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五代十国往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在郭崇韬的带领下,各级文武官员被迫自愿捐出高低不一的金钱,以助郊天之用。
朱友贞打下的底子,再加上郭崇韬和官员们奉献出的金钱,依旧达不到郊天的标准。这就尴尬了,李存勖的后唐朝廷简直就是一台吞金兽,无底洞。
郭崇韬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找到李存勖,说我已经散尽家财了,各级文武官员也自掏腰包了,陛下,您是不是也该掏点儿私房钱帮助一下有关部门了?
说的很婉转,明明是帮李存勖“有事于南郊”,郭崇韬故意说成是帮助“有关部门”渡过难关。给李存勖留足了台阶。
李存勖沉吟半晌,最后终于咬咬牙,表态道:“我在太原府老家还有点儿积蓄,我这就派人拿来。”
于是,李存勖就派人把先前没收的李继韬的财产拉到洛阳。
这不仅仅是公开挪用公款了,这笔钱中的一大部分是要用来犒赏平定潞州叛乱的将士们的。李存勖的这个举动使得河朔、太行山一带的军队充满怨言,有人甚至为此叛逃,已经到了哗变的边缘。
郭崇韬虽然不负责财政,但也深刻体会到了政府财政面临的严重困难,而且皇上之前的裁员令太过于粗暴,非常不合理。因为有很多官员是不够录用资格的,而是通过冒名顶替、转让名额、弄虚作假而来的,要裁员,也要先从这些人入手。
于是,郊天之后,郭崇韬上奏裁汰冗官冗员之事,指出应该严格吏制,揪出滥竽充数者。
在唐末的大变乱中,很多士族搢绅的家族逐渐没落,迫于生计,他们就转让自己的告身,于是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泛滥成灾。
李存勖立即批准,由郭崇韬牵头,吏部和铨司配合,“快去做!搞快点!”
这次筛选工作同样非常高效,也非常残酷。经组织上严格审查,不合格的官吏竟然超过90%!当天参加郊天仪式的官员共计一千二百多人,审查之后,符合条件的只有几十人。
秋风扫落叶,后唐政坛迎来了一次凌冽的寒冬。
其中,有一位叫吴延皓的,冒名顶替亡叔的告身做官,被查出之后,依法判处死刑。随后,主管官员任免的中央官员全部受到连带处罚,力度相当大:
尚书左丞、判吏部尚书铨事崔沂,贬为麟州司马;
吏部侍郎崔贻,贬为朔州司马;
给事中郑韬光,贬为宁州司马;
吏部员外郎卢损,贬为府州司户。
从二品大员、部长级高官,到从五品、副司长,一口气贬到边远穷困的小地方当没有品级的小科长。
幸亏当时三位宰相豆卢革、赵光允、韦说同时求情,才算饶了他们,但吴延皓是死翘翘了。
在当时,冒名顶替是司空见惯的事,官场潜规则,但“吴延皓顶替案”被当成了典型,杀鸡儆猴,处罚力度之大,空前绝后。
这就是郭崇韬和他代表的背后大佬——李存勖,对外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哥不是跟你们闹着玩儿的,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于是主动投案自首、辞职的不合格官员高达80%以上。
遭罢免的这些人成群结队,绝望地走在道路上,忍不住嚎啕大哭,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不少人竟冻饿而死。
替政府减少开支,只是郭崇韬的次要目的,郭崇韬是真的看不惯后梁政权遗留下来的乌烟瘴气,他是发自内心地要帮后唐整顿吏制,规范朝纲。但他的单纯和善良被李存勖利用了。李存勖借郭崇韬之手,故意将整顿吏制的运动扩大化,只为尽可能多地减少朝廷俸禄的开支。
李存勖的做法触犯了众怒,使得官吏、军人心怀不满。而他利用了郭崇韬,使得主管这次裁汰官员的郭崇韬成了众矢之的,成为李存勖的挡箭牌,朝内朝外、文武百官把怨气发泄到了郭崇韬的身上。郭崇韬为此疲于应对各方势力的联合构陷,以至于仅仅两年之后,郭崇韬就遭到了灭族之祸。
有关郭崇韬之死,后文还会详述。
那么问题来了,李存勖为什么会这么缺钱?这就要说说他的业余爱好了。
; 在郭崇韬的带领下,各级文武官员被迫自愿捐出高低不一的金钱,以助郊天之用。
朱友贞打下的底子,再加上郭崇韬和官员们奉献出的金钱,依旧达不到郊天的标准。这就尴尬了,李存勖的后唐朝廷简直就是一台吞金兽,无底洞。
郭崇韬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找到李存勖,说我已经散尽家财了,各级文武官员也自掏腰包了,陛下,您是不是也该掏点儿私房钱帮助一下有关部门了?
说的很婉转,明明是帮李存勖“有事于南郊”,郭崇韬故意说成是帮助“有关部门”渡过难关。给李存勖留足了台阶。
李存勖沉吟半晌,最后终于咬咬牙,表态道:“我在太原府老家还有点儿积蓄,我这就派人拿来。”
于是,李存勖就派人把先前没收的李继韬的财产拉到洛阳。
这不仅仅是公开挪用公款了,这笔钱中的一大部分是要用来犒赏平定潞州叛乱的将士们的。李存勖的这个举动使得河朔、太行山一带的军队充满怨言,有人甚至为此叛逃,已经到了哗变的边缘。
郭崇韬虽然不负责财政,但也深刻体会到了政府财政面临的严重困难,而且皇上之前的裁员令太过于粗暴,非常不合理。因为有很多官员是不够录用资格的,而是通过冒名顶替、转让名额、弄虚作假而来的,要裁员,也要先从这些人入手。
于是,郊天之后,郭崇韬上奏裁汰冗官冗员之事,指出应该严格吏制,揪出滥竽充数者。
在唐末的大变乱中,很多士族搢绅的家族逐渐没落,迫于生计,他们就转让自己的告身,于是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泛滥成灾。
李存勖立即批准,由郭崇韬牵头,吏部和铨司配合,“快去做!搞快点!”
这次筛选工作同样非常高效,也非常残酷。经组织上严格审查,不合格的官吏竟然超过90%!当天参加郊天仪式的官员共计一千二百多人,审查之后,符合条件的只有几十人。
秋风扫落叶,后唐政坛迎来了一次凌冽的寒冬。
其中,有一位叫吴延皓的,冒名顶替亡叔的告身做官,被查出之后,依法判处死刑。随后,主管官员任免的中央官员全部受到连带处罚,力度相当大:
尚书左丞、判吏部尚书铨事崔沂,贬为麟州司马;
吏部侍郎崔贻,贬为朔州司马;
给事中郑韬光,贬为宁州司马;
吏部员外郎卢损,贬为府州司户。
从二品大员、部长级高官,到从五品、副司长,一口气贬到边远穷困的小地方当没有品级的小科长。
幸亏当时三位宰相豆卢革、赵光允、韦说同时求情,才算饶了他们,但吴延皓是死翘翘了。
在当时,冒名顶替是司空见惯的事,官场潜规则,但“吴延皓顶替案”被当成了典型,杀鸡儆猴,处罚力度之大,空前绝后。
这就是郭崇韬和他代表的背后大佬——李存勖,对外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哥不是跟你们闹着玩儿的,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于是主动投案自首、辞职的不合格官员高达80%以上。
遭罢免的这些人成群结队,绝望地走在道路上,忍不住嚎啕大哭,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不少人竟冻饿而死。
替政府减少开支,只是郭崇韬的次要目的,郭崇韬是真的看不惯后梁政权遗留下来的乌烟瘴气,他是发自内心地要帮后唐整顿吏制,规范朝纲。但他的单纯和善良被李存勖利用了。李存勖借郭崇韬之手,故意将整顿吏制的运动扩大化,只为尽可能多地减少朝廷俸禄的开支。
李存勖的做法触犯了众怒,使得官吏、军人心怀不满。而他利用了郭崇韬,使得主管这次裁汰官员的郭崇韬成了众矢之的,成为李存勖的挡箭牌,朝内朝外、文武百官把怨气发泄到了郭崇韬的身上。郭崇韬为此疲于应对各方势力的联合构陷,以至于仅仅两年之后,郭崇韬就遭到了灭族之祸。
有关郭崇韬之死,后文还会详述。
那么问题来了,李存勖为什么会这么缺钱?这就要说说他的业余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