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巴纳贝不认为自己是个迷信的人,但他确实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自己向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这种力量是否属于上帝,他并不能确定,因为他曾经向上帝呼吁祈祷,但上帝并没有给他明确的指示。
“不屈”号在炮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经受住了埃及人猛烈的炮火,也证明了集中防御、首尾无防护的设计是可行的。在这场战斗中,“不屈”号一共被击中了15发炮弹,其中有10发是打在了中央装甲堡上,根本没有能够造成多少破坏,只使得几名水兵死伤,另外5发击中了没有装甲防护的舰首尾部位,也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损伤或严重损坏,战舰的作战行动没有丝毫的影响。这证明巴纳贝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质疑他的设计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喜欢追求完美的海军部也希望他能够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军舰,以保持皇家海军的技术优势。
可是设计“完美型”铁甲舰,要从哪里着手呢?
那个叫陈伟的年轻人的报告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本世纪前期至中叶,蒸汽机作为舰船的新型动力装置,成为舰船技术取得突破的先导。从‘光荣’号和‘勇士’号开始,风帆退为辅助动力装置。第一艘完全取消风帆装置的‘蹂躏’号是世界首艘纯蒸汽动力战舰,是英国的光荣。这时蒸汽战舰的功率已达8000至9000马力。与风帆战舰相比,蒸汽舰船航速快,达到15节以上,同时不受风力等天气环境条件影响。”
“蒸汽机动力的采用大幅提高了军舰排水量,使得铁甲战舰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蒸汽动力远胜风帆。使舰船拥有了更为强大持久的推动力,因此战舰可以造得更大、更长。象英乾战争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出动的最大吨位战舰长度不过100米,排水量不过2000吨。而现在有乾国学生实习的‘不屈’号的长度达到105米,排水量高达11880吨。排水量增加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舰船防护能力的显著提升,在英乾战争中,英国的木质风帆战舰主要用铜皮包覆,但随着新型爆炸式和穿甲炮弹的发展,这种做法已经很难抵御舰炮的轰击。为此,出现了在舷侧安装有装甲的铁甲舰,随着设计的发展,之后整体防护受到重视。舷侧的装甲带不再局限于保护火炮安装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军舰艏艉、向下延伸到水线以下,对船体、船舵、螺旋桨等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同时,英*舰也逐渐从木质龙骨/木质船壳,发展为铁质龙骨/木质船壳,直至铁质龙骨/铁质船壳,至此以钢铁装甲作为防护的新型战舰彻底取代了老式木质战舰。”
“蒸汽舰船的出现带动了舰炮技术的发展。早期的铁甲舰依旧沿用风帆战舰时代舷侧炮的排布方式,到了本世纪,世界海军逐渐进入到了蒸汽化时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一次真正的大规模海战来检验海军的兵器装备和战术。直到9066年7月20日利萨海战的爆发。在这次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编成了三个前后排列的‘人’字阵型,以此进攻编成纵队的意大利舰队。成功突破了纵队阵型,进入乱战,采用近距离射击以及撞击等战法,彻底击败了意大利舰队。这次难得的海战好似一座灯塔,对未来海军兵器、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指向作用。”
“利萨海战彻底改变了此后海战和军舰设计的样式。利萨海战尽管具有太多不确定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海战的结果和具体的战术样式随即被西方舰船设计界奉为经典范例。大变革随即产生,失败的意大利海军所采用的舷侧火力和纵队战术,被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而获胜的奥地利海军排出的横队则被认为是新的战术标准。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原先布置在军舰舷侧的火力被忽视,代之为可以覆盖军舰舰首方向的大口径火炮。用口径替代数量的理论也随之兴起,大量配置的舷侧火炮被数量有限但越造越大的大口径火炮所取代。在英国海军中占有主力地位的‘不屈’号、‘海王星’号、‘无畏’号等战舰。都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
“利萨海战暴露出舷侧炮无法转向军舰的首尾方向射击、射界受限的弊端,随后通过技术革新,出现了将火炮布置在舰艇中心线附近,通过旋转炮台来实现转向射击的甲板旋转炮塔铁甲舰,这种布置虽然比舷侧炮战舰更占用舰体空间,因而使得单舰火炮数量大量减少,但欧洲各大国海军通过增加火炮口径和威力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铁甲舰的火力攻击范围更广、作战更为灵活。这一时期的大型铁甲舰,最大舰炮口径都超过了300毫米。”
“火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因为它将大大的影响未来的舰船设计。”
“40年代时,欧洲各国海军装备的主要是前装滑膛炮,其技术原理和水平相比200年前没有质的提高。但在9046年之后,火炮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046年,步枪膛线发明人意大利的卡瓦利少校成功地将膛线移植刻制在火炮内膛上,制成世界第一门线膛炮。9054年,英国伟大的火炮专家阿姆斯特朗研制出闭锁机(炮闩),闭锁机机构设置于炮尾,可以打开,通过它可以向炮膛内输送弹药,炮闩的出现意味着后膛装药的火炮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随后在9064年,德国人克虏伯推出了新式后装线膛炮,他利用当时各个发明家的研究成果,提出用全钢代替铸铁制造火炮,同时他借鉴了阿姆斯特朗的铸炮工艺,即将原来整体铸造的炮身分为内外两层分别铸造。外筒的内径略小于内筒的外径,然后通过对外筒进行加热使其膨胀,膨胀后的外筒内径增大。刚好套在内筒上,然后经冷却后的外筒收缩。与内筒紧密贴合在一起。这种先进的技术使得炮身的韧度和刚度远远超过整体铸造的火炮。克虏伯使得后装线膛炮的质量远远超过前膛炮,可以承受更大的膛压、火炮射速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同时火炮持续射击能力更强,更耐热,身管寿命也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身管铸造更为优良,因此火炮身管长度也有显著提高。以海军舰炮为例,多为25、26和35倍径,如克虏伯新式的12寸(305毫米)舰炮。其倍径为25,身管长度达到7.625米,有效射程达到了7800米。”
“在炮架发展上,本世纪中叶,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即所谓刚性炮架。刚性炮架火炮发射时炮架受力大,炮管连同炮架整体后坐。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设计得很笨重,造成在战场上的机动困难。又因发射时整个火炮产生较大位移,重新复位和瞄准都很浪费时间。使发射速度受到很大影响。为架退炮,即在火炮射击时,火炮炮架和炮身一同整体后坐复进。由于火炮炮架和炮身重量大,十分笨重,因此后坐耗时费力,平均发射间隔时间在90秒以上,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弹药方面,炮弹从早期的前装炮圆形实心弹变为后装线膛炮使用的爆破弹。爆... -->>
巴纳贝不认为自己是个迷信的人,但他确实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自己向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这种力量是否属于上帝,他并不能确定,因为他曾经向上帝呼吁祈祷,但上帝并没有给他明确的指示。
“不屈”号在炮击亚历山大港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经受住了埃及人猛烈的炮火,也证明了集中防御、首尾无防护的设计是可行的。在这场战斗中,“不屈”号一共被击中了15发炮弹,其中有10发是打在了中央装甲堡上,根本没有能够造成多少破坏,只使得几名水兵死伤,另外5发击中了没有装甲防护的舰首尾部位,也没有造成大面积的损伤或严重损坏,战舰的作战行动没有丝毫的影响。这证明巴纳贝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质疑他的设计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喜欢追求完美的海军部也希望他能够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军舰,以保持皇家海军的技术优势。
可是设计“完美型”铁甲舰,要从哪里着手呢?
那个叫陈伟的年轻人的报告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本世纪前期至中叶,蒸汽机作为舰船的新型动力装置,成为舰船技术取得突破的先导。从‘光荣’号和‘勇士’号开始,风帆退为辅助动力装置。第一艘完全取消风帆装置的‘蹂躏’号是世界首艘纯蒸汽动力战舰,是英国的光荣。这时蒸汽战舰的功率已达8000至9000马力。与风帆战舰相比,蒸汽舰船航速快,达到15节以上,同时不受风力等天气环境条件影响。”
“蒸汽机动力的采用大幅提高了军舰排水量,使得铁甲战舰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蒸汽动力远胜风帆。使舰船拥有了更为强大持久的推动力,因此战舰可以造得更大、更长。象英乾战争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出动的最大吨位战舰长度不过100米,排水量不过2000吨。而现在有乾国学生实习的‘不屈’号的长度达到105米,排水量高达11880吨。排水量增加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舰船防护能力的显著提升,在英乾战争中,英国的木质风帆战舰主要用铜皮包覆,但随着新型爆炸式和穿甲炮弹的发展,这种做法已经很难抵御舰炮的轰击。为此,出现了在舷侧安装有装甲的铁甲舰,随着设计的发展,之后整体防护受到重视。舷侧的装甲带不再局限于保护火炮安装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军舰艏艉、向下延伸到水线以下,对船体、船舵、螺旋桨等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同时,英*舰也逐渐从木质龙骨/木质船壳,发展为铁质龙骨/木质船壳,直至铁质龙骨/铁质船壳,至此以钢铁装甲作为防护的新型战舰彻底取代了老式木质战舰。”
“蒸汽舰船的出现带动了舰炮技术的发展。早期的铁甲舰依旧沿用风帆战舰时代舷侧炮的排布方式,到了本世纪,世界海军逐渐进入到了蒸汽化时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一次真正的大规模海战来检验海军的兵器装备和战术。直到9066年7月20日利萨海战的爆发。在这次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编成了三个前后排列的‘人’字阵型,以此进攻编成纵队的意大利舰队。成功突破了纵队阵型,进入乱战,采用近距离射击以及撞击等战法,彻底击败了意大利舰队。这次难得的海战好似一座灯塔,对未来海军兵器、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指向作用。”
“利萨海战彻底改变了此后海战和军舰设计的样式。利萨海战尽管具有太多不确定的偶然性因素,然而海战的结果和具体的战术样式随即被西方舰船设计界奉为经典范例。大变革随即产生,失败的意大利海军所采用的舷侧火力和纵队战术,被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而获胜的奥地利海军排出的横队则被认为是新的战术标准。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原先布置在军舰舷侧的火力被忽视,代之为可以覆盖军舰舰首方向的大口径火炮。用口径替代数量的理论也随之兴起,大量配置的舷侧火炮被数量有限但越造越大的大口径火炮所取代。在英国海军中占有主力地位的‘不屈’号、‘海王星’号、‘无畏’号等战舰。都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
“利萨海战暴露出舷侧炮无法转向军舰的首尾方向射击、射界受限的弊端,随后通过技术革新,出现了将火炮布置在舰艇中心线附近,通过旋转炮台来实现转向射击的甲板旋转炮塔铁甲舰,这种布置虽然比舷侧炮战舰更占用舰体空间,因而使得单舰火炮数量大量减少,但欧洲各大国海军通过增加火炮口径和威力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铁甲舰的火力攻击范围更广、作战更为灵活。这一时期的大型铁甲舰,最大舰炮口径都超过了300毫米。”
“火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因为它将大大的影响未来的舰船设计。”
“40年代时,欧洲各国海军装备的主要是前装滑膛炮,其技术原理和水平相比200年前没有质的提高。但在9046年之后,火炮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046年,步枪膛线发明人意大利的卡瓦利少校成功地将膛线移植刻制在火炮内膛上,制成世界第一门线膛炮。9054年,英国伟大的火炮专家阿姆斯特朗研制出闭锁机(炮闩),闭锁机机构设置于炮尾,可以打开,通过它可以向炮膛内输送弹药,炮闩的出现意味着后膛装药的火炮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随后在9064年,德国人克虏伯推出了新式后装线膛炮,他利用当时各个发明家的研究成果,提出用全钢代替铸铁制造火炮,同时他借鉴了阿姆斯特朗的铸炮工艺,即将原来整体铸造的炮身分为内外两层分别铸造。外筒的内径略小于内筒的外径,然后通过对外筒进行加热使其膨胀,膨胀后的外筒内径增大。刚好套在内筒上,然后经冷却后的外筒收缩。与内筒紧密贴合在一起。这种先进的技术使得炮身的韧度和刚度远远超过整体铸造的火炮。克虏伯使得后装线膛炮的质量远远超过前膛炮,可以承受更大的膛压、火炮射速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同时火炮持续射击能力更强,更耐热,身管寿命也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身管铸造更为优良,因此火炮身管长度也有显著提高。以海军舰炮为例,多为25、26和35倍径,如克虏伯新式的12寸(305毫米)舰炮。其倍径为25,身管长度达到7.625米,有效射程达到了7800米。”
“在炮架发展上,本世纪中叶,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即所谓刚性炮架。刚性炮架火炮发射时炮架受力大,炮管连同炮架整体后坐。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设计得很笨重,造成在战场上的机动困难。又因发射时整个火炮产生较大位移,重新复位和瞄准都很浪费时间。使发射速度受到很大影响。为架退炮,即在火炮射击时,火炮炮架和炮身一同整体后坐复进。由于火炮炮架和炮身重量大,十分笨重,因此后坐耗时费力,平均发射间隔时间在90秒以上,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弹药方面,炮弹从早期的前装炮圆形实心弹变为后装线膛炮使用的爆破弹。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