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大国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场大通胀是从殖民地开始的。殖民地也不再购买帝国本土的高价工业品了,钱投进去不循环了。殖民地不需要这些纸片货币,殖民地商人和居民往往会习惯性的用帝国纸币买黄金,这使得该国殖民地金价暴涨,在这些地区流通的帝国纸币暴跌。国际上的帝国纸币价格也受影响下跌。帝国曾尝试拿出储备黄金上市抛售维持货币币值,但与百年来积攒下的殖民地庞大货币存量相比杯水车薪。
聪明的帝国意识到这一点,果断放弃了保卫殖民地的货币兑贵金属汇率,让黄金飞,随他去吧,只能退而求其次,保住本土货币币值了。
B94年6月30日,帝国宣布,因市面存在“严重的假钞问题”在本土发行新版货币,在本土进行新版货币流通试点,暂时停止向外兑付黄金。要求短期内本土国内所有人一个月内将旧货币现金全部更换为新版货币,旧货币在本土停止流通。
B94年8月1日,人类货币史上最操蛋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帝国宣布,鉴于殖民地流通有“存在大量假钞流通问题”,本土各商业机构和本土各银行暂时不接受殖民地使用的旧版帝国金元,旧版帝国金元只限在殖民地流通,旧版帝国金元价格与黄金价格脱钩,实施市场价。话音刚落,该国所有殖民地的帝国金元纸币兑黄金的价格应声直落。
几个月后,市面上所有物资价格飞涨,不知哪来的那么多大额钞票!!事后有人泄密:这与本土直接控制的各大银行和贸易公司在殖民地投放了库存大量旧版货币有关。纸币洪水把黄金价格推上了天,需要100元的旧版帝国金元才能兑换0.15克黄金。在新币发行前不久,帝国金元兑黄金的帝国官方价是一元帝国金元兑换四克黄金!!!当时旧版帝国金元最大面额就是100元,作为银行间结算货币使用的,平时人们都是使用一元以下的纸币,甚至很少有人见过10元的帝国金元钞票。
不过,那时帝国新版金元还是一元钱换四克黄金。瞧,“假钞”把殖民地害惨了。殖民地人民热切呼唤新版帝国金元。
B94年10月11日起,新版帝国金元纸币开始在殖民地发型,按照市面价格兑换旧版帝国金元。官方报纸:“帝国有一次拯救了殖民地人民。”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劫掠行动,不过确实保住了帝国本土货币的购买力。
至于丢了什么……没关系,人类的记忆毕竟是短暂的。而且“不怕,有兵在。”何况,世界各国多多少少都是这个样子。
某些精明的商人们似乎明白,“殖民地被赤果果的耍了”,“被帝国本土劫掠的只剩下内裤了”,“照这个样子,帝国纸币到最后一定会变成纸”。当时,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商人。黄金基本都在政府手里,他们就开始屯白银。很多人开始拒绝使用帝国金元纸币,转而使用贵金属,传统的实物白银。帝国殖民地商人和世界多国的商人开始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结算,实物贵金属充当交易媒介,逃避税收。
不法商人这么搞各国政府可就收不着税了,这感觉很不爽。某些巨富商人们却贷款聚敛了大量的白银,貌似要搞个白银帝国。可这些不法商人怎么看都不是政府的对手,事实也是这个样子。萨克森温莎帝国联合多国制造了一场白银暴跌。B95年起,国际白银价格狂跌,金银比价由原来稳定多年的1:12到1:15跌至1:60,实际结算价格是1:80。这一跌就再也没回到原来的价位。商人们瞬间被政府抢光光,玩杠杆的那几个直接改成玩绳索了。
国家总是能在经济层面轻松战胜民众,这种胜利对国家来说简直就像个游戏一样。真实历史中不止一次的上演过这种抢光光游戏。
我们祖辈经历的,上个世纪的金圆券。
国民政府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还有头版人民币的故事,也很经典,值得一提。这是百度来的,数学不好的可以上计算器。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1949年发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0元券各有两种版别)。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陆续停止发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人民币种。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关键字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已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这么一圈折腾下来,沈万三和胡雪岩的纸币存款也成了贫下中农档次了。不过,人家有地,地还很多哦。所以,这两位要是在当时那几乎可以100%确定他们吃枪子了。
连续打赢了新旧版纸币战和贵金属战两场货币战争的萨克森温莎帝国依然是困顿不堪。仗打赢了,只是赖掉了以前的债务。本土的财政收支平衡状况丝毫没有改善,甚至要比坑死殖民地的币制改革前更遭。
国际贸易汇兑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出口一团糟,各种主要贸易商品全部严重积压,相关企业员工大批失业,LAY.OFF.AT.HOME。
国民福利超支严重,还有大批失业者的社会救济不补贴要发。
军舰实在也造不下去了,财政收入没钱,印钱的数目也到了极限,库存军舰太多了,船坞都满了。
曾经国际化的帝国金元纸币日益回归国内流通印花纸片的本质,已经被多数国家拒收。帝国的各种国际支出开始使用国库库存黄金作为结算手段。
B98年10月份,萨克森温莎帝国国库黄金储备较去年同期下降6.2%,与历史峰值比较,已经下降了30%。可该国本土的纸质货币市面流通量与黄金储备历史峰值时期相比增长了6倍。
眼见这号称金本位的纸片要被揭穿本来面目,以至于该国在B98年起被迫多次抛售黄金维持帝国元的币值。在黄金储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这一救市模式注定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也许真的到了终结或者改变金本位制的时候了,该国政府迫切需要某种特殊历史事件来作为理由。一场战争也许是个好主意。
这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战争要素正在急速的变化。超级大国萨克森温莎帝国与其他多个海上强国之间的战略均势即将被再次打破。
战略均势是指双方或多方战略力量相对平衡的态势,它是各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综合力量上出现的势均力敌的状态,但不排斥各方在一定领域内有强弱、优劣之分。战略均势是相对的、暂时的,彼此都力求突破平衡,使己方力量居于优势。一旦某一方取得优势,均势即被打破。战略上的进攻、防御、相持,是战略力量的优势、劣势、均势转化的反映。在和平时期,处于准敌对或敌对状态下的两个集团,打破战略平衡无疑意味着战争。
国际政治层面上,德尔斯坦帝国(又被称为马恩罗科帝国德尔斯坦王朝)作为《环球贸易协定》组织的原始缔约国和实际领袖,政治地位早已不次于经济危机泥沼中的超级大国萨克森温莎帝国。
实际经济实力上,该国的政治地位和该国倡导的《四国主要缔约国间国货币币值担保互换条约》使得该国实际经济实力已经在萨克森温莎帝国之上。
此时,对于这个自己制造的宿敌,萨克森温莎帝国手里能打的牌牌,只剩下日益萎靡中的军事实力和似有似无的科技领先优势。
对萨克森温莎帝国来说,与其将来被战,不如主动出战。B99年6月31日,萨克森温莎帝国的黄金储备历史性的出现了五个百分点以上的同比下降。《货币币值条约》这条导火索终于燃烧到了尽头,萨克森温莎帝国无法容忍战略天平的出现如此的倾斜,这次他只有亲自上阵了。
附录:
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
(萨克森温莎帝国货币制度原为金币本位制,后改为金块本位制)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这场大通胀是从殖民地开始的。殖民地也不再购买帝国本土的高价工业品了,钱投进去不循环了。殖民地不需要这些纸片货币,殖民地商人和居民往往会习惯性的用帝国纸币买黄金,这使得该国殖民地金价暴涨,在这些地区流通的帝国纸币暴跌。国际上的帝国纸币价格也受影响下跌。帝国曾尝试拿出储备黄金上市抛售维持货币币值,但与百年来积攒下的殖民地庞大货币存量相比杯水车薪。
聪明的帝国意识到这一点,果断放弃了保卫殖民地的货币兑贵金属汇率,让黄金飞,随他去吧,只能退而求其次,保住本土货币币值了。
B94年6月30日,帝国宣布,因市面存在“严重的假钞问题”在本土发行新版货币,在本土进行新版货币流通试点,暂时停止向外兑付黄金。要求短期内本土国内所有人一个月内将旧货币现金全部更换为新版货币,旧货币在本土停止流通。
B94年8月1日,人类货币史上最操蛋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帝国宣布,鉴于殖民地流通有“存在大量假钞流通问题”,本土各商业机构和本土各银行暂时不接受殖民地使用的旧版帝国金元,旧版帝国金元只限在殖民地流通,旧版帝国金元价格与黄金价格脱钩,实施市场价。话音刚落,该国所有殖民地的帝国金元纸币兑黄金的价格应声直落。
几个月后,市面上所有物资价格飞涨,不知哪来的那么多大额钞票!!事后有人泄密:这与本土直接控制的各大银行和贸易公司在殖民地投放了库存大量旧版货币有关。纸币洪水把黄金价格推上了天,需要100元的旧版帝国金元才能兑换0.15克黄金。在新币发行前不久,帝国金元兑黄金的帝国官方价是一元帝国金元兑换四克黄金!!!当时旧版帝国金元最大面额就是100元,作为银行间结算货币使用的,平时人们都是使用一元以下的纸币,甚至很少有人见过10元的帝国金元钞票。
不过,那时帝国新版金元还是一元钱换四克黄金。瞧,“假钞”把殖民地害惨了。殖民地人民热切呼唤新版帝国金元。
B94年10月11日起,新版帝国金元纸币开始在殖民地发型,按照市面价格兑换旧版帝国金元。官方报纸:“帝国有一次拯救了殖民地人民。”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劫掠行动,不过确实保住了帝国本土货币的购买力。
至于丢了什么……没关系,人类的记忆毕竟是短暂的。而且“不怕,有兵在。”何况,世界各国多多少少都是这个样子。
某些精明的商人们似乎明白,“殖民地被赤果果的耍了”,“被帝国本土劫掠的只剩下内裤了”,“照这个样子,帝国纸币到最后一定会变成纸”。当时,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商人。黄金基本都在政府手里,他们就开始屯白银。很多人开始拒绝使用帝国金元纸币,转而使用贵金属,传统的实物白银。帝国殖民地商人和世界多国的商人开始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结算,实物贵金属充当交易媒介,逃避税收。
不法商人这么搞各国政府可就收不着税了,这感觉很不爽。某些巨富商人们却贷款聚敛了大量的白银,貌似要搞个白银帝国。可这些不法商人怎么看都不是政府的对手,事实也是这个样子。萨克森温莎帝国联合多国制造了一场白银暴跌。B95年起,国际白银价格狂跌,金银比价由原来稳定多年的1:12到1:15跌至1:60,实际结算价格是1:80。这一跌就再也没回到原来的价位。商人们瞬间被政府抢光光,玩杠杆的那几个直接改成玩绳索了。
国家总是能在经济层面轻松战胜民众,这种胜利对国家来说简直就像个游戏一样。真实历史中不止一次的上演过这种抢光光游戏。
我们祖辈经历的,上个世纪的金圆券。
国民政府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还有头版人民币的故事,也很经典,值得一提。这是百度来的,数学不好的可以上计算器。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1949年发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0元券各有两种版别)。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陆续停止发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人民币种。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关键字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已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这么一圈折腾下来,沈万三和胡雪岩的纸币存款也成了贫下中农档次了。不过,人家有地,地还很多哦。所以,这两位要是在当时那几乎可以100%确定他们吃枪子了。
连续打赢了新旧版纸币战和贵金属战两场货币战争的萨克森温莎帝国依然是困顿不堪。仗打赢了,只是赖掉了以前的债务。本土的财政收支平衡状况丝毫没有改善,甚至要比坑死殖民地的币制改革前更遭。
国际贸易汇兑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出口一团糟,各种主要贸易商品全部严重积压,相关企业员工大批失业,LAY.OFF.AT.HOME。
国民福利超支严重,还有大批失业者的社会救济不补贴要发。
军舰实在也造不下去了,财政收入没钱,印钱的数目也到了极限,库存军舰太多了,船坞都满了。
曾经国际化的帝国金元纸币日益回归国内流通印花纸片的本质,已经被多数国家拒收。帝国的各种国际支出开始使用国库库存黄金作为结算手段。
B98年10月份,萨克森温莎帝国国库黄金储备较去年同期下降6.2%,与历史峰值比较,已经下降了30%。可该国本土的纸质货币市面流通量与黄金储备历史峰值时期相比增长了6倍。
眼见这号称金本位的纸片要被揭穿本来面目,以至于该国在B98年起被迫多次抛售黄金维持帝国元的币值。在黄金储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这一救市模式注定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也许真的到了终结或者改变金本位制的时候了,该国政府迫切需要某种特殊历史事件来作为理由。一场战争也许是个好主意。
这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战争要素正在急速的变化。超级大国萨克森温莎帝国与其他多个海上强国之间的战略均势即将被再次打破。
战略均势是指双方或多方战略力量相对平衡的态势,它是各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综合力量上出现的势均力敌的状态,但不排斥各方在一定领域内有强弱、优劣之分。战略均势是相对的、暂时的,彼此都力求突破平衡,使己方力量居于优势。一旦某一方取得优势,均势即被打破。战略上的进攻、防御、相持,是战略力量的优势、劣势、均势转化的反映。在和平时期,处于准敌对或敌对状态下的两个集团,打破战略平衡无疑意味着战争。
国际政治层面上,德尔斯坦帝国(又被称为马恩罗科帝国德尔斯坦王朝)作为《环球贸易协定》组织的原始缔约国和实际领袖,政治地位早已不次于经济危机泥沼中的超级大国萨克森温莎帝国。
实际经济实力上,该国的政治地位和该国倡导的《四国主要缔约国间国货币币值担保互换条约》使得该国实际经济实力已经在萨克森温莎帝国之上。
此时,对于这个自己制造的宿敌,萨克森温莎帝国手里能打的牌牌,只剩下日益萎靡中的军事实力和似有似无的科技领先优势。
对萨克森温莎帝国来说,与其将来被战,不如主动出战。B99年6月31日,萨克森温莎帝国的黄金储备历史性的出现了五个百分点以上的同比下降。《货币币值条约》这条导火索终于燃烧到了尽头,萨克森温莎帝国无法容忍战略天平的出现如此的倾斜,这次他只有亲自上阵了。
附录:
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
(萨克森温莎帝国货币制度原为金币本位制,后改为金块本位制)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