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明朝锦医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烦?!你恶心不恶心?!
作为一个身心正常的少年,朱厚照很烦很恶心,甚至雷霆大怒,给那些出言不逊的官员上了廷杖。
然而那些挨了廷杖的官员们却反以为荣,认为自己对朱家的皇嗣问题尽了大忠,甚至在士林民间邀得了大名,以至于后来的官员也都纷纷效仿,言辞愈加激烈,总要以挨上廷杖为荣……
于是最后,朱厚照只好眼不见心不烦,躲出了京城。
然而他这一躲,其实更遂了刘瑾大权在握的心愿,虽然仍然要每日将大臣们的奏章送到天津,但是每日的奏折小山一般多,自然不可能每份都送,哪一些先送,哪一些后送,或者哪一些不送,这里面自然就有司礼监的大太监刘瑾上下其手的空间了。
对此,自然不是外朝文官们愿意看到的。
这一天一大早,李东阳、王鏊、杨廷和三位大臣便已经早早来到宫门口,要面见正德皇帝。
如今华北大旱已经基本成为定局,趁着这会儿大面积饥荒还没有形成,一定要早做打算,该免税的免税,该开仓放粮的开仓放粮,再加上山东、四川、湖南等地这会儿农民起义的苗头的屡现,如果不趁现在未雨绸缪,恐怕也会酿成大患。
然而,自从年后,大臣们便再也没有见过正德皇帝,很多奏章递进宫去也如石沉大海一般,放粮免税等政策,内阁倒是有权批复,但是调兵平乱这种命令,没有圣旨却是绝无法办得成的。
再加上如今兵部、吏部、户部等重要部门再加上内阁首辅焦芳都是刘瑾一系,如果没有刘瑾点头,大多数政令,几乎无法颁布下去。
“三位大人请回吧,今天陛下仍无召见。”一个小太监从宫门中出来,向求见皇帝的几位内阁大臣恭敬地说道。
“陛下有无说明因何不愿召见我等?你可如实向陛下说明了情况?!”杨廷和如今不过50岁,可以说正值壮年,又曾经太子詹事,就是正德皇帝的老师,自然不愿意就这样被一个小太监打发了。
“杨大人,陛下的心意,卑微如奴婢者又怎敢妄自揣测,大人且不要为难于奴婢了……陛下的意思奴婢已经传达,各位大人,且恕奴婢先行告退。”说完这些话,那个小太监又向三位大臣躬身一礼,然后恭敬的倒退回宫门之中。
宫门口处只剩下了三位大臣与两个衣甲华丽,却面无表情的金吾卫卫士。
三位大臣在宫门口惘然默立,脑子里都在翻腾着许多问题。
“唉……目前时局外似升平,中实溃败。近两年来,应天、浙江、山东、河南、湖广俱闹灾荒;全国户口、军伍、赋税都有耗损,内帑亏空;云南、琼州相继发生变乱,荆州、襄阳流民集聚,剿抚两难;蒙古小王子部入寇大同、进迫河套,火筛诸部则进犯固原。皇上虽屡颁整顿官常、裕财防边之诏,慨然要搜剔弊端,但内府诸库及仓场,俱由宦官掌管,户、兵两部无权检核;京边各军空名支饷,冒功讳败已成风气,一旦不测,实难了局……如何安抚天下军民之心,内阁都应该及早谋算,不知西涯先生和守溪先生有何考虑?”杨廷和有点低落地对身边的两位老前辈说着。
西涯是李东阳的别号,而守溪则是王鏊的别号。
李东阳语调缓慢,边想边说:
“介夫所说的都是事实。军政陋习弊政,是多年积累而成,乱茧抽丝,但难用大刀阔斧砍割。陛下逞情任性,是共所知闻的,我等还是要顺着皇帝的心思,不要过分相逼,倒让宦官奸佞乘此把持朝政。我等三人既受顾命之重,绝不能辜负先皇临危托孤之情,必须熟筹导引陛下沿循正轨,勉为守正之君……”
“唉……皇帝虽然聪颖至极,可总是少年跳脱性子,与我等老朽实难心意相和,倒是让那些跳梁小丑,得了势!”王鏊虽然年纪大,可脾气不小,顿了下脚,便摇头离去,看来王鏊确实没少被朱厚照整理。
杨廷和与李东阳也拱了拱手,转身离去,却只剩下李东阳一人还站在宫门之前。
“忍闻凭几之言,猥以神器之属,哀疚方殷,罔知攸措。……顾兹付畀之重,深惧仔肩之难。勉图弘济,一惟恢张治道,惠绥黎元。”李东阳轻轻默念着二十多年前弘治皇帝登基时《登极诏》所表达的愿望和言诺,然而0年的时间转瞬而过,当年的登基誓言,如今也大多未有实现。
二十多年来,自己身边的战友如谢迁、刘健等人,一个个的离开,而自己如今已经六十二岁,又能在这朝堂之上再折腾几年?而自己的这勉力支撑,又会让后人作何定论?
……
对于自己的老臣的心思,身在天津卫的朱厚照当然无法得知,他这会儿刚刚告知了白芷几个,关于张阳的消息,并说明已经派人去山东接应张阳,让白记药铺整日里沉重的氛围得以稍稍缓解。
张阳不在,朱厚照也不愿意在白记药铺多待,说明了自己不日即将返回京城,并邀请白芷等人到时候去京城玩后,便告辞离开。
接下来,朱厚照要去的地方,自然是刘芸的包子铺……(未完待续)
烦?!你恶心不恶心?!
作为一个身心正常的少年,朱厚照很烦很恶心,甚至雷霆大怒,给那些出言不逊的官员上了廷杖。
然而那些挨了廷杖的官员们却反以为荣,认为自己对朱家的皇嗣问题尽了大忠,甚至在士林民间邀得了大名,以至于后来的官员也都纷纷效仿,言辞愈加激烈,总要以挨上廷杖为荣……
于是最后,朱厚照只好眼不见心不烦,躲出了京城。
然而他这一躲,其实更遂了刘瑾大权在握的心愿,虽然仍然要每日将大臣们的奏章送到天津,但是每日的奏折小山一般多,自然不可能每份都送,哪一些先送,哪一些后送,或者哪一些不送,这里面自然就有司礼监的大太监刘瑾上下其手的空间了。
对此,自然不是外朝文官们愿意看到的。
这一天一大早,李东阳、王鏊、杨廷和三位大臣便已经早早来到宫门口,要面见正德皇帝。
如今华北大旱已经基本成为定局,趁着这会儿大面积饥荒还没有形成,一定要早做打算,该免税的免税,该开仓放粮的开仓放粮,再加上山东、四川、湖南等地这会儿农民起义的苗头的屡现,如果不趁现在未雨绸缪,恐怕也会酿成大患。
然而,自从年后,大臣们便再也没有见过正德皇帝,很多奏章递进宫去也如石沉大海一般,放粮免税等政策,内阁倒是有权批复,但是调兵平乱这种命令,没有圣旨却是绝无法办得成的。
再加上如今兵部、吏部、户部等重要部门再加上内阁首辅焦芳都是刘瑾一系,如果没有刘瑾点头,大多数政令,几乎无法颁布下去。
“三位大人请回吧,今天陛下仍无召见。”一个小太监从宫门中出来,向求见皇帝的几位内阁大臣恭敬地说道。
“陛下有无说明因何不愿召见我等?你可如实向陛下说明了情况?!”杨廷和如今不过50岁,可以说正值壮年,又曾经太子詹事,就是正德皇帝的老师,自然不愿意就这样被一个小太监打发了。
“杨大人,陛下的心意,卑微如奴婢者又怎敢妄自揣测,大人且不要为难于奴婢了……陛下的意思奴婢已经传达,各位大人,且恕奴婢先行告退。”说完这些话,那个小太监又向三位大臣躬身一礼,然后恭敬的倒退回宫门之中。
宫门口处只剩下了三位大臣与两个衣甲华丽,却面无表情的金吾卫卫士。
三位大臣在宫门口惘然默立,脑子里都在翻腾着许多问题。
“唉……目前时局外似升平,中实溃败。近两年来,应天、浙江、山东、河南、湖广俱闹灾荒;全国户口、军伍、赋税都有耗损,内帑亏空;云南、琼州相继发生变乱,荆州、襄阳流民集聚,剿抚两难;蒙古小王子部入寇大同、进迫河套,火筛诸部则进犯固原。皇上虽屡颁整顿官常、裕财防边之诏,慨然要搜剔弊端,但内府诸库及仓场,俱由宦官掌管,户、兵两部无权检核;京边各军空名支饷,冒功讳败已成风气,一旦不测,实难了局……如何安抚天下军民之心,内阁都应该及早谋算,不知西涯先生和守溪先生有何考虑?”杨廷和有点低落地对身边的两位老前辈说着。
西涯是李东阳的别号,而守溪则是王鏊的别号。
李东阳语调缓慢,边想边说:
“介夫所说的都是事实。军政陋习弊政,是多年积累而成,乱茧抽丝,但难用大刀阔斧砍割。陛下逞情任性,是共所知闻的,我等还是要顺着皇帝的心思,不要过分相逼,倒让宦官奸佞乘此把持朝政。我等三人既受顾命之重,绝不能辜负先皇临危托孤之情,必须熟筹导引陛下沿循正轨,勉为守正之君……”
“唉……皇帝虽然聪颖至极,可总是少年跳脱性子,与我等老朽实难心意相和,倒是让那些跳梁小丑,得了势!”王鏊虽然年纪大,可脾气不小,顿了下脚,便摇头离去,看来王鏊确实没少被朱厚照整理。
杨廷和与李东阳也拱了拱手,转身离去,却只剩下李东阳一人还站在宫门之前。
“忍闻凭几之言,猥以神器之属,哀疚方殷,罔知攸措。……顾兹付畀之重,深惧仔肩之难。勉图弘济,一惟恢张治道,惠绥黎元。”李东阳轻轻默念着二十多年前弘治皇帝登基时《登极诏》所表达的愿望和言诺,然而0年的时间转瞬而过,当年的登基誓言,如今也大多未有实现。
二十多年来,自己身边的战友如谢迁、刘健等人,一个个的离开,而自己如今已经六十二岁,又能在这朝堂之上再折腾几年?而自己的这勉力支撑,又会让后人作何定论?
……
对于自己的老臣的心思,身在天津卫的朱厚照当然无法得知,他这会儿刚刚告知了白芷几个,关于张阳的消息,并说明已经派人去山东接应张阳,让白记药铺整日里沉重的氛围得以稍稍缓解。
张阳不在,朱厚照也不愿意在白记药铺多待,说明了自己不日即将返回京城,并邀请白芷等人到时候去京城玩后,便告辞离开。
接下来,朱厚照要去的地方,自然是刘芸的包子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