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颓唐。孰料人方穷而国复乱,欲投灵武不得,竟为叛贼掳至长安……其后两京规复,身入谏台,请往鄜州羌村探家,作过三首小诗……”
“李某愿闻。”
杜甫乃放下酒杯,仰首向天,缓缓吟诵道:
“其三为——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要是才穿越过来,骤然听闻此诗,说不定李汲膝盖一软,当场纳头便拜了!好在昔日在定安城中,他先听到严武吟了首《军城早秋》,如同当头一棒将之打醒;其后便央告李泌、李适,搜集些当世的诗歌来读,就此接触到了李白、高适、王维、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等人的作品,深感这唐代诗歌的水平么,不让建安,甚至于有可能别起高峰,巍然千仞!
所以他多少也算有了点儿免疫力了。
但杜甫之诗,仍使李汲击节赞叹。尤其以李汲的个性,更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李太白那种极度浪漫、飞扬恣肆的文风,反倒未见得欣赏——我承认你很厉害啦,可惜我不喜欢。
而杜甫这首《羌村》,用通俗的言辞、质朴的风格,描写自还家乡,而父老相迎的寻常之事,偏偏在其中夹杂着对时世的描述——“……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将个人遭际,与国家乱离,浑然无迹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才是好诗啊,才是我喜欢的格调,李汲忍不住朝杜甫深深一揖,说:“足下之诗,真正感人肺腑,孰谓是雕镂之作,无自然之趣啊?可还有什么别的旧作么?望能容许李某抄录下来,日夕诵读。”
他的表现,多少有些出乎杜甫意料之外。要知道杜甫在这个年月,诗名还不算很盛,时论也就二流水平——倘若没有李白帮忙吹嘘,估计还会降等——主要原因,是所作多不符合开元、天宝年间的奢华绮丽之风,加之宦途又不顺达,最高也就做到左拾遗罢了。
其实拾遗、补阙,虽仅七、八品,却是天子近臣,是迈向高级职务的通衢大道,但问题是杜甫任左拾遗的时候都四十多了,实在看不到有多远大的前途;况且居官不久,便因抗述拯救房琯而遭贬职。就理论上来说,高官显宦的寻常之作,都有人捧臭脚,微末小吏的作品再华彩,人也得有空去读啊。
而且杜甫前期作品并不很成熟,等到穷极丧极,连小儿子都被饿死了,复见天宝所谓“盛世”之下,百姓日益贫困,诗风更便为沉郁刺世,那就更没人看了——圣天子在位,天下承平,你嚎的什么丧哪?一直要等大乱之后,朝野上下痛定思痛,再读杜诗,方始感同身受,就此名传千古。
所以说这个时候,杜甫虽然自诩除李白外,诗才绝不下于他人,却还很少有人认同——与太白并肩者有摩诘,其下孟浩然、王昌龄等,再下高适、岑参等,啥时候轮得到你姓杜的啦?
没想到这位李巡官,对自己这首《羌村》诗,评价倒是很高嘛,所言即便是客套话吧,那也很可感动了。杜子美乃大起知己之感,嘴角微微一抽,不知道是该高兴好,还是该赶紧谦逊几句才是,犹豫了少顷,才说:“乱离之间,旧作多失,既是足下喜爱,我尽快将还记得的录下,请足下斧正吧。”
可能多少有点儿炫耀欲,杜甫的动作相当之快——当日宴罢,李汲喝了不少酒,回家洗洗就睡了,翌日才起身,便有人帮杜甫送了一卷诗过来。李汲当时没空瞧,随手交给青鸾收藏,要等晚间,才得以秉烛细读。
总计大概四十多首诗,包括《望岳》、《赠李白》、《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等。李汲在灯下,将纸卷徐徐展开,边展边读,将次一首《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李汲的两眼当即就瞪大了——我靠厉害啊!
再读《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见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他不禁后背汗毛耸起,就感觉一股深深的寒意直透脏腑,忍不住“呼”地便站起身来。
倒吓得在旁边儿伺候的青鸾一个哆嗦,忙问:“郎君何事慌忙?”
李汲恍惚了一下,这才凝定心神,低下头去,又将那首诗再默诵一遍,随即苦笑道:“我常恨不能与屈子同代,却不想当今也有千古绝唱!”叫青鸾你过来,跟我一起来读吧。
青鸾推却道:“妾虽识几个字,却不懂什么诗……”
李汲笑笑:“难道我就懂么?放心,这些诗文都很平直的,不至于读不懂啊。”
左手轻轻一抖,展开下一首诗是《悲陈陶》,当即高声诵念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终喟然而叹,跌坐在地。青鸾诧异地问道:“这说的是什么?妾果然听不懂。”李汲却皱皱眉头,自言自语地道:“这个杜子美,为何会上疏为房琯说话呢?我今见此诗,都恨不能有生啖了那老废物之心!”
想当日他在定安行在,听闻房琯在陈涛斜吃了大败仗,虽感愤懑,却终究事不关己——他那会儿连是该扶唐还是找机会反唐都还没琢磨好呢——跟李泌议论了几句,纯粹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便作罢。但如今读到这篇《悲陈陶》,却不由得一股哀怨悲惨之气直透脏腑,仿佛亲眼得见,多少热血男儿因为一人无谋而埋骨沙场,死不瞑目……
前世也读过不少古诗,但几乎没有几首真能够感染到他,或许因为自己只是个太平年代枯坐在电脑前的宅男而已吧。但既穿来此世,复履足战场,见惯生死,这短短的几列字,反倒如同利剑一般,直穿李汲的脏腑——诗文之力,一至于此乎?!
颓唐。孰料人方穷而国复乱,欲投灵武不得,竟为叛贼掳至长安……其后两京规复,身入谏台,请往鄜州羌村探家,作过三首小诗……”
“李某愿闻。”
杜甫乃放下酒杯,仰首向天,缓缓吟诵道:
“其三为——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要是才穿越过来,骤然听闻此诗,说不定李汲膝盖一软,当场纳头便拜了!好在昔日在定安城中,他先听到严武吟了首《军城早秋》,如同当头一棒将之打醒;其后便央告李泌、李适,搜集些当世的诗歌来读,就此接触到了李白、高适、王维、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等人的作品,深感这唐代诗歌的水平么,不让建安,甚至于有可能别起高峰,巍然千仞!
所以他多少也算有了点儿免疫力了。
但杜甫之诗,仍使李汲击节赞叹。尤其以李汲的个性,更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李太白那种极度浪漫、飞扬恣肆的文风,反倒未见得欣赏——我承认你很厉害啦,可惜我不喜欢。
而杜甫这首《羌村》,用通俗的言辞、质朴的风格,描写自还家乡,而父老相迎的寻常之事,偏偏在其中夹杂着对时世的描述——“……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将个人遭际,与国家乱离,浑然无迹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才是好诗啊,才是我喜欢的格调,李汲忍不住朝杜甫深深一揖,说:“足下之诗,真正感人肺腑,孰谓是雕镂之作,无自然之趣啊?可还有什么别的旧作么?望能容许李某抄录下来,日夕诵读。”
他的表现,多少有些出乎杜甫意料之外。要知道杜甫在这个年月,诗名还不算很盛,时论也就二流水平——倘若没有李白帮忙吹嘘,估计还会降等——主要原因,是所作多不符合开元、天宝年间的奢华绮丽之风,加之宦途又不顺达,最高也就做到左拾遗罢了。
其实拾遗、补阙,虽仅七、八品,却是天子近臣,是迈向高级职务的通衢大道,但问题是杜甫任左拾遗的时候都四十多了,实在看不到有多远大的前途;况且居官不久,便因抗述拯救房琯而遭贬职。就理论上来说,高官显宦的寻常之作,都有人捧臭脚,微末小吏的作品再华彩,人也得有空去读啊。
而且杜甫前期作品并不很成熟,等到穷极丧极,连小儿子都被饿死了,复见天宝所谓“盛世”之下,百姓日益贫困,诗风更便为沉郁刺世,那就更没人看了——圣天子在位,天下承平,你嚎的什么丧哪?一直要等大乱之后,朝野上下痛定思痛,再读杜诗,方始感同身受,就此名传千古。
所以说这个时候,杜甫虽然自诩除李白外,诗才绝不下于他人,却还很少有人认同——与太白并肩者有摩诘,其下孟浩然、王昌龄等,再下高适、岑参等,啥时候轮得到你姓杜的啦?
没想到这位李巡官,对自己这首《羌村》诗,评价倒是很高嘛,所言即便是客套话吧,那也很可感动了。杜子美乃大起知己之感,嘴角微微一抽,不知道是该高兴好,还是该赶紧谦逊几句才是,犹豫了少顷,才说:“乱离之间,旧作多失,既是足下喜爱,我尽快将还记得的录下,请足下斧正吧。”
可能多少有点儿炫耀欲,杜甫的动作相当之快——当日宴罢,李汲喝了不少酒,回家洗洗就睡了,翌日才起身,便有人帮杜甫送了一卷诗过来。李汲当时没空瞧,随手交给青鸾收藏,要等晚间,才得以秉烛细读。
总计大概四十多首诗,包括《望岳》、《赠李白》、《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等。李汲在灯下,将纸卷徐徐展开,边展边读,将次一首《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李汲的两眼当即就瞪大了——我靠厉害啊!
再读《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见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他不禁后背汗毛耸起,就感觉一股深深的寒意直透脏腑,忍不住“呼”地便站起身来。
倒吓得在旁边儿伺候的青鸾一个哆嗦,忙问:“郎君何事慌忙?”
李汲恍惚了一下,这才凝定心神,低下头去,又将那首诗再默诵一遍,随即苦笑道:“我常恨不能与屈子同代,却不想当今也有千古绝唱!”叫青鸾你过来,跟我一起来读吧。
青鸾推却道:“妾虽识几个字,却不懂什么诗……”
李汲笑笑:“难道我就懂么?放心,这些诗文都很平直的,不至于读不懂啊。”
左手轻轻一抖,展开下一首诗是《悲陈陶》,当即高声诵念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终喟然而叹,跌坐在地。青鸾诧异地问道:“这说的是什么?妾果然听不懂。”李汲却皱皱眉头,自言自语地道:“这个杜子美,为何会上疏为房琯说话呢?我今见此诗,都恨不能有生啖了那老废物之心!”
想当日他在定安行在,听闻房琯在陈涛斜吃了大败仗,虽感愤懑,却终究事不关己——他那会儿连是该扶唐还是找机会反唐都还没琢磨好呢——跟李泌议论了几句,纯粹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便作罢。但如今读到这篇《悲陈陶》,却不由得一股哀怨悲惨之气直透脏腑,仿佛亲眼得见,多少热血男儿因为一人无谋而埋骨沙场,死不瞑目……
前世也读过不少古诗,但几乎没有几首真能够感染到他,或许因为自己只是个太平年代枯坐在电脑前的宅男而已吧。但既穿来此世,复履足战场,见惯生死,这短短的几列字,反倒如同利剑一般,直穿李汲的脏腑——诗文之力,一至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