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大时代之198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甘馨带过来的不仅仅是阿城的这一篇评论,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和读者们的评论。 ≥
所以这些表在不同报纸或者是刊物上的文章都以称赞甚至是惊叹的口吻分析戈文的这篇《乡村教师》的。
而最让戈文感到高兴的是,在这些评论中,一些读者和作家并不仅仅写了他们的读后感,很多人都用惊奇的语气评论说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如此深刻的科幻小说。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科幻小说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的地步!这简直就是最优秀的纯文学作品!
在这些评论的字里行间中都透漏出文章的作者对于科幻小说的观念正因为戈文的这篇《乡村教师》而有了巨大的改变。
其实中国的科幻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现在这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一直都悬在科学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科幻更多的属于科学界,但相对于科研,科普只是科学界的一小块,科幻则是正规科普工作的补充形式。在文学界,它只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边缘的边缘。
这是戈文自兰茂那里了解到了科幻的处境之后就一直耿耿于怀的。
科幻当然有负有科普的作用,不过他更重要的也是一种文学,只要是文学就应该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和哲学思考。
结合前世他看过的科幻小说,其实戈文觉得科幻应该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科学,就是把科幻视作科普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科幻小说水平取决于它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体现了国民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决定了科幻小说的水平。
第二重是文学,就是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应该归属于文学界。
第三重就是哲学,科幻小说应该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展和应用做深刻思考。这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文学体裁,除了表现个人的尊重、对现实的关注之外,对地球甚至是宇宙的描写和虚构让它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无法具备的优越空间。
只有具备了这三重境界之后。科幻才真正的会繁荣起来。
而现在中国的科幻无疑还处在开荒时期,正是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正是需要得到科学界和文学界认同的时刻。
而这些评论中所透漏出来的种种迹象,不正是朝着戈文所期待的方向上前进吗?
戈文的心情很愉快。虽然一篇文章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是若是用一篇科幻小说改变文学界的观念,用一篇科幻小说让这个年代视角相对狭隘的科幻作家们开阔起来,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
尤其是戈文看到了甘馨从挎包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他的时候,原本就已经美得冒泡的他顿时从沙上跳了起来。
这竟然是郑文光写给自己的信!
其实戈文之前并不认识郑文光。可是随着从兰茂那里了解到郑文光的情况,又专门的找了一些他的小说看过之后,戈文才从记忆的更深处想到了郑文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来了。
不错,戈文虽然不知道郑文光,却是看过他的作品的。前世他曾在《科幻世界》上看过一篇郑文光的《地球的镜像》,当时在这篇非常精巧的科幻小说之后,编辑批注说这就是科幻界公认的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的作品。
当时戈文看完那篇《地球的镜像》之后就很快的就将这篇小说和郑文光这个人给忘记了。毕竟几十年前的作品,对于一个看过无数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的读者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
可是当戈文在从兰茂那里了解到中国科幻的困境之后,当他开始翻看起8o年代的科幻小说来。郑文光这个名字就无数次的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1954年,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的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而这个时候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搞不好就连郑文光自己也不知道在西方有这个一个文学形式。可就是这篇名字叫做《从地球到火星》的短片小说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引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了长龙来看火星。
然后郑文光又以1957年表的《火星建设者》获的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这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标志着中国科幻开始走出了国内!
郑文光还在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这篇文章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
直到现在。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依然继续执行着这些理论,没有一点大的突破。
还有那本从兰茂那里看到的《飞跃人马座》,这本1979年出版的科幻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怪不得后世的科幻... -->>
甘馨带过来的不仅仅是阿城的这一篇评论,还有其他一些作家和读者们的评论。 ≥
所以这些表在不同报纸或者是刊物上的文章都以称赞甚至是惊叹的口吻分析戈文的这篇《乡村教师》的。
而最让戈文感到高兴的是,在这些评论中,一些读者和作家并不仅仅写了他们的读后感,很多人都用惊奇的语气评论说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如此深刻的科幻小说。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科幻小说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的地步!这简直就是最优秀的纯文学作品!
在这些评论的字里行间中都透漏出文章的作者对于科幻小说的观念正因为戈文的这篇《乡村教师》而有了巨大的改变。
其实中国的科幻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现在这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一直都悬在科学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科幻更多的属于科学界,但相对于科研,科普只是科学界的一小块,科幻则是正规科普工作的补充形式。在文学界,它只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边缘的边缘。
这是戈文自兰茂那里了解到了科幻的处境之后就一直耿耿于怀的。
科幻当然有负有科普的作用,不过他更重要的也是一种文学,只要是文学就应该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和哲学思考。
结合前世他看过的科幻小说,其实戈文觉得科幻应该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科学,就是把科幻视作科普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科幻小说水平取决于它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体现了国民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决定了科幻小说的水平。
第二重是文学,就是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应该归属于文学界。
第三重就是哲学,科幻小说应该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展和应用做深刻思考。这是一种比较优秀的文学体裁,除了表现个人的尊重、对现实的关注之外,对地球甚至是宇宙的描写和虚构让它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无法具备的优越空间。
只有具备了这三重境界之后。科幻才真正的会繁荣起来。
而现在中国的科幻无疑还处在开荒时期,正是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正是需要得到科学界和文学界认同的时刻。
而这些评论中所透漏出来的种种迹象,不正是朝着戈文所期待的方向上前进吗?
戈文的心情很愉快。虽然一篇文章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是若是用一篇科幻小说改变文学界的观念,用一篇科幻小说让这个年代视角相对狭隘的科幻作家们开阔起来,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
尤其是戈文看到了甘馨从挎包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他的时候,原本就已经美得冒泡的他顿时从沙上跳了起来。
这竟然是郑文光写给自己的信!
其实戈文之前并不认识郑文光。可是随着从兰茂那里了解到郑文光的情况,又专门的找了一些他的小说看过之后,戈文才从记忆的更深处想到了郑文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来了。
不错,戈文虽然不知道郑文光,却是看过他的作品的。前世他曾在《科幻世界》上看过一篇郑文光的《地球的镜像》,当时在这篇非常精巧的科幻小说之后,编辑批注说这就是科幻界公认的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的作品。
当时戈文看完那篇《地球的镜像》之后就很快的就将这篇小说和郑文光这个人给忘记了。毕竟几十年前的作品,对于一个看过无数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的读者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
可是当戈文在从兰茂那里了解到中国科幻的困境之后,当他开始翻看起8o年代的科幻小说来。郑文光这个名字就无数次的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1954年,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的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而这个时候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搞不好就连郑文光自己也不知道在西方有这个一个文学形式。可就是这篇名字叫做《从地球到火星》的短片小说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引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了长龙来看火星。
然后郑文光又以1957年表的《火星建设者》获的了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这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标志着中国科幻开始走出了国内!
郑文光还在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这篇文章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
直到现在。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依然继续执行着这些理论,没有一点大的突破。
还有那本从兰茂那里看到的《飞跃人马座》,这本1979年出版的科幻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怪不得后世的科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