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左岸读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学习科学,尤其要有平常心。如罗素所言,科学在“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如此淳朴和善良。尤瑟纳尔女士说:“当我计算或写作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是如此崇高的事业。我用大师们的金玉良言劝某些成年人学好。不用别人说,我也觉得此事有点可笑。
现在到了结束本文的时候,可以谈谈我对所谓“生命科学”的看法了。照我看,这里包含了一些误会。从表面上科学只认理不认人,仿佛它是个开放的领域,谁都能来弄一把;但在实际上,它又是最困难的事业,不是谁都能懂,所以它又最为封闭。从表面上看,科学不断创造奇迹,好像很是神奇,但在实际上,它绝无分毫的神奇之处——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是对真正事实的实事求是——它创造的一切,都是本分得来的;其中包含的血汗、眼泪和艰辛,恐非常人所能知道。但这不是说,你只要说有神奇的事存在,就会冒犯到我。我还有些朋友相信基督死了又活过来,这比药片穿瓶更神奇!这是信仰,理当得到尊重。科学没有理由去侵犯合理的宗教信仰。但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种远说不上合理的信仰在公然伪科学——一个弱智、邪恶、半人半兽的家伙,想要奸污智慧女神,它还流着口水、吐着粘液、口齿不清地说道:“我配得上她!她和我一样的笨!”——我想说的是:你搞错了。换个名字,到别处去试试吧。
这里再引用:发表于人民画报上的"魔术表演利用了许多人类的认知特点"来说说魔术:
一只红球放在指间,随着魔术师的手型变换,转瞬变成四个;手上冒出一阵火花,一朵玫瑰花出现了,魔术师潇洒地将花送给身边的美女助手
这些场面并不是出现在专业魔术表演中,而是一场大学里组织的小晚会。表演者也不是专业魔术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心理系本科学生。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这名喜欢人叫他白菜的表演者鞠躬谢幕了。白菜是许多魔术爱好者之一。
“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你也许在这股全国性的魔术热中开始了自己的魔术学习。魔术师的学习分为两部分:硬功夫即魔术手法的练习和表演技巧。后者在很多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是巧妙的表演技巧让魔术手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用魔术师们的行话形容就是”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魔术师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设计表演细节。比如,看表演的观众心里会暗自想:”他(魔术师)一定在做手脚””手脚”就是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如果魔术师想要这些动作在众目睽睽下而丝毫不被发现,仅靠一个”快”字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用表演配合,表演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
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家danielsimons和christopherchabris在1999年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魔术大有帮助。两位心理学家制作了一个拍摄六个人打篮球的视频,然后邀请一些人来观看视频。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给视频中的其中三人计算传球数,而忽略其他人的运动。在视频中段,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篮球场正中央,他停留片刻并做出经典的大猩猩动作–擂胸脯,之后离开。观看视频结束后,有半数参与者居然都没有发现有大猩猩演员在视频中出现过。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未注意目盲(unattentionalblindness)”其实,早先对于注意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就涉及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会本能地注意到新异刺激,但注意的能力或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一资源耗尽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意了。上述实验中,由于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运动员,竟然忽视了如此怪异的大猩猩演员。魔术师显然非常懂得利用观众的”未注意目盲”一方面,他不断地为观众制造出强烈的知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他又将不希望观众注意到的动作悄无声息地迅速完成。
变化目盲(changeblindness)可以看做扰乱观众观察的障眼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魔术方法,它涉及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许多魔术表演中,观众被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注视点,扫视、以及长期注视一点时的自主眼动,是魔术障眼法要利用的知觉弱点。魔术师通过动作和现场声光配合,将需要遮盖的戏法放在观众知觉能力降低的时段来进行。
看不见的”助手们”
社会认知导致的注意是魔术师的好”助手”一个魔术师面带神秘的微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己右手中的丝带,一旁,他漂亮的女伴也让你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演还没开始,你已经进入了魔术师设定好的”圈套”
人类对于面孔有着特别的注意能力,可以本能地觉察其他人的表情。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魔术师上场时要么潇洒地微笑,要么故作神秘的皱眉总之,他永远不会面无表情地上场。他的表情是他完成动作的有力掩护。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gustavkuhn通过研究观众的注视发现:在观看一段魔术视频时,观众的注视点主要落在魔术师的脸部和他自己所注视的一只手,而忽略了魔术师正在变换的另一只手。
错觉是魔术师的另一位”助手”你一定记得”两小儿辩日”这个著名的错觉故事(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是早晨大还是午间大,这涉及太阳与参照物的比较)。一些知觉定势在平时有利于我们观察世界,但到了魔术的舞台上,却成了魔术师设计障眼法的关键。一个魔术师不断向空中抛出小球,在其中的一次,他将球丢下,但他仍作出抛球的动作,并且眼睛看着不存在的球,而观众也随着他的动作和眼神追逐着小球,根本意识不到小球早已经消失。大脑为了处理视觉信息,凭空造出了这枚小球。
我们都能通过近大远小这一知觉线索判断事物的距离,魔术师就制作了一个大一点的远景使我们以为它非常接近。当高速旋转的电锯切向美女时,观众不禁捏了一把汗,接下来,电锯毫不留情地从美女身体上切了下去,观众发出阵阵惊呼。的的确确确有一把锋利无比的电锯,只不过它孤独地旋转在舞台后面,魔术师利用错觉使我们觉得是它将美女拦腰截断了。
暗示是魔术师和心理学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暗示的某些方面,魔术师似乎还更胜一筹。魔术师对观众席高呼:谁愿意上台来!应者云集。随后,魔术师对被邀请上台的观众迅速展示一套牌,之后魔术师对他说:”任选一张牌,看完不要告诉我”这位观众的自由意志似乎暂时放假了。70%-80%的参与者会选择魔术师意料之中的那张牌,因为这张牌在刚才的”迅速展示”中已经重复出现过十次,但参与者可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不能进入意识的刺激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阈下刺激(心理学将刺激能被感受到的最低限度称为阈限,而称那些不能感受到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例如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显然,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产生了影响。
如你所见,进来,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评论上,就刊登了一篇舞台魔术中的注意与觉察,今年三月出版的这一期又有两篇关于魔术与认知神经研究的文章发表。科学家相信,对于魔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信息加工的深层机制,甚至能够帮助改善那些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翻飞的扑克牌中,兴许隐藏着治疗阿兹海默氏症的秘密,科学家的工作,大概会让魔术师也吃惊吧。
随着魔术热升温,魔术揭秘也多了起来。对此,年轻的魔术师白菜回答说,他们会抵制这种行为,但也相信,这些“揭秘”不至于让自己没有魔术可供表演,稍微改变一下,观众又意识不到了。“魔术其实就是那个秘密,但是那个秘密是最不值钱的”白菜回答说。那值钱的是什么呢?“魔术更多是看表演。换种表演方式,就是自己的魔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表演中,隐藏着认知科学的玄机。
来自:教学时光
。学习科学,尤其要有平常心。如罗素所言,科学在“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如此淳朴和善良。尤瑟纳尔女士说:“当我计算或写作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是如此崇高的事业。我用大师们的金玉良言劝某些成年人学好。不用别人说,我也觉得此事有点可笑。
现在到了结束本文的时候,可以谈谈我对所谓“生命科学”的看法了。照我看,这里包含了一些误会。从表面上科学只认理不认人,仿佛它是个开放的领域,谁都能来弄一把;但在实际上,它又是最困难的事业,不是谁都能懂,所以它又最为封闭。从表面上看,科学不断创造奇迹,好像很是神奇,但在实际上,它绝无分毫的神奇之处——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是对真正事实的实事求是——它创造的一切,都是本分得来的;其中包含的血汗、眼泪和艰辛,恐非常人所能知道。但这不是说,你只要说有神奇的事存在,就会冒犯到我。我还有些朋友相信基督死了又活过来,这比药片穿瓶更神奇!这是信仰,理当得到尊重。科学没有理由去侵犯合理的宗教信仰。但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种远说不上合理的信仰在公然伪科学——一个弱智、邪恶、半人半兽的家伙,想要奸污智慧女神,它还流着口水、吐着粘液、口齿不清地说道:“我配得上她!她和我一样的笨!”——我想说的是:你搞错了。换个名字,到别处去试试吧。
这里再引用:发表于人民画报上的"魔术表演利用了许多人类的认知特点"来说说魔术:
一只红球放在指间,随着魔术师的手型变换,转瞬变成四个;手上冒出一阵火花,一朵玫瑰花出现了,魔术师潇洒地将花送给身边的美女助手
这些场面并不是出现在专业魔术表演中,而是一场大学里组织的小晚会。表演者也不是专业魔术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心理系本科学生。随着观众热烈的掌声,这名喜欢人叫他白菜的表演者鞠躬谢幕了。白菜是许多魔术爱好者之一。
“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你也许在这股全国性的魔术热中开始了自己的魔术学习。魔术师的学习分为两部分:硬功夫即魔术手法的练习和表演技巧。后者在很多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是巧妙的表演技巧让魔术手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用魔术师们的行话形容就是”三分魔术,七分表演。”
魔术师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设计表演细节。比如,看表演的观众心里会暗自想:”他(魔术师)一定在做手脚””手脚”就是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如果魔术师想要这些动作在众目睽睽下而丝毫不被发现,仅靠一个”快”字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用表演配合,表演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
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心理学家danielsimons和christopherchabris在1999年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理解魔术大有帮助。两位心理学家制作了一个拍摄六个人打篮球的视频,然后邀请一些人来观看视频。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给视频中的其中三人计算传球数,而忽略其他人的运动。在视频中段,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篮球场正中央,他停留片刻并做出经典的大猩猩动作–擂胸脯,之后离开。观看视频结束后,有半数参与者居然都没有发现有大猩猩演员在视频中出现过。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未注意目盲(unattentionalblindness)”其实,早先对于注意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就涉及了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发现,人类会本能地注意到新异刺激,但注意的能力或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一资源耗尽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意了。上述实验中,由于参与者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运动员,竟然忽视了如此怪异的大猩猩演员。魔术师显然非常懂得利用观众的”未注意目盲”一方面,他不断地为观众制造出强烈的知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他又将不希望观众注意到的动作悄无声息地迅速完成。
变化目盲(changeblindness)可以看做扰乱观众观察的障眼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魔术方法,它涉及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许多魔术表演中,观众被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注视点,扫视、以及长期注视一点时的自主眼动,是魔术障眼法要利用的知觉弱点。魔术师通过动作和现场声光配合,将需要遮盖的戏法放在观众知觉能力降低的时段来进行。
看不见的”助手们”
社会认知导致的注意是魔术师的好”助手”一个魔术师面带神秘的微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己右手中的丝带,一旁,他漂亮的女伴也让你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表演还没开始,你已经进入了魔术师设定好的”圈套”
人类对于面孔有着特别的注意能力,可以本能地觉察其他人的表情。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魔术师上场时要么潇洒地微笑,要么故作神秘的皱眉总之,他永远不会面无表情地上场。他的表情是他完成动作的有力掩护。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gustavkuhn通过研究观众的注视发现:在观看一段魔术视频时,观众的注视点主要落在魔术师的脸部和他自己所注视的一只手,而忽略了魔术师正在变换的另一只手。
错觉是魔术师的另一位”助手”你一定记得”两小儿辩日”这个著名的错觉故事(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是早晨大还是午间大,这涉及太阳与参照物的比较)。一些知觉定势在平时有利于我们观察世界,但到了魔术的舞台上,却成了魔术师设计障眼法的关键。一个魔术师不断向空中抛出小球,在其中的一次,他将球丢下,但他仍作出抛球的动作,并且眼睛看着不存在的球,而观众也随着他的动作和眼神追逐着小球,根本意识不到小球早已经消失。大脑为了处理视觉信息,凭空造出了这枚小球。
我们都能通过近大远小这一知觉线索判断事物的距离,魔术师就制作了一个大一点的远景使我们以为它非常接近。当高速旋转的电锯切向美女时,观众不禁捏了一把汗,接下来,电锯毫不留情地从美女身体上切了下去,观众发出阵阵惊呼。的的确确确有一把锋利无比的电锯,只不过它孤独地旋转在舞台后面,魔术师利用错觉使我们觉得是它将美女拦腰截断了。
暗示是魔术师和心理学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暗示的某些方面,魔术师似乎还更胜一筹。魔术师对观众席高呼:谁愿意上台来!应者云集。随后,魔术师对被邀请上台的观众迅速展示一套牌,之后魔术师对他说:”任选一张牌,看完不要告诉我”这位观众的自由意志似乎暂时放假了。70%-80%的参与者会选择魔术师意料之中的那张牌,因为这张牌在刚才的”迅速展示”中已经重复出现过十次,但参与者可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不能进入意识的刺激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阈下刺激(心理学将刺激能被感受到的最低限度称为阈限,而称那些不能感受到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例如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显然,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产生了影响。
如你所见,进来,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11月的自然杂志神经科学评论上,就刊登了一篇舞台魔术中的注意与觉察,今年三月出版的这一期又有两篇关于魔术与认知神经研究的文章发表。科学家相信,对于魔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人类信息加工的深层机制,甚至能够帮助改善那些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翻飞的扑克牌中,兴许隐藏着治疗阿兹海默氏症的秘密,科学家的工作,大概会让魔术师也吃惊吧。
随着魔术热升温,魔术揭秘也多了起来。对此,年轻的魔术师白菜回答说,他们会抵制这种行为,但也相信,这些“揭秘”不至于让自己没有魔术可供表演,稍微改变一下,观众又意识不到了。“魔术其实就是那个秘密,但是那个秘密是最不值钱的”白菜回答说。那值钱的是什么呢?“魔术更多是看表演。换种表演方式,就是自己的魔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表演中,隐藏着认知科学的玄机。
来自:教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