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医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防线最为漫长,驻扎在北方诸省的总兵力却不过二十余万,其中精兵更是不过八万,而且相当分散;金国虽然兵力最多,但新一轮的改革刚刚开始,国内人心不稳,即使以完颜亮一向的自负,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启边衅;而辽国虽然军队一分为二,但如今过八成的军力都集中在东线,而且大部分都是骑兵,同时辽国战线最短(主要是甘陕宋军主力已经南下,而蜀道难行,想要再调回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加上甘陕一带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于出击,所以辽军只需守好河东就行,战线自然就短了。),位于前线的河东又易守难攻,这便使得辽国拥有了三方最强的机动兵力,至少有十五万骑兵可以随时主动出击,这是其他两国无法比拟的。
而且河东的地形还有个好处,这里既利于步兵坚守,又便于骑兵出击,是最适合作为前进基地或是大本营的用兵之地。因此河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于此(战国时期的赵国、南北朝时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这样有利的形势,辽人却没有半点主动出击的动向,这固然是因为新君即位不久,不宜对外用兵,更是由于更北边的大漠形势生了令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蒙古当初虽然已经初步崛起,对外号称有铁骑十万,但与历史上成吉思汗那时相比,却还根本未成气候。关键在于历史上铁木真被拥立为“成吉思汗”的时候已经将蒙古各部(成吉思汗这个名号出来的时候,铁木真还没灭掉札木合呢,只是刚刚统一了蒙古诸部,但实力已经相当强了。)拧成了一股绳;而现在的蒙古大汗忽图刺虽然极有勇名(号称可以只靠双手撕碎壮牛),却并非理所当然的大汗人选,又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因此威望并不是很高,能够勉强团结蒙古内部各大部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齐的武装牧民,就算真有十万之众,又有何惧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蒙古崛起以后,虽然严重影响了辽国收服大漠诸蕃的计划(辽国除非灭掉蒙古,否则各部的领恐怕还是会继续观望下去,毕竟契丹人再亲,亲不过他们大漠上土生土长的自己人),但却无法正面挑战大辽的精兵,因此几次南下都是损兵折将。而且与辽国相邻的漠南地区是大漠上实力只是稍逊于蒙古的另一个“兀鲁思”克烈部的地盘,一开始见蒙古势大,他们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几次受挫之后,他们立马就不乐意了。
先,蒙古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借道”过程中仗势凌人的事情没少生,要不是克烈部实力不弱,防范得又严,只怕早被蒙古人“假途灭虢”了,毕竟蒙古人再没文化,但各部里面也多少有几个聪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后,他们往大漠深处一逃就行了,辽军的报复却全落到了邻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实也不算太冤,好歹是从犯)。大漠诸蕃一向都是欺软怕硬,有利则出、遇挫则走,而全是骑兵而且备马充足的他们机动力很强,所以蒙古人虽然战败多次,损失却一直不大,而牧场被烧、牛羊被抢的克烈部却是倒了大霉,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
克烈部不是没有想过倒戈相向,趁着蒙古人败逃的时候将其火并掉,可是且不说蒙古的实力在克烈部之上,他们就算偷袭未必能有多少胜算,就算胜了,他们也没有多少好处(蒙古的牧场与克烈部不相邻),反而便宜了塔塔儿人
防线最为漫长,驻扎在北方诸省的总兵力却不过二十余万,其中精兵更是不过八万,而且相当分散;金国虽然兵力最多,但新一轮的改革刚刚开始,国内人心不稳,即使以完颜亮一向的自负,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启边衅;而辽国虽然军队一分为二,但如今过八成的军力都集中在东线,而且大部分都是骑兵,同时辽国战线最短(主要是甘陕宋军主力已经南下,而蜀道难行,想要再调回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加上甘陕一带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于出击,所以辽军只需守好河东就行,战线自然就短了。),位于前线的河东又易守难攻,这便使得辽国拥有了三方最强的机动兵力,至少有十五万骑兵可以随时主动出击,这是其他两国无法比拟的。
而且河东的地形还有个好处,这里既利于步兵坚守,又便于骑兵出击,是最适合作为前进基地或是大本营的用兵之地。因此河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于此(战国时期的赵国、南北朝时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这样有利的形势,辽人却没有半点主动出击的动向,这固然是因为新君即位不久,不宜对外用兵,更是由于更北边的大漠形势生了令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蒙古当初虽然已经初步崛起,对外号称有铁骑十万,但与历史上成吉思汗那时相比,却还根本未成气候。关键在于历史上铁木真被拥立为“成吉思汗”的时候已经将蒙古各部(成吉思汗这个名号出来的时候,铁木真还没灭掉札木合呢,只是刚刚统一了蒙古诸部,但实力已经相当强了。)拧成了一股绳;而现在的蒙古大汗忽图刺虽然极有勇名(号称可以只靠双手撕碎壮牛),却并非理所当然的大汗人选,又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因此威望并不是很高,能够勉强团结蒙古内部各大部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齐的武装牧民,就算真有十万之众,又有何惧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蒙古崛起以后,虽然严重影响了辽国收服大漠诸蕃的计划(辽国除非灭掉蒙古,否则各部的领恐怕还是会继续观望下去,毕竟契丹人再亲,亲不过他们大漠上土生土长的自己人),但却无法正面挑战大辽的精兵,因此几次南下都是损兵折将。而且与辽国相邻的漠南地区是大漠上实力只是稍逊于蒙古的另一个“兀鲁思”克烈部的地盘,一开始见蒙古势大,他们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几次受挫之后,他们立马就不乐意了。
先,蒙古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借道”过程中仗势凌人的事情没少生,要不是克烈部实力不弱,防范得又严,只怕早被蒙古人“假途灭虢”了,毕竟蒙古人再没文化,但各部里面也多少有几个聪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后,他们往大漠深处一逃就行了,辽军的报复却全落到了邻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实也不算太冤,好歹是从犯)。大漠诸蕃一向都是欺软怕硬,有利则出、遇挫则走,而全是骑兵而且备马充足的他们机动力很强,所以蒙古人虽然战败多次,损失却一直不大,而牧场被烧、牛羊被抢的克烈部却是倒了大霉,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
克烈部不是没有想过倒戈相向,趁着蒙古人败逃的时候将其火并掉,可是且不说蒙古的实力在克烈部之上,他们就算偷袭未必能有多少胜算,就算胜了,他们也没有多少好处(蒙古的牧场与克烈部不相邻),反而便宜了塔塔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