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1小说网 www.51xsw.com,左岸读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像成年人一样,儿童乐于应对变化、反感被他人摆弄、向往自立、试图认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享受理解和被理解。所有的人类,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能解决难题、发现新的线索、进行协调、或者克服困难的时候,会兴高采烈。教育的任务是劝说每一名儿童——他具备丰富的思想,并让他感受到创造性使用头脑时所必然产生的振奋之情。

    什么是学习

    不少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老老实实坐在桌子前看书。才几个月的小宝宝,有些家长就把书放在他眼前让他念,孩子不看书,而是转过头看别的,甚至拿过书来往嘴里塞,家长未免焦虑“我这孩子怎么不爱学习?”

    这些家长误解了“学习”这一概念。

    2007年元旦后第二天,我丈夫开始上班。两个孩子都放假在家,小冯也放了几天假没有来,家里比较乱,我把小冯提前叫回来帮助我收拾。因为还是法定假日期间,小冯4岁女儿艳丽的幼儿园也放假,艳丽没有地方去,我让小冯把孩子带来,跟miranda一起玩儿,她俩已经是老朋友了。

    午饭后,外边阳光明媚,sam自己出去找朋友,我把两个女孩带到院子里玩儿。她俩分别拿了一只小铲和小耙子,找到一栋楼后一片小树林,开始挖地上的积雪。我建议她俩把铲下来的雪块放在楼台上,让太阳施展“魔法”把雪块和冰块变成水。她俩兴奋地赛着挖,看谁挖出来的雪块大,一片一片地摆放在楼台上,看着它们从固体变成液体,滴滴嗒嗒地往地上滴水。看了一会儿,两人又讨论了一下太阳好不好,我们能否靠近,挨得太近了我们是不是也化了。

    那个位置恰巧挨着楼顶排水管出口处,地上结了一些冰,也积了一些水。她俩发现这个宝地之后,又开始忙碌地剁冰、铲水、挖土。miranda嫌自己的耙子盛不上水,跟艳丽交换她的铲子;艳丽发明了耙子盛水的办法,示范给miranda看。两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专心致志地玩儿了一个多小时,满头满脸满身的泥点儿,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树林,到游乐场荡秋千去了。

    我知道,如果换了某些家长,他们可能不会“纵容”这两个孩子这么玩儿。因为在这些成年人眼里,这样玩儿让孩子手脏了、衣服湿了脏了、手冷了、身上也冷了,还可能冻病了。这些成年人也许根本不允许孩子在冰天雪地里停留,而是最好呆在温暖的家里,跟着他们念书认字、背诵诗词。

    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样玩儿,有助于孩子认知雪和冰的模样、质地和手感,观察冰雪融化的过程,体会太阳的温度与冰雪之间的关系,了解泥土在冬天的触觉,通过一系列踩、踏、剁、挖、铲、盛、搬运的动作,锻炼她们的协调性,开发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那种安静的学习来说,这种又脏又乱的活动才是适合儿童年龄段的学习。

    大脑发育有序

    很多家长乐于看到自己的孩子早早认字、会背诵多首诗词、会简单的加减法、认识时钟,等等。这种量化的背诵性知识,的确比较容易衡量,也能够在外人面前进行汇报演出,给家长脸上增光。

    因为有死记硬背的教育传统,有些家长尤其热衷让孩子背诵、记忆现成的知识,热衷向孩子灌输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认为这样,孩子可以走一条捷径,不必花费时间亲身体验就能掌握很多知识。

    遗憾的是,这样的思维和做法有严重的缺陷:首先,记忆只是学习的一部份,而且并非最重要的那部分;其次,智慧的最重要衡量标准,并非记忆和背诵的内容有多少,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跃儿经常说“人不是因为会背了什么而聪明的。”的确,一个人是否有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不在于他是否会长篇大段地背诵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具备面对难题所需要的心理架构。

    更何况,让儿童过早地背诵现成的“知识”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有百弊而无一利。

    人类大脑发育是有顺序的,记忆的发展也是有顺序的。对于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长久性记忆。长久性记忆有两种:一种叫做显性记忆或曰陈述性记忆(explicitmemoryordeclarativememory),记录个体生活的相关细节,这种记忆储存于大脑边缘系统的海马突起里;另外一种叫做隐性记忆或曰手续性记忆(implicitmemoryorproceduralmemory),比如拉小提琴时手指头应该怎样动作,这种记忆储存于小脑里。

    显性记忆也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自传性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或曰终身性记忆),也叫做事态性记忆(episodicmemory,或曰片断性记忆),记录我们的经历本身。另外一种叫做语义性记忆(semanticmemory),力图从经历里提取和总结有用的知识。

    最新的脑神经研究发现,事态性记忆是储存在海马突起(hippocampus)里的,而语义性记忆则是储存在大脑皮层里(cerebralcortex)的。

    海马突起位于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system),是率先发育的部位,大约在儿童5岁左右开始成熟。皮层则随后发育,大约在儿童12岁左右开始成熟。

    以前读到的资料,都是说海马突起主管记忆,皮层主管分析、判断、推理和决定。现在的新研究结论将这一分类推进了一步:从海马突起里的事态性记忆里提取合成的语义性记忆,是储存于皮层里,这个提取合成的过程,也包括了分析和判断。

    可以说,语义性记忆也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机械性背诵(rote),比如记住圆周率,这种记忆储存于海马突起里;另外一种是从事态性记忆里提取的生活经验,对事物规则的认知等,或者说是高级一些的思维,这种记忆储存于皮层里。

    记忆的质量依赖于情绪:到底从事态性记忆里提取什么经验呢?要看当时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是令人安宁愉快的,还是令人紧张的。

    即便是纯粹的背诵性记忆,那些有过目不忘特异功能的人,比如,给他看几副牌,马上记住顺序,他们介绍经验的时候,都说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将数字的顺序安排出情景来,利用事态性记忆辅助他们的背诵性记忆。

    人类的记忆经过了长期的进化,久经磨练,只为达到一个目的:通过提取以往遭遇的经验,面对环境中的新刺激,进行恰当的反应。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对所有的遭遇都必须具备完整的记忆。恰恰相反,记忆从所有的遭遇中提取相似、相关的经验,剔除个体细节。也就是说,一个人年龄越大,越具备更多的语义性记忆。成年人不需要大量的事态性记忆,而是直接从语义性记忆里获得行动指南。年纪越大,越如此,经验积累的越多,反应越有远瞻,即所谓姜还是老的辣。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兴许记不得昨天晚饭吃了什么,却清楚地记得童年往事的每一个细节。但是人们通常误解老年人的记忆力,认为他们不记得上周发生的事情,说明他们的记忆力有所衰退。而那些具备“历历在目式记忆”(eideticmemory,或曰照相机式记忆)的人,往往被人称赞。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个成熟的人,不需要回忆起所有的个别事例,他已经总结了足够的经验,只需要记住对目前情况的恰当反应即可。老人已经具备大量可供参考的经验,他们不再浪费宝贵的储存空间,不再保留对自己的生存毫无帮助的细节。这是人类进化的标志,而不是衰退的表现。

    记忆的储存时间也同样出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的趋势。神经纤维髓鞘化在6岁末左右完成,为个体的记忆传导与保持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基础,因而表现出学龄儿童的再认、再现保持时间比学前儿童都明显要长。凡是使儿童产生深刻印象、引起浓厚兴趣、激发强烈情绪体验及经常运用的内容,记忆储存时间就长。

    人们通常认为婴儿没有记忆,美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发现,婴儿其实有记忆,只是他们的忘性更大。儿童记忆力的发展是分阶段逐渐成熟的,大脑记忆的网络也在不同时间段内形成。从6个月开始到两岁左右,儿童的记忆能力从短期发展为长期,记忆的驻留时间从24小时延长到一年。人类的记忆好比一个筛子,儿童记忆的洞眼比较大,漏出去(遗忘)的东西比较多;成人的记忆洞眼比较小,存留的东西比较多。

    记忆的确是儿童认知过程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却也是最虚无缥缈、捉摸不定、易受干扰的组件;记忆是很复杂的过程,不是记住一个电话号码、背诵一首诗、学会一个单词那样简单“记忆”的语义如此纷杂,作为一个单词它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用处;记忆和情绪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情绪为大脑筛选记忆内容,因此给儿童创造欢快的记忆氛围是我们家长至关重要的任务。

    儿童的学习

    儿童怎样做,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呢?

    最基本的原则是:绝对不能忽略亲身体验的重要性;不能越过亲身体验,直接灌输现成的“答案”或“知识”

    儿童必须在他们率先发育的位于边缘系统的海马突起里积累大量的事态性记忆,经过提炼总结,在语言发育日趋成熟的基础之上,形成随后发育的皮层里的语义性记忆。在这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中,儿童获取表象、组建符号、形成概念、认知规则、产生思想,获得足够的理解力、想像力、创造力和自信心,从而具备面对难题的勇气、着手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表象符号概念规则思想行动,是发展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儿童思维和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顺其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表象(schemata)是儿童思维的最基本单位,它指的是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可以称为抽象的大脑蓝图。儿童通过日常生活,收集大量事物的表象,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获得思维的进一步构架:符号(symbols),他能够叫出事物的具体名称。在接触了大量同类表象与符号之后,儿童利用自身天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大脑中进行工作,分门别类组织这些素材,开始形成概念(concept)。

    在让孩子做主里,10个月的sam曾经有一阵子将所有的动物,无论是猫、狗、鸟、老虎还是金鱼,都叫做“狗狗”这是一个有趣的思维过程:sam最初接触狗的时候,发现它长得和人不一样,有四条腿、一条尾巴、以及遍体的毛发,sam大脑中有了基本的表象。后来他听见我们管有这组特征的东东叫“狗”于是他获得了“狗”这个符号,他也学会了说“狗狗”即将“狗狗”这个语言符号与有狗的表象的动物相配对。由于缺乏更多的经验,sam将狗这个符号延伸到所有的非人类动物身上,皆冠之以“狗狗”这已经超越了符号,是他形成的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准确的,但是却反映了sam的思维过程。

    再举一个miranda的例子。2岁左右,她观察到爸爸脸上经常长出一些毛茸茸的物体,和头发的颜色近似,但是质地和密度有区别,她获得了一组表象。后来,她听说我们管这个物体叫做“胡子”于是表象与符号配对了,她知道这叫做“胡子”随后她又观察到,我们身上其他地方也有跟“胡子”类似的物体,于是她将“胡子”这个符号延伸到所有类似的毛发上,形成一个概念:人身体上簇拥的毛茸茸物体都叫“胡子”有一阵子,她逢人便问:“你胳膊下长胡子吗?让我看看。你怎么在这儿长胡子呀?”

    有了表象、符号与概念,儿童的大脑开始进一步的工作,即进一步的思维,也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规则(rules),好奇心萌生。关于“胡子”miranda进行了如下的考察和提问:“我怎么不长胡子?是不是每个人都长胡子?我什么时候开始长呢?”

    在这个考察过程中,miranda获取了如下的规则:成年人身上才长“胡子”;我长大了以后也会有“胡子”;女人脸上不长“胡子”男人脸上才长呢。

    关于“胡子”miranda会慢慢习得它们准确的名称:腋毛、阴毛、鼻毛,等,也会习得它们准确的概念:和头发一样,统称体毛,还会习得它们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