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医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九百余斤,并且这其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毕竟现在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而已。
由于这是培高田地技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中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身为技术引进者的赵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喜悦和骄傲
赵旉有些得意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在平原上,由于各地高度差异很小,洪水难以下泄,只要雨水稍大,田间积水就在所难免。虽说房屋和人畜未必有事,但若是庄稼被淹坏了,对农民来说依旧是灭顶之灾。可是,如果开挖了足够多的渠道的话,那又会怎么样呢?”
“首先,雨水会优先聚集到沟渠里,地上的积水自然会少很多;与此同时,田地被垫高,自然很难被淹没,即使较大的洪水,对农田也很难构成多大的威胁了。而且沟渠里的水可以很方便地引来灌溉,几乎是旱涝保收,另外河泥还可以肥田,想不丰收也难啊!”看赵旉现在这神情,培高田地技术虽然还不成熟,但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大面积推广了。
这也难怪,虽然培高田地的实际亩产并不像统计出的数据那样眩目(因为沟渠的水面不能种植作物,若将它们的面积算进去一摊薄,也就增产一成左右。),但毕竟是比传统种田技术要高产一些,而且将来亩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再加上这些高产田还都能旱涝保收,比起传统的农田实在优越太多了
同时,渠道里面虽然不可以种植庄稼,却可以养鱼养鸭,不但能够改善农民的营养状况,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将这份收益也算上,培高田地的优越性就更明显了。
再加上渠道可以改善气候,调节生态,其主干渠道还可以作为运河使用以便利交通,这价值就愈发难以估量。
而且,以培高田地为基本模块的运河水网系统也是陈规所创立的“综合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军事上的意义甚至比经济和生态效益更大。只要将边疆地区的田地都改造成这种形式,那些仗着骑兵优势践踏中原的蕃族将会寸步难行。当这些田块扩张到他们老家的时候,任凭他们如何悍勇,也只能等死了
可惜的是,这一重要农业技术的局限性也是不小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推广到整个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宋境内大多数百姓都是吃大米的,特区位于长江下游,就更是如此,而培高田地必定是旱田,如果在长江中下游推广过度培高田地技术,水稻产量势必锐减,而占城稻这样的旱稻又非常难吃,宋朝生活水准较高,百姓可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只要吃饱便满足了
不过从当初刚开始试验培高田地技术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赵旉现在也总算想到了变通的方法。他打算只将特区境内三分之一的田地改成培高田地,毕竟宋朝百姓富裕是没错,但那只是指自耕农和市民,而大量无地少地的佃农还是相当贫苦的。以他们的消费能力,尽量增产才是王道。
那些保留下来的水田基本照旧,但赵旉却打算建设起发达的运河网(注1),这样一来境内运兵的速度将快得惊人,而且耗费也会大大降低,虽然初期投资大一些,但长远来看是值得的。而水田地区本来就不利于骑兵行军,只要运河网建立起来,就算没有培高田地系统中的深渠,防御也完全可以放心。
注1:不是大运河那种可以航行千吨大船的,能让载人百十个的中等船只通航即可,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就能做到,没理由人力更加充足的大宋做不到,何况特区境内本就河网密布,有大量的天然河道可以利用。
九百余斤,并且这其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毕竟现在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而已。
由于这是培高田地技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中国农业生产作出贡献,身为技术引进者的赵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喜悦和骄傲
赵旉有些得意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在平原上,由于各地高度差异很小,洪水难以下泄,只要雨水稍大,田间积水就在所难免。虽说房屋和人畜未必有事,但若是庄稼被淹坏了,对农民来说依旧是灭顶之灾。可是,如果开挖了足够多的渠道的话,那又会怎么样呢?”
“首先,雨水会优先聚集到沟渠里,地上的积水自然会少很多;与此同时,田地被垫高,自然很难被淹没,即使较大的洪水,对农田也很难构成多大的威胁了。而且沟渠里的水可以很方便地引来灌溉,几乎是旱涝保收,另外河泥还可以肥田,想不丰收也难啊!”看赵旉现在这神情,培高田地技术虽然还不成熟,但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大面积推广了。
这也难怪,虽然培高田地的实际亩产并不像统计出的数据那样眩目(因为沟渠的水面不能种植作物,若将它们的面积算进去一摊薄,也就增产一成左右。),但毕竟是比传统种田技术要高产一些,而且将来亩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再加上这些高产田还都能旱涝保收,比起传统的农田实在优越太多了
同时,渠道里面虽然不可以种植庄稼,却可以养鱼养鸭,不但能够改善农民的营养状况,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将这份收益也算上,培高田地的优越性就更明显了。
再加上渠道可以改善气候,调节生态,其主干渠道还可以作为运河使用以便利交通,这价值就愈发难以估量。
而且,以培高田地为基本模块的运河水网系统也是陈规所创立的“综合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军事上的意义甚至比经济和生态效益更大。只要将边疆地区的田地都改造成这种形式,那些仗着骑兵优势践踏中原的蕃族将会寸步难行。当这些田块扩张到他们老家的时候,任凭他们如何悍勇,也只能等死了
可惜的是,这一重要农业技术的局限性也是不小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推广到整个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宋境内大多数百姓都是吃大米的,特区位于长江下游,就更是如此,而培高田地必定是旱田,如果在长江中下游推广过度培高田地技术,水稻产量势必锐减,而占城稻这样的旱稻又非常难吃,宋朝生活水准较高,百姓可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只要吃饱便满足了
不过从当初刚开始试验培高田地技术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赵旉现在也总算想到了变通的方法。他打算只将特区境内三分之一的田地改成培高田地,毕竟宋朝百姓富裕是没错,但那只是指自耕农和市民,而大量无地少地的佃农还是相当贫苦的。以他们的消费能力,尽量增产才是王道。
那些保留下来的水田基本照旧,但赵旉却打算建设起发达的运河网(注1),这样一来境内运兵的速度将快得惊人,而且耗费也会大大降低,虽然初期投资大一些,但长远来看是值得的。而水田地区本来就不利于骑兵行军,只要运河网建立起来,就算没有培高田地系统中的深渠,防御也完全可以放心。
注1:不是大运河那种可以航行千吨大船的,能让载人百十个的中等船只通航即可,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就能做到,没理由人力更加充足的大宋做不到,何况特区境内本就河网密布,有大量的天然河道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