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1小说网 www.51xsw.com,左岸读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不得不承认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阅读理解也就有了多个层面,每个人对一段话的理解也会随着各自阅历不断发生变化。下面是李笑来老师总结的朱熹、钱穆以及南怀瑾对孔子论语中我们最常见的一段话的理解,可以说思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这三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目前中学课本里的解释,基本上沿袭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2)先生的解释,这三句话的译文大约是: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钱穆先生(1895—1990)在他的论语新解中对这几句话的解释其实依然沿袭朱熹,并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新译”而已。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正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直到今天也一样),这种解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南怀瑾先生(1918年—)在他的论语别裁里提出了异议(也许他并不是第一个)。至于南怀瑾先生如何具体解释这三句话,请参阅文后附录的全文摘抄。关于南怀瑾先生的具体解释,细节上我个人也有不同意的地方。比如,我不认为“友朋”中的“友”字是用来表示“有”字的借用字。“友朋”就是一个词,表示“志同道合的人”或者是能够在某一件事上“能与你做到心领神会的人”然而,对一段写于两千多年前的话又怎么可能每个人都理解得全都一样呢?

    可是关键在于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三句话不应该是各自孤立的,而应该是相互关联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南怀瑾先生要比朱熹先生和钱穆先生拥有更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字的关键在于探寻文字之间的联系,文字互不关联就很难存在任何真正的意义。

    所以,我认为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要比朱熹或者钱穆的都要好。而我有个朋友,尽管不是什么国学大师,仅凭自己的经历所悟出来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某种意义上比南怀瑾先生的更好:

    学到的东西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得到验证,那是相当地爽。(而有些知识的获得非常不容易,甚至只能依赖运气。一旦竟然获得,并且竟然还可以时时得到验证,那岂不是常常暗爽?什么爽最爽?暗爽最爽。尽管暗爽往往没办法告诉别人,但是这种爽确实最容易引发分享的愿望。但是,很多的知识必须有足够的经历才能够深入理解。所以,当我们想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他人的时候,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赏识——往往仅因为我们说分享的对象目前依然经历不足。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扫兴,甚至会觉得很憋得慌。这样的时候)遇到(哪怕一个)能够心领神会的人难道不会大喜过望么?(这个人甚至不见得一定得是朋友。“远”字不一定非要单指距离上的远,人脉上的远,时空上的远都是“远”其实,绝大多数时候,哪怕一个这样的人我们都可能一生难遇所以)就算别人都不太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抑或那个被你认为是知己的人都不理解或者不足够理解你)也不顾镜自怜,不必埋怨他(们),心平气和,不去苛求他们(只因为你以为他们是知己)理解,这才是君子啊。

    再论论语——南怀瑾(摘自论语别裁)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