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诸士孰为佳(2) (2/2)
51小说网 www.51xsw.com,宰执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眼,就打算离开。但视线落到试卷上,两脚便迈不开了。一直站了好一阵子,从头到尾的将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了两遍,才慢慢的又点了点头,回头对王安石低声说着:“果然不错。”
王安石在后面也看到了韩冈的文章,却是在摇头:“文字尚有待琢磨。”
殿试的交卷速度,要比礼部试快上一点,不管怎么说,也没人敢让天子等到三更之后。
今次殿试,开始的早,结束的也早。
到了午后时分,天子已经转回到后殿休息,而最后一名考生,也终于交上来自己的试卷。
接下来,就是批改的工作了。
以曾布、吕惠卿为首的知贡举的那批考官,并没有出现在殿试上,而是由赵顼另外任命一批官员,担任考官——详定官、编排官、弥封官。
殿试审核之制,与礼部试差不多一样,仅仅稍有区别。
应考举人交卷之后,先交付编排官,去掉卷首姓名籍贯,改以字号数字来排列。然后给弥封官,指挥三馆书吏誊抄、比较。接下来,交付考官定等,再次弥封后,交送覆考官再定等。前后定等完毕,最后交送详定官启封对照考官和覆考评判的异同。详定官最后确定下名次,将试卷誊本重新缴还给编排官,揭开籍贯姓名,与本卷中的字号对应,将确定下来的名次,呈递给天子。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是礼部试的翻版,大同小异。但接下来就不同了,因为评判出来的结果要交给天子审核。这一事,就会改变进士们最后的***。
到了快入夜的时候,赵顼给殿中等候结果的考生们赐了酒食。听着前殿的谢恩之声,今科进士名次的榜单,连同考生们的试卷正本,一起呈到了赵顼的面前。
余中、朱服、邵刚。
这三人是考官们定下的前三名。
赵顼将三人的试卷找了出来,文字和内容都算是出类拔萃,这个排序并没有问题。
接下来,赵顼看着后面的名单,一直看到了二三十位,也没有看到他方才关注的两个举人的名字。着意找了下叶涛,竟然被放在了第五十六名,归属第三等。再看看韩冈,则更惨一点,却是第三百八十四名,排在第五等,几乎是最末了。
看着自己看中的贡生,竟然被放到了如此之后,赵顼只觉得自己的眼光被侮辱了,心头便多了几分不快。
让李舜举在一摞四百张的卷子中,找出两人的考卷,赵顼便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
叶涛的文章很好。赵顼方才就是因此而停步良久。只是现在看起来,内涵的确是显得空洞了一点,没有说到多少实在的东西。所以被置于第三等,这不算考官的错。可赵顼又读了两遍试卷上的的文章,感觉仍是很喜欢,直接用朱笔抹去了试卷一角上的‘五十六’,改写了个‘九’上去,将之提到了前十名中。
相对于叶涛,韩冈的情况就正好相反。文采只能算是中平——不过比起前日赵顼特地要来的韩冈在礼部试上所写的史论,还是要强上一些——但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紧紧扣着题目。
新法推行几年来的施政利弊,尤其是在陕西一地推行情况的论述和评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与对党项和吐蕃的战事紧密相连。没有哪一位陕西来的贡生,能有韩冈这等深刻的手笔。也没有一个来自于其他地区的考生,能对他们所了解的当地情弊,说得如韩冈一般通透。
赵顼明白,韩冈毕竟不同于其他考生。参加过横山攻略,参加过咸阳平叛,并且是从头到尾的经历了河湟开边的一切艰难困苦,更是枢密副使王韶,在熙河路上最为重要的助手。经历之丰,在他这个年纪,当世已是无人能及。
站立的角度不同,看事的眼光不同,行事的经历也不同。赵顼看着韩冈的这份卷子,感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士子的文字,哪里是考卷,分明就是一份来自于陕西边地重臣的奏疏。
平实、直观,让天子看到施政上的弊病,同时给出的意见又能让朝堂很容易的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奏疏,也只有精于政事的名臣才能写得出来。
赵顼平日里也喜欢翻看旧时名臣的奏章,韩冈今次的策问,比起那些名臣,也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欠缺而已。
所以韩冈的名次才被评得这么低。类似于奏疏的风格太过于特别,当然不会受考官们所喜。但赵顼不同,他所处的位置,让他与考官们看人看事的角度就不会相同。
他们不喜欢韩冈的这篇策问,但赵顼就十分喜欢。
所以,韩冈的这个三百八十四名,就只有让排在前面一位的慕容武降下来填上。
两眼,就打算离开。但视线落到试卷上,两脚便迈不开了。一直站了好一阵子,从头到尾的将已经完成的部分看了两遍,才慢慢的又点了点头,回头对王安石低声说着:“果然不错。”
王安石在后面也看到了韩冈的文章,却是在摇头:“文字尚有待琢磨。”
殿试的交卷速度,要比礼部试快上一点,不管怎么说,也没人敢让天子等到三更之后。
今次殿试,开始的早,结束的也早。
到了午后时分,天子已经转回到后殿休息,而最后一名考生,也终于交上来自己的试卷。
接下来,就是批改的工作了。
以曾布、吕惠卿为首的知贡举的那批考官,并没有出现在殿试上,而是由赵顼另外任命一批官员,担任考官——详定官、编排官、弥封官。
殿试审核之制,与礼部试差不多一样,仅仅稍有区别。
应考举人交卷之后,先交付编排官,去掉卷首姓名籍贯,改以字号数字来排列。然后给弥封官,指挥三馆书吏誊抄、比较。接下来,交付考官定等,再次弥封后,交送覆考官再定等。前后定等完毕,最后交送详定官启封对照考官和覆考评判的异同。详定官最后确定下名次,将试卷誊本重新缴还给编排官,揭开籍贯姓名,与本卷中的字号对应,将确定下来的名次,呈递给天子。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是礼部试的翻版,大同小异。但接下来就不同了,因为评判出来的结果要交给天子审核。这一事,就会改变进士们最后的***。
到了快入夜的时候,赵顼给殿中等候结果的考生们赐了酒食。听着前殿的谢恩之声,今科进士名次的榜单,连同考生们的试卷正本,一起呈到了赵顼的面前。
余中、朱服、邵刚。
这三人是考官们定下的前三名。
赵顼将三人的试卷找了出来,文字和内容都算是出类拔萃,这个排序并没有问题。
接下来,赵顼看着后面的名单,一直看到了二三十位,也没有看到他方才关注的两个举人的名字。着意找了下叶涛,竟然被放在了第五十六名,归属第三等。再看看韩冈,则更惨一点,却是第三百八十四名,排在第五等,几乎是最末了。
看着自己看中的贡生,竟然被放到了如此之后,赵顼只觉得自己的眼光被侮辱了,心头便多了几分不快。
让李舜举在一摞四百张的卷子中,找出两人的考卷,赵顼便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
叶涛的文章很好。赵顼方才就是因此而停步良久。只是现在看起来,内涵的确是显得空洞了一点,没有说到多少实在的东西。所以被置于第三等,这不算考官的错。可赵顼又读了两遍试卷上的的文章,感觉仍是很喜欢,直接用朱笔抹去了试卷一角上的‘五十六’,改写了个‘九’上去,将之提到了前十名中。
相对于叶涛,韩冈的情况就正好相反。文采只能算是中平——不过比起前日赵顼特地要来的韩冈在礼部试上所写的史论,还是要强上一些——但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紧紧扣着题目。
新法推行几年来的施政利弊,尤其是在陕西一地推行情况的论述和评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与对党项和吐蕃的战事紧密相连。没有哪一位陕西来的贡生,能有韩冈这等深刻的手笔。也没有一个来自于其他地区的考生,能对他们所了解的当地情弊,说得如韩冈一般通透。
赵顼明白,韩冈毕竟不同于其他考生。参加过横山攻略,参加过咸阳平叛,并且是从头到尾的经历了河湟开边的一切艰难困苦,更是枢密副使王韶,在熙河路上最为重要的助手。经历之丰,在他这个年纪,当世已是无人能及。
站立的角度不同,看事的眼光不同,行事的经历也不同。赵顼看着韩冈的这份卷子,感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士子的文字,哪里是考卷,分明就是一份来自于陕西边地重臣的奏疏。
平实、直观,让天子看到施政上的弊病,同时给出的意见又能让朝堂很容易的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奏疏,也只有精于政事的名臣才能写得出来。
赵顼平日里也喜欢翻看旧时名臣的奏章,韩冈今次的策问,比起那些名臣,也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欠缺而已。
所以韩冈的名次才被评得这么低。类似于奏疏的风格太过于特别,当然不会受考官们所喜。但赵顼不同,他所处的位置,让他与考官们看人看事的角度就不会相同。
他们不喜欢韩冈的这篇策问,但赵顼就十分喜欢。
所以,韩冈的这个三百八十四名,就只有让排在前面一位的慕容武降下来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