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小心翼翼的走进殿里,徐氏听到他的声音后,也放下手中的书信,笑着回头:“吃了吗?”
“没吃。”朱棣走到她身旁坐下,瞥了一眼她手中的书信。 信是朱高煦写的,但送信的人却是朱棣安排好的。
类似这样的信,他在军营里还放着二十多封……
“这次叛乱的百姓都安排好了吗?”
徐氏笑容亲和的询问起了朱棣,脑中还在想那二十几封信的朱棣回过神来,点头道:
“安排好了,不过他们多少都有些怨气,很难解决。”
“这倒是……”徐氏皱了皱眉,脸色担忧道:“两边百姓语言不通,本就容易闹出矛盾,加上我们这边都是军户,难免会让他们觉得我们在仗势欺人。”
徐氏口中的我们,赫然就是类指从南边移民实边而来的汉人。
北平作为前元重要的统治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贵族,加上从辽东、漠南迁移而来的六十余万蒙古、高丽俘虏,种种内迁手段让北平这地方与甘肃一同成为了大明民族矛盾最严重的两个地区。
相比较之下,像辽东这样原本都是蒙古、女真、高丽人的地方,反而变得民族团结了起来,因为只剩下了汉人。
北平的复杂性,让朱棣十分头疼,好在他这个人个性豪放,许多蒙古、女真、色目、汉人都信服他。
正因如此,这次的叛乱才这样轻松的被解决,并没有将范围扩大。
“也不知道高煦那边是怎么解决这些事情的……”
徐氏忽的好奇开口,并疑惑道:“按理来说,高煦那里是女真人多,汉人少才对,可他那里好像没有发生过叛乱。”
“这个嘛……”朱棣欲言又止,去过吉林城的他,自然知道自己家那个老二是怎么做的,可他能做的事情,自己不一定能做。
想到这里,朱棣便老实与徐氏说了吉林城的情况,以及朱高煦在吉林城的手段。
“这些……是高煦做的?”徐氏听完后脸上不敢置信。
饶是她身为朱高煦的母亲,却也不敢相信朱高煦在理政方面还有这样的才干,并且品德会如此高尚。
她很了解朱高煦,朱高煦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肆意妄为,觉得没有人能处置他,所以别说平等对百姓,就连对一些武将勋臣,他都十分无礼。
这才过去几年?这孩子现在都这么听话了?
徐氏不敢相信,但她从朱棣的脸上看到了答案。
“高煦……真的变了……”
徐氏看着桌上的信,有些不敢承认,却又在语气之中有些欣慰。
她那个长不大的孩子,总算长大了。
感叹过后,徐氏也道:“确实,高煦做的那些事情,我们不可能做。”
均屯田、分口粮、高军饷、开卫学……
朱高煦在吉林城做的这些,放在别的地方,那就是杀头的罪,即便是老朱的儿孙,也免不了圈禁南京或凤阳的结局。
正是因为他所在的地方是吉林城,所以才没有人管他。
“这均屯田,从殿下往高煦那边看来的结果,是好事还是坏事?”
徐氏忽的询问朱棣,朱棣闻言却没有立马回答,而是沉思片刻后才开口:“俺当时在城内外走了走,发现那吉林城内外军户,即便遭遇胡兵入寇,男丁大多上了战场,后方的健妇却依旧积极开垦田地。”
“只是一日,俺观她们便开垦出数百亩熟田,几乎能与俺们北平的二年田相比。”
朱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取一个个故事来为徐氏解答。
闻言,徐氏也有些惊讶:“一日数百亩,那现在高煦那边的田地,难不成有十数万亩?”
“差不多吧……”朱棣想到了四月份吉林城那热火朝天的景象,顿觉牙疼。
“这小子若是来帮俺管事,俺估计就不用总为钱粮头疼了。”
朱棣十分惋惜,一旁的徐氏闻言也感慨道:“若是如此,高煦在那吉林城也是一件好事。”
“照此下去,再过六七年,那吉林城恐有耕地百万亩,即便土地贫瘠,也能养民十数万。”
“他那里现在就有四五万人了。”朱棣毫不保留的揭穿,徐氏听后诧异回头:“现在就有这么多人?他靠什么养活的?”
“这个……”朱棣想了想,也觉得十分好奇:“俺也不晓得,但这小子多半是掺和了毛皮的生意。”
“这可不是一件幸事……”听到朱棣这么说,徐氏脸上又露出担忧之色,可一想到自己身为娘亲却不能帮自己的孩子,孩子自谋出路也是无奈之举。
“不知道高炽和高燧什么时候能回来。”
徐氏叹气看向殿外,心思也渐渐飘向了南京城。
“这小子确实能耐不校”
在徐氏担心的时候,南京城乾清宫里,朱元璋拿着两份锦衣卫所书写的吉林城情况文牍阅览。
这两份文牍,分别出自第一批与朱高煦去吉林城的锦衣卫,以及两千独身军户之中隐藏的锦衣卫。
两份文牍的书写与内容都相差不多,只是细节上前者模糊,后者更为清楚。
前者描述吉林城近况时,以“城中汉胡五万余,甲兵两千余,耕地四万余亩”便总结了个清楚。
到了后者描写吉林城近况时,却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以“新城未善全,若善全,则官民坊五十二处,可容十数万百姓。”
“城外有其田,熟田近四万亩,生田十余万亩,种以粟、麦,试种水稻。”
“又有兵卒六千,其甲兵不足三千,兵器不全,缺棉、布,铁料充足……”
再往后,新去的锦衣卫还写了很多东西,老朱也都事无巨细的看了进去。
按常理来说,老朱看完应该是惊讶,而后是震怒,毕竟朱高煦把他的卫所制改的一塌糊涂,并且还隐瞒了许多事情。
可真的看完过后,老朱却有些暗自高兴,似乎觉得朱高煦能在不足两年时间里做出这样的一番伟业,真不愧是他的孙子。
这份高兴,即便尽力掩饰,却还是被朱元璋身旁坐着的郭英所察觉。
郭英一言不发,倒是朱元璋递了文牍过去:“瞧瞧你这孙女婿,他干的事情还真是不错。”
他这般说着,却不等殿内的一些宫女太监反应过来,话锋一转:“你那孙女,没给你说这些事情?”
“未曾……”郭英老实回答道:“只是写了吉林简陋,尤其以王府最为简陋,还不如南京城的一些千户府气派。”
“另外她还说,渤海郡王是个亲善的人,关外汉胡都十分拥戴他。”
“拥戴?”朱元璋笑了,用手指着那两份文牍道:“这小子给人又发粮食又发田地和耕牛挽马,换做我们还是田地刨食的时候,你说你遇到这样的人,拥不拥戴?”
朱元璋看透人性,说白了吉林城的百姓已经被朱高煦在不知不觉中用利益给捆绑起来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要调走朱高煦,或者对朱高煦做些不好的事情,那吉林城的百姓都不会认从,除非取代朱高煦的那人,能维持朱高煦对吉林城军民的政策,不然就算下令的人是他这个皇帝,也没办法在吉林城百姓那讨得了好。
“这小子,把握人心是个好手……”想着这些事情,朱元璋不由称赞,但同时心底又升起一丝担忧。
朱高煦才去了吉林城两年,就把吉林城经营成了这副模样,将几万百姓都绑在了他身边。
若是再给他几年时间,那吉林城又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想到这些,朱元璋心里的那份高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默。
一旁的郭英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因此缓缓开口道:“若是他能将肇州城和安东城都经营起来,那日后朝廷的大军就可以从肇州城出发,比起从全宁卫走,距离缩短了五百里,而且还可以用水运输送粮草……”
他这话,让朱元璋重新审视起了朱高煦的能力。
郭英的话不可置否,但具体能不能做到,还是得考察考察。
“快入冬了,现在送消息已经来不及……”
朱元璋沉吟片刻,随后才道:“开春之后,迁移军户两千至吉林卫,设立肇州所和安东所,二所暂时归于吉林卫下,归渤海郡王节制。”
他这话像是在对郭英说,但站在乾清宫角落的一名司礼监随身太监却提笔将其记录。
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导致朱高煦实力提升太快,但他仔细想了想,不过八千军户也做不成什么事情,况且兀良哈入寇一事也确实体现了吉林城兵马不足的缺点,增设两个千户不算过分。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却还是看向了郭英,瞧着这个熟悉的老伙计,他坦然道:“郭四,你倒是开始偏向他了……”
“臣,只不过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做出决定罢了。”
郭英起身作揖回礼,朱元璋瞧他这模样,也没有再纠结,而是摆摆手:
“罢了,坐下与我下下棋吧……”
“是……”郭英坐下,与朱元璋下起了棋。
只不过二人下棋没多久,朱元璋又轻声道:“朕这些儿子们的俸禄还是太高了,是该削减一些了。”
“另外老四这次缴获的那些牛羊马匹,差人叫他分出一半,交予河南、山东两都司吧。”
他的话,让郭英心里一紧,但最终没说什么。
渐渐地,乾清宫里只剩下了围棋落子的声音……
(本章完)
朱棣小心翼翼的走进殿里,徐氏听到他的声音后,也放下手中的书信,笑着回头:“吃了吗?”
“没吃。”朱棣走到她身旁坐下,瞥了一眼她手中的书信。 信是朱高煦写的,但送信的人却是朱棣安排好的。
类似这样的信,他在军营里还放着二十多封……
“这次叛乱的百姓都安排好了吗?”
徐氏笑容亲和的询问起了朱棣,脑中还在想那二十几封信的朱棣回过神来,点头道:
“安排好了,不过他们多少都有些怨气,很难解决。”
“这倒是……”徐氏皱了皱眉,脸色担忧道:“两边百姓语言不通,本就容易闹出矛盾,加上我们这边都是军户,难免会让他们觉得我们在仗势欺人。”
徐氏口中的我们,赫然就是类指从南边移民实边而来的汉人。
北平作为前元重要的统治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贵族,加上从辽东、漠南迁移而来的六十余万蒙古、高丽俘虏,种种内迁手段让北平这地方与甘肃一同成为了大明民族矛盾最严重的两个地区。
相比较之下,像辽东这样原本都是蒙古、女真、高丽人的地方,反而变得民族团结了起来,因为只剩下了汉人。
北平的复杂性,让朱棣十分头疼,好在他这个人个性豪放,许多蒙古、女真、色目、汉人都信服他。
正因如此,这次的叛乱才这样轻松的被解决,并没有将范围扩大。
“也不知道高煦那边是怎么解决这些事情的……”
徐氏忽的好奇开口,并疑惑道:“按理来说,高煦那里是女真人多,汉人少才对,可他那里好像没有发生过叛乱。”
“这个嘛……”朱棣欲言又止,去过吉林城的他,自然知道自己家那个老二是怎么做的,可他能做的事情,自己不一定能做。
想到这里,朱棣便老实与徐氏说了吉林城的情况,以及朱高煦在吉林城的手段。
“这些……是高煦做的?”徐氏听完后脸上不敢置信。
饶是她身为朱高煦的母亲,却也不敢相信朱高煦在理政方面还有这样的才干,并且品德会如此高尚。
她很了解朱高煦,朱高煦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肆意妄为,觉得没有人能处置他,所以别说平等对百姓,就连对一些武将勋臣,他都十分无礼。
这才过去几年?这孩子现在都这么听话了?
徐氏不敢相信,但她从朱棣的脸上看到了答案。
“高煦……真的变了……”
徐氏看着桌上的信,有些不敢承认,却又在语气之中有些欣慰。
她那个长不大的孩子,总算长大了。
感叹过后,徐氏也道:“确实,高煦做的那些事情,我们不可能做。”
均屯田、分口粮、高军饷、开卫学……
朱高煦在吉林城做的这些,放在别的地方,那就是杀头的罪,即便是老朱的儿孙,也免不了圈禁南京或凤阳的结局。
正是因为他所在的地方是吉林城,所以才没有人管他。
“这均屯田,从殿下往高煦那边看来的结果,是好事还是坏事?”
徐氏忽的询问朱棣,朱棣闻言却没有立马回答,而是沉思片刻后才开口:“俺当时在城内外走了走,发现那吉林城内外军户,即便遭遇胡兵入寇,男丁大多上了战场,后方的健妇却依旧积极开垦田地。”
“只是一日,俺观她们便开垦出数百亩熟田,几乎能与俺们北平的二年田相比。”
朱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取一个个故事来为徐氏解答。
闻言,徐氏也有些惊讶:“一日数百亩,那现在高煦那边的田地,难不成有十数万亩?”
“差不多吧……”朱棣想到了四月份吉林城那热火朝天的景象,顿觉牙疼。
“这小子若是来帮俺管事,俺估计就不用总为钱粮头疼了。”
朱棣十分惋惜,一旁的徐氏闻言也感慨道:“若是如此,高煦在那吉林城也是一件好事。”
“照此下去,再过六七年,那吉林城恐有耕地百万亩,即便土地贫瘠,也能养民十数万。”
“他那里现在就有四五万人了。”朱棣毫不保留的揭穿,徐氏听后诧异回头:“现在就有这么多人?他靠什么养活的?”
“这个……”朱棣想了想,也觉得十分好奇:“俺也不晓得,但这小子多半是掺和了毛皮的生意。”
“这可不是一件幸事……”听到朱棣这么说,徐氏脸上又露出担忧之色,可一想到自己身为娘亲却不能帮自己的孩子,孩子自谋出路也是无奈之举。
“不知道高炽和高燧什么时候能回来。”
徐氏叹气看向殿外,心思也渐渐飘向了南京城。
“这小子确实能耐不校”
在徐氏担心的时候,南京城乾清宫里,朱元璋拿着两份锦衣卫所书写的吉林城情况文牍阅览。
这两份文牍,分别出自第一批与朱高煦去吉林城的锦衣卫,以及两千独身军户之中隐藏的锦衣卫。
两份文牍的书写与内容都相差不多,只是细节上前者模糊,后者更为清楚。
前者描述吉林城近况时,以“城中汉胡五万余,甲兵两千余,耕地四万余亩”便总结了个清楚。
到了后者描写吉林城近况时,却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以“新城未善全,若善全,则官民坊五十二处,可容十数万百姓。”
“城外有其田,熟田近四万亩,生田十余万亩,种以粟、麦,试种水稻。”
“又有兵卒六千,其甲兵不足三千,兵器不全,缺棉、布,铁料充足……”
再往后,新去的锦衣卫还写了很多东西,老朱也都事无巨细的看了进去。
按常理来说,老朱看完应该是惊讶,而后是震怒,毕竟朱高煦把他的卫所制改的一塌糊涂,并且还隐瞒了许多事情。
可真的看完过后,老朱却有些暗自高兴,似乎觉得朱高煦能在不足两年时间里做出这样的一番伟业,真不愧是他的孙子。
这份高兴,即便尽力掩饰,却还是被朱元璋身旁坐着的郭英所察觉。
郭英一言不发,倒是朱元璋递了文牍过去:“瞧瞧你这孙女婿,他干的事情还真是不错。”
他这般说着,却不等殿内的一些宫女太监反应过来,话锋一转:“你那孙女,没给你说这些事情?”
“未曾……”郭英老实回答道:“只是写了吉林简陋,尤其以王府最为简陋,还不如南京城的一些千户府气派。”
“另外她还说,渤海郡王是个亲善的人,关外汉胡都十分拥戴他。”
“拥戴?”朱元璋笑了,用手指着那两份文牍道:“这小子给人又发粮食又发田地和耕牛挽马,换做我们还是田地刨食的时候,你说你遇到这样的人,拥不拥戴?”
朱元璋看透人性,说白了吉林城的百姓已经被朱高煦在不知不觉中用利益给捆绑起来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要调走朱高煦,或者对朱高煦做些不好的事情,那吉林城的百姓都不会认从,除非取代朱高煦的那人,能维持朱高煦对吉林城军民的政策,不然就算下令的人是他这个皇帝,也没办法在吉林城百姓那讨得了好。
“这小子,把握人心是个好手……”想着这些事情,朱元璋不由称赞,但同时心底又升起一丝担忧。
朱高煦才去了吉林城两年,就把吉林城经营成了这副模样,将几万百姓都绑在了他身边。
若是再给他几年时间,那吉林城又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想到这些,朱元璋心里的那份高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默。
一旁的郭英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因此缓缓开口道:“若是他能将肇州城和安东城都经营起来,那日后朝廷的大军就可以从肇州城出发,比起从全宁卫走,距离缩短了五百里,而且还可以用水运输送粮草……”
他这话,让朱元璋重新审视起了朱高煦的能力。
郭英的话不可置否,但具体能不能做到,还是得考察考察。
“快入冬了,现在送消息已经来不及……”
朱元璋沉吟片刻,随后才道:“开春之后,迁移军户两千至吉林卫,设立肇州所和安东所,二所暂时归于吉林卫下,归渤海郡王节制。”
他这话像是在对郭英说,但站在乾清宫角落的一名司礼监随身太监却提笔将其记录。
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导致朱高煦实力提升太快,但他仔细想了想,不过八千军户也做不成什么事情,况且兀良哈入寇一事也确实体现了吉林城兵马不足的缺点,增设两个千户不算过分。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却还是看向了郭英,瞧着这个熟悉的老伙计,他坦然道:“郭四,你倒是开始偏向他了……”
“臣,只不过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做出决定罢了。”
郭英起身作揖回礼,朱元璋瞧他这模样,也没有再纠结,而是摆摆手:
“罢了,坐下与我下下棋吧……”
“是……”郭英坐下,与朱元璋下起了棋。
只不过二人下棋没多久,朱元璋又轻声道:“朕这些儿子们的俸禄还是太高了,是该削减一些了。”
“另外老四这次缴获的那些牛羊马匹,差人叫他分出一半,交予河南、山东两都司吧。”
他的话,让郭英心里一紧,但最终没说什么。
渐渐地,乾清宫里只剩下了围棋落子的声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