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脍炙英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种艺术工作。我后来到北京,结识了很多长发飘飘的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虽然彼此是好朋友,但我心里还是有种偏见,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忽悠偏”的,可见语言对人的影响之深。
一般的“偏”叫“小偏”资深的“偏”叫“大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熟女”经常有几个闲散兄弟聚集在楼前,指点着路上走过的女郎,判断哪个是“偏”那个不是“偏”有时候伸着脖子喊一句:“喂,小偏,过来吃冰棍呀。”女郎们一般都不搭理,偶尔也会遇到泼辣的回敬道:“你妈才是偏呢!回家忽悠你妈去。”那些兄弟相互打趣时,也会说:“哥们儿脸色发青啊,昨晚上忽悠偏去啦?”或者说:“咱们找几个小偏忽悠忽悠去?吃冰棍,我请客。”
其他所谓的正派人,包括好学生好工人好干部,也经常谈论跟情色有关的话题,几乎每个月都会产生新的黄色笑话和故事。跟现在不同的是,那些笑话是纯黄色的,跟政治无关,更不会影射国家领导人。政治也是热门话题,但由“小道消息”来担负。我们“十八天大楼”有几位消息灵通又能说会道的人士,相当于凤凰卫视的杨锦麟加上评书大师单田芳。他们的节目分成若干类,分别叫做“小道消息”、“破案的”、“打仗的”和“流氓的”其中“流氓的”就是情色类,包括“挂马子”、“搞对象”、“搞破鞋”和“两口子”等若干小类,与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法惊人相似。我们这些小孩最爱听的是“破案的”和“打仗的”比如梅花党、一只绣花鞋、墨绿色尸体、许世友耍大刀、贺龙两把菜刀、珍宝岛打老毛子等。大人们普遍爱听“小道消息”而那些不良少年则爱听“流氓的”现在有些人宣扬文革时期是什么“禁欲时代”完全是以讹传讹,闭眼胡说。那个时候虽然不如现在这般人欲横流,但男女关系还是很开放的,青年恋人或夫妻大大方方地“压马路”吃冰糕,到了没路灯的地方就亲嘴儿,所有的公园里都有男女青年野合,小孩儿们捡到安全套就当气球吹。极个别的坏警察如果想发财的时候,就去捉拿,每个晚上都可以罚个三五块钱花花。当然,汉奸们想要攻击文革,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他们这个谣言破产了,又会转而攻击那时候住房紧张,所以青年们才到公园里去吧。这个观点俺倒是部分同意的,那时候人口从6亿到了8亿,确实住房比较紧张。但主要还是公园里环境幽雅,情调浪漫。现今的大学生和小白领们住房更加紧张,但公园一则去不起,二则到处都是铜臭气,还不如校园呢。人的心如果长偏了,则看问题必然是戴着“偏光镜”的。胡说中国人民禁欲十年,那中国飞速增长的几亿人口是从哪儿来的呢?那些对普通人民的幸福生活充满仇恨的朋友,你们干脆说文革时期年年山崩海啸,共产党从早到晚屠杀老百姓,十年没看见太阳,或者天天“日偏食”岂不更加解恨么?
话题扯远了,一偏就偏到天上去了。“偏”和“扁”是具有天然联系的,心地偏狭,则看人必扁。而实际上,这个“扁”字,也可以读做“偏”比如“扁舟”就有两种读法。如果意思是“编列众舟为船”就读上声“扁”如果意思是“一只小船”就读平声“偏”李白宣州谢眺楼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前赤壁赋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所以“扁舟”也可以写作“偏舟”或者直接写成一个字:“艑”战国时有个名医叫秦越人,人们都用上古神医的名字叫他“扁鹊”现在的语文课本里还有扁鹊见蔡桓公这一篇。这个“扁鹊”的“扁”读音就有争论。一般人和字典上都读“扁担”的“扁”上声字。可是有人主张读“偏”平声字,还有人主张读“遍”去声字。孔和尚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这个争论远在唐朝时就发生了。孔和尚的专业是研究小说的,小说史上有一部重要史料,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面记载道:
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予令座客任道升字正之。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斋会设此,有一秀才甚赏某呼“扁”字与“褊”同声,云世人皆误。予意其饰非,大笑之。近读甄立言本草音义引曹宪云:“扁,布典反。今步典,非也。案扁鹊姓秦,字越人。扁县郡属渤海。”
到底这个字本来应该怎样读,对语音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着名语言学家叶桂桐教授和北大耿振生教授的论文。孔和尚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唐朝人的语音,已经跟今天比较接近了,起码“扁”字的两个读音,跟今天是一致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不论你走到台湾或者美国,如果欠扁的话,自然就有人扁你。不像那些拼音文字的蛮夷之邦,三五百年,语音就发生极大变化,所以孙子不认爷爷,后代不认祖宗,忠孝二字,闻所未闻,那都是情有可原的。至于阿扁同学口口声声说他不是中国人,那他这个“扁”字,应该怎样读呢?是读成“毙俺”还是读成“剥衣俺”呢?回到唐朝问一问,估计秦叔宝和尉迟恭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就是扁之的扁啊!”“扁”字如果加上“马”就是“骗”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有行家质疑,撒谎欺骗,跟“马”有什么关系啊?马比我们人要诚实多啦。从象形字的角度看“扁”字本身就是个牲口,何必再捆绑上一匹“马”呢,小马哥完全是无辜的啊。这个“骗”字,其实是从“谝”字的误写得来的。“扁”这个畜生,如果开口说话,加上一个“言”字旁,那就叫“谝”后来引申为吹牛、闲聊天。至今西北诸省,都把不负责任的说闲话,叫做“谝”我有一次去西安某大学讲座后,被一群热情的女娃子包围起来,说“饿们今天不想放你走,饿们今天要好好跟你谝一谝。”我说:“不就是谝个闲传么?你们去给饿买两个肉夹馍来——抹点油泼辣子,饿听听你们到底能谝出个啥。”陕西话的“谝闲传”发音近似“撇旱船”听起来特别亲民,特别草根。假如台湾的“撇旱船”大师阿扁先生用陕西话去竞选,那马英九可能一辈子都没希望了。
“扁”字如果加上足旁,就是“蹁”等于多生了一只脚,表示走路不正。如果加上石旁,就是“碥”意思是岸边长歪了的石头。如果加上火旁,就是“煸”表示把菜炒得半生不熟。例如“干煸扁豆”就是一道名菜,扁豆炒得太熟就比汉奸的骨头还软了,所以对待这种欠扁的东西就得“干煸”“扁”字加上虫旁,是人人见了恐惧讨厌的“蝙蝠”“扁”字加上鱼旁,为“鳊”是一种削尖了脑袋到处钻营的小扁鱼,用葱花料酒炝锅后稍炖一会儿,非常美味。“扁”字披上衣服,是气量狭小的“褊”披上丝绸衣服,是胡编乱造的“编”只有戴上斗笠,成了长篇大论的“篇”才有几分文化气象。如果粘上翅膀“翩翩”起舞,就更增添了几分魅力,但弄不好,又成了“百年魔怪舞翩跹”“扁”字最好还是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虽然狗皮倒灶,却可以落个体面的结局,不论是“玩徧众生”的“徧”还是“又谝了一遍”的“遍”都不失为一场有滋有味的人生阅历也。
看来土里土气的一个“扁”却暗藏许多奥妙,竟然是个不同寻常的字咧。怪不得陈水扁先生敢用“罄竹难书”来形容台湾各界的丰功伟业,以此表示使用繁体字的台湾比使用简化字的大陆语文水平高,这确实跟俺们普通中国人差距比较大也。单从本文挂一漏万的“扁”字之分析上,也足证扁父先生给他取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阿扁一家祖孙十八代的功德真是“擢发难数”啊。
有个相声叫看匾,几个近视眼争论匾上的字到底是什么,而其实那匾还没挂出来呢。然而孔和尚要说的是,即使那匾挂出来了,挂了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例如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还有孙中山写的“天下为公”匾,我们就看懂了那匾上的字么?
古人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尚云:“何处没有扁,大扁加小扁。”幸好,并不都是大马扁。
一种艺术工作。我后来到北京,结识了很多长发飘飘的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虽然彼此是好朋友,但我心里还是有种偏见,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忽悠偏”的,可见语言对人的影响之深。
一般的“偏”叫“小偏”资深的“偏”叫“大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熟女”经常有几个闲散兄弟聚集在楼前,指点着路上走过的女郎,判断哪个是“偏”那个不是“偏”有时候伸着脖子喊一句:“喂,小偏,过来吃冰棍呀。”女郎们一般都不搭理,偶尔也会遇到泼辣的回敬道:“你妈才是偏呢!回家忽悠你妈去。”那些兄弟相互打趣时,也会说:“哥们儿脸色发青啊,昨晚上忽悠偏去啦?”或者说:“咱们找几个小偏忽悠忽悠去?吃冰棍,我请客。”
其他所谓的正派人,包括好学生好工人好干部,也经常谈论跟情色有关的话题,几乎每个月都会产生新的黄色笑话和故事。跟现在不同的是,那些笑话是纯黄色的,跟政治无关,更不会影射国家领导人。政治也是热门话题,但由“小道消息”来担负。我们“十八天大楼”有几位消息灵通又能说会道的人士,相当于凤凰卫视的杨锦麟加上评书大师单田芳。他们的节目分成若干类,分别叫做“小道消息”、“破案的”、“打仗的”和“流氓的”其中“流氓的”就是情色类,包括“挂马子”、“搞对象”、“搞破鞋”和“两口子”等若干小类,与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法惊人相似。我们这些小孩最爱听的是“破案的”和“打仗的”比如梅花党、一只绣花鞋、墨绿色尸体、许世友耍大刀、贺龙两把菜刀、珍宝岛打老毛子等。大人们普遍爱听“小道消息”而那些不良少年则爱听“流氓的”现在有些人宣扬文革时期是什么“禁欲时代”完全是以讹传讹,闭眼胡说。那个时候虽然不如现在这般人欲横流,但男女关系还是很开放的,青年恋人或夫妻大大方方地“压马路”吃冰糕,到了没路灯的地方就亲嘴儿,所有的公园里都有男女青年野合,小孩儿们捡到安全套就当气球吹。极个别的坏警察如果想发财的时候,就去捉拿,每个晚上都可以罚个三五块钱花花。当然,汉奸们想要攻击文革,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他们这个谣言破产了,又会转而攻击那时候住房紧张,所以青年们才到公园里去吧。这个观点俺倒是部分同意的,那时候人口从6亿到了8亿,确实住房比较紧张。但主要还是公园里环境幽雅,情调浪漫。现今的大学生和小白领们住房更加紧张,但公园一则去不起,二则到处都是铜臭气,还不如校园呢。人的心如果长偏了,则看问题必然是戴着“偏光镜”的。胡说中国人民禁欲十年,那中国飞速增长的几亿人口是从哪儿来的呢?那些对普通人民的幸福生活充满仇恨的朋友,你们干脆说文革时期年年山崩海啸,共产党从早到晚屠杀老百姓,十年没看见太阳,或者天天“日偏食”岂不更加解恨么?
话题扯远了,一偏就偏到天上去了。“偏”和“扁”是具有天然联系的,心地偏狭,则看人必扁。而实际上,这个“扁”字,也可以读做“偏”比如“扁舟”就有两种读法。如果意思是“编列众舟为船”就读上声“扁”如果意思是“一只小船”就读平声“偏”李白宣州谢眺楼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前赤壁赋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所以“扁舟”也可以写作“偏舟”或者直接写成一个字:“艑”战国时有个名医叫秦越人,人们都用上古神医的名字叫他“扁鹊”现在的语文课本里还有扁鹊见蔡桓公这一篇。这个“扁鹊”的“扁”读音就有争论。一般人和字典上都读“扁担”的“扁”上声字。可是有人主张读“偏”平声字,还有人主张读“遍”去声字。孔和尚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这个争论远在唐朝时就发生了。孔和尚的专业是研究小说的,小说史上有一部重要史料,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面记载道:
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予令座客任道升字正之。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斋会设此,有一秀才甚赏某呼“扁”字与“褊”同声,云世人皆误。予意其饰非,大笑之。近读甄立言本草音义引曹宪云:“扁,布典反。今步典,非也。案扁鹊姓秦,字越人。扁县郡属渤海。”
到底这个字本来应该怎样读,对语音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着名语言学家叶桂桐教授和北大耿振生教授的论文。孔和尚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唐朝人的语音,已经跟今天比较接近了,起码“扁”字的两个读音,跟今天是一致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不论你走到台湾或者美国,如果欠扁的话,自然就有人扁你。不像那些拼音文字的蛮夷之邦,三五百年,语音就发生极大变化,所以孙子不认爷爷,后代不认祖宗,忠孝二字,闻所未闻,那都是情有可原的。至于阿扁同学口口声声说他不是中国人,那他这个“扁”字,应该怎样读呢?是读成“毙俺”还是读成“剥衣俺”呢?回到唐朝问一问,估计秦叔宝和尉迟恭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就是扁之的扁啊!”“扁”字如果加上“马”就是“骗”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有行家质疑,撒谎欺骗,跟“马”有什么关系啊?马比我们人要诚实多啦。从象形字的角度看“扁”字本身就是个牲口,何必再捆绑上一匹“马”呢,小马哥完全是无辜的啊。这个“骗”字,其实是从“谝”字的误写得来的。“扁”这个畜生,如果开口说话,加上一个“言”字旁,那就叫“谝”后来引申为吹牛、闲聊天。至今西北诸省,都把不负责任的说闲话,叫做“谝”我有一次去西安某大学讲座后,被一群热情的女娃子包围起来,说“饿们今天不想放你走,饿们今天要好好跟你谝一谝。”我说:“不就是谝个闲传么?你们去给饿买两个肉夹馍来——抹点油泼辣子,饿听听你们到底能谝出个啥。”陕西话的“谝闲传”发音近似“撇旱船”听起来特别亲民,特别草根。假如台湾的“撇旱船”大师阿扁先生用陕西话去竞选,那马英九可能一辈子都没希望了。
“扁”字如果加上足旁,就是“蹁”等于多生了一只脚,表示走路不正。如果加上石旁,就是“碥”意思是岸边长歪了的石头。如果加上火旁,就是“煸”表示把菜炒得半生不熟。例如“干煸扁豆”就是一道名菜,扁豆炒得太熟就比汉奸的骨头还软了,所以对待这种欠扁的东西就得“干煸”“扁”字加上虫旁,是人人见了恐惧讨厌的“蝙蝠”“扁”字加上鱼旁,为“鳊”是一种削尖了脑袋到处钻营的小扁鱼,用葱花料酒炝锅后稍炖一会儿,非常美味。“扁”字披上衣服,是气量狭小的“褊”披上丝绸衣服,是胡编乱造的“编”只有戴上斗笠,成了长篇大论的“篇”才有几分文化气象。如果粘上翅膀“翩翩”起舞,就更增添了几分魅力,但弄不好,又成了“百年魔怪舞翩跹”“扁”字最好还是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虽然狗皮倒灶,却可以落个体面的结局,不论是“玩徧众生”的“徧”还是“又谝了一遍”的“遍”都不失为一场有滋有味的人生阅历也。
看来土里土气的一个“扁”却暗藏许多奥妙,竟然是个不同寻常的字咧。怪不得陈水扁先生敢用“罄竹难书”来形容台湾各界的丰功伟业,以此表示使用繁体字的台湾比使用简化字的大陆语文水平高,这确实跟俺们普通中国人差距比较大也。单从本文挂一漏万的“扁”字之分析上,也足证扁父先生给他取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阿扁一家祖孙十八代的功德真是“擢发难数”啊。
有个相声叫看匾,几个近视眼争论匾上的字到底是什么,而其实那匾还没挂出来呢。然而孔和尚要说的是,即使那匾挂出来了,挂了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例如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还有孙中山写的“天下为公”匾,我们就看懂了那匾上的字么?
古人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尚云:“何处没有扁,大扁加小扁。”幸好,并不都是大马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