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唐朝好地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连章爆更!三万多字,木子做到了,大家的支持呢?来点订阅吧!
大牛兄弟从洮州回来了。
他们带回来的消息,也风一样的传遍了灞上。原本朝廷已经派人过来传过公文,但大家对那些却并没那么大反应。
可大牛兄弟一回来,却不一样了。
尤其是大牛兄弟带回来的消息,跟朝廷传的告示并不一样。
朝廷的告示里宣称,上次募集去陇右打仗的新兵,如今都被朝廷选为府兵,并且就驻于陇右各州。府兵们将在当地授地,每丁百亩实授。另外他们的家眷前往,也将按均田令授田,每丁百亩实授,中男授田五十亩。前往的,每户还给安家费五千钱。
但大牛兄弟回来,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内容。
大牛带来了张三郎的亲笔信,由白鹿书院的先生们读给大家听。
在洮州当府兵的灞上子弟,每人实授三百亩地。而这些府兵的家眷前往,每丁男授一百亩,中男五十亩,妇人也授五十亩,连三岁以上的孩童不论男女都授二十亩,全部是实授。另外,所有新迁去的百姓,三年税租庸,第四年第五年也只收一半。
两边的内容不相符,大家一时不知道该听谁的。
“当然是听三郎的,三郎什么时候骗过大家?请大家做工,说多少工钱就是多少,甚至还给额外的奖励。平时大家谁家里有个急事,难事,找到张三郎,什么时候推脱过?我更信三郎,三郎现在是洮州的刺史兼都督呢,洮州所有事都是三郎说的算的。他说一个府兵分三百亩,那肯定就有三百亩。说家眷去一个男丁一百亩,那肯定就有一百亩,绝不会打折的。”
一个张家沟的汉子大声的说道。
“是啊,我也信三郎。还是去洮州好啊,一府兵分三百亩地,一个家眷丁男也分一百亩,都是实授不说,还有一半是永业田呢。”
一个儿子正好上次跟张超去了洮州的村民高兴的说道。几百亩地啊,他刚才简单的算了下,他家要是迁过去,能分六百多亩地,他有些不敢相信,找了书院的先生算了下,他算错了,实际上应当是七百二十亩。
七百二十亩啊,他家现在灞上,总共才二十亩地,还是上次授田分的,二十亩全是口分田,一亩永业也没有。幸好是靠着给张家做工,收入还不错。要不然,一大家子,靠二十亩根本不够过日子,以前他们家里空闲时,得上山砍柴烧炭,得去给附近的地主家做工,各种苦活累活,还总不稳定,也勉强难混个温饱。
若是家里有了七百二十亩地,这日子得过的多红火舒心啊。何况还有一半是永业田,这是可以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的。
虽然洮州在边关,但他们也不是那么太在意。灞上宁民县的许多人,其实都是很早前从陇右迁来的。
现在再迁回去,也不是大事,关键是有田有地。
何况洮州还有张三郎呢,担忧什么。
不过也有一些人不太舍得离开灞上,若是半年前他们肯定不会犹豫,但现在日子过好了啊。家里有些地,空闲时还可以给张家做工,基本上一家人都能在张家作工,做工赚的钱粮,比种地还多多了。
算下来,在灞上如今生活很不错了,温饱是不用愁了的。再有一个,张家沟还有一家书院呢,孩子能在这里读书。去了洮州,以后还有工做吗,孩子还有免费的书读吗?
张家沟如今这么的热闹,繁华的如同一个大市镇。不少的百姓,真的觉得日子很红火有奔头,温饱不愁的生活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孩子还有机会读书,他们还奢求什么呢?
有些人把这些问题问了出来。
“我们到了洮州,孩子还有机会读书吗?”
崔莺莺和老爹站在学校的门口,接受大家的询问。
“大家希望孩子有机会读书,这是好事。三郎给我的信里说过了,他已经在那边筹建一所书院,书院会比白鹿书院还大,能接收更多的学生。大家过去了,孩子一样有机会读书,而且一样的免收学费。另外,已经在白鹿书院读书的学生,大家也不用担心,可以转学去洮州,也可以继续留在这里上学,张家依然会照顾他们的,视他们如子侄,衣食宿都会包揽。”
崔莺莺这席话,让许多人又改变了主意,既然洮州也有书院,孩子也有机会读书,那去洮州也不错。
“去了洮州,真能分到那么多地吗?”
“这个你们可以问大牛二牛,他们是刚从洮州回来的。”崔莺莺道。
大牛站到前面来,还有点紧张。
二牛倒比他好些,大声的道,“洮州很好的,河流很多,好多平坦的地,有不少还是能够直接水浇的好地呢。但那边人很少,本来有几万人口的,但上次打仗,好多本来内附的羌人又叛归吐谷浑了,也有一些百姓被掳了,现在那里地广人稀。听三郎说,洮州城的土地若开垦起来,足有不下百十万亩,可是那里现在才不过几千户而已。我们去了,有的是土地!”
“那里危险吗,番人会经常打不过来吗?”
“放心吧,有三郎在洮州,有六个军府五千多府兵呢,番人没那个胆量。番人其实没那么厉害,上次我们跟三郎押着粮草,半路上遇到三千羌骑呢,结果三郎一招计谋,诱他们入城,结果就来了个关门打狗,直接全歼了他们!”
这个时候,崔莺莺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如果大家愿意迁去洮州的,张家愿意买下他们家的田产,甚至是房屋家具等带不走的东西,价格公道。而且,我们会负责组织车马,送大家去洮州。”
按朝廷的规矩,朝廷所授之田,只有永业田可以继承、售卖。口分田不得出售,也不能传给子孙,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如果家人去世家贫无钱安葬,可以售口分田办丧事,其二,就是从狭乡迁去宽乡,可以卖口分田。
从灞上迁到洮州,这就是从狭乡迁去宽乡,他们能卖掉口分田,到了宽乡,朝廷还会再授他们一分田。这也是为了鼓励百姓迁到边疆移民实边。
灞上的田,多是塬坡旱地。好的地能值四五贯,一般的值两三贯一亩。
百姓手里多是朝廷均田授... -->>
十连章爆更!三万多字,木子做到了,大家的支持呢?来点订阅吧!
大牛兄弟从洮州回来了。
他们带回来的消息,也风一样的传遍了灞上。原本朝廷已经派人过来传过公文,但大家对那些却并没那么大反应。
可大牛兄弟一回来,却不一样了。
尤其是大牛兄弟带回来的消息,跟朝廷传的告示并不一样。
朝廷的告示里宣称,上次募集去陇右打仗的新兵,如今都被朝廷选为府兵,并且就驻于陇右各州。府兵们将在当地授地,每丁百亩实授。另外他们的家眷前往,也将按均田令授田,每丁百亩实授,中男授田五十亩。前往的,每户还给安家费五千钱。
但大牛兄弟回来,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内容。
大牛带来了张三郎的亲笔信,由白鹿书院的先生们读给大家听。
在洮州当府兵的灞上子弟,每人实授三百亩地。而这些府兵的家眷前往,每丁男授一百亩,中男五十亩,妇人也授五十亩,连三岁以上的孩童不论男女都授二十亩,全部是实授。另外,所有新迁去的百姓,三年税租庸,第四年第五年也只收一半。
两边的内容不相符,大家一时不知道该听谁的。
“当然是听三郎的,三郎什么时候骗过大家?请大家做工,说多少工钱就是多少,甚至还给额外的奖励。平时大家谁家里有个急事,难事,找到张三郎,什么时候推脱过?我更信三郎,三郎现在是洮州的刺史兼都督呢,洮州所有事都是三郎说的算的。他说一个府兵分三百亩,那肯定就有三百亩。说家眷去一个男丁一百亩,那肯定就有一百亩,绝不会打折的。”
一个张家沟的汉子大声的说道。
“是啊,我也信三郎。还是去洮州好啊,一府兵分三百亩地,一个家眷丁男也分一百亩,都是实授不说,还有一半是永业田呢。”
一个儿子正好上次跟张超去了洮州的村民高兴的说道。几百亩地啊,他刚才简单的算了下,他家要是迁过去,能分六百多亩地,他有些不敢相信,找了书院的先生算了下,他算错了,实际上应当是七百二十亩。
七百二十亩啊,他家现在灞上,总共才二十亩地,还是上次授田分的,二十亩全是口分田,一亩永业也没有。幸好是靠着给张家做工,收入还不错。要不然,一大家子,靠二十亩根本不够过日子,以前他们家里空闲时,得上山砍柴烧炭,得去给附近的地主家做工,各种苦活累活,还总不稳定,也勉强难混个温饱。
若是家里有了七百二十亩地,这日子得过的多红火舒心啊。何况还有一半是永业田,这是可以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的。
虽然洮州在边关,但他们也不是那么太在意。灞上宁民县的许多人,其实都是很早前从陇右迁来的。
现在再迁回去,也不是大事,关键是有田有地。
何况洮州还有张三郎呢,担忧什么。
不过也有一些人不太舍得离开灞上,若是半年前他们肯定不会犹豫,但现在日子过好了啊。家里有些地,空闲时还可以给张家做工,基本上一家人都能在张家作工,做工赚的钱粮,比种地还多多了。
算下来,在灞上如今生活很不错了,温饱是不用愁了的。再有一个,张家沟还有一家书院呢,孩子能在这里读书。去了洮州,以后还有工做吗,孩子还有免费的书读吗?
张家沟如今这么的热闹,繁华的如同一个大市镇。不少的百姓,真的觉得日子很红火有奔头,温饱不愁的生活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孩子还有机会读书,他们还奢求什么呢?
有些人把这些问题问了出来。
“我们到了洮州,孩子还有机会读书吗?”
崔莺莺和老爹站在学校的门口,接受大家的询问。
“大家希望孩子有机会读书,这是好事。三郎给我的信里说过了,他已经在那边筹建一所书院,书院会比白鹿书院还大,能接收更多的学生。大家过去了,孩子一样有机会读书,而且一样的免收学费。另外,已经在白鹿书院读书的学生,大家也不用担心,可以转学去洮州,也可以继续留在这里上学,张家依然会照顾他们的,视他们如子侄,衣食宿都会包揽。”
崔莺莺这席话,让许多人又改变了主意,既然洮州也有书院,孩子也有机会读书,那去洮州也不错。
“去了洮州,真能分到那么多地吗?”
“这个你们可以问大牛二牛,他们是刚从洮州回来的。”崔莺莺道。
大牛站到前面来,还有点紧张。
二牛倒比他好些,大声的道,“洮州很好的,河流很多,好多平坦的地,有不少还是能够直接水浇的好地呢。但那边人很少,本来有几万人口的,但上次打仗,好多本来内附的羌人又叛归吐谷浑了,也有一些百姓被掳了,现在那里地广人稀。听三郎说,洮州城的土地若开垦起来,足有不下百十万亩,可是那里现在才不过几千户而已。我们去了,有的是土地!”
“那里危险吗,番人会经常打不过来吗?”
“放心吧,有三郎在洮州,有六个军府五千多府兵呢,番人没那个胆量。番人其实没那么厉害,上次我们跟三郎押着粮草,半路上遇到三千羌骑呢,结果三郎一招计谋,诱他们入城,结果就来了个关门打狗,直接全歼了他们!”
这个时候,崔莺莺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如果大家愿意迁去洮州的,张家愿意买下他们家的田产,甚至是房屋家具等带不走的东西,价格公道。而且,我们会负责组织车马,送大家去洮州。”
按朝廷的规矩,朝廷所授之田,只有永业田可以继承、售卖。口分田不得出售,也不能传给子孙,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如果家人去世家贫无钱安葬,可以售口分田办丧事,其二,就是从狭乡迁去宽乡,可以卖口分田。
从灞上迁到洮州,这就是从狭乡迁去宽乡,他们能卖掉口分田,到了宽乡,朝廷还会再授他们一分田。这也是为了鼓励百姓迁到边疆移民实边。
灞上的田,多是塬坡旱地。好的地能值四五贯,一般的值两三贯一亩。
百姓手里多是朝廷均田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