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明天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
范弘说道:“陛下,刚刚下面传来消息,海运总兵官王英已经进京了。”
朱祁镇说道:“让他越次觐见。”
之前朱祁镇还不是这么急,但是北方战略压力一清,朱祁镇决定加快准备的脚步。
就这样王英刚刚到了京师,还没有坐稳屁股,也没有来得及拜访京中的靠山。他现在正想办法与户部尚书何文渊搭上关系。
王英靠山有两处,一处是王英所依仗的当年义父留下的宫中关系,但是已经很淡薄了,毕竟多年过去了,而且而今内臣已经风光不在了。
再有就是文官的靠山,第一个靠山是李时勉,只是李时勉已经在正统十六年病逝家中。后来是周忱。毕竟周忱主持各种财政改革,海运也是他打出的牌,王英是好容易才与首辅搭上关系了。
周忱去后,王英就想办法与何文渊搭上关系,毕竟王英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办户部的差事。
只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攀关系,就被拉进宫中了。
而今的王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年轻想要在京中搏一个功名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成熟的大明将官了。
甚至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有人为王英请封伯,理由是不绝粮道,在正统十四年的关键时刻,运河一时间不通,京城的粮草,乃至于宣大的粮草,都是通过海运运过来的。
说起来王英也是有功劳的。
但是被朱祁镇否决了。
无他,王英毕竟没有上战场,虽然他也杀过海盗,但是不可能仅仅因为这一点点小事而封爵,如此的话,大明的爵位也太不值钱了吧。
不过朱祁镇对王英还是有好感的,无他,他是朱祁镇一手提拔起来的班底。
故而朱祁镇在乾清宫接见了王英。
寒暄了几句,朱祁镇直接说道:“而今海运的船队如何?”
王英立即回答说道:“而今海运船队有一万七千余人,大船一百二十艘,一次可以运输二百万石粮食,春秋两季,一年可以运输四百五十万石粮食到天津,小船三千余艘,分别布置在登莱,金州,淮安,宁波,负责沿海运输,登莱之间负责辽东粮道,宁波负责从宁波到朝鲜,然后转道海西。”
“如果大船有闲的话,也会派大船,如果船只不够的话,也会雇佣民船。”
朱祁镇说道:“民船,而今海上民船很多吗?”
王英说道:“圣明不过陛下,开海以来,各地口岸发展迅速,大小船只数不胜
数,只是朝廷有令,民船不得超过三桅,大船不多,但是几百料的船只,遍地都是,从日本到南洋,几乎所有地方都有本朝的船只,有人说,这些船只可以从排出一道从北京到南京的桥梁。”
朱祁镇明知道王英是在拍马屁。但是依然很高兴。
可以说开海之事,是朱祁镇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十几年后,已经给反馈。
大明沿海一带经济在迅速发展,虽然福建因为地少人稠的缘故,有一点点小麻烦,但是夷州开拓以来,这些问题,也在缓解之中。
朱祁镇说道:“卿从江南而来,江南灾情如何?”
王英说道:“不容乐观,臣本福建人,祖上易居南京,半辈子都在江南渡过,从来没有见如此大雪,臣来的时候,江南灾民无数,去年冬天无数稻田都结冰了,今年的收成恐怕不行了。不过王大人,在江南赈灾很是得力,百姓都说前有周青天,后有王青天。”
朱祁镇听了,忽然有些黯然。
周青天是谁?不就是周忱吗。
朱祁镇心中黯然一扫而过,问王英说道:“你估计江南今年灾民大概有多少?”
王英说道:“臣是武臣,不理民政,这个臣实在不知道?”
“无妨。”朱祁镇说道:“... -->>
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
范弘说道:“陛下,刚刚下面传来消息,海运总兵官王英已经进京了。”
朱祁镇说道:“让他越次觐见。”
之前朱祁镇还不是这么急,但是北方战略压力一清,朱祁镇决定加快准备的脚步。
就这样王英刚刚到了京师,还没有坐稳屁股,也没有来得及拜访京中的靠山。他现在正想办法与户部尚书何文渊搭上关系。
王英靠山有两处,一处是王英所依仗的当年义父留下的宫中关系,但是已经很淡薄了,毕竟多年过去了,而且而今内臣已经风光不在了。
再有就是文官的靠山,第一个靠山是李时勉,只是李时勉已经在正统十六年病逝家中。后来是周忱。毕竟周忱主持各种财政改革,海运也是他打出的牌,王英是好容易才与首辅搭上关系了。
周忱去后,王英就想办法与何文渊搭上关系,毕竟王英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办户部的差事。
只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攀关系,就被拉进宫中了。
而今的王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年轻想要在京中搏一个功名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成熟的大明将官了。
甚至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有人为王英请封伯,理由是不绝粮道,在正统十四年的关键时刻,运河一时间不通,京城的粮草,乃至于宣大的粮草,都是通过海运运过来的。
说起来王英也是有功劳的。
但是被朱祁镇否决了。
无他,王英毕竟没有上战场,虽然他也杀过海盗,但是不可能仅仅因为这一点点小事而封爵,如此的话,大明的爵位也太不值钱了吧。
不过朱祁镇对王英还是有好感的,无他,他是朱祁镇一手提拔起来的班底。
故而朱祁镇在乾清宫接见了王英。
寒暄了几句,朱祁镇直接说道:“而今海运的船队如何?”
王英立即回答说道:“而今海运船队有一万七千余人,大船一百二十艘,一次可以运输二百万石粮食,春秋两季,一年可以运输四百五十万石粮食到天津,小船三千余艘,分别布置在登莱,金州,淮安,宁波,负责沿海运输,登莱之间负责辽东粮道,宁波负责从宁波到朝鲜,然后转道海西。”
“如果大船有闲的话,也会派大船,如果船只不够的话,也会雇佣民船。”
朱祁镇说道:“民船,而今海上民船很多吗?”
王英说道:“圣明不过陛下,开海以来,各地口岸发展迅速,大小船只数不胜
数,只是朝廷有令,民船不得超过三桅,大船不多,但是几百料的船只,遍地都是,从日本到南洋,几乎所有地方都有本朝的船只,有人说,这些船只可以从排出一道从北京到南京的桥梁。”
朱祁镇明知道王英是在拍马屁。但是依然很高兴。
可以说开海之事,是朱祁镇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十几年后,已经给反馈。
大明沿海一带经济在迅速发展,虽然福建因为地少人稠的缘故,有一点点小麻烦,但是夷州开拓以来,这些问题,也在缓解之中。
朱祁镇说道:“卿从江南而来,江南灾情如何?”
王英说道:“不容乐观,臣本福建人,祖上易居南京,半辈子都在江南渡过,从来没有见如此大雪,臣来的时候,江南灾民无数,去年冬天无数稻田都结冰了,今年的收成恐怕不行了。不过王大人,在江南赈灾很是得力,百姓都说前有周青天,后有王青天。”
朱祁镇听了,忽然有些黯然。
周青天是谁?不就是周忱吗。
朱祁镇心中黯然一扫而过,问王英说道:“你估计江南今年灾民大概有多少?”
王英说道:“臣是武臣,不理民政,这个臣实在不知道?”
“无妨。”朱祁镇说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