的。他在自己指挥所里画了一张部队进攻防守的草图,又配备了说明,必要的时候,为了挽救部队,冒着罢官免职甚至杀头的危险,他也要说服李德放弃这种冒险主义。
林彪一直沉默寡言,从来到到走,他几乎一句话也没有说,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内心想的是什么。当李德命人去拆除那个附碉堡时,他的眉毛只是向上扬了扬。
4月11日上午,浓雾尚没有散尽,天地间仍潮潮的一团,太阳在雾后若隐若现,窄窄的盱江像半条被扯断的带子,有气无力地在山脚下飘着。
敌人的一阵排炮打破了大战前的沉寂,一阵排炮过后,又是一阵排炮,接着十几架飞机出现在红军阵地上空,丢下一枚枚炸弹。顿时红军的阵地处在一片硝烟火海之中。敌机这样轮番乱炸一气之后,敌人从工事里冲出来,红军先躲在碉堡里打了一阵排子枪,然后冲了出去。见红军冲出来,敌人并不恋战,乱放一阵枪之后便向后退去。这时敌人的大炮又响了,由于这是短程射击,命中率极高,几乎每一发炮弹都能击中目标。红军只好慌忙再一次退回到碉堡中。
李德站在坑道里,手举望远镜,察看着阵地的情况。他的这种“短促突击”的战术并没能大批地消灭敌人,敌人似乎比他更要狡猾,刚一露面就缩了回去,相反这种一次次突击反倒使红军自己受到了伤亡。博古就站在他的身后,脸一直阴沉着,他的心忽上忽下地飘着,战斗没打响前,他听着李德头头是道的理论,心里是踏实的,可战斗一打响,他的心突然变得空落落的了。
又一批敌机飞到了红军阵地上空。有几枚炸弹落在他们坑道旁的山坡上,坑道里顿时烟雾弥漫。
这仗打下去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博古透过一口气这么问。
李德似乎没有听见博古的问话,他仰着头在咒天空中那该死的飞机。
一枚炸弹落在碉堡的顶部,一声巨响之后碉堡便开了天窗,气浪和沙石兜头砸下来,王铁他们好半晌才从这晕蒙中清醒过来。通信员小罗拉着王铁的衣袖仰头高喊着:连长、连长,咱们这里变成一口井了。
王铁正为这仗打得窝气而懊恼,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