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日月当空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洪承畴此时虽然只有三十六岁,但是他中进士做官也已有了十四年之久。
也就是说,他在大明朝勾心斗角、波云诡谲的官场之上,已经奋斗拼搏了十四年之久,算得上是久历宦海之人了。
这样的人,对于人心的洞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跟着洪承畴已经一年多的新任陕西总兵王承恩,也早就习惯了自家巡抚这种高深莫测的做法。
不管是处理陕西的军政民政,还是带着陕西抚标的军队剿灭山贼流寇,洪承畴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而且很少与麾下的将领们商议这个商议那个,除了其自家的族兄私人幕僚洪启胤之外,也很少征求别人意见,或者听从别人意见。
所以,一开始受命统带陕西抚标的王承恩,很快也就认清了这个巡抚的性格,加倍小心谨慎地伺候着,只要洪承畴身在军中,不管什么事,都是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从不轻易自作主张。
也因此,三十六岁的陕西巡抚洪承畴,一直对这个比自己大了十来岁的陕军将领王承恩颇为看中,而这也是王承恩能够在之前张国兴生死未知的时候就接任陕西总兵的原因。
洪承畴这种霸蛮的个性到底是好是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就不好说了。
原本历史上,崇祯十四年的那场松山之战,开打数月之前,洪承畴麾下众总兵就几乎全部反对拿主力进兵决战,都主张坚守明军经营已久的宁远坚城。
奈何洪承畴定了决心之后,谁也动摇不了,带领各路总兵累计十数万大军北上松山,要去救援锦州,结果刚到松山没多久,满清大军根本不与其决战,而是派遣一支偏师迅速南下,攻陷了塔山、杏山,抄了大明官军的后路。
这个时候,洪承畴麾下的众总兵以粮道断绝为由,再次联袂请求回师宁远,因为满清主力还在锦州围城,面对身后的满清偏师,大明官军还有绝对优势,但是洪承畴霸蛮固执的性格再次发挥作用,仍然坚持既定的战略不变。
等到黄台吉率领满清主力弃了锦州,南北夹攻松山城的时候,洪承畴麾下的总兵们人人惊恐,也不再给听不进意见的洪承畴提建议了,而是各自直接率军撤退,导致明军大乱。
一个月后,洪承畴率领的这一支大明官军最后的精锐主力,在松山附近全军覆没,随后,祖大寿率领锦州守军投降,吴三桂退守山海关,从此辽东镇完蛋了,宁锦防线也彻底土崩瓦解。
这其中,当然有崇祯皇帝以及满朝文武不断催促洪承畴进兵的因素,但是当塔山失守,塔山笔架岗储粮之地已经被烧之后,解围锦州事实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时候,洪承畴应该听从麾下总兵们的建议,赶紧撤军回师,但他没有。
这就不能不说有他的性格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了。
如今洪承畴年纪轻轻就已经身居高位,更是深得当今皇帝信重,性格之中原本就有的那种霸道专断,更是得到了加强。
当然,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因为明末的文官,普遍对武将充满着不信任,到了松山之战前夕的时候,洪承畴对云集辽东的各路总兵们更是不信任,把这些个总兵们对进兵决战的忧虑当成了怯懦,把他们对自己的一再建议,当成了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和不服,结果酿成了最后的大祸。
不过洪承畴的这种性格,也有好处,关键看是用在什么地方。
在山高皇帝远的大西北,针对流贼进行作战的时候,因为战机稍纵即逝,需要当机立断、临机决断的情况非常多,兼且麾下悍将如云,一个统帅若是没有自己的主心骨,那就非常危险了。
崇祯十三年洪承畴调任辽东之前,他之所以能够在西北剿灭流贼的战场上所向披靡功勋卓著,就得益于他的这种霸蛮性格。
说不好听点,叫作蛮横霸道。
说好听一点,就叫做果断坚决。
这一次,原本答应得好好的,接受王左挂等人投降,结果王左挂等人投降之后,洪承畴连面儿都不见一下,直接五花大绑、分头关押,而且小命几乎肯定是保不住了。
&... -->>
洪承畴此时虽然只有三十六岁,但是他中进士做官也已有了十四年之久。
也就是说,他在大明朝勾心斗角、波云诡谲的官场之上,已经奋斗拼搏了十四年之久,算得上是久历宦海之人了。
这样的人,对于人心的洞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跟着洪承畴已经一年多的新任陕西总兵王承恩,也早就习惯了自家巡抚这种高深莫测的做法。
不管是处理陕西的军政民政,还是带着陕西抚标的军队剿灭山贼流寇,洪承畴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而且很少与麾下的将领们商议这个商议那个,除了其自家的族兄私人幕僚洪启胤之外,也很少征求别人意见,或者听从别人意见。
所以,一开始受命统带陕西抚标的王承恩,很快也就认清了这个巡抚的性格,加倍小心谨慎地伺候着,只要洪承畴身在军中,不管什么事,都是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从不轻易自作主张。
也因此,三十六岁的陕西巡抚洪承畴,一直对这个比自己大了十来岁的陕军将领王承恩颇为看中,而这也是王承恩能够在之前张国兴生死未知的时候就接任陕西总兵的原因。
洪承畴这种霸蛮的个性到底是好是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就不好说了。
原本历史上,崇祯十四年的那场松山之战,开打数月之前,洪承畴麾下众总兵就几乎全部反对拿主力进兵决战,都主张坚守明军经营已久的宁远坚城。
奈何洪承畴定了决心之后,谁也动摇不了,带领各路总兵累计十数万大军北上松山,要去救援锦州,结果刚到松山没多久,满清大军根本不与其决战,而是派遣一支偏师迅速南下,攻陷了塔山、杏山,抄了大明官军的后路。
这个时候,洪承畴麾下的众总兵以粮道断绝为由,再次联袂请求回师宁远,因为满清主力还在锦州围城,面对身后的满清偏师,大明官军还有绝对优势,但是洪承畴霸蛮固执的性格再次发挥作用,仍然坚持既定的战略不变。
等到黄台吉率领满清主力弃了锦州,南北夹攻松山城的时候,洪承畴麾下的总兵们人人惊恐,也不再给听不进意见的洪承畴提建议了,而是各自直接率军撤退,导致明军大乱。
一个月后,洪承畴率领的这一支大明官军最后的精锐主力,在松山附近全军覆没,随后,祖大寿率领锦州守军投降,吴三桂退守山海关,从此辽东镇完蛋了,宁锦防线也彻底土崩瓦解。
这其中,当然有崇祯皇帝以及满朝文武不断催促洪承畴进兵的因素,但是当塔山失守,塔山笔架岗储粮之地已经被烧之后,解围锦州事实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时候,洪承畴应该听从麾下总兵们的建议,赶紧撤军回师,但他没有。
这就不能不说有他的性格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了。
如今洪承畴年纪轻轻就已经身居高位,更是深得当今皇帝信重,性格之中原本就有的那种霸道专断,更是得到了加强。
当然,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因为明末的文官,普遍对武将充满着不信任,到了松山之战前夕的时候,洪承畴对云集辽东的各路总兵们更是不信任,把这些个总兵们对进兵决战的忧虑当成了怯懦,把他们对自己的一再建议,当成了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和不服,结果酿成了最后的大祸。
不过洪承畴的这种性格,也有好处,关键看是用在什么地方。
在山高皇帝远的大西北,针对流贼进行作战的时候,因为战机稍纵即逝,需要当机立断、临机决断的情况非常多,兼且麾下悍将如云,一个统帅若是没有自己的主心骨,那就非常危险了。
崇祯十三年洪承畴调任辽东之前,他之所以能够在西北剿灭流贼的战场上所向披靡功勋卓著,就得益于他的这种霸蛮性格。
说不好听点,叫作蛮横霸道。
说好听一点,就叫做果断坚决。
这一次,原本答应得好好的,接受王左挂等人投降,结果王左挂等人投降之后,洪承畴连面儿都不见一下,直接五花大绑、分头关押,而且小命几乎肯定是保不住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