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天道:荀子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就是智。仁义礼智,都是人所固有的,是天性,不是其他什么人给的。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够学习,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轲这话也不对。”荀子进一步回答,“这是他不了解什么是本性,也不明白本性和人为的区别。所谓本性,那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可以造出来的。学了能够做到,经过人为的努力造成的,那叫作‘伪’。孟轲说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天生品性,这话不对。仁义礼智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我来打个比方。陶工用陶土制造成了陶器。人的本性好比是陶土,仁义礼智好比用陶土做成的杯子和盘子。陶土是天生的,杯子和盘子是人加工制作而成的。人的本性原本并没有仁义礼智,如同陶土;人的仁义礼智是后天加工制作才有的,就像是杯子和盘子。所以,没有仁义礼智的陶土是本性。而具有仁义礼智的杯子和盘子并不是本性,而是经过加工制作之后才有的。这就是‘性’和‘伪’的区别。”
淳于越还是不解,他辩驳说:“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人因为丧失了本性所以才变恶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这话也不对。人的本性是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饿了,但是见到长者不敢先吃,那是为了谦让。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为了代替年长者劳动。子让父,弟让兄,儿子抉持父亲,兄弟代替哥哥,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情yu的,然而却符合礼义道德的规定。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不会有谦让;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孟轲没有辨别清楚‘性’和‘伪’的区别,所以他才说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产生恶。”
淳于越思考了一下,又问:“按照先生所讲,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天下岂不是要永远争夺,相互残杀,不可救药了吗?”
荀子回答说:“不然。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法规的约束,就可以检点言行,改恶从善。正如弯曲的木头,经过矫正可以变直;迟纯的刀斧,经过磨砺能够变得锋利;人会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之下,除恶扬善,达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于越似乎更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和法规又是从哪里来呢?”
“礼义和法规是由圣人制定的,它不是原来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学宫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气愤难忍,他认为荀子回归稷下学宫首次讲学就提出“人性恶”的主张,是哗众取宠,是以批评先师孟子来显示自己高于先师,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是对先师的大不敬。作为孟子的亲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攻击先师。他要回敬这种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来,没有温文尔雅地施礼,也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开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说礼义和法规是圣人制定的,那么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讲坛下的齐王建和众多先生学士为之一惊。“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太尖锐了,荀子能回答得了吗?
孟子的弟子们附和喊叫:“问得好!”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问者的态度不恭,而且提高声音称赞提问的人。他好像很乐意回答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来的尖锐而又很值得一讲的问题。荀子坦然说:“是呀,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讲坛下的先生学士对荀子的豁达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听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说:“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
好家伙!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此话闻所未有闻,想也不敢想,众人再一次面面相觑。
那位原祭酒先生并不惊讶,很得意荀子掉进了他设下的圈套,提高声音追问:“那我请问,既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又是如何能够制定礼义与法规呢?”
荀子有意把面目沉下来,郑重地重复他的问话:“是呀!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又如何能够制定礼义和法规呢?”
荀子看了看讲坛下众目睽睽的先生学士,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注视着荀子,期待着荀子的回答。
心就是智。仁义礼智,都是人所固有的,是天性,不是其他什么人给的。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够学习,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轲这话也不对。”荀子进一步回答,“这是他不了解什么是本性,也不明白本性和人为的区别。所谓本性,那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学来的,也不是可以造出来的。学了能够做到,经过人为的努力造成的,那叫作‘伪’。孟轲说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天生品性,这话不对。仁义礼智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我来打个比方。陶工用陶土制造成了陶器。人的本性好比是陶土,仁义礼智好比用陶土做成的杯子和盘子。陶土是天生的,杯子和盘子是人加工制作而成的。人的本性原本并没有仁义礼智,如同陶土;人的仁义礼智是后天加工制作才有的,就像是杯子和盘子。所以,没有仁义礼智的陶土是本性。而具有仁义礼智的杯子和盘子并不是本性,而是经过加工制作之后才有的。这就是‘性’和‘伪’的区别。”
淳于越还是不解,他辩驳说:“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人因为丧失了本性所以才变恶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这话也不对。人的本性是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饿了,但是见到长者不敢先吃,那是为了谦让。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为了代替年长者劳动。子让父,弟让兄,儿子抉持父亲,兄弟代替哥哥,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情yu的,然而却符合礼义道德的规定。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不会有谦让;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孟轲没有辨别清楚‘性’和‘伪’的区别,所以他才说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产生恶。”
淳于越思考了一下,又问:“按照先生所讲,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天下岂不是要永远争夺,相互残杀,不可救药了吗?”
荀子回答说:“不然。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法规的约束,就可以检点言行,改恶从善。正如弯曲的木头,经过矫正可以变直;迟纯的刀斧,经过磨砺能够变得锋利;人会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之下,除恶扬善,达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于越似乎更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和法规又是从哪里来呢?”
“礼义和法规是由圣人制定的,它不是原来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学宫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气愤难忍,他认为荀子回归稷下学宫首次讲学就提出“人性恶”的主张,是哗众取宠,是以批评先师孟子来显示自己高于先师,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是对先师的大不敬。作为孟子的亲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攻击先师。他要回敬这种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来,没有温文尔雅地施礼,也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开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说礼义和法规是圣人制定的,那么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讲坛下的齐王建和众多先生学士为之一惊。“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太尖锐了,荀子能回答得了吗?
孟子的弟子们附和喊叫:“问得好!”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问者的态度不恭,而且提高声音称赞提问的人。他好像很乐意回答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来的尖锐而又很值得一讲的问题。荀子坦然说:“是呀,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讲坛下的先生学士对荀子的豁达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听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说:“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
好家伙!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此话闻所未有闻,想也不敢想,众人再一次面面相觑。
那位原祭酒先生并不惊讶,很得意荀子掉进了他设下的圈套,提高声音追问:“那我请问,既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又是如何能够制定礼义与法规呢?”
荀子有意把面目沉下来,郑重地重复他的问话:“是呀!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又如何能够制定礼义和法规呢?”
荀子看了看讲坛下众目睽睽的先生学士,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注视着荀子,期待着荀子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