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医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法是张浚撺掇赵构弄死了儿子,理由是因为其做过几天皇帝,日后可能会生出异志,结果杀子的赵构也受到了惩罚而从此绝后。
但迷糊中看到赵构整天以泪洗面,无心早朝甚至连饭都没心思吃的模样后,赵旉终于放下心来,看来野史始终只是野史。不过,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劫难之后,赵旉决不愿再将命运交给他人掌握了,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实在令人绝望
然而,这种经历并不是不想就可以不再体验的,赵构不久便如同历史上一样任命残暴无能的杜充主持长江防线,而赵旉却根本无法阻止。赵旉自然知道岳飞就在杜充帐下,只要对他破格提拔,就有可能避免下海逃生的悲惨境地,然而他现在只是一个三岁小儿,要是试图说服赵构这么做的话,那在赵构眼里,儿子就不再是神童,而是妖怪了。
赵旉也越来越想不通,就赵构现在用人的水平,南宋后来究竟是怎么扭转局势的?
古代的中国人也早就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重文轻理的教学内容却对开发智力帮助有限。不过赵旉现在还处于认字读书的初级阶段,所以倒还算合适。但即使如此,赵构给儿子找来的师父(也作师傅,在古代这一名词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只用于习武之人,而宋代“先生”一词还不是对老师的称呼。)还没教上一个月,就灰溜溜地走人了,而第二个则连十天都没能待下去
因为年满两岁以后,由于脑细胞不断分裂的缘故,赵旉的智力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前世的记忆令其心中不断冒出各种新奇的观点,知识量虽然尽力隐藏却依旧远超同龄人,智力也因为营养和锻炼的因素渐渐和普通幼儿拉开了差距。
而那两位鸿儒虽然颇有才学,但面对当朝太子,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实在是无从下手。若想耐心说服就更加不可能了,赵旉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自然不会被他们“仁爱礼义”之类的观念所束缚,所以他们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
最后赵构只给儿子保留了两个外语的老师,其他方面则暂时让他自学,赵旉便一头钻进了史书堆里。这令赵构颇为欣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对日后迟早要登上皇位的儿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到时候可不能像自己一样无所适从啊!
尽管缺乏连贯系统的教育,赵旉的进步依旧神速,光认字一项便超过了一千,而且还能说出比较像样的文言文,尽管文采全无。而这一切却并没令赵构感到意外,一来嘛,赵旉一直都是“神童”并非突然变得异常聪慧;二来正应了那句老话“挫折使人成长”逃难的经历也许反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赵构更加认定儿子是真正的天才,决定下大本钱好好培养,甚至还答应了儿子的无理要求,满天下找“神童”当赵旉的伴读
现在的赵旉已经能够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尽管时间不能维持多久。某天他突然发现南宋其实一直都不缺名将,前期将星云集就不用说了,中期也有毕再遇(辛弃疾能力应该有,但战例太少。),后期更是有孟珙、吕文焕、王坚等诸多名将,可明君与贤相却反而一直稀缺,实在令人想不通。
在皇位世袭制度下,皇帝贤明是强求不了的,可文明程度天下第一的煌煌大宋,居然连能够胜任宰相一职的人都很难找到,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谬,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很可能跟科举制的确立与宋代开始的文武分家有关。
在秦代以后的大多数朝代,一个合格的宰相不但要管理政务,还要兼顾军事,名相诸葛亮、王猛、刘穆之、房玄龄等人要么自己能够带兵,要么至少能够参赞军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要么无法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宰相弱势,为了巩固国防,不得不放权给武将,如晚唐时期。),要么就是边军与中枢配合不好(宰相强势,不愿放权,不懂却乱插手。),以致战场损兵折将,如北宋与交趾之战和南宋时期的几次北伐
说法是张浚撺掇赵构弄死了儿子,理由是因为其做过几天皇帝,日后可能会生出异志,结果杀子的赵构也受到了惩罚而从此绝后。
但迷糊中看到赵构整天以泪洗面,无心早朝甚至连饭都没心思吃的模样后,赵旉终于放下心来,看来野史始终只是野史。不过,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劫难之后,赵旉决不愿再将命运交给他人掌握了,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实在令人绝望
然而,这种经历并不是不想就可以不再体验的,赵构不久便如同历史上一样任命残暴无能的杜充主持长江防线,而赵旉却根本无法阻止。赵旉自然知道岳飞就在杜充帐下,只要对他破格提拔,就有可能避免下海逃生的悲惨境地,然而他现在只是一个三岁小儿,要是试图说服赵构这么做的话,那在赵构眼里,儿子就不再是神童,而是妖怪了。
赵旉也越来越想不通,就赵构现在用人的水平,南宋后来究竟是怎么扭转局势的?
古代的中国人也早就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重文轻理的教学内容却对开发智力帮助有限。不过赵旉现在还处于认字读书的初级阶段,所以倒还算合适。但即使如此,赵构给儿子找来的师父(也作师傅,在古代这一名词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只用于习武之人,而宋代“先生”一词还不是对老师的称呼。)还没教上一个月,就灰溜溜地走人了,而第二个则连十天都没能待下去
因为年满两岁以后,由于脑细胞不断分裂的缘故,赵旉的智力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前世的记忆令其心中不断冒出各种新奇的观点,知识量虽然尽力隐藏却依旧远超同龄人,智力也因为营养和锻炼的因素渐渐和普通幼儿拉开了差距。
而那两位鸿儒虽然颇有才学,但面对当朝太子,打又不能打、骂又不能骂,实在是无从下手。若想耐心说服就更加不可能了,赵旉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自然不会被他们“仁爱礼义”之类的观念所束缚,所以他们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了。
最后赵构只给儿子保留了两个外语的老师,其他方面则暂时让他自学,赵旉便一头钻进了史书堆里。这令赵构颇为欣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对日后迟早要登上皇位的儿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到时候可不能像自己一样无所适从啊!
尽管缺乏连贯系统的教育,赵旉的进步依旧神速,光认字一项便超过了一千,而且还能说出比较像样的文言文,尽管文采全无。而这一切却并没令赵构感到意外,一来嘛,赵旉一直都是“神童”并非突然变得异常聪慧;二来正应了那句老话“挫折使人成长”逃难的经历也许反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赵构更加认定儿子是真正的天才,决定下大本钱好好培养,甚至还答应了儿子的无理要求,满天下找“神童”当赵旉的伴读
现在的赵旉已经能够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尽管时间不能维持多久。某天他突然发现南宋其实一直都不缺名将,前期将星云集就不用说了,中期也有毕再遇(辛弃疾能力应该有,但战例太少。),后期更是有孟珙、吕文焕、王坚等诸多名将,可明君与贤相却反而一直稀缺,实在令人想不通。
在皇位世袭制度下,皇帝贤明是强求不了的,可文明程度天下第一的煌煌大宋,居然连能够胜任宰相一职的人都很难找到,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谬,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很可能跟科举制的确立与宋代开始的文武分家有关。
在秦代以后的大多数朝代,一个合格的宰相不但要管理政务,还要兼顾军事,名相诸葛亮、王猛、刘穆之、房玄龄等人要么自己能够带兵,要么至少能够参赞军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要么无法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宰相弱势,为了巩固国防,不得不放权给武将,如晚唐时期。),要么就是边军与中枢配合不好(宰相强势,不愿放权,不懂却乱插手。),以致战场损兵折将,如北宋与交趾之战和南宋时期的几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