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邓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个性
盛可以出现在红袖首页,好多人褒贬不一。其实,人在封面,自有道理。盛可以文章的个性张扬。
1、盛可以的文章是可读的。
她的故事贴近现实,文字刀斧锐利,整体味道奇异,思考表达得很容易让人记住。我第一次看见盛可以的文章是从杂志上读中间手。后来,在榕树的状元阁看见她的照片,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个模样清冷的女性,所以又从网上温习了中间手。很怪异,两次阅读,文章都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最近读她的文章多了,逐渐能读出来,这个女人很好地驾驭了一种“用”文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得多。她说她不喜欢散文式的矫情,看样也是。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珍惜,无论作者美丑胖瘦男女老少,毕竟,现在这样的文章很少。我内心喜欢聪慧的女子,当前的坛主、坛民们对她,也是誉多毁少。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智慧延伸的方向迥异,所以表达方式和思路方向也不一样。人生的雪泥鸿爪,青春的颠沛流离,要怎么表达,都无可厚非。也许,任何时点都存在迷惘的一代,因为政治和经济的社会都在变,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人在其中,生命的始终期间任何时候都会有不明白,会怅惘得失。既然如此,青年的文章个性凸显,自然有其道理,阅读的人群也会有依据自己个性而分别不同的仁智见解。善写的青年,就更能够使个性张扬于文里行间,刺激感官,撼动心灵。我们应该喜欢个性。
我憎恶共性压倒一切个性的世道,我喜欢能在今天看到很多跳跃或者潜伏着智慧的文章。
2、据说盛可以的为人并不张扬,但她的为文却张扬得很。所以,也遭到了铅刀割肤,无外乎,大多至于“性”(我说割肤,没说刮骨,因为我还没发现有人批评盛可以的行文和思想。)
作家们都写多多少少一点儿“性”因为那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关于到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时候“性”尤其能成为说明问题的载体。让他们写吧。何必在意,有“性”的都能写,谁也挡不住谁。想看“性”的不从这里看,也到处有看的地方。写“性”也有会写与不会写之分,而会写的也未必都能写出金瓶梅。这时候我想起上周浏览到的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外国女学生必答题,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除了某某某这三部以外还有哪一部?那女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金瓶梅”!
不过,文章的个性不会只表现在“性”上,对作者和读者都一样应有此劝告。就象:一个性感的人未必美,而美人总是会很性感。粗服陋头不掩的国色,是挠首弄姿的丫鬟永远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作还是读,都不能让“性”抢了眼,抢了文学作品内涵的风头。如果我们眼前晃来晃去都是这东西,难免,清者会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以为“性”是这篇文章的个性;浊者会失去阅读的方向,跳句断章地去猎奇。作者本身想表达的深刻涵义也就无从阅读和理解了。好象outree在北妹的评论里也是笑着说看完再说,毕竟,他是编辑。
这一点,也许值得思考。
二、生命力
有网络以来,文学交流和个人抒发的机会更多了,涉及面更广了。不象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初,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在看看大部头之外,还只能到报亭去买期刊看。因为传播不足,那时侯在档上的女作家,知名度恐怕比现在的女写手们要差一点儿。这些女写手当中有些已经被称为作家,比如盛可以,在颇具权威的评选中荣膺“最具潜力新人奖获”获过奖,是她们一致的地方,而文章的生命力,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1、生命力是独立存在的,不需要外力。
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张抗抗、铁凝、王安忆、方方、池莉等,当时给我的阅读以享受,从无任何相抵的念头。现在翻翻她们的作品,阅读的平静当中还能体会出一番味道。我想,她们那些曾经打动过我少年之心的作品现在仍具生命力,能够被三分之二以上的正常国人接受。再行后一点的林白、陈染等,我接触的就少了,因为当时正忙于生活。后来用这些名字后搜索到她们的文章,读来,感觉很细也很深。加上最近经常看盛可以,让我感慨,优秀的女人总是层出不穷。
这几年里写作的坛里也出现了一些争议的“女文章”争议里很大一块是批评,然后给以否定。“到此为止,所谓个人化私小说、半自传身体爆料和放荡扮酷的‘美女作家’时代全面结束了。”说得很严重,说明了一个现象。我甚至想回身找找这个“时代”假如她真的曾经发生并已黯然结束。不过“美女作家”什么也代表不了,更不能说是个“时代”什么“70后”、“后70”也没有什么意义。怎么没见过“50后”?因为不需要。
美女骚客与传媒相互利用,给大众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现代就是如此喧嚣,她们的红极一时也不无“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也看过那些小说,有个性,但如果没人去疯狂作势,网络不推波助澜,它们也不会有什么市场。市场,并不惟独需要它们其中的什么东西。其中任何一个个性,都可以从市场找到替代。事实上,那并没有什么自然而且独立存在的生命力。
因为生活环境和成长道路不同,我很难说那些作品立意的优劣,因为不知道那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声,不知道她们能够存活几年。甚至,连向往都不知道如何向往。
但看来,她们的结局很一般,也属于“弱势群体”
因此我想,她们中的有些人不能算是出现在文坛,只算出现在媒介。借此,说句未必管用的闲话:今后,对那些文字和思想上都甚是了了的“焦点”作品,以文学为己任的传媒请不要为了人气而设台请论。如果是为了思想的多元化,也需要考虑文学和思想的关系;如果仅仅为了思想的多元化,请把任务交给关注焦点的大众传媒。否则,要想有美好的下一代,文化管理者最好是把有关传媒毙掉,让“那些”从文坛消失,也得以杜绝那样的作品进入文坛,人为地赋予它们生命,而被少年误以为是先锋的文学作品而产生误导,败坏文风,扰乱文明。
2、要有生命力并保持生命力,还是要学习和锻炼。
莫只逐流喧喧而不学习,否则声音会重复,道理不清楚,辞无一着新鲜,水准原地踏步。经常能听见有人大声嚷嚷,今天嚷嚷的明天再嚷嚷一遍。如果一直这样,离死不远了。人在思路的不断变化之中活着,在不变以后或短或长地死亡。如果有时间,还是多读读书,每卷有益之下,心会逐渐从尘嚣中沉着下来,思考会进化,大家钟仪的文学才能达到普遍教化的效果。如果这样甚嚣尘上,前辈和大哥们所期望的那种“对中国文字心存敬畏”越往后会越难。请看,或者已经都知道:有好多自觉爱好文学的人,恐怕在持续而且普遍的浮躁当中,已经不会使用文字,说不上来历史,分不清中西,意难深,情不切,而只形态夸张。
“一方面,这些文学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真,具有撕下人性假面的真实;另一方面,我对这样的时代充满疑虑,我们如此一杆子插到底地走下去,横在我们前面的究竟会是什么?”
文学作品至关重要于人的情操,伴随人成长,影响人爱情,改变人命运。如果真的爱她,请保证匀出时间寻览名家旧作,兼顾时人新篇。不要只把目光停在一处。纯粹的爱者,不爱喧嚣爱自然。
3、生命力,也不是仅依靠批评和赞誉的刺激就能保持的。
我是个商人,习惯用天平衡量重量或者价值。奋斗在纸上屏前的写手们,为了被其他冲... -->>
一、个性
盛可以出现在红袖首页,好多人褒贬不一。其实,人在封面,自有道理。盛可以文章的个性张扬。
1、盛可以的文章是可读的。
她的故事贴近现实,文字刀斧锐利,整体味道奇异,思考表达得很容易让人记住。我第一次看见盛可以的文章是从杂志上读中间手。后来,在榕树的状元阁看见她的照片,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个模样清冷的女性,所以又从网上温习了中间手。很怪异,两次阅读,文章都给我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最近读她的文章多了,逐渐能读出来,这个女人很好地驾驭了一种“用”文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得多。她说她不喜欢散文式的矫情,看样也是。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珍惜,无论作者美丑胖瘦男女老少,毕竟,现在这样的文章很少。我内心喜欢聪慧的女子,当前的坛主、坛民们对她,也是誉多毁少。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智慧延伸的方向迥异,所以表达方式和思路方向也不一样。人生的雪泥鸿爪,青春的颠沛流离,要怎么表达,都无可厚非。也许,任何时点都存在迷惘的一代,因为政治和经济的社会都在变,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人在其中,生命的始终期间任何时候都会有不明白,会怅惘得失。既然如此,青年的文章个性凸显,自然有其道理,阅读的人群也会有依据自己个性而分别不同的仁智见解。善写的青年,就更能够使个性张扬于文里行间,刺激感官,撼动心灵。我们应该喜欢个性。
我憎恶共性压倒一切个性的世道,我喜欢能在今天看到很多跳跃或者潜伏着智慧的文章。
2、据说盛可以的为人并不张扬,但她的为文却张扬得很。所以,也遭到了铅刀割肤,无外乎,大多至于“性”(我说割肤,没说刮骨,因为我还没发现有人批评盛可以的行文和思想。)
作家们都写多多少少一点儿“性”因为那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关于到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时候“性”尤其能成为说明问题的载体。让他们写吧。何必在意,有“性”的都能写,谁也挡不住谁。想看“性”的不从这里看,也到处有看的地方。写“性”也有会写与不会写之分,而会写的也未必都能写出金瓶梅。这时候我想起上周浏览到的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外国女学生必答题,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除了某某某这三部以外还有哪一部?那女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金瓶梅”!
不过,文章的个性不会只表现在“性”上,对作者和读者都一样应有此劝告。就象:一个性感的人未必美,而美人总是会很性感。粗服陋头不掩的国色,是挠首弄姿的丫鬟永远无法比拟的。无论是作还是读,都不能让“性”抢了眼,抢了文学作品内涵的风头。如果我们眼前晃来晃去都是这东西,难免,清者会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以为“性”是这篇文章的个性;浊者会失去阅读的方向,跳句断章地去猎奇。作者本身想表达的深刻涵义也就无从阅读和理解了。好象outree在北妹的评论里也是笑着说看完再说,毕竟,他是编辑。
这一点,也许值得思考。
二、生命力
有网络以来,文学交流和个人抒发的机会更多了,涉及面更广了。不象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初,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在看看大部头之外,还只能到报亭去买期刊看。因为传播不足,那时侯在档上的女作家,知名度恐怕比现在的女写手们要差一点儿。这些女写手当中有些已经被称为作家,比如盛可以,在颇具权威的评选中荣膺“最具潜力新人奖获”获过奖,是她们一致的地方,而文章的生命力,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1、生命力是独立存在的,不需要外力。
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张抗抗、铁凝、王安忆、方方、池莉等,当时给我的阅读以享受,从无任何相抵的念头。现在翻翻她们的作品,阅读的平静当中还能体会出一番味道。我想,她们那些曾经打动过我少年之心的作品现在仍具生命力,能够被三分之二以上的正常国人接受。再行后一点的林白、陈染等,我接触的就少了,因为当时正忙于生活。后来用这些名字后搜索到她们的文章,读来,感觉很细也很深。加上最近经常看盛可以,让我感慨,优秀的女人总是层出不穷。
这几年里写作的坛里也出现了一些争议的“女文章”争议里很大一块是批评,然后给以否定。“到此为止,所谓个人化私小说、半自传身体爆料和放荡扮酷的‘美女作家’时代全面结束了。”说得很严重,说明了一个现象。我甚至想回身找找这个“时代”假如她真的曾经发生并已黯然结束。不过“美女作家”什么也代表不了,更不能说是个“时代”什么“70后”、“后70”也没有什么意义。怎么没见过“50后”?因为不需要。
美女骚客与传媒相互利用,给大众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现代就是如此喧嚣,她们的红极一时也不无“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也看过那些小说,有个性,但如果没人去疯狂作势,网络不推波助澜,它们也不会有什么市场。市场,并不惟独需要它们其中的什么东西。其中任何一个个性,都可以从市场找到替代。事实上,那并没有什么自然而且独立存在的生命力。
因为生活环境和成长道路不同,我很难说那些作品立意的优劣,因为不知道那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声,不知道她们能够存活几年。甚至,连向往都不知道如何向往。
但看来,她们的结局很一般,也属于“弱势群体”
因此我想,她们中的有些人不能算是出现在文坛,只算出现在媒介。借此,说句未必管用的闲话:今后,对那些文字和思想上都甚是了了的“焦点”作品,以文学为己任的传媒请不要为了人气而设台请论。如果是为了思想的多元化,也需要考虑文学和思想的关系;如果仅仅为了思想的多元化,请把任务交给关注焦点的大众传媒。否则,要想有美好的下一代,文化管理者最好是把有关传媒毙掉,让“那些”从文坛消失,也得以杜绝那样的作品进入文坛,人为地赋予它们生命,而被少年误以为是先锋的文学作品而产生误导,败坏文风,扰乱文明。
2、要有生命力并保持生命力,还是要学习和锻炼。
莫只逐流喧喧而不学习,否则声音会重复,道理不清楚,辞无一着新鲜,水准原地踏步。经常能听见有人大声嚷嚷,今天嚷嚷的明天再嚷嚷一遍。如果一直这样,离死不远了。人在思路的不断变化之中活着,在不变以后或短或长地死亡。如果有时间,还是多读读书,每卷有益之下,心会逐渐从尘嚣中沉着下来,思考会进化,大家钟仪的文学才能达到普遍教化的效果。如果这样甚嚣尘上,前辈和大哥们所期望的那种“对中国文字心存敬畏”越往后会越难。请看,或者已经都知道:有好多自觉爱好文学的人,恐怕在持续而且普遍的浮躁当中,已经不会使用文字,说不上来历史,分不清中西,意难深,情不切,而只形态夸张。
“一方面,这些文学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真,具有撕下人性假面的真实;另一方面,我对这样的时代充满疑虑,我们如此一杆子插到底地走下去,横在我们前面的究竟会是什么?”
文学作品至关重要于人的情操,伴随人成长,影响人爱情,改变人命运。如果真的爱她,请保证匀出时间寻览名家旧作,兼顾时人新篇。不要只把目光停在一处。纯粹的爱者,不爱喧嚣爱自然。
3、生命力,也不是仅依靠批评和赞誉的刺激就能保持的。
我是个商人,习惯用天平衡量重量或者价值。奋斗在纸上屏前的写手们,为了被其他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