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不称职的兽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鲜和明朝就成了兄弟之邦,要荣辱与共了,把周延儒气得双腿直颤,用手指着众人,说不出话来。
“好了,好了,这通商之事就这样吧,既然有利那么也就随他吧,朝鲜国小量他即使是有野心也是力不从心。还是说说这个袁崇焕如何发落吧,难道真的要交给李开阳么?”崇祯这话说出来根本就没想到朝鲜国小,女真不是更这样么,可是正是这个更小的小国现在打得这个泱泱的大明王朝焦头烂额,其实真正让崇祯皇帝挠头的是如何发落袁崇焕。
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群臣很多都知他是冤枉的,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都上疏解救。就是如今远在关外的总兵祖大寿也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袁崇焕的部属何之壁更是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宫外申请,愿意全家入狱,代替袁崇焕出来,这种举动把崇祯惹火了,这么多人都为他讲情,难道他当皇帝的错了么,不皇帝永远是对的,他代表的是上天的旨意,所以一气之下崇祯对这些人的请求是一概不准。
其实崇祯心里清楚的知道,单凭杨太监从八旗那里听来的几句话,就此判定袁崇焕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就是我登陆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袁崇焕引来的,何况这“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人人皆知。自己皇帝难道不明是非而成了大白脸曹操么,这太也可羞了,于是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御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细刘文瑞等七人,自称奉袁崇焕之命通敌,送信去给皇太极。于是这七名奸细都交给了锦衣卫押管,崇祯命诸大臣会审,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诸大臣会齐要审讯时,锦衣卫居然报称:七名奸细都逃走了。众大臣相顾愕然,心中自然雪亮,袁崇焕这个通敌的罪名是背定了。连皇帝都给他栽赃还能说什么呢,那锦衣卫可都是皇帝的御用警察啊,放走这七名“奸细”自然是出于皇帝的密旨。如今猜想起来,那御史曹永祚本来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细来诬陷袁崇焕,但不知如何,部署无法周密,预料众大臣会审一定会露出马脚,崇祯就吩咐锦衣卫将七名奸细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杀了灭口。
兵部职方司主管军令、军政,对军务内情知道得最清楚。职方司郎中(司长)余大成极力为袁崇焕辩白,与兵部尚书梁廷栋几乎日日为此事争执。此时崇祯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议”
通商的事也就罢了,可是这袁崇焕的事确实十分敏感,周延儒又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皇上如今袁崇焕的罪名还没有审清怎么就能轻易的交给李开阳呢,若是冤枉了好人岂不是令人寒心么!”崇祯这时把他的这个老丈人恨得直咬牙,他现在最想的就是把皇太极这个瘟神送走,可是李开阳提出的要求也不是不能考虑,可是自己的这个老丈人总是和自己做对,又不能把他怎么样。
“周大人,这你就错了,李开阳信上写的很明白,要治袁崇焕背信弃义的罪,这背信弃义指的是什么,自然是通敌卖国,随后又要对付他李开阳了。如今证据确凿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念在袁崇焕毕竟于我朝有功,皇上仁慈不愿意亲手杀他,交给李开阳未尝不好,这样李开阳才能为皇上更加的效力。”温体仁又站出来和周延儒做对。你到温体仁为何总是帮我,那自然是收了我的好处,这温体仁是浙江乌程(吴兴)人,在明史中列于奸臣传,有了这个“背景”我自然是放心大胆的贿赂他。
这时朝臣之中,大约七成同情袁崇焕,其余三成则附和崇祯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张杀袁崇焕最着力的就是首辅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温体仁不用说了,他本来就和周延儒是死对头,几乎逢周必反,在加上我的好处自然卖力,至于梁廷栋,他和袁崇焕是同年,同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又曾在辽东共事。当时袁崇焕是他上司,得罪过他,他心中记恨,既想报仇,又要讨好皇帝。
而崇祯身边掌权的太监,大都在北京城郊有庄园店铺私产,八旗攻到,焚烧劫掠,众太监损失很大,大家都说袁崇焕引敌兵进来,太监最是贪财,对袁崇焕这个造成他们财产损失的“罪魁祸首”自然也就越发的记恨。此外还有几名御史高捷、袁弘勋范土等人,也主张杀袁崇焕,他们却另有私心。袁崇焕下狱之时,首辅是钱龙锡,他虽曾批评袁崇焕相貌不佳(当官根相貌有什么关系,真是狗屁不同),但是好在他一向对袁很支持。高捷等人在天启朝是曾附和魏忠贤,惩办魏忠贤一伙奸党的案子叫做“逆案”高捷等在案中有名,只不过罪名不重,还是有官做。钱龙锡是办理“逆案”的主要人物之一,高捷一伙想把袁崇焕这案子搞成一个“新逆案”把钱龙锡也圈进在内拉他下马。“新逆案”一成,把许多大官诬攀在内,老逆案的臭气就可冲淡了。
最后就是满桂部队最初败退到北京时,军纪不佳,在城外扰民,北京百姓不分青红皂白,把罪名都加在袁崇焕头上。于是个人的私怨、妒忌、党派冲突、谣言,交织成了一张诬陷的罗网,袁崇焕的罪名几乎就已经是无法洗脱了,把他交给我,崇祯皇帝自然就省心了,还能让袁崇焕做出最后的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终于崇祯皇帝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力排众议,答应了我的两个条件,但是为防止我变卦或者是不出力,要求我将皇太极驱逐出京城范围后才把袁崇焕交给我,并且签订国书。
这好办,只要他答应就行,书信如此一来一回,费时数日,孙元化的步兵已经按照我的要求到达了指定地点,而我军也放弃了遵化,永平等地,狗急跳墙,和皇太极的这一战我只想打疼他,可是不能打毛他,否则反咬一口绝对够我受的,别忘了他带来的是八万大军。
话说回来,一转眼皇太极入关也差不多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总的来说还是很顺的,但是皇太极也深知此地不宜久留,尤其是在得到我登陆的消息后,随后他越发的预感事态不妙了,先是遵化和永平的失守,随后我就按兵不动,让皇太极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
遵化和永平的失守让皇太极觉得不妙,预感到我要堵他的后路,于是皇太极派出了两万人去夺回两座城池,在我军猛烈的炮火下,很多八旗还对宁安道一战火炮的威力记忆犹新,是以十分忌惮一个个停滞不前,对于他们来说火炮就如同他们的梦魇一样。于是这种僵持维持了数天之后,在我军的主动退出后,皇太极的部队才算是夺回两城,预感情势不妙的皇太极开始收缩各地抢掠的部队,并且将劫掠所得的物资和工匠俘虏大批的向关外运送。
在通向长城关口的大道上,数万汉人男女哭哭啼啼的行走,骑在马上的八旗兵不时的挥舞着鞭子在驱赶,他们不断的欢呼大叫,这些汉人是他们俘虏来的奴隶,男的押去辽东为他们做苦工,女的分给兵将淫乐
朝鲜和明朝就成了兄弟之邦,要荣辱与共了,把周延儒气得双腿直颤,用手指着众人,说不出话来。
“好了,好了,这通商之事就这样吧,既然有利那么也就随他吧,朝鲜国小量他即使是有野心也是力不从心。还是说说这个袁崇焕如何发落吧,难道真的要交给李开阳么?”崇祯这话说出来根本就没想到朝鲜国小,女真不是更这样么,可是正是这个更小的小国现在打得这个泱泱的大明王朝焦头烂额,其实真正让崇祯皇帝挠头的是如何发落袁崇焕。
袁崇焕蒙冤下狱,朝中群臣很多都知他是冤枉的,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都上疏解救。就是如今远在关外的总兵祖大寿也上书,愿削职为民,为皇帝死战尽力,以官阶赠荫请赎袁崇焕之“罪”袁崇焕的部属何之壁更是率同全家四十余口,到宫外申请,愿意全家入狱,代替袁崇焕出来,这种举动把崇祯惹火了,这么多人都为他讲情,难道他当皇帝的错了么,不皇帝永远是对的,他代表的是上天的旨意,所以一气之下崇祯对这些人的请求是一概不准。
其实崇祯心里清楚的知道,单凭杨太监从八旗那里听来的几句话,就此判定袁崇焕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就是我登陆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袁崇焕引来的,何况这“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人人皆知。自己皇帝难道不明是非而成了大白脸曹操么,这太也可羞了,于是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御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细刘文瑞等七人,自称奉袁崇焕之命通敌,送信去给皇太极。于是这七名奸细都交给了锦衣卫押管,崇祯命诸大臣会审,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诸大臣会齐要审讯时,锦衣卫居然报称:七名奸细都逃走了。众大臣相顾愕然,心中自然雪亮,袁崇焕这个通敌的罪名是背定了。连皇帝都给他栽赃还能说什么呢,那锦衣卫可都是皇帝的御用警察啊,放走这七名“奸细”自然是出于皇帝的密旨。如今猜想起来,那御史曹永祚本来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细来诬陷袁崇焕,但不知如何,部署无法周密,预料众大臣会审一定会露出马脚,崇祯就吩咐锦衣卫将七名奸细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杀了灭口。
兵部职方司主管军令、军政,对军务内情知道得最清楚。职方司郎中(司长)余大成极力为袁崇焕辩白,与兵部尚书梁廷栋几乎日日为此事争执。此时崇祯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议”
通商的事也就罢了,可是这袁崇焕的事确实十分敏感,周延儒又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不可,此事万万不可,皇上如今袁崇焕的罪名还没有审清怎么就能轻易的交给李开阳呢,若是冤枉了好人岂不是令人寒心么!”崇祯这时把他的这个老丈人恨得直咬牙,他现在最想的就是把皇太极这个瘟神送走,可是李开阳提出的要求也不是不能考虑,可是自己的这个老丈人总是和自己做对,又不能把他怎么样。
“周大人,这你就错了,李开阳信上写的很明白,要治袁崇焕背信弃义的罪,这背信弃义指的是什么,自然是通敌卖国,随后又要对付他李开阳了。如今证据确凿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过念在袁崇焕毕竟于我朝有功,皇上仁慈不愿意亲手杀他,交给李开阳未尝不好,这样李开阳才能为皇上更加的效力。”温体仁又站出来和周延儒做对。你到温体仁为何总是帮我,那自然是收了我的好处,这温体仁是浙江乌程(吴兴)人,在明史中列于奸臣传,有了这个“背景”我自然是放心大胆的贿赂他。
这时朝臣之中,大约七成同情袁崇焕,其余三成则附和崇祯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张杀袁崇焕最着力的就是首辅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温体仁不用说了,他本来就和周延儒是死对头,几乎逢周必反,在加上我的好处自然卖力,至于梁廷栋,他和袁崇焕是同年,同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又曾在辽东共事。当时袁崇焕是他上司,得罪过他,他心中记恨,既想报仇,又要讨好皇帝。
而崇祯身边掌权的太监,大都在北京城郊有庄园店铺私产,八旗攻到,焚烧劫掠,众太监损失很大,大家都说袁崇焕引敌兵进来,太监最是贪财,对袁崇焕这个造成他们财产损失的“罪魁祸首”自然也就越发的记恨。此外还有几名御史高捷、袁弘勋范土等人,也主张杀袁崇焕,他们却另有私心。袁崇焕下狱之时,首辅是钱龙锡,他虽曾批评袁崇焕相貌不佳(当官根相貌有什么关系,真是狗屁不同),但是好在他一向对袁很支持。高捷等人在天启朝是曾附和魏忠贤,惩办魏忠贤一伙奸党的案子叫做“逆案”高捷等在案中有名,只不过罪名不重,还是有官做。钱龙锡是办理“逆案”的主要人物之一,高捷一伙想把袁崇焕这案子搞成一个“新逆案”把钱龙锡也圈进在内拉他下马。“新逆案”一成,把许多大官诬攀在内,老逆案的臭气就可冲淡了。
最后就是满桂部队最初败退到北京时,军纪不佳,在城外扰民,北京百姓不分青红皂白,把罪名都加在袁崇焕头上。于是个人的私怨、妒忌、党派冲突、谣言,交织成了一张诬陷的罗网,袁崇焕的罪名几乎就已经是无法洗脱了,把他交给我,崇祯皇帝自然就省心了,还能让袁崇焕做出最后的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终于崇祯皇帝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力排众议,答应了我的两个条件,但是为防止我变卦或者是不出力,要求我将皇太极驱逐出京城范围后才把袁崇焕交给我,并且签订国书。
这好办,只要他答应就行,书信如此一来一回,费时数日,孙元化的步兵已经按照我的要求到达了指定地点,而我军也放弃了遵化,永平等地,狗急跳墙,和皇太极的这一战我只想打疼他,可是不能打毛他,否则反咬一口绝对够我受的,别忘了他带来的是八万大军。
话说回来,一转眼皇太极入关也差不多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总的来说还是很顺的,但是皇太极也深知此地不宜久留,尤其是在得到我登陆的消息后,随后他越发的预感事态不妙了,先是遵化和永平的失守,随后我就按兵不动,让皇太极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
遵化和永平的失守让皇太极觉得不妙,预感到我要堵他的后路,于是皇太极派出了两万人去夺回两座城池,在我军猛烈的炮火下,很多八旗还对宁安道一战火炮的威力记忆犹新,是以十分忌惮一个个停滞不前,对于他们来说火炮就如同他们的梦魇一样。于是这种僵持维持了数天之后,在我军的主动退出后,皇太极的部队才算是夺回两城,预感情势不妙的皇太极开始收缩各地抢掠的部队,并且将劫掠所得的物资和工匠俘虏大批的向关外运送。
在通向长城关口的大道上,数万汉人男女哭哭啼啼的行走,骑在马上的八旗兵不时的挥舞着鞭子在驱赶,他们不断的欢呼大叫,这些汉人是他们俘虏来的奴隶,男的押去辽东为他们做苦工,女的分给兵将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