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三十六骑(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三将士归玉门
少年天子下谕旨,快马加鞭赴西域,班超千里驰援,三十六骑重聚。
139.廷辩
耿秉再也按捺不住,出列跪下:“皇上,现在撤不回来了!匈奴回犯西域日久,若不出兵,西域都护府三千兵士,都撤不回来了。”
“现在西域那边的战事如何?”皇上问。
“四个月前,敦煌郡就有求援军报,说匈奴来犯!可是一直没人在意!想必都护府一直陷入苦战。”
尚书台立刻有人出来辩解:“是有两次求援军报,但那时先帝有恙,不能亲政,所以……就压下了,只是要求凉州各郡闭关严守。”
众人沉默,明白在那个微妙时期,没人敢派动军队的。
有人问:“自那以后,都护府再没军报来?”
答没有。
朝堂上又进入了尴尬的沉默……终于有人说:“四个月前的战报,如果算上焉耆到敦煌,敦煌再到洛都的时间,实际战事发生的时刻,当在五个月以前,或许更久……这之后再没有战报,是不是意味着……”
耿秉截口道:“我与匈奴交过手,最了解匈奴人的战法。他们善抢掠,不善攻城,而我大汉将兵,最长于守城。匈奴来犯,都护府肯定会据城严守,遭遇围困,所以再也传不出战报,也不奇怪。”
“这也是你的猜测,也许……有更坏的情况。”有人道。
“好,就算耿将军猜对了,那……围困了这么久,一般会伤亡多少?”又有人问。
耿秉觉得其心可诛,怒目而视:“不知道!”
“我知道耿将军爱兵如子的苦心,苍天可鉴!但皇上刚立新政,以仁德示天下,不宜动兵杀……诸事用刚,不祥。”这人看似调和,其实给了更重的一击。
耿秉一人在朝议中苦苦支撑,自己也知道,放弃西域大势已成,但他总不能放弃那些可能还在孤守的士兵吧?那里面还有自己的幼弟和姐夫。
“放弃西域,我是赞同的。”显亲侯窦固终于出了声。窦固三朝之臣,又是西征的主帅,也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者,说出这样的话来,别有分量。
“你……”耿秉气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我也不知道,现在西域还有多少大汉将兵。”窦固缓缓低头,“他们是我带去的,也是我抛下的。”
窦固走到中间,环顾一番:“西域远哪,荒凉,还冷……所以你们看不上。比起我们关中来,的确不算好地方。但是那三千人,留下来了,他们的家、他们的父母妻儿应该都在关内……他们为什么要留下来?为了先帝的志向,为了大汉的威名。威名有没有用?也许有用,因为你有威名,胡人安分点不敢扰你,你才能做你们说的休养生息。也许没用,因为胡人的脑子跟我们不大一样,有时候真不好捉摸……不讨论这有用没用的问题,但他们!是为大汉留下的!现在我们因为情势有变,因为这样那样的什么难处,就抛弃他们……”窦固说着说着忽然停了下来,声音不再平静,“我们抛弃了什么?抛弃了子民为大汉赴汤蹈火的心!以后再有边乱,再有夷变……谁来为陛下、为大汉肝脑涂地地战斗?”窦固顿着脚,已声泪俱下,“什么都可以变,但大汉不能
变!仅为了一点钱粮利益的算计,你们竟要放弃……好,西域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他们!真要是放弃了……这就是大汉的风范吗?”
朝上再无声息,好些人低头,再不敢仰起。
“窦将军言重了。”有人道,“我认同将军,放弃西域之前,我们也该去救回为大汉而战的士兵。”
天子毕竟只有十八岁,被窦固说得勃发了血气:“好!就是不惜代价,朕也要带他们回家!”
年轻的天子并不知道这“不惜代价”四字,却惹来了麻烦。文臣们开始再次搬出数据、细节、可行性来论证。他们已经不是在阻止营救,而是在阻止新天子的决策方式。
或许天子是好天子,文臣们也大多是心怀社稷的忠臣,但刚进入新帝亲政模式,正是文臣们与帝王相互博弈和了解的状态。本来被窦固拉过来的舆论局势,因为天子的介入后,反而效果相反了。群臣相当默契而巧妙地在阻止天子,阻击天子的“不惜代价”的言论。他们觉得,如果天子过早地应用自己专断的威权,过于轻易地发布“不惜代价”的豪言和诏令,可能对以后的国事决策带来巨大的风险。所谓天子一跬步,皆关大事,不可忽也。
只是他们说得很委婉,不是说不去救,而是排列出详细的操作过程——从今日开始调拨钱粮须多少时日,其中又要拆挪哪里方可办到……集结上骑的西征军队,也要时日,比如某军不可动,某军只可派出一千骑……如此这般,到出征要在二十日甚至一个月后。京师开拔,到达敦煌只怕又要多少天……大军一旦出玉门关,就得不虑胜先虑败……云云。
听... -->>
十三将士归玉门
少年天子下谕旨,快马加鞭赴西域,班超千里驰援,三十六骑重聚。
139.廷辩
耿秉再也按捺不住,出列跪下:“皇上,现在撤不回来了!匈奴回犯西域日久,若不出兵,西域都护府三千兵士,都撤不回来了。”
“现在西域那边的战事如何?”皇上问。
“四个月前,敦煌郡就有求援军报,说匈奴来犯!可是一直没人在意!想必都护府一直陷入苦战。”
尚书台立刻有人出来辩解:“是有两次求援军报,但那时先帝有恙,不能亲政,所以……就压下了,只是要求凉州各郡闭关严守。”
众人沉默,明白在那个微妙时期,没人敢派动军队的。
有人问:“自那以后,都护府再没军报来?”
答没有。
朝堂上又进入了尴尬的沉默……终于有人说:“四个月前的战报,如果算上焉耆到敦煌,敦煌再到洛都的时间,实际战事发生的时刻,当在五个月以前,或许更久……这之后再没有战报,是不是意味着……”
耿秉截口道:“我与匈奴交过手,最了解匈奴人的战法。他们善抢掠,不善攻城,而我大汉将兵,最长于守城。匈奴来犯,都护府肯定会据城严守,遭遇围困,所以再也传不出战报,也不奇怪。”
“这也是你的猜测,也许……有更坏的情况。”有人道。
“好,就算耿将军猜对了,那……围困了这么久,一般会伤亡多少?”又有人问。
耿秉觉得其心可诛,怒目而视:“不知道!”
“我知道耿将军爱兵如子的苦心,苍天可鉴!但皇上刚立新政,以仁德示天下,不宜动兵杀……诸事用刚,不祥。”这人看似调和,其实给了更重的一击。
耿秉一人在朝议中苦苦支撑,自己也知道,放弃西域大势已成,但他总不能放弃那些可能还在孤守的士兵吧?那里面还有自己的幼弟和姐夫。
“放弃西域,我是赞同的。”显亲侯窦固终于出了声。窦固三朝之臣,又是西征的主帅,也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者,说出这样的话来,别有分量。
“你……”耿秉气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我也不知道,现在西域还有多少大汉将兵。”窦固缓缓低头,“他们是我带去的,也是我抛下的。”
窦固走到中间,环顾一番:“西域远哪,荒凉,还冷……所以你们看不上。比起我们关中来,的确不算好地方。但是那三千人,留下来了,他们的家、他们的父母妻儿应该都在关内……他们为什么要留下来?为了先帝的志向,为了大汉的威名。威名有没有用?也许有用,因为你有威名,胡人安分点不敢扰你,你才能做你们说的休养生息。也许没用,因为胡人的脑子跟我们不大一样,有时候真不好捉摸……不讨论这有用没用的问题,但他们!是为大汉留下的!现在我们因为情势有变,因为这样那样的什么难处,就抛弃他们……”窦固说着说着忽然停了下来,声音不再平静,“我们抛弃了什么?抛弃了子民为大汉赴汤蹈火的心!以后再有边乱,再有夷变……谁来为陛下、为大汉肝脑涂地地战斗?”窦固顿着脚,已声泪俱下,“什么都可以变,但大汉不能
变!仅为了一点钱粮利益的算计,你们竟要放弃……好,西域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他们!真要是放弃了……这就是大汉的风范吗?”
朝上再无声息,好些人低头,再不敢仰起。
“窦将军言重了。”有人道,“我认同将军,放弃西域之前,我们也该去救回为大汉而战的士兵。”
天子毕竟只有十八岁,被窦固说得勃发了血气:“好!就是不惜代价,朕也要带他们回家!”
年轻的天子并不知道这“不惜代价”四字,却惹来了麻烦。文臣们开始再次搬出数据、细节、可行性来论证。他们已经不是在阻止营救,而是在阻止新天子的决策方式。
或许天子是好天子,文臣们也大多是心怀社稷的忠臣,但刚进入新帝亲政模式,正是文臣们与帝王相互博弈和了解的状态。本来被窦固拉过来的舆论局势,因为天子的介入后,反而效果相反了。群臣相当默契而巧妙地在阻止天子,阻击天子的“不惜代价”的言论。他们觉得,如果天子过早地应用自己专断的威权,过于轻易地发布“不惜代价”的豪言和诏令,可能对以后的国事决策带来巨大的风险。所谓天子一跬步,皆关大事,不可忽也。
只是他们说得很委婉,不是说不去救,而是排列出详细的操作过程——从今日开始调拨钱粮须多少时日,其中又要拆挪哪里方可办到……集结上骑的西征军队,也要时日,比如某军不可动,某军只可派出一千骑……如此这般,到出征要在二十日甚至一个月后。京师开拔,到达敦煌只怕又要多少天……大军一旦出玉门关,就得不虑胜先虑败……云云。
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