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瓦剌四路来袭
参考消息
三个江西人
正统八年(1443),奉天殿遭雷击,英宗按惯例下诏求直言。一向正直敢言的刘球便与江西老乡钟复约好联名上书,钟复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钟夫人坚决反对。等到刘球再去找钟复,钟夫人便在屏风后大骂:“你自己上书就行了,何必连累别人!”刘球一愣,叹气道:“这种事情,你居然跟妇人商量!”遂独自上书。另一个江西人彭德清为了巴结王振,攻击刘球在弹劾影射王振,导致刘球入狱,不久惨死。钟复见好友丧命,悔恨异常,竟然病死了。此后,钟夫人常以泪洗面:“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你跟刘先生一起死,也落个忠臣之名。”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率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的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参考消息
驸马也不吃香了
驸马是皇亲国戚,不可谓官威不足。不过驸马虽大,翁父更大。朱祁镇的长姐顺德公主之夫,驸马都尉石,因为在自己家里斥责一个犯了错的小宦官,恰好被上门传旨的王振撞见。正所谓“不要当着锉子说短话”,虽然这是驸马的家务事,但小宦官被斥责时的可怜样子,让王振顿生兔死狐悲之感,于是无事生非,硬说石在指桑骂槐,下令把石投入了锦衣卫的大牢。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术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地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会赢的,因为对手早就逃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乱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乱。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塞,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乘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军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构建过程,但这个模型是理想化的,我们在此还要补充两种特殊情况。
首先,这个模型设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异功能人士,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人,能够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几米,穿墙入室,身负如乾坤大挪移之类的绝学,一个能打几百上千个。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对手果真是上述传说人物中的一个,那你还是快逃吧。不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是正面人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过他的,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
了,他是稳赢的。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枪,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计也是没用的。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埜,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做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埜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濙没有什么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的张辅却一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们乱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性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权威和特权后,他就无法再忍受失去它们的痛苦。
权力在带给人们尊严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自私。
交代完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去向自己的妻子——钱皇后告别。
正统七年对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个好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取了国家大权,但这一年对于朱祁镇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钱氏。
自古以来,几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事实上,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从武则天到慈禧,她们在历史中担任的戏份绝不比某些男主角少,当然,更多的皇后则是默默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她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权谋手段被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参考消息
忠臣的劝谏
说是御驾亲征,但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的状况却不让人乐观:既不了解敌情,又缺乏作战方略,后勤准备更是仓促,还没到大同就断粮了,再加上出居庸关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人困马乏,大批士卒生病饿死,路上到处横着死尸。兵部尚书邝和户部尚书王佐恐出师不利,多次上书,请求打道回府。王振对此气恨交加,有一次两人又劝英宗返京,王振竟然令他们跪伏在草丛中,到了晚上方让起身。
这位钱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传颂。
但她与历史上的那些皇后们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权术阴谋、政治手段让人们记住她的。
她凭借的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真诚的东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历代的史官,于是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n... -->>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瓦剌四路来袭
参考消息
三个江西人
正统八年(1443),奉天殿遭雷击,英宗按惯例下诏求直言。一向正直敢言的刘球便与江西老乡钟复约好联名上书,钟复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钟夫人坚决反对。等到刘球再去找钟复,钟夫人便在屏风后大骂:“你自己上书就行了,何必连累别人!”刘球一愣,叹气道:“这种事情,你居然跟妇人商量!”遂独自上书。另一个江西人彭德清为了巴结王振,攻击刘球在弹劾影射王振,导致刘球入狱,不久惨死。钟复见好友丧命,悔恨异常,竟然病死了。此后,钟夫人常以泪洗面:“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你跟刘先生一起死,也落个忠臣之名。”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率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的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参考消息
驸马也不吃香了
驸马是皇亲国戚,不可谓官威不足。不过驸马虽大,翁父更大。朱祁镇的长姐顺德公主之夫,驸马都尉石,因为在自己家里斥责一个犯了错的小宦官,恰好被上门传旨的王振撞见。正所谓“不要当着锉子说短话”,虽然这是驸马的家务事,但小宦官被斥责时的可怜样子,让王振顿生兔死狐悲之感,于是无事生非,硬说石在指桑骂槐,下令把石投入了锦衣卫的大牢。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术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地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会赢的,因为对手早就逃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乱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乱。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塞,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乘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军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构建过程,但这个模型是理想化的,我们在此还要补充两种特殊情况。
首先,这个模型设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异功能人士,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人,能够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几米,穿墙入室,身负如乾坤大挪移之类的绝学,一个能打几百上千个。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对手果真是上述传说人物中的一个,那你还是快逃吧。不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是正面人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过他的,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
了,他是稳赢的。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枪,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计也是没用的。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精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埜,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做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埜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濙没有什么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的张辅却一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们乱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性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权威和特权后,他就无法再忍受失去它们的痛苦。
权力在带给人们尊严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自私。
交代完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去向自己的妻子——钱皇后告别。
正统七年对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个好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取了国家大权,但这一年对于朱祁镇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钱氏。
自古以来,几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事实上,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从武则天到慈禧,她们在历史中担任的戏份绝不比某些男主角少,当然,更多的皇后则是默默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她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权谋手段被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参考消息
忠臣的劝谏
说是御驾亲征,但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的状况却不让人乐观:既不了解敌情,又缺乏作战方略,后勤准备更是仓促,还没到大同就断粮了,再加上出居庸关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人困马乏,大批士卒生病饿死,路上到处横着死尸。兵部尚书邝和户部尚书王佐恐出师不利,多次上书,请求打道回府。王振对此气恨交加,有一次两人又劝英宗返京,王振竟然令他们跪伏在草丛中,到了晚上方让起身。
这位钱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传颂。
但她与历史上的那些皇后们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权术阴谋、政治手段让人们记住她的。
她凭借的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真诚的东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历代的史官,于是她的事迹就此流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