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秋收之前 (1/2)
51小说网 www.51xsw.com,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得知平刚夫人赢玉生下王长孙,燕王喜大喜,赐长孙名元,专门派出使者,赏赢玉车马金玉绢帛。
姬丹这里,喜得长子的兴奋还没延续几天,就被忙碌所代替。
数月之前,姬丹为兴农之事,发布招贤令。招贤令传到下都乡野,也传到了齐赵等诸侯各国。
听到这个招贤令专为征召善农之人,多有诸侯之士嗤之以鼻,道是农虽为立国之基,但毕竟乃庶民农夫所为,我等游历诸侯,乃是为了高爵贵官,纵横诸侯,谁肯去天天和那些庶民农夫为伍。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没过多久,就有一位齐国之士,投书求见姬丹,自称姓许,雅善农事,对耕种务农之道颇为精深。
姬丹闻知大喜,当即请入相见,询问之中,姬丹才知道,此人乃是与孟子同时代的许行后人。
这个许行,姬丹是知道的,虽然他没见过许行的著述,但是许行与孟子的论辩,却是在孟子书中记录的清清楚楚。
许行被人称为农学一派,其主要的思想:其一乃是要君子与庶民同耕,人都要靠自己耕种吃饭生活,其二是国不二价。一种东西,一尺布也好,一斗米也罢,国家统一的价格,人们依据这个价格相互的交换,童叟无欺,避免奸商之害。
当然,他的这两个观点,都被孟子驳的体无完肤。
姬丹也知道,这农学一派的这两个思想,确实有点太理想化,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社会绝对平均主义,肯定是行不通的。虽然在许行的感召之下,几十个弟子衣褐衣,着草履,亲自耕种,也吸引了一些人远地来投,但毕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农学一派,终究渐渐沉寂。
但农学一派,既已耕种为业,又有读书的底子,对农业自然要比一般的农夫或士人精研许多,这姓许的宾客,名芝,乃是许行五世孙,自许行迁至滕地之后,许家和其弟子之家,大都定居在此,读书务农。
时世变化,许行的农学一脉早已式微,许家子弟多以诗书为上,唯有许芝,却是自幼仰慕先祖之志,对农学痴心不改。不但多读诗书,而且和先祖一样,以君子与庶民同耕为乐。
姬丹和许芝两人相见,寒暄几句,话题就转到了农事,这是许芝本行,所来又是为了以此为晋身之阶,许芝自是侃侃而谈,两人从日中聊到日暮,越谈越是亲近。姬丹心中喜之不禁:许芝不但对农事深有研究,更对农具之用,大有看法。正是兴农得用之人。
当下,姬丹延请许芝为上宾,给了车马僮仆,让许芝自行在诸城考察燕国农事,并据此整备得用农具和改善燕地耕作之法。
而许芝在阳庆处,看了姬丹所说的农事诸项,也是大为赞叹,在详细考察之后,遂以此为纲,写出燕地农耕要条十二篇,并和公孙河等人一起,改善新制耕犁、耧、耙等农具六种。经过试用,甚是便利。报于太子知道。姬丹当即责令公孙河,调集木匠和铁匠、冶炼之徒。大力制作,经过这两个月的辛苦,已经造成了二百多套。
如今秋收在即,虽然到了秋后,就要征召各县丁壮从军,但姬丹仍应许芝之请,招各城守、大夫到下都,由许芝讲解农耕要条,让各城守、大夫习学,回去推广,并按每城户口多少,各给新式农具四套到八套不等,责令各城选农户使用。
姬丹知道这些城守、大夫,都是贵族世家子弟,自有锦衣玉食的,那个也没自己耕种过。对农耕也不会感兴趣,可没办法,如今自己的主要精力还要放在秦、赵、燕三国之战。兴农之事,还真需要这些人在下面具体去执行。
为了达到稍好点的效果,姬丹在传令时,责令那些城守大夫前来,必须带几位自家耕作的僮仆或者自耕丁户。
这些城守、大夫,接到命令虽然有些莫名其妙,可太子势重,又是现管的上司,当然也不敢违背,况且这又不是什么难事,闲得无聊去惹太子不高兴干什么!
为了让那些城守、大夫重视此事,太子亲带了二十位宾客,坐在上首,一同听许芝讲了三天。
有太子亲自坐镇,那些城守、大夫谁敢怠慢,都认认真真的坐了三天,全部搞清楚那倒未必,但毕竟对下去要办的事,有了一个概念的了解。
倒是那些僮仆、农夫,听许芝讲解,都是自己常做之事,却也很有些不同,只是上面坐着的,都是大人物,初时还都拘束的很,就算不懂,也不敢多问。
许芝自己耕种多年... -->>
得知平刚夫人赢玉生下王长孙,燕王喜大喜,赐长孙名元,专门派出使者,赏赢玉车马金玉绢帛。
姬丹这里,喜得长子的兴奋还没延续几天,就被忙碌所代替。
数月之前,姬丹为兴农之事,发布招贤令。招贤令传到下都乡野,也传到了齐赵等诸侯各国。
听到这个招贤令专为征召善农之人,多有诸侯之士嗤之以鼻,道是农虽为立国之基,但毕竟乃庶民农夫所为,我等游历诸侯,乃是为了高爵贵官,纵横诸侯,谁肯去天天和那些庶民农夫为伍。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没过多久,就有一位齐国之士,投书求见姬丹,自称姓许,雅善农事,对耕种务农之道颇为精深。
姬丹闻知大喜,当即请入相见,询问之中,姬丹才知道,此人乃是与孟子同时代的许行后人。
这个许行,姬丹是知道的,虽然他没见过许行的著述,但是许行与孟子的论辩,却是在孟子书中记录的清清楚楚。
许行被人称为农学一派,其主要的思想:其一乃是要君子与庶民同耕,人都要靠自己耕种吃饭生活,其二是国不二价。一种东西,一尺布也好,一斗米也罢,国家统一的价格,人们依据这个价格相互的交换,童叟无欺,避免奸商之害。
当然,他的这两个观点,都被孟子驳的体无完肤。
姬丹也知道,这农学一派的这两个思想,确实有点太理想化,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社会绝对平均主义,肯定是行不通的。虽然在许行的感召之下,几十个弟子衣褐衣,着草履,亲自耕种,也吸引了一些人远地来投,但毕竟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农学一派,终究渐渐沉寂。
但农学一派,既已耕种为业,又有读书的底子,对农业自然要比一般的农夫或士人精研许多,这姓许的宾客,名芝,乃是许行五世孙,自许行迁至滕地之后,许家和其弟子之家,大都定居在此,读书务农。
时世变化,许行的农学一脉早已式微,许家子弟多以诗书为上,唯有许芝,却是自幼仰慕先祖之志,对农学痴心不改。不但多读诗书,而且和先祖一样,以君子与庶民同耕为乐。
姬丹和许芝两人相见,寒暄几句,话题就转到了农事,这是许芝本行,所来又是为了以此为晋身之阶,许芝自是侃侃而谈,两人从日中聊到日暮,越谈越是亲近。姬丹心中喜之不禁:许芝不但对农事深有研究,更对农具之用,大有看法。正是兴农得用之人。
当下,姬丹延请许芝为上宾,给了车马僮仆,让许芝自行在诸城考察燕国农事,并据此整备得用农具和改善燕地耕作之法。
而许芝在阳庆处,看了姬丹所说的农事诸项,也是大为赞叹,在详细考察之后,遂以此为纲,写出燕地农耕要条十二篇,并和公孙河等人一起,改善新制耕犁、耧、耙等农具六种。经过试用,甚是便利。报于太子知道。姬丹当即责令公孙河,调集木匠和铁匠、冶炼之徒。大力制作,经过这两个月的辛苦,已经造成了二百多套。
如今秋收在即,虽然到了秋后,就要征召各县丁壮从军,但姬丹仍应许芝之请,招各城守、大夫到下都,由许芝讲解农耕要条,让各城守、大夫习学,回去推广,并按每城户口多少,各给新式农具四套到八套不等,责令各城选农户使用。
姬丹知道这些城守、大夫,都是贵族世家子弟,自有锦衣玉食的,那个也没自己耕种过。对农耕也不会感兴趣,可没办法,如今自己的主要精力还要放在秦、赵、燕三国之战。兴农之事,还真需要这些人在下面具体去执行。
为了达到稍好点的效果,姬丹在传令时,责令那些城守大夫前来,必须带几位自家耕作的僮仆或者自耕丁户。
这些城守、大夫,接到命令虽然有些莫名其妙,可太子势重,又是现管的上司,当然也不敢违背,况且这又不是什么难事,闲得无聊去惹太子不高兴干什么!
为了让那些城守、大夫重视此事,太子亲带了二十位宾客,坐在上首,一同听许芝讲了三天。
有太子亲自坐镇,那些城守、大夫谁敢怠慢,都认认真真的坐了三天,全部搞清楚那倒未必,但毕竟对下去要办的事,有了一个概念的了解。
倒是那些僮仆、农夫,听许芝讲解,都是自己常做之事,却也很有些不同,只是上面坐着的,都是大人物,初时还都拘束的很,就算不懂,也不敢多问。
许芝自己耕种多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