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一支难忘的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是我参加的最小的一个作家访问团。只有两个人,文学报的总编辑郦国义和我。行程也极为简单,就是访问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在俄罗斯看戏
金秋十月,在访问俄罗斯的短短一周里,我去看了两次戏。
说是看戏,其实一次看的是歌剧,一次看的是芭蕾舞。看戏只是习惯的说法。
多年以前的1993年,诗人肖岗访问俄罗斯归来,对我谈起体会,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说的是俄罗斯戏票便宜,那么好看的芭蕾舞,只要三个卢布一张票。在诗人肖岗的眼里,三个卢布参观一下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大剧院,都算便宜的。
故而对我来说,去看戏时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去看一看肖岗同志曾经赞不绝口的莫斯科大剧院。
不过,到了莫斯科我才了解到,毕竟好多年过去了,像我们坐的第二排的票,是1000卢布一张。按照2001年10月份的比值,约合280元人民币,和上海大剧院演出经典剧目前排座位的票比起来,还是便宜的。
在莫斯科大剧院休息厅。晚七时许,我坐车来到莫斯科大剧院门前时,只见喷泉洒着水花,广场上播放着音乐,穿戴得十分整洁、漂亮的俄罗斯男女,像过节一样走向剧场的大门口。让我感觉熟悉的一幕是,越走近门口,手里拿着卢布迎上前来等退票的人越多。不过他们只是询问你有没有多余的票,并不纠缠你。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莫斯科大剧院的前厅并不庞大,甚至给人以略显狭窄之感。可能正是带着这一不以为然的情绪吧,一进剧院大厅,我不由陡地吃了一惊。只见整整六层呈圆弧形的包厢,托起高敞的剧院穹顶,每层包厢座的前护栏,全都油漆得金碧辉煌,在灯光的照耀下,令人犹如置身于宫殿之中。坐在位置上,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剧院里的俄罗斯人,来看戏都像过节一般欢欣鼓舞。老人面带笑容,儿童神情雀跃。
在皇村的宫殿楼梯上。在中国看戏,一般在中场休息一下,是常有的事。但在演出过程中,休息两次是极少见的事。我这辈子仅遇到过一回。可是这一晚在莫斯科大剧院看歌剧皇帝的新娘,每一幕结束,都要休息二十分钟。四幕戏,中间休息了三次。这三次休息,除了上洗手间,人们都涌到餐厅和酒吧里去,有一家人团团而坐的,有亲朋好友围坐谈笑的,有两三知己对酌的,更有恋人默默相对的。他们有要咖啡的,有要红茶的,也有要伏特加酒的。凡要了喝的,顺便总还要一碟甜点。我留意细看了一下,实事求是地说,俄罗斯人吃的点心,喝的饮料,包括酒,种类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少多了!但是,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幕间休息时间里,营造出了一种热烈的、祥和的、喜气洋洋的艺术气氛。受此气氛的影响,我也情不自禁地要了份饮料,坐在他们中间。似乎只有这样,才觉得合适。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莫斯科大剧院的景观,我第二次看戏,是在圣彼得堡的玛丽斯基芭蕾舞歌剧戏院看的。也是传统的名剧灰姑娘。幕间休息时,圣彼得堡人和莫斯科人一样,在餐厅和酒吧里聊天,吃点心,喝饮料。他们在这样的场合进行着最为自然和生活化的社交。几乎所有的人都神态轻松,给人以亲切感。玛丽斯基剧院比莫斯科大剧院的规模略小一些,包厢一共是五层。这一次我坐的是一层的一号包厢,位置可以说够好的了。不过我却觉得,除了坐得比较宽松一点之外,就看戏来说,还是坐在池座的前排,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在包厢里,边看戏边悄声交谈,却不会影响任何人。
和莫斯科大剧院一样,玛丽斯基剧院同样装修得如同宫殿一般。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以亚历山大二世的皇后之名命名的。
细细观察,我自然发现,无论是楼梯、过道、走廊、大舞台的幕布,甚至洗手间,这两座剧院都有些和时代落伍了。而当我进一步了解到,如此漂亮宏伟的剧场,莫斯科早在85年前的1916年就建成了;玛丽斯基剧院更在150多年前就建成了!我又不由得为俄罗斯惊叹。
在俄罗斯看戏,本来只是想感受一下艺术的氛围,没料到还大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
在圣彼得堡剧院休息厅。金色莫斯科
我和郦国义抵达莫斯科的时候,正赶上莫斯科的晚秋。天气已有些凉意,莫斯科人都穿上了大衣和皮夹克,风也吹得紧起来。街上的行人们都是步履匆匆,但是,就在这一派带点儿寒冽的气氛里,却仍突现着金色莫斯科特有的景象。
当年轻的外交官谢尔盖和美貌的翻译加莉亚把我们带到麻雀山,指点着莫斯科河两岸告诉我们,这一带就是那首有名的歌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唱的地方,那些年里,恋爱中的莫斯科男女,都喜欢来到这儿,不是坐在山坡上,就是坐在河岸边谈情说爱。不过,随着莫斯科市区面积的逐渐扩大,这里已经不是歌里当年唱的郊外,而是市区的一部分了。
就在举目远眺的一刹那间,我陡地发现,远远近近,麻雀山上下,莫斯科河两岸,一片金黄,染得莫斯科的秋色,在阴天里顿时显示出一片悦目的景观。步下麻雀山,来到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附近的林荫道上,我的目光又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住了,只见幽深的林荫里,满地的落叶像铺设着厚厚的金色地毯,树梢枝头,那些残留着还没落下来的一片片叶子,在风声里颤抖着、闪烁着金光,煞是好看。一点儿也没有我们习惯看到的落叶的枯黄。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俄罗斯名画家列维坦的作品金色的秋天。
在这之前,我总觉得,这幅画中散发着诗情的、饱和的金秋色彩,是画家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和艺术的想象力,用夸张的手法创作的,要不,为什么大片的白桦树林、小溪边河岸上的花草,都被处理成充满轻快色彩的金黄一片呢,就连宝石一般的溪水,也倒映着大自然明媚的金黄色。
在莫斯科郊外的树林里。亲眼目睹了金秋莫斯科的景致,我才明白了,列维坦清新的画笔、透明清澈的画面感、明朗愉悦的风格,都来自他对莫斯科金色秋天真切的感受。生活给他提供的,就是如此多彩的画卷。
以后的几天里,在老人散步的街心花园、在孩子们嬉戏的儿童乐园、在大大小小的一个个庭院里、在不时可以见到的纪念碑周围,我都能看到金色莫斯科的一个一个场景,构成了一幅又一幅莫斯科秋天生活中的画面。
当我在阿尔巴特街一个个画摊前浏览,当我走进一家又一家静静的画室去看布满墙头的油画时,我已经不再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金色系列的油画作品了。
与翻译加莉亚合影。莫斯科街边的小广场。猎人小屋
在莫斯科,我们下榻的是上赖金谢夫街上的一幢别墅,叫“猎人小屋”这真是一幢精巧而又别致的小屋。
小屋的铁门临街,按响门铃以后,铁门自动开启。顺着同样也落满金色树叶的小径走进去,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坐在玻璃房里,能清晰地看到庭院街景。
推门进屋,步入走廊,顺梯而上,两侧和迎面的墙壁上,楼梯的转弯处,都放置着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墙角蹲着的狐狸,漂亮羽毛的锦鸡,活灵活现的金钱豹,那逼真的程度会让乍一走进小屋的客人不由一怔。就是进入客房、餐厅、娱乐室,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种种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大大小小的动物标本。沙发上铺设着整张雪白的熊皮,屋中央蹲着一只神态俏皮的银狐,四层橱柜里陈放着各色的林中小动物标本,餐厅的天花板上,也悬吊着各种各样的色彩艳丽的飞禽鸟类标本。就连休息室的鱼缸里,还有观赏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
猎人小屋休息室。小屋小屋,客房不多,我们居住在三楼的两间临街的客房里。陪同我们的谢尔盖住在后侧的一间客房内。在我们之间,门向着楼梯而开的一间小房子,是专为客人服务的熨衣间。而在二楼,则只有两间客房,另一侧完全是提供给客人休息打落袋的娱乐室。一层则不设客房,一边是餐厅,另一边堆放着“猎人小屋”的所有物品:餐具、供替换的餐巾、床单、枕套等等。
一幢别墅式的小宾馆,正式的客房不过五套,每一间客房布置得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却都统一在“猎人小屋”总体风格之中,可谓独具匠心。我住的那间屋子,四面的墙壁全都用原木装修而成,连睡的床、床头柜、写字台、小圆桌子、画架、送食品的小车、门框窗框,全都用不上油漆的原木组成。就连客房里的两张画,也紧扣着猎人小屋的主题。
猎人小屋的庭院。步上猎人小屋的楼梯。郦国义就住在我的一板之隔,但他客房里的布置,和我的那间房浑然不同,却又完全是另一种猎人小屋的风格:不显豪华,不事铺张,但又给人以“家”的温馨舒适之感。
客房追求的是古朴原始的格调,但客房内的卫生间完全是现代化的宾馆水平,以一色洁白的瓷砖装修而成。我住在客房里,感觉到的是一种朴素洁净的生活享受。
从清晨到傍晚,猎人小屋始终都是静静的、静静的,我们呆在客房里的时候,从来也没见过服务人员,可当我们由外面回到客房的时候,我们就会满意地发现,被我们弄凌乱的房间已经整理得干干净净。说明宾馆虽小,他们实行的却也是最为现代的无人化管理。到了夜晚,那种笼罩着整幢别墅的宁静就被打破了,餐厅里的小乐队奏响了音乐,歌手在演唱着节奏感很强的当代俄罗斯歌曲。这一天晚上,我们从新阿尔巴特街上散步回来,走进餐厅要了红汤面包垫垫饥,不料餐厅里热闹非凡,十几个中青年男女正在为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过生日,他们动情地唱着,陶醉地舞着,还请来了魔术师表演。见我们没喝酒,那位过生日的妇女,提着一瓶伏特加走来,一定要我们每人喝一杯。谢尔盖说,这是我们俄罗斯的规矩。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猎人小屋,是因为国内飞速发展的旅游业,也曾经多次呼吁过要建设和开辟一些更具家庭气息的民间小旅馆,却始终还没见开出来。“猎人小屋”也许多少会给人一点启示。
到了圣彼得堡,盛情的主人把我们安排在由美国人投资,新近开出来的五星级宾馆“涅瓦宫”单间的商务客房内居住,我和郦国义不约而同地感到,客房内的设备虽然豪华,却还没有住在“猎人小屋”里舒服。
由莫斯科飞回上海的那个夜晚,我对从圣彼得堡专程送我们到莫斯科的谢尔盖说:“我们起飞以后,今晚上,你还可以到猎人小屋去住一晚。”不料他自嘲地摆手笑着说:“哦,那是不行的,不是接待你们,我哪有可能住进这么好的客房呀。”
看来,就是在俄罗斯,像“猎人小屋”这样的宾馆,也还是不多的,后来者居上,我们抓紧建一批,一定也会受到旅游者欢迎的。
猎人小屋的客厅。在人民友谊和星火杂志社
这是我们分别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拜访的两家文学杂志社。人民友谊和星火都是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就知道的。多少年里,这两家杂志社为俄罗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很多享誉俄罗斯的作家,就是通过这两家杂志,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有的甚至于声名远扬,传播到国外。
在老阿尔巴特街和新阿尔巴特街附近的一个庭院里,我们打听了很久,才在靠近大门的几间小屋里,找到了人民友谊编辑部。这是一个文学气息浓郁的庭院,院子中央竖着一尊托尔斯泰坐在椅子上沉吟的雕像。只是托尔斯泰老人的头顶上落满了白色的鸟粪,这景象仿佛是在跟一脸深沉的作家开玩笑。庭院里满地同样也是金色的落叶,连停靠在一边的几辆车顶上也落着几张疏疏的叶子。
和人民友谊杂志社的作家、编辑在一起。右一为郦国义同志,在俄罗斯的照片,都是他为我拍下的。新阿尔巴特大街之夜。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我们走进了陈旧的编辑部办公室。空落落的书橱旁边,安着一张小桌,桌上已经放满了面包、点心、巧克力和香槟,主人建议我们边吃边聊。在正式的交流开始之前,一对作家夫妇抢先站了起来,原来他们是一对鞑靼作家,男的叫叶甫盖尼,女的叫格利戈里耶娃。他们已于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后,移居英国的伦敦。这次他们是在... -->>
这是我参加的最小的一个作家访问团。只有两个人,文学报的总编辑郦国义和我。行程也极为简单,就是访问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在俄罗斯看戏
金秋十月,在访问俄罗斯的短短一周里,我去看了两次戏。
说是看戏,其实一次看的是歌剧,一次看的是芭蕾舞。看戏只是习惯的说法。
多年以前的1993年,诗人肖岗访问俄罗斯归来,对我谈起体会,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说的是俄罗斯戏票便宜,那么好看的芭蕾舞,只要三个卢布一张票。在诗人肖岗的眼里,三个卢布参观一下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大剧院,都算便宜的。
故而对我来说,去看戏时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去看一看肖岗同志曾经赞不绝口的莫斯科大剧院。
不过,到了莫斯科我才了解到,毕竟好多年过去了,像我们坐的第二排的票,是1000卢布一张。按照2001年10月份的比值,约合280元人民币,和上海大剧院演出经典剧目前排座位的票比起来,还是便宜的。
在莫斯科大剧院休息厅。晚七时许,我坐车来到莫斯科大剧院门前时,只见喷泉洒着水花,广场上播放着音乐,穿戴得十分整洁、漂亮的俄罗斯男女,像过节一样走向剧场的大门口。让我感觉熟悉的一幕是,越走近门口,手里拿着卢布迎上前来等退票的人越多。不过他们只是询问你有没有多余的票,并不纠缠你。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莫斯科大剧院的前厅并不庞大,甚至给人以略显狭窄之感。可能正是带着这一不以为然的情绪吧,一进剧院大厅,我不由陡地吃了一惊。只见整整六层呈圆弧形的包厢,托起高敞的剧院穹顶,每层包厢座的前护栏,全都油漆得金碧辉煌,在灯光的照耀下,令人犹如置身于宫殿之中。坐在位置上,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剧院里的俄罗斯人,来看戏都像过节一般欢欣鼓舞。老人面带笑容,儿童神情雀跃。
在皇村的宫殿楼梯上。在中国看戏,一般在中场休息一下,是常有的事。但在演出过程中,休息两次是极少见的事。我这辈子仅遇到过一回。可是这一晚在莫斯科大剧院看歌剧皇帝的新娘,每一幕结束,都要休息二十分钟。四幕戏,中间休息了三次。这三次休息,除了上洗手间,人们都涌到餐厅和酒吧里去,有一家人团团而坐的,有亲朋好友围坐谈笑的,有两三知己对酌的,更有恋人默默相对的。他们有要咖啡的,有要红茶的,也有要伏特加酒的。凡要了喝的,顺便总还要一碟甜点。我留意细看了一下,实事求是地说,俄罗斯人吃的点心,喝的饮料,包括酒,种类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少多了!但是,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幕间休息时间里,营造出了一种热烈的、祥和的、喜气洋洋的艺术气氛。受此气氛的影响,我也情不自禁地要了份饮料,坐在他们中间。似乎只有这样,才觉得合适。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莫斯科大剧院的景观,我第二次看戏,是在圣彼得堡的玛丽斯基芭蕾舞歌剧戏院看的。也是传统的名剧灰姑娘。幕间休息时,圣彼得堡人和莫斯科人一样,在餐厅和酒吧里聊天,吃点心,喝饮料。他们在这样的场合进行着最为自然和生活化的社交。几乎所有的人都神态轻松,给人以亲切感。玛丽斯基剧院比莫斯科大剧院的规模略小一些,包厢一共是五层。这一次我坐的是一层的一号包厢,位置可以说够好的了。不过我却觉得,除了坐得比较宽松一点之外,就看戏来说,还是坐在池座的前排,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在包厢里,边看戏边悄声交谈,却不会影响任何人。
和莫斯科大剧院一样,玛丽斯基剧院同样装修得如同宫殿一般。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以亚历山大二世的皇后之名命名的。
细细观察,我自然发现,无论是楼梯、过道、走廊、大舞台的幕布,甚至洗手间,这两座剧院都有些和时代落伍了。而当我进一步了解到,如此漂亮宏伟的剧场,莫斯科早在85年前的1916年就建成了;玛丽斯基剧院更在150多年前就建成了!我又不由得为俄罗斯惊叹。
在俄罗斯看戏,本来只是想感受一下艺术的氛围,没料到还大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
在圣彼得堡剧院休息厅。金色莫斯科
我和郦国义抵达莫斯科的时候,正赶上莫斯科的晚秋。天气已有些凉意,莫斯科人都穿上了大衣和皮夹克,风也吹得紧起来。街上的行人们都是步履匆匆,但是,就在这一派带点儿寒冽的气氛里,却仍突现着金色莫斯科特有的景象。
当年轻的外交官谢尔盖和美貌的翻译加莉亚把我们带到麻雀山,指点着莫斯科河两岸告诉我们,这一带就是那首有名的歌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唱的地方,那些年里,恋爱中的莫斯科男女,都喜欢来到这儿,不是坐在山坡上,就是坐在河岸边谈情说爱。不过,随着莫斯科市区面积的逐渐扩大,这里已经不是歌里当年唱的郊外,而是市区的一部分了。
就在举目远眺的一刹那间,我陡地发现,远远近近,麻雀山上下,莫斯科河两岸,一片金黄,染得莫斯科的秋色,在阴天里顿时显示出一片悦目的景观。步下麻雀山,来到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附近的林荫道上,我的目光又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住了,只见幽深的林荫里,满地的落叶像铺设着厚厚的金色地毯,树梢枝头,那些残留着还没落下来的一片片叶子,在风声里颤抖着、闪烁着金光,煞是好看。一点儿也没有我们习惯看到的落叶的枯黄。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俄罗斯名画家列维坦的作品金色的秋天。
在这之前,我总觉得,这幅画中散发着诗情的、饱和的金秋色彩,是画家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和艺术的想象力,用夸张的手法创作的,要不,为什么大片的白桦树林、小溪边河岸上的花草,都被处理成充满轻快色彩的金黄一片呢,就连宝石一般的溪水,也倒映着大自然明媚的金黄色。
在莫斯科郊外的树林里。亲眼目睹了金秋莫斯科的景致,我才明白了,列维坦清新的画笔、透明清澈的画面感、明朗愉悦的风格,都来自他对莫斯科金色秋天真切的感受。生活给他提供的,就是如此多彩的画卷。
以后的几天里,在老人散步的街心花园、在孩子们嬉戏的儿童乐园、在大大小小的一个个庭院里、在不时可以见到的纪念碑周围,我都能看到金色莫斯科的一个一个场景,构成了一幅又一幅莫斯科秋天生活中的画面。
当我在阿尔巴特街一个个画摊前浏览,当我走进一家又一家静静的画室去看布满墙头的油画时,我已经不再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金色系列的油画作品了。
与翻译加莉亚合影。莫斯科街边的小广场。猎人小屋
在莫斯科,我们下榻的是上赖金谢夫街上的一幢别墅,叫“猎人小屋”这真是一幢精巧而又别致的小屋。
小屋的铁门临街,按响门铃以后,铁门自动开启。顺着同样也落满金色树叶的小径走进去,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坐在玻璃房里,能清晰地看到庭院街景。
推门进屋,步入走廊,顺梯而上,两侧和迎面的墙壁上,楼梯的转弯处,都放置着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墙角蹲着的狐狸,漂亮羽毛的锦鸡,活灵活现的金钱豹,那逼真的程度会让乍一走进小屋的客人不由一怔。就是进入客房、餐厅、娱乐室,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种种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大大小小的动物标本。沙发上铺设着整张雪白的熊皮,屋中央蹲着一只神态俏皮的银狐,四层橱柜里陈放着各色的林中小动物标本,餐厅的天花板上,也悬吊着各种各样的色彩艳丽的飞禽鸟类标本。就连休息室的鱼缸里,还有观赏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
猎人小屋休息室。小屋小屋,客房不多,我们居住在三楼的两间临街的客房里。陪同我们的谢尔盖住在后侧的一间客房内。在我们之间,门向着楼梯而开的一间小房子,是专为客人服务的熨衣间。而在二楼,则只有两间客房,另一侧完全是提供给客人休息打落袋的娱乐室。一层则不设客房,一边是餐厅,另一边堆放着“猎人小屋”的所有物品:餐具、供替换的餐巾、床单、枕套等等。
一幢别墅式的小宾馆,正式的客房不过五套,每一间客房布置得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却都统一在“猎人小屋”总体风格之中,可谓独具匠心。我住的那间屋子,四面的墙壁全都用原木装修而成,连睡的床、床头柜、写字台、小圆桌子、画架、送食品的小车、门框窗框,全都用不上油漆的原木组成。就连客房里的两张画,也紧扣着猎人小屋的主题。
猎人小屋的庭院。步上猎人小屋的楼梯。郦国义就住在我的一板之隔,但他客房里的布置,和我的那间房浑然不同,却又完全是另一种猎人小屋的风格:不显豪华,不事铺张,但又给人以“家”的温馨舒适之感。
客房追求的是古朴原始的格调,但客房内的卫生间完全是现代化的宾馆水平,以一色洁白的瓷砖装修而成。我住在客房里,感觉到的是一种朴素洁净的生活享受。
从清晨到傍晚,猎人小屋始终都是静静的、静静的,我们呆在客房里的时候,从来也没见过服务人员,可当我们由外面回到客房的时候,我们就会满意地发现,被我们弄凌乱的房间已经整理得干干净净。说明宾馆虽小,他们实行的却也是最为现代的无人化管理。到了夜晚,那种笼罩着整幢别墅的宁静就被打破了,餐厅里的小乐队奏响了音乐,歌手在演唱着节奏感很强的当代俄罗斯歌曲。这一天晚上,我们从新阿尔巴特街上散步回来,走进餐厅要了红汤面包垫垫饥,不料餐厅里热闹非凡,十几个中青年男女正在为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过生日,他们动情地唱着,陶醉地舞着,还请来了魔术师表演。见我们没喝酒,那位过生日的妇女,提着一瓶伏特加走来,一定要我们每人喝一杯。谢尔盖说,这是我们俄罗斯的规矩。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猎人小屋,是因为国内飞速发展的旅游业,也曾经多次呼吁过要建设和开辟一些更具家庭气息的民间小旅馆,却始终还没见开出来。“猎人小屋”也许多少会给人一点启示。
到了圣彼得堡,盛情的主人把我们安排在由美国人投资,新近开出来的五星级宾馆“涅瓦宫”单间的商务客房内居住,我和郦国义不约而同地感到,客房内的设备虽然豪华,却还没有住在“猎人小屋”里舒服。
由莫斯科飞回上海的那个夜晚,我对从圣彼得堡专程送我们到莫斯科的谢尔盖说:“我们起飞以后,今晚上,你还可以到猎人小屋去住一晚。”不料他自嘲地摆手笑着说:“哦,那是不行的,不是接待你们,我哪有可能住进这么好的客房呀。”
看来,就是在俄罗斯,像“猎人小屋”这样的宾馆,也还是不多的,后来者居上,我们抓紧建一批,一定也会受到旅游者欢迎的。
猎人小屋的客厅。在人民友谊和星火杂志社
这是我们分别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拜访的两家文学杂志社。人民友谊和星火都是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就知道的。多少年里,这两家杂志社为俄罗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很多享誉俄罗斯的作家,就是通过这两家杂志,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有的甚至于声名远扬,传播到国外。
在老阿尔巴特街和新阿尔巴特街附近的一个庭院里,我们打听了很久,才在靠近大门的几间小屋里,找到了人民友谊编辑部。这是一个文学气息浓郁的庭院,院子中央竖着一尊托尔斯泰坐在椅子上沉吟的雕像。只是托尔斯泰老人的头顶上落满了白色的鸟粪,这景象仿佛是在跟一脸深沉的作家开玩笑。庭院里满地同样也是金色的落叶,连停靠在一边的几辆车顶上也落着几张疏疏的叶子。
和人民友谊杂志社的作家、编辑在一起。右一为郦国义同志,在俄罗斯的照片,都是他为我拍下的。新阿尔巴特大街之夜。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我们走进了陈旧的编辑部办公室。空落落的书橱旁边,安着一张小桌,桌上已经放满了面包、点心、巧克力和香槟,主人建议我们边吃边聊。在正式的交流开始之前,一对作家夫妇抢先站了起来,原来他们是一对鞑靼作家,男的叫叶甫盖尼,女的叫格利戈里耶娃。他们已于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后,移居英国的伦敦。这次他们是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