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们全都在等他 (1/2)
51小说网 www.51xsw.com,黑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对神秘的事物疯狂着迷。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全都在等他。我们等他已经等了好几个世纪。我们有些人,受不了加拉塔桥上拥挤的人群,一边哀凄地凝视着金角湾铅灰色的流水,一边等待着他;有些人在苏底比两个房间的公寓里,一边朝怎么也烧不热的炉子里再扔进几根木头,一边等着;有些人一边踩着看似无止境的阶梯,爬上奇哈格区后巷里的一栋希腊式建筑,一边等待;有些人在安纳托利亚一个祥和小镇的酒馆里等待,面前摊开一份伊斯坦布尔的报纸做填字游戏打发时间,直到遇见朋友;有些人,一边幻想着自己即将登上报纸所展示的飞机,或是正要跨进一间灯火通明的房间,或是拥美人入怀,一边等待。我们一边等待着他,一边忧伤地走在泥泞的人行道上,手里拿着用被读过不下百遍的报纸做成的纸袋,或是里头塞满苹果、散发出化学合成气味的塑料袋,或是会在我们指掌间留下紫红色压痕的菜市场网袋。坐在电影院里,我们一边观看某个周末夜里,一群壮硕的家伙打破瓶子和窗户,或是世界知名的甜美女郎展开一场愉快的冒险,一边在等待他。我们从妓院回来,那儿妓女的怀抱只让我们更觉寂寞;我们从酒馆出来,那儿的朋友总是讥嘲我们小小的执著;我们离开邻居的家,那儿吵闹的小孩始终不肯上床睡觉,吵得我们没法子好好听收音机。我们在大街上等待他。我们有些人说,他会首先出现在贫民窟最黑暗的角落,那儿的路灯已被街头贫童的弹弓打烂。也有人说,他将会现身于商店门口,在那里,罪恶的店家售卖全国赌马和运动乐透的彩券、色情杂志、玩具、烟草和保险套之类的东西。每个人都说,无论他最先出现在哪里,不管是在孩子们一天十二小时不停揉捏面团的肉饼店,还是千百只眼睛热切渴望融为同一只眼的电影院,或是天使般纯真的牧羊人被墓园柏树催眠睡去的绿野山坡,无论在哪里,第一个见到他的幸运儿将会立刻认出他来,并且倏然醒悟,那长如永恒又短如一瞬的等待,已经结束,救赎已近在眼前。
关于这个主题,古兰经有详细明示,但只有读得懂阿拉伯字母“意义”的人才能理解(夜行篇中第九十七句或队伍篇中第二十三句,解释古兰经的结构是“一致性”以及“重复”等等)。耶路撒冷的穆塔哈伊本塔亥,在古兰经启示之后三百年,写下了起源与历史一书,其中说道,关于这个主题的惟一证据,是在于穆罕默德的“名字、外貌或某个与我意气相投的作者的指引”或者是,为此篇圣训提供讯息的证人们的证言。我们也知道,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的旅程中也有简短提及,什叶派教徒在萨马拉“当代圣贤”神殿下方的地下通道里,举行仪式等待他的显灵。此书发表三十年后,弗鲁兹沙阿在他的文章里叙述道,成千上万的悲苦民众在漫天黄土的德里街道上等待他的降临,以及他将揭露的启示之秘。我们也知道,同一时期,还有另一个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伊本赫勒敦所写的历史导论一书,此书中他筛捡了许多激进什叶派的典故传说,仔细探讨每一则提及显灵的圣训,重新强调一项重点:他现身之后,将会杀死在审判和救赎之日与他一起出现的鞑迦尔,依基督教的概念和语言来说,也称撒旦,或称反基督。
令人诧异的是,那些等待并梦想着救世主[1]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有救主降临的概念。伊斯兰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上天会派遣一个使者马赫迪(almahdi)降临,在人间建立起神的王国。这位马赫迪是个阿拉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他将在麦加降临,他便是救世主。而基督教则认为救世主是耶稣基督。[1]的众生,竟然都完全想像不出他的脸孔。比如说,我珍贵的读者默哈玛特伊玛兹写信来告诉我,他曾在位于安纳托利亚内地一座偏僻小镇的家里,看见了某种幻象;而七百年前的伊本阿拉比也只能虚构出类似的光景,并把它写进凤凰一书中;哲学家阿尔金迪做了一个梦,梦中面孔模糊的他与被他拯救的众人,把君士坦丁堡从基督教徒手中夺了回来;甚至那位女店员,坐在伊斯坦布尔——阿尔金迪的梦后来果然在这里成真——贝尤鲁区一条后巷的一间布料店里,置身于满屋子的线轴、纽扣和尼龙丝袜堆里,也只能凭空呆想他的样貌。
相反,我们却能够轻而易举地描绘出鞑迦尔:根据布哈里的先知史中的叙述,鞑迦尔有一头红发,一只独眼,而朝圣中则提到,他的身份写在他的脸上;被他亚利西形容为粗脖子的鞑迦尔,在尼萨梅丁教长于伊斯坦布尔做白日梦写下的独一真主书中,还有一对红眼和沉重的身躯。我还在做菜鸟记者的那几年,有一份名叫皮影戏的幽默小报在内地广为流行,报上连载了一篇以一名骁勇善战的土耳其军人为主角的爱情漫画,故事中的鞑迦尔被画成脸缺嘴歪。这位在战斗中使尽花招耍弄我方军人、与君士坦丁堡众佳丽翻云覆雨、至今尚未被打败的鞑迦尔,有一个宽额头,大鼻子,没有胡子(符合我不时提醒插画者的建议)。相对于激起我们鲜明想像力的鞑迦尔,我们却惟有一位作家费瑞凯末尔医生,能够以拟人化方式呈现人们企盼已久的无上荣耀救世主。他用法文写下大帕夏,然而此书到了1870年却也只能在巴黎出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认为是我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只因为是用法文写成的,就把这部具体描绘它的形貌的独特作品,摒除于我国文学之外,这是既错误又可惜的,就好像指责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审判长”这一段,是剽窃自那一篇微薄的论文——这种说法虽然令人难堪,但是在某些东方背景的出版物如仪式的源泉或伟大的东方中,的确曾被人提及。许多人吵闹不休地讨论究竟西方从东方偷了些什么,或是东方从西方偷了什么,关于这一类主题,总会让我再度兴起一个想法:如果这个我们称之为世界的梦之国境是一栋房子的话,那我们则像个梦游者,迷失在其中。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不同的时钟,挂在屋子里各个房间的墙壁上。茫然迷失的我们,盼望能凭借时钟来定出自己的所在。现在来看看:
1。如果要说在梦境之屋的房间里,某一个滴答作响的时钟是正确的,而另一个是错误的,这么说很愚蠢。
2。如果要说房间里的一个时钟比另一个快了五个小时,这么说也很愚蠢。因为,依循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前面的时钟比后面那个慢了七个小时。
3。如果因为其中一个钟指了九点三十五分,经过一段时间后,另一个钟也指到九点三十五分,最后得出结论说其中一个钟在模仿另一个钟,这种说法更是愚蠢至极。
伊本阿拉比这位写了两百多本神秘书籍的作家,在科尔多瓦参加阿威罗伊葬礼的前一年,于摩洛哥写下了一本书,灵感起源于一个故事(梦境),内容是穆罕默德被带到耶路撒冷后,如何踩着一座梯子(阿拉伯文称为“米拉区”)登上天,从那里,他很仔细地看了一眼天堂和地狱,就像前面提到的夜行篇所叙述的。现在,让我们仔细评判伊本阿拉比的描述:在他的引领下巡行七重天、他的所见所闻、他与众先知们聚谈的内容。再考虑到当年他写作这本书时,年届三十三岁(1198年)。若是从这几点就得出结论,说他书中的做梦女孩妮赞是“真的”而但丁笔下的贝阿特丽采是“假的”;或者伊本阿拉比是“对的”而但丁是“错的”;或者夜行篇是“正确的”而神曲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说法,正是我所谓第一种愚昧的一个例子。
安达卢西亚的哲人伊本图飞尔在11世纪时,写了自修的哲人一书,内容讲述一个孩童被遗弃在一座荒岛,他在岛上住了好几年,慢慢地学会尊崇自然、景仰那哺育他的母鹿、海洋、死亡、天空以及“神圣真理”如果把这本书和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相比,然后说前者“早了”后者六百年,或者说因为后者对于工具及物品的描述更为详细,所以伊本图飞尔“晚了”笛福六百年,这两个结论,都是第二种愚昧的例子。
可敬的非利尤丁大师,穆斯塔法三世统治期间的一位伊斯兰教长,在听到一位口无遮拦的朋友说了一句鲁莽失礼的话之后,突然受到启发(那位朋友在某个星期五晚上来教长家拜访,看见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精美的写字台,不禁说道:“尊贵的先生,你的书桌看起来就好像你的脑袋一样,乱七八糟啊。”),于是在1761年3月提笔写下一首双韵长诗,其中用了许多关于他的脑袋和写字台的比喻,以证明两者中的每样东西都是井然有序。他在诗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我们的脑袋也有十二个部分——就好像那精巧的亚美尼亚制写字台,有两个小柜、四个架子和十二个抽屉——以便让我们置放时间、空间、数字、文件,以及我们今日称为“因果”、“存在”和“必然性”的各种零星杂物。而在他二十年后,康德才把纯粹理性分类成十二个范畴。如果我们就因此推论说,德国人把土耳其人的概念据为己有,那么此种说法,正是... -->>
我对神秘的事物疯狂着迷。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全都在等他。我们等他已经等了好几个世纪。我们有些人,受不了加拉塔桥上拥挤的人群,一边哀凄地凝视着金角湾铅灰色的流水,一边等待着他;有些人在苏底比两个房间的公寓里,一边朝怎么也烧不热的炉子里再扔进几根木头,一边等着;有些人一边踩着看似无止境的阶梯,爬上奇哈格区后巷里的一栋希腊式建筑,一边等待;有些人在安纳托利亚一个祥和小镇的酒馆里等待,面前摊开一份伊斯坦布尔的报纸做填字游戏打发时间,直到遇见朋友;有些人,一边幻想着自己即将登上报纸所展示的飞机,或是正要跨进一间灯火通明的房间,或是拥美人入怀,一边等待。我们一边等待着他,一边忧伤地走在泥泞的人行道上,手里拿着用被读过不下百遍的报纸做成的纸袋,或是里头塞满苹果、散发出化学合成气味的塑料袋,或是会在我们指掌间留下紫红色压痕的菜市场网袋。坐在电影院里,我们一边观看某个周末夜里,一群壮硕的家伙打破瓶子和窗户,或是世界知名的甜美女郎展开一场愉快的冒险,一边在等待他。我们从妓院回来,那儿妓女的怀抱只让我们更觉寂寞;我们从酒馆出来,那儿的朋友总是讥嘲我们小小的执著;我们离开邻居的家,那儿吵闹的小孩始终不肯上床睡觉,吵得我们没法子好好听收音机。我们在大街上等待他。我们有些人说,他会首先出现在贫民窟最黑暗的角落,那儿的路灯已被街头贫童的弹弓打烂。也有人说,他将会现身于商店门口,在那里,罪恶的店家售卖全国赌马和运动乐透的彩券、色情杂志、玩具、烟草和保险套之类的东西。每个人都说,无论他最先出现在哪里,不管是在孩子们一天十二小时不停揉捏面团的肉饼店,还是千百只眼睛热切渴望融为同一只眼的电影院,或是天使般纯真的牧羊人被墓园柏树催眠睡去的绿野山坡,无论在哪里,第一个见到他的幸运儿将会立刻认出他来,并且倏然醒悟,那长如永恒又短如一瞬的等待,已经结束,救赎已近在眼前。
关于这个主题,古兰经有详细明示,但只有读得懂阿拉伯字母“意义”的人才能理解(夜行篇中第九十七句或队伍篇中第二十三句,解释古兰经的结构是“一致性”以及“重复”等等)。耶路撒冷的穆塔哈伊本塔亥,在古兰经启示之后三百年,写下了起源与历史一书,其中说道,关于这个主题的惟一证据,是在于穆罕默德的“名字、外貌或某个与我意气相投的作者的指引”或者是,为此篇圣训提供讯息的证人们的证言。我们也知道,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的旅程中也有简短提及,什叶派教徒在萨马拉“当代圣贤”神殿下方的地下通道里,举行仪式等待他的显灵。此书发表三十年后,弗鲁兹沙阿在他的文章里叙述道,成千上万的悲苦民众在漫天黄土的德里街道上等待他的降临,以及他将揭露的启示之秘。我们也知道,同一时期,还有另一个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伊本赫勒敦所写的历史导论一书,此书中他筛捡了许多激进什叶派的典故传说,仔细探讨每一则提及显灵的圣训,重新强调一项重点:他现身之后,将会杀死在审判和救赎之日与他一起出现的鞑迦尔,依基督教的概念和语言来说,也称撒旦,或称反基督。
令人诧异的是,那些等待并梦想着救世主[1]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有救主降临的概念。伊斯兰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上天会派遣一个使者马赫迪(almahdi)降临,在人间建立起神的王国。这位马赫迪是个阿拉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他将在麦加降临,他便是救世主。而基督教则认为救世主是耶稣基督。[1]的众生,竟然都完全想像不出他的脸孔。比如说,我珍贵的读者默哈玛特伊玛兹写信来告诉我,他曾在位于安纳托利亚内地一座偏僻小镇的家里,看见了某种幻象;而七百年前的伊本阿拉比也只能虚构出类似的光景,并把它写进凤凰一书中;哲学家阿尔金迪做了一个梦,梦中面孔模糊的他与被他拯救的众人,把君士坦丁堡从基督教徒手中夺了回来;甚至那位女店员,坐在伊斯坦布尔——阿尔金迪的梦后来果然在这里成真——贝尤鲁区一条后巷的一间布料店里,置身于满屋子的线轴、纽扣和尼龙丝袜堆里,也只能凭空呆想他的样貌。
相反,我们却能够轻而易举地描绘出鞑迦尔:根据布哈里的先知史中的叙述,鞑迦尔有一头红发,一只独眼,而朝圣中则提到,他的身份写在他的脸上;被他亚利西形容为粗脖子的鞑迦尔,在尼萨梅丁教长于伊斯坦布尔做白日梦写下的独一真主书中,还有一对红眼和沉重的身躯。我还在做菜鸟记者的那几年,有一份名叫皮影戏的幽默小报在内地广为流行,报上连载了一篇以一名骁勇善战的土耳其军人为主角的爱情漫画,故事中的鞑迦尔被画成脸缺嘴歪。这位在战斗中使尽花招耍弄我方军人、与君士坦丁堡众佳丽翻云覆雨、至今尚未被打败的鞑迦尔,有一个宽额头,大鼻子,没有胡子(符合我不时提醒插画者的建议)。相对于激起我们鲜明想像力的鞑迦尔,我们却惟有一位作家费瑞凯末尔医生,能够以拟人化方式呈现人们企盼已久的无上荣耀救世主。他用法文写下大帕夏,然而此书到了1870年却也只能在巴黎出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认为是我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只因为是用法文写成的,就把这部具体描绘它的形貌的独特作品,摒除于我国文学之外,这是既错误又可惜的,就好像指责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审判长”这一段,是剽窃自那一篇微薄的论文——这种说法虽然令人难堪,但是在某些东方背景的出版物如仪式的源泉或伟大的东方中,的确曾被人提及。许多人吵闹不休地讨论究竟西方从东方偷了些什么,或是东方从西方偷了什么,关于这一类主题,总会让我再度兴起一个想法:如果这个我们称之为世界的梦之国境是一栋房子的话,那我们则像个梦游者,迷失在其中。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不同的时钟,挂在屋子里各个房间的墙壁上。茫然迷失的我们,盼望能凭借时钟来定出自己的所在。现在来看看:
1。如果要说在梦境之屋的房间里,某一个滴答作响的时钟是正确的,而另一个是错误的,这么说很愚蠢。
2。如果要说房间里的一个时钟比另一个快了五个小时,这么说也很愚蠢。因为,依循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前面的时钟比后面那个慢了七个小时。
3。如果因为其中一个钟指了九点三十五分,经过一段时间后,另一个钟也指到九点三十五分,最后得出结论说其中一个钟在模仿另一个钟,这种说法更是愚蠢至极。
伊本阿拉比这位写了两百多本神秘书籍的作家,在科尔多瓦参加阿威罗伊葬礼的前一年,于摩洛哥写下了一本书,灵感起源于一个故事(梦境),内容是穆罕默德被带到耶路撒冷后,如何踩着一座梯子(阿拉伯文称为“米拉区”)登上天,从那里,他很仔细地看了一眼天堂和地狱,就像前面提到的夜行篇所叙述的。现在,让我们仔细评判伊本阿拉比的描述:在他的引领下巡行七重天、他的所见所闻、他与众先知们聚谈的内容。再考虑到当年他写作这本书时,年届三十三岁(1198年)。若是从这几点就得出结论,说他书中的做梦女孩妮赞是“真的”而但丁笔下的贝阿特丽采是“假的”;或者伊本阿拉比是“对的”而但丁是“错的”;或者夜行篇是“正确的”而神曲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说法,正是我所谓第一种愚昧的一个例子。
安达卢西亚的哲人伊本图飞尔在11世纪时,写了自修的哲人一书,内容讲述一个孩童被遗弃在一座荒岛,他在岛上住了好几年,慢慢地学会尊崇自然、景仰那哺育他的母鹿、海洋、死亡、天空以及“神圣真理”如果把这本书和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相比,然后说前者“早了”后者六百年,或者说因为后者对于工具及物品的描述更为详细,所以伊本图飞尔“晚了”笛福六百年,这两个结论,都是第二种愚昧的例子。
可敬的非利尤丁大师,穆斯塔法三世统治期间的一位伊斯兰教长,在听到一位口无遮拦的朋友说了一句鲁莽失礼的话之后,突然受到启发(那位朋友在某个星期五晚上来教长家拜访,看见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精美的写字台,不禁说道:“尊贵的先生,你的书桌看起来就好像你的脑袋一样,乱七八糟啊。”),于是在1761年3月提笔写下一首双韵长诗,其中用了许多关于他的脑袋和写字台的比喻,以证明两者中的每样东西都是井然有序。他在诗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我们的脑袋也有十二个部分——就好像那精巧的亚美尼亚制写字台,有两个小柜、四个架子和十二个抽屉——以便让我们置放时间、空间、数字、文件,以及我们今日称为“因果”、“存在”和“必然性”的各种零星杂物。而在他二十年后,康德才把纯粹理性分类成十二个范畴。如果我们就因此推论说,德国人把土耳其人的概念据为己有,那么此种说法,正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