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最大与最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军在上海逐步压缩日军阵地,将日军赶入市区。为了避免激烈巷战,我军采用了老办法,放火焚烧了以木质建筑为主体的街道,将战场变宽,然后再逐步推进。推进过程中,不断建立沙包堆起的防线。
日军狡猾异常,见战场变宽后,就开始使用坦克和装甲车对我军进行冲锋。日军在上海有近100辆坦克和装甲车,后来运兵船又送了80辆过来。
在阵地正面,我军主要靠反坦克步枪和少量能远距离杀伤敌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阻击敌人。但由于上海地面坚固,我军无法挖反坦克散兵坑,不能采取用反坦克步枪侧面袭击敌军的传统办法。敌军坦克屡屡得以突破我军正面防线。
我军士兵英勇奋战,往往选择在近距离与敌军坦克厮杀,用反坦克步枪子弹、炸药包和燃烧瓶等摧毁敌坦克。我军伤亡数字迅速上升,阵地开始失守。
在这种情形下,我军被迫使用雪藏已久的对付坦克的另外一套对策――猎豹I型坦克歼击炮车。这种炮车原是将豹I坦克的能旋转的双机枪塔去掉,改成一个厢式炮位,安装了一门能左右旋转60度的3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没有旋转炮塔,它不适合地形复杂的近战。它的后部并不封闭,部也是敞开的,近距离防御敌军步兵的能力非常弱。其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反坦克作战,或当500米左右使用的助攻炮车。
但这种炮车由于部敞开,视野开阔,很适合远程歼灭日军坦克。其37毫米主炮能在1000米外,击穿日军坦克装甲。这款37毫米反坦克炮每分钟能发射15发炮弹,配合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为我军击杀日军坦克提供了充足的多次发炮时间。猎豹I型炮车移动灵活,射程远,可以随时出现在日军坦克正在肆虐的战场上,正是日军坦克的克星。在实战中,我军还经常设伏,将炮车偷偷埋伏在阵地后200米外的高地,等待日军坦克前来送死。
日军坦克猖獗了一日,第二日便开始不断地被我军炮车击毁。日军训练死板,却不更改战术,仍然是仗着武士道精神,将一批一批的坦克往前冲,很快就在我军阵地上留下了大批被摧毁的坦克。
德国参谋听这一情形后,立即向林伯虎献计,让我军士兵发起冲锋,并想办法将这些损坏的坦克用我军的豹I坦克拖回来。原来坦克在实战中被击伤击毁时,一般就只是在装甲上留下一些弹孔而已。这类被击毁的坦克大多都能被修复后重新使用。通过数日作战,我军搞到了近130辆损毁程度轻,可以修复的坦克。我军将这些坦克拖到了位于南京的修理厂,准备将敌军坦克的发动机修好,将敌坦克上用作步兵增援的47毫米榴弹炮拆掉,换上我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更改成类似于猎豹I型的反坦克炮车。
******
在北方战场上,却是另外一番局面。刘伯承将军一回到中国后,立即发现我军华北和西北两大战区之间,留下了一道防御缝隙,那就是在河北的张家口一带,有一个防御薄弱的地段。若日军顺此地段突破,向西可以横向切入太行山脉,杀入我山西省内部。向东可以压缩我华北守军,将我军赶往大海边,受日军海军登陆的两面夹击。这种防御弊端,却是我军的战区防御制度造成的。
刘伯承一边迅速电告蒋介石和尧明,一边却推荐杜聿明将军总指挥华北各军,自己却主动请缨,在幕后协调两大战区,共同作战。这一举措看起来有些狂妄,蒋介石有不高兴。但尧明却认为国民党正在打破军队地方化、占山为王的思维模式。刘伯承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介入战区之间的协同作战,很值得鼓励。
蒋介石手下那些擅长派系斗争的军官心怀嫉妒,打了一些报告。蒋介石心中开始认定刘伯承是怕失去了华北,不好向国人交代,就要了一个西北-华北联合总指挥的头衔,好靠保住西北推搪责任。好在刘伯承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声望,蒋介石也只得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杜聿明是蒋介石的爱将,自然也不愿意拿出来华北失守之罪。他便私下通知杜聿明请病假。
杜聿明原是一位忠心爱国的将领,一方面感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却认为这是恩师在考验自己。他痛哭流涕地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万言的《北上抗日决心书》,言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决请缨,情愿为抗战马革裹尸。蒋介石接到这封信后,分外感动,将他派到北方,接替了张学良。
这时在绥远的日军已经被饿得成了人干,又没有带足冬衣,处在饥寒交迫中。凶狠的东条英机不允许士兵投降,他一开始命令斩杀战马充饥。后来竟然命令将冻死的士兵的尸体切割食用。
狡猾的东条英机还是察觉出了我军的围敌打援的动机。万般无奈之下,他电告东京,不要再救援绥远日军,而要利用中**队两个战区之间的缝隙,偷袭山西。就在他电报刚刚发出后不久,刘伯承将军也觉得让部队在寒冬中围困日军,我军后勤负担太大,战士们也出现了冻伤的现象。刘伯承派人劝降日军无效后,决定向日军发起总攻。
我军派了秘密摄影队,将摄影机藏在装甲车内,记录我军对绥远日军的总攻。日军早已弹尽粮绝,他们放上两三枪后,就勉强支撑着饿得摇摇晃晃的身子,挺着刺刀,向我军冲来。我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向天鸣枪警告,劝其投降。无奈日军冥顽不化,依然不肯放下武器,我军只好将其一一击毙。至此,妄图侵夺我山西省的关东军全军覆灭。遗憾的是,狡猾的东条英机竟然提前乘飞机逃跑了。
后来,影片在全国广为传播,激励中国人民抗战激情。这部影片还被用于为抗战募捐,发动人民购买国库券。影片中,彭德怀将军威风凛凛,指挥千军万马歼灭日寇的场面,让人倾倒。曾经有某位战地诗人,为此即兴赋诗一首:“山高路滑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我军战士在日军阵地上,发现了大批冻饿而死的日军士兵。这些士兵的尸体大多都只剩下了骨架,被其他日军当做了粮食。实际上,任何一支军队在如此条件下,早就应该投降了。我军将日军这些毫无人道的行径拍摄下来,用作了瓦解日本民心的“文明轰炸”的素材。(作者注,日军确实有在东南亚岛上,因为粮食不足,将战俘杀害食用的野蛮行径)。
寒冬似乎冻结了华北战场,冰天雪地使得交战双方后勤运输困难,部队转移缓慢。日本关东军一直与我东北军在热河一带僵持着。杜聿明上任后,趁冬季对军队做了一番调整,提升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军官,将一批打仗拖拉,推卸责任的油条军官换了下来。他在军中广泛宣传日军在东北的各种暴行,以激起士兵的抗敌之心。同时,他又开始整顿军纪,加强了部队的训练,并不断将部队调到前线,向日军发动各种试探性作战,磨练队伍。
在海上,我军潜艇部队必须回援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牵制日军海军,我军只得放弃了封锁日军的北方航运。日军却并不知道我军潜艇部队已然离去,还在绕道朝鲜半岛,运送部队和军用物资。
日军在东北的集结虽然受气候影响,较为缓慢,却在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只是因为严寒,部队行动困难,才没有发起进攻。我军情报系统高度警觉,不断监视着日军的行动。估计一旦开春,道路解冻,日军就将在北方发起大战役。
根据刘伯承的建议,我军开始在山东的沂蒙山区训练地方武装,囤积粮食,储备军火,以备将来中原... -->>
我军在上海逐步压缩日军阵地,将日军赶入市区。为了避免激烈巷战,我军采用了老办法,放火焚烧了以木质建筑为主体的街道,将战场变宽,然后再逐步推进。推进过程中,不断建立沙包堆起的防线。
日军狡猾异常,见战场变宽后,就开始使用坦克和装甲车对我军进行冲锋。日军在上海有近100辆坦克和装甲车,后来运兵船又送了80辆过来。
在阵地正面,我军主要靠反坦克步枪和少量能远距离杀伤敌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阻击敌人。但由于上海地面坚固,我军无法挖反坦克散兵坑,不能采取用反坦克步枪侧面袭击敌军的传统办法。敌军坦克屡屡得以突破我军正面防线。
我军士兵英勇奋战,往往选择在近距离与敌军坦克厮杀,用反坦克步枪子弹、炸药包和燃烧瓶等摧毁敌坦克。我军伤亡数字迅速上升,阵地开始失守。
在这种情形下,我军被迫使用雪藏已久的对付坦克的另外一套对策――猎豹I型坦克歼击炮车。这种炮车原是将豹I坦克的能旋转的双机枪塔去掉,改成一个厢式炮位,安装了一门能左右旋转60度的3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没有旋转炮塔,它不适合地形复杂的近战。它的后部并不封闭,部也是敞开的,近距离防御敌军步兵的能力非常弱。其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反坦克作战,或当500米左右使用的助攻炮车。
但这种炮车由于部敞开,视野开阔,很适合远程歼灭日军坦克。其37毫米主炮能在1000米外,击穿日军坦克装甲。这款37毫米反坦克炮每分钟能发射15发炮弹,配合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为我军击杀日军坦克提供了充足的多次发炮时间。猎豹I型炮车移动灵活,射程远,可以随时出现在日军坦克正在肆虐的战场上,正是日军坦克的克星。在实战中,我军还经常设伏,将炮车偷偷埋伏在阵地后200米外的高地,等待日军坦克前来送死。
日军坦克猖獗了一日,第二日便开始不断地被我军炮车击毁。日军训练死板,却不更改战术,仍然是仗着武士道精神,将一批一批的坦克往前冲,很快就在我军阵地上留下了大批被摧毁的坦克。
德国参谋听这一情形后,立即向林伯虎献计,让我军士兵发起冲锋,并想办法将这些损坏的坦克用我军的豹I坦克拖回来。原来坦克在实战中被击伤击毁时,一般就只是在装甲上留下一些弹孔而已。这类被击毁的坦克大多都能被修复后重新使用。通过数日作战,我军搞到了近130辆损毁程度轻,可以修复的坦克。我军将这些坦克拖到了位于南京的修理厂,准备将敌军坦克的发动机修好,将敌坦克上用作步兵增援的47毫米榴弹炮拆掉,换上我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更改成类似于猎豹I型的反坦克炮车。
******
在北方战场上,却是另外一番局面。刘伯承将军一回到中国后,立即发现我军华北和西北两大战区之间,留下了一道防御缝隙,那就是在河北的张家口一带,有一个防御薄弱的地段。若日军顺此地段突破,向西可以横向切入太行山脉,杀入我山西省内部。向东可以压缩我华北守军,将我军赶往大海边,受日军海军登陆的两面夹击。这种防御弊端,却是我军的战区防御制度造成的。
刘伯承一边迅速电告蒋介石和尧明,一边却推荐杜聿明将军总指挥华北各军,自己却主动请缨,在幕后协调两大战区,共同作战。这一举措看起来有些狂妄,蒋介石有不高兴。但尧明却认为国民党正在打破军队地方化、占山为王的思维模式。刘伯承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介入战区之间的协同作战,很值得鼓励。
蒋介石手下那些擅长派系斗争的军官心怀嫉妒,打了一些报告。蒋介石心中开始认定刘伯承是怕失去了华北,不好向国人交代,就要了一个西北-华北联合总指挥的头衔,好靠保住西北推搪责任。好在刘伯承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声望,蒋介石也只得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杜聿明是蒋介石的爱将,自然也不愿意拿出来华北失守之罪。他便私下通知杜聿明请病假。
杜聿明原是一位忠心爱国的将领,一方面感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却认为这是恩师在考验自己。他痛哭流涕地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万言的《北上抗日决心书》,言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决请缨,情愿为抗战马革裹尸。蒋介石接到这封信后,分外感动,将他派到北方,接替了张学良。
这时在绥远的日军已经被饿得成了人干,又没有带足冬衣,处在饥寒交迫中。凶狠的东条英机不允许士兵投降,他一开始命令斩杀战马充饥。后来竟然命令将冻死的士兵的尸体切割食用。
狡猾的东条英机还是察觉出了我军的围敌打援的动机。万般无奈之下,他电告东京,不要再救援绥远日军,而要利用中**队两个战区之间的缝隙,偷袭山西。就在他电报刚刚发出后不久,刘伯承将军也觉得让部队在寒冬中围困日军,我军后勤负担太大,战士们也出现了冻伤的现象。刘伯承派人劝降日军无效后,决定向日军发起总攻。
我军派了秘密摄影队,将摄影机藏在装甲车内,记录我军对绥远日军的总攻。日军早已弹尽粮绝,他们放上两三枪后,就勉强支撑着饿得摇摇晃晃的身子,挺着刺刀,向我军冲来。我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向天鸣枪警告,劝其投降。无奈日军冥顽不化,依然不肯放下武器,我军只好将其一一击毙。至此,妄图侵夺我山西省的关东军全军覆灭。遗憾的是,狡猾的东条英机竟然提前乘飞机逃跑了。
后来,影片在全国广为传播,激励中国人民抗战激情。这部影片还被用于为抗战募捐,发动人民购买国库券。影片中,彭德怀将军威风凛凛,指挥千军万马歼灭日寇的场面,让人倾倒。曾经有某位战地诗人,为此即兴赋诗一首:“山高路滑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我军战士在日军阵地上,发现了大批冻饿而死的日军士兵。这些士兵的尸体大多都只剩下了骨架,被其他日军当做了粮食。实际上,任何一支军队在如此条件下,早就应该投降了。我军将日军这些毫无人道的行径拍摄下来,用作了瓦解日本民心的“文明轰炸”的素材。(作者注,日军确实有在东南亚岛上,因为粮食不足,将战俘杀害食用的野蛮行径)。
寒冬似乎冻结了华北战场,冰天雪地使得交战双方后勤运输困难,部队转移缓慢。日本关东军一直与我东北军在热河一带僵持着。杜聿明上任后,趁冬季对军队做了一番调整,提升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军官,将一批打仗拖拉,推卸责任的油条军官换了下来。他在军中广泛宣传日军在东北的各种暴行,以激起士兵的抗敌之心。同时,他又开始整顿军纪,加强了部队的训练,并不断将部队调到前线,向日军发动各种试探性作战,磨练队伍。
在海上,我军潜艇部队必须回援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牵制日军海军,我军只得放弃了封锁日军的北方航运。日军却并不知道我军潜艇部队已然离去,还在绕道朝鲜半岛,运送部队和军用物资。
日军在东北的集结虽然受气候影响,较为缓慢,却在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只是因为严寒,部队行动困难,才没有发起进攻。我军情报系统高度警觉,不断监视着日军的行动。估计一旦开春,道路解冻,日军就将在北方发起大战役。
根据刘伯承的建议,我军开始在山东的沂蒙山区训练地方武装,囤积粮食,储备军火,以备将来中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