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也几经变化,初立时为360人为一营。之后湘军营制改为500人一营。其陆师一营包括前后左右4哨(每哨两队抬枪、两队鸟枪和4队刀矛)和亲兵6队,其中6队亲兵中的第一、三两队配有劈山炮(其余4队为一队鸟枪、3队刀矛),劈山炮每队12人,配炮2门。全营编制人数505人,外加长夫180名。共装备劈山炮4门,抬枪24杆。鸟枪99杆,以及刀矛。湘军军制。以陆师的营制影响最大,不仅水师、马队的营制脱胎于此,而且以后的淮军、练军、防军、巡防队的编制无不以此为蓝本。
事实上,湘军与青旅一样,并无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建制,仅在营下附属两队。此外,装备仍以旧式的劈山炮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一是外购不易;二是与洋人接触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
正因如此,湘军的装备长期得不到提升,对其作战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安庆、天京诸次围攻战中,湘军都是由“曾铁桶”通过长期围困,最后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圣平军、绺军以后,曾系湘军大量裁撤,左系湘军远戍西北,湘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备上,再难望淮军之项背。
林逸青知道,近代炮兵的含义,并不仅仅是看新式大炮的使用。所谓近代炮兵,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入西式的操练、作战方式和采用相应编制,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从这点来讲,湘军之间仍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炮兵。乾国近代炮兵的产生于淮军之中,而它的产生除了受到在上海的英法军队的影响外,独特的“常胜军”——洋枪队,也对它起了催化作用。
常胜军前身是由美国人华尔在上海建立的洋枪队。洋枪队在天马山击败圣平军,由江苏巡抚薛焕正式授予“常胜军”的番号。之后,常胜军与英法军和乾军一起,凭借优势的火力,多次击败圣平军,成为了乾军平乱部队的主力。
常胜军发展到鼎盛期时,总人数多达6500人,编为5个步兵团和1个狙击兵团,分别装备滑膛毛瑟步枪和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常胜军的炮兵非常强大,也是头一支主要由华人组成的近代炮兵部队,编成4个攻城重炮中队和2个野战炮中队。配有24磅榴弹炮3门、12磅过山炮18门、32磅榴弹炮4门、8英寸口径大炮2门、臼炮12门,火箭若干具。此外,常胜军还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舰队,有轻便战船300余艘(后期减至50余艘),每艘装有6磅或9磅炮1门;内河蒸汽轮船32艘,各有32磅炮和12磅炮1门。
华尔在慈溪阵亡后,常胜军经白齐文、奥伦先后统带后。由英军少校戈登继任统领。戈登时期常胜军编制稍作调整,因当时江苏巡抚李绍泉的要求,人数下降到3500人左右。但炮兵变化不大。仅将中队改称连。炮兵连的人员编配,依装备火炮的种类而定,一般在144-174人之间,通常包括正副连长各1名、上尉2名、军曹1名(以上皆为西人)、旗手军曹1名、军曹6名、伍长12名、炮手120至150名(以上皆为华人)。所配火炮的形制与前无大变化,数量则略有增加。
常胜军在苏南诸战役中协助淮军,出力甚大。因英法军的行动仅限于上海附近,故当淮军打出上海后。全由常胜军配合作战。因当时淮军初换洋枪,炮队较少而不齐。每至攻坚,往往仰赖常胜军甚多。常胜军中的重炮,如32磅炮,在太仓、昆山及以后的苏常等地的攻坚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胜军中的一些主力火轮,如“海生”号、“飞而复来(firefly)”号等,都是载有32磅和12磅榴弹炮的攻城利器。正因为此,戈登以后益发跋扈难制,李绍泉虽派有副将李恒嵩会办常胜军管带,亦愈感棘手。待“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两人几乎势同水火。虽几个月后经过赫德调解,常胜军再次参战,但李、戈两人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后来李绍泉终于奏请朝廷批准。花银10万两将常胜军给资遣散。但留下其精华——炮队600人与洋枪队300人,编入淮军序列。
乾国近代意义上的炮兵由淮军开风气之先。淮军因衍生于湘军,在初期由湘军直接拨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营制、装备当然与湘军相同。唯抵沪以后,李绍泉亲见洋人利器精良,遂师夷之长技,几年内淮军尽弃旧式冷热兵器,换装洋枪洋炮,成为中国第一支全近代化装备的军队。待平定圣平军、绺军之后。淮军成为全国主要支柱武力,尽管有各种复杂原因所致。但淮军的装备战力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70年代以前,乾军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外购输入。那时输入的是前装炮,称为炸炮或开花炮。依其身管长短,分为长炸炮、短炸炮两类。长炸炮就是加农炮。其大小是按炮弹重量区分的,大的弹重百余磅以至几百磅,小的弹重几磅到十余磅。乾国从英、法等国输入的有12磅、24磅、32磅等种。12磅以下一般用于野战,这时期野战炮的长度约为口径的16至18倍,火炮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10至150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弹药前车。进行直射时,炮弹约在300码距离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达3000-4000码,但距离这样远时,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过1400-1500码,即使在这个距离上,6发或8发炮弹中,也只可能有一发命中目标。24磅和32磅炮是用于攻城或装备于要塞及军舰上的重炮。一些为专门目的制造的,共长度为口径的22至25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田鸡炮或冲天炮)。当时乾国仿制的短炸炮有18磅、48磅、108磅等种。这种炮的炮身最短,一般约为口径的6至12倍。口径较大,一般为13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发射时固定于45度角,用加减装药来定射程的远近,如18磅炮用药3两多,射程达1000余米,初速为200-260米/秒,弹道弯曲。一般用于攻城或装备在军舰上,也可用于野战。由于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较轻(18磅炮重不过50斤),因而运动灵便;由于其射角大,初速小,炮弹所受空气阻力不大,因而射程较远;出于其弹道弯曲,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工事具有较大助威力,这是它的优点,其缺点是命小精度差。
60年代初乾国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由李绍泉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24磅炮弹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6-7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9年间共生产12磅、16磅、24磅炮弹和生铁及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后江南制造局在英国人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40磅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膛炮有较大提高,是乾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然而产量不高,到现在为止,仅生产出10门。(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也几经变化,初立时为360人为一营。之后湘军营制改为500人一营。其陆师一营包括前后左右4哨(每哨两队抬枪、两队鸟枪和4队刀矛)和亲兵6队,其中6队亲兵中的第一、三两队配有劈山炮(其余4队为一队鸟枪、3队刀矛),劈山炮每队12人,配炮2门。全营编制人数505人,外加长夫180名。共装备劈山炮4门,抬枪24杆。鸟枪99杆,以及刀矛。湘军军制。以陆师的营制影响最大,不仅水师、马队的营制脱胎于此,而且以后的淮军、练军、防军、巡防队的编制无不以此为蓝本。
事实上,湘军与青旅一样,并无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建制,仅在营下附属两队。此外,装备仍以旧式的劈山炮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一是外购不易;二是与洋人接触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
正因如此,湘军的装备长期得不到提升,对其作战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安庆、天京诸次围攻战中,湘军都是由“曾铁桶”通过长期围困,最后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圣平军、绺军以后,曾系湘军大量裁撤,左系湘军远戍西北,湘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备上,再难望淮军之项背。
林逸青知道,近代炮兵的含义,并不仅仅是看新式大炮的使用。所谓近代炮兵,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入西式的操练、作战方式和采用相应编制,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从这点来讲,湘军之间仍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炮兵。乾国近代炮兵的产生于淮军之中,而它的产生除了受到在上海的英法军队的影响外,独特的“常胜军”——洋枪队,也对它起了催化作用。
常胜军前身是由美国人华尔在上海建立的洋枪队。洋枪队在天马山击败圣平军,由江苏巡抚薛焕正式授予“常胜军”的番号。之后,常胜军与英法军和乾军一起,凭借优势的火力,多次击败圣平军,成为了乾军平乱部队的主力。
常胜军发展到鼎盛期时,总人数多达6500人,编为5个步兵团和1个狙击兵团,分别装备滑膛毛瑟步枪和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常胜军的炮兵非常强大,也是头一支主要由华人组成的近代炮兵部队,编成4个攻城重炮中队和2个野战炮中队。配有24磅榴弹炮3门、12磅过山炮18门、32磅榴弹炮4门、8英寸口径大炮2门、臼炮12门,火箭若干具。此外,常胜军还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舰队,有轻便战船300余艘(后期减至50余艘),每艘装有6磅或9磅炮1门;内河蒸汽轮船32艘,各有32磅炮和12磅炮1门。
华尔在慈溪阵亡后,常胜军经白齐文、奥伦先后统带后。由英军少校戈登继任统领。戈登时期常胜军编制稍作调整,因当时江苏巡抚李绍泉的要求,人数下降到3500人左右。但炮兵变化不大。仅将中队改称连。炮兵连的人员编配,依装备火炮的种类而定,一般在144-174人之间,通常包括正副连长各1名、上尉2名、军曹1名(以上皆为西人)、旗手军曹1名、军曹6名、伍长12名、炮手120至150名(以上皆为华人)。所配火炮的形制与前无大变化,数量则略有增加。
常胜军在苏南诸战役中协助淮军,出力甚大。因英法军的行动仅限于上海附近,故当淮军打出上海后。全由常胜军配合作战。因当时淮军初换洋枪,炮队较少而不齐。每至攻坚,往往仰赖常胜军甚多。常胜军中的重炮,如32磅炮,在太仓、昆山及以后的苏常等地的攻坚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胜军中的一些主力火轮,如“海生”号、“飞而复来(firefly)”号等,都是载有32磅和12磅榴弹炮的攻城利器。正因为此,戈登以后益发跋扈难制,李绍泉虽派有副将李恒嵩会办常胜军管带,亦愈感棘手。待“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两人几乎势同水火。虽几个月后经过赫德调解,常胜军再次参战,但李、戈两人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后来李绍泉终于奏请朝廷批准。花银10万两将常胜军给资遣散。但留下其精华——炮队600人与洋枪队300人,编入淮军序列。
乾国近代意义上的炮兵由淮军开风气之先。淮军因衍生于湘军,在初期由湘军直接拨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营制、装备当然与湘军相同。唯抵沪以后,李绍泉亲见洋人利器精良,遂师夷之长技,几年内淮军尽弃旧式冷热兵器,换装洋枪洋炮,成为中国第一支全近代化装备的军队。待平定圣平军、绺军之后。淮军成为全国主要支柱武力,尽管有各种复杂原因所致。但淮军的装备战力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70年代以前,乾军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外购输入。那时输入的是前装炮,称为炸炮或开花炮。依其身管长短,分为长炸炮、短炸炮两类。长炸炮就是加农炮。其大小是按炮弹重量区分的,大的弹重百余磅以至几百磅,小的弹重几磅到十余磅。乾国从英、法等国输入的有12磅、24磅、32磅等种。12磅以下一般用于野战,这时期野战炮的长度约为口径的16至18倍,火炮重量为炮弹重量的110至150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弹药前车。进行直射时,炮弹约在300码距离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达3000-4000码,但距离这样远时,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过1400-1500码,即使在这个距离上,6发或8发炮弹中,也只可能有一发命中目标。24磅和32磅炮是用于攻城或装备于要塞及军舰上的重炮。一些为专门目的制造的,共长度为口径的22至25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田鸡炮或冲天炮)。当时乾国仿制的短炸炮有18磅、48磅、108磅等种。这种炮的炮身最短,一般约为口径的6至12倍。口径较大,一般为13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发射时固定于45度角,用加减装药来定射程的远近,如18磅炮用药3两多,射程达1000余米,初速为200-260米/秒,弹道弯曲。一般用于攻城或装备在军舰上,也可用于野战。由于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较轻(18磅炮重不过50斤),因而运动灵便;由于其射角大,初速小,炮弹所受空气阻力不大,因而射程较远;出于其弹道弯曲,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工事具有较大助威力,这是它的优点,其缺点是命小精度差。
60年代初乾国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由李绍泉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24磅炮弹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6-7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9年间共生产12磅、16磅、24磅炮弹和生铁及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后江南制造局在英国人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40磅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膛炮有较大提高,是乾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然而产量不高,到现在为止,仅生产出10门。(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