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学的危机(2) (1/2)
51小说网 www.51xsw.com,需要了解的经济问题(财经郎眼0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郎咸平:你要晓得,在美国高校看你的科技文献,不是看数量,而是看你的论文引用率有多少,也就是你发表完这篇论文之后,别人写论文的时候参考了几次。那是非常规范的,像我的论文有多少引用,每篇都有统计的。我们对诺贝尔奖的理解是不够的,它其实就是要找到在某个专业学科里面第一个提出某个新观点的人。这个观点是你先提出来的,拿诺贝尔奖的才会是你。
闫肖锋:原创性。
王牧笛:现在网友还在问,郎教授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郎咸平: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你说我论文发表得怎么样?我论文发表得非常多。原始贡献有没有?也有的,问题是有这个原始贡献的人不止我一个。而且要经过二三十年之后,才知道你的贡献有没有影响力,到时候还得看能不能追溯到你,因为如果是几个人同时提出来的,它到底选谁,这都很难说。因此,我们不要对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遴选过程。
王牧笛:而每年诺贝尔奖结果一出,国内的媒体总会反思,除了反思刚才说的科研模式,还会反思教育模式,就是所谓人才培养的模式,媒体一直都在说,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创新性不足。
郎咸平:对,就像中国科技大不是搞了个少年班吗?少年班毕业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也有不错的,但是就没有出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天才,他们就只是像一般好学校的毕业生一样,在各行各业小有成就。可是这不是少年班的初衷,少年班是希望培养出天才的。为什么出不了天才呢?因为它遴选过程就是有问题的,它当初在高中和初中所选拔的尖子学生都不是天才,而是些解题高手。
王牧笛:我看前两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小女孩参加奥数培训,3年一道题都没听懂,她竟然这样坚持了3年。
郎咸平:这个意志力之强真是不可想象。
闫肖锋:我想起来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为什么30年高考出了这么多高考状元,但没有一个在政经各界成为杰出的人才,然后这么多在国际奥数上拿大奖的,但是没有出一个正牌的数学家,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
郎咸平:很多人问我说:“你的小孩在美国,你希望他念什么学科?”我说:“我希望他念数学,希望他念英文。”他们说:“数学不是很枯燥吗?”我说:“对不起,那是中国的数学很枯燥。在美国学数学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你觉得非常有趣。”我们不但解数学题,学英文都是在解题。像语法什么的,这都是在解题。你说美国人懂语法吗?他也不太懂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英文语法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人。
闫肖锋:最近还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内地学汉语的这些学生竟然比不过在美国学汉语的学生,因为教育方法不同,中国是背语法、背偏旁。
郎咸平:就是解题嘛。
闫肖锋:美国是从语感、从对话上来训练。
王牧笛:一种是用感觉来学语言,一种是用语法来学语言,两者思路不一样。
郎咸平:所以到最后我们学生只能看,甚至看也看不很明白,不会听、说、读、写。
王牧笛:而且你会看到中西方教育里面,对于质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国人以前写字是从上往下写的,所以会不断点头,不断地确定;而西方人是从左往右写的,不断地摇头,不断地说NO。所以你看这种质疑精神对于科研或者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郎咸平: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看论文的时候,看到一篇论文的一个假设条件可能有问题,我改变这个假设条件之后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就能发表论文了。所以我们在美国做研究的过程就是要质疑前人,不断地怀疑才能够积累,才能创建出真正的科学,所以质疑就是创造力的开始。而我们中国的教育有质疑吗?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东西,我们的学生要全盘照抄、要背,背完之后要考试,考题还有标准答案,这样教出的学生就不可能有创造力。
闫肖锋:最后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萎缩,身体也越来越萎缩,你看现在这些年轻人一点都不阳光。
郎咸平:而且我看到小学生拿的那个书包比我的行李箱还重呢。
闫肖锋:绝对比你的重。
王牧笛:我妹妹前两天刚上大学,给我发封邮件,说:“哥,我最近遇到一个困惑,你说这个背东西,我是死记硬背呢?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背?”
郎咸平:在我们这就不能按照自己理解去背。
闫肖锋:所以出现了刚才说的,在美国学汉语要比在中国内地学汉语还要有效。实际上,你真正理解的东西别人想拿都拿不走,你死记硬背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说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想起一部电影叫《死亡诗社》。那里边那个教师就是刻意去发掘学生们阳光的一面、培养质疑的精神、激发他们的青春跟活力,最后学生们都非常非常喜欢他。
对学术的信托责任
作为一个学术人,你既然在这个位子,你就要承担起对国家、... -->>
郎咸平:你要晓得,在美国高校看你的科技文献,不是看数量,而是看你的论文引用率有多少,也就是你发表完这篇论文之后,别人写论文的时候参考了几次。那是非常规范的,像我的论文有多少引用,每篇都有统计的。我们对诺贝尔奖的理解是不够的,它其实就是要找到在某个专业学科里面第一个提出某个新观点的人。这个观点是你先提出来的,拿诺贝尔奖的才会是你。
闫肖锋:原创性。
王牧笛:现在网友还在问,郎教授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郎咸平: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你说我论文发表得怎么样?我论文发表得非常多。原始贡献有没有?也有的,问题是有这个原始贡献的人不止我一个。而且要经过二三十年之后,才知道你的贡献有没有影响力,到时候还得看能不能追溯到你,因为如果是几个人同时提出来的,它到底选谁,这都很难说。因此,我们不要对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遴选过程。
王牧笛:而每年诺贝尔奖结果一出,国内的媒体总会反思,除了反思刚才说的科研模式,还会反思教育模式,就是所谓人才培养的模式,媒体一直都在说,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创新性不足。
郎咸平:对,就像中国科技大不是搞了个少年班吗?少年班毕业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也有不错的,但是就没有出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天才,他们就只是像一般好学校的毕业生一样,在各行各业小有成就。可是这不是少年班的初衷,少年班是希望培养出天才的。为什么出不了天才呢?因为它遴选过程就是有问题的,它当初在高中和初中所选拔的尖子学生都不是天才,而是些解题高手。
王牧笛:我看前两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小女孩参加奥数培训,3年一道题都没听懂,她竟然这样坚持了3年。
郎咸平:这个意志力之强真是不可想象。
闫肖锋:我想起来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为什么30年高考出了这么多高考状元,但没有一个在政经各界成为杰出的人才,然后这么多在国际奥数上拿大奖的,但是没有出一个正牌的数学家,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
郎咸平:很多人问我说:“你的小孩在美国,你希望他念什么学科?”我说:“我希望他念数学,希望他念英文。”他们说:“数学不是很枯燥吗?”我说:“对不起,那是中国的数学很枯燥。在美国学数学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你觉得非常有趣。”我们不但解数学题,学英文都是在解题。像语法什么的,这都是在解题。你说美国人懂语法吗?他也不太懂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英文语法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人。
闫肖锋:最近还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内地学汉语的这些学生竟然比不过在美国学汉语的学生,因为教育方法不同,中国是背语法、背偏旁。
郎咸平:就是解题嘛。
闫肖锋:美国是从语感、从对话上来训练。
王牧笛:一种是用感觉来学语言,一种是用语法来学语言,两者思路不一样。
郎咸平:所以到最后我们学生只能看,甚至看也看不很明白,不会听、说、读、写。
王牧笛:而且你会看到中西方教育里面,对于质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国人以前写字是从上往下写的,所以会不断点头,不断地确定;而西方人是从左往右写的,不断地摇头,不断地说NO。所以你看这种质疑精神对于科研或者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郎咸平: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看论文的时候,看到一篇论文的一个假设条件可能有问题,我改变这个假设条件之后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就能发表论文了。所以我们在美国做研究的过程就是要质疑前人,不断地怀疑才能够积累,才能创建出真正的科学,所以质疑就是创造力的开始。而我们中国的教育有质疑吗?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东西,我们的学生要全盘照抄、要背,背完之后要考试,考题还有标准答案,这样教出的学生就不可能有创造力。
闫肖锋:最后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萎缩,身体也越来越萎缩,你看现在这些年轻人一点都不阳光。
郎咸平:而且我看到小学生拿的那个书包比我的行李箱还重呢。
闫肖锋:绝对比你的重。
王牧笛:我妹妹前两天刚上大学,给我发封邮件,说:“哥,我最近遇到一个困惑,你说这个背东西,我是死记硬背呢?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背?”
郎咸平:在我们这就不能按照自己理解去背。
闫肖锋:所以出现了刚才说的,在美国学汉语要比在中国内地学汉语还要有效。实际上,你真正理解的东西别人想拿都拿不走,你死记硬背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说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想起一部电影叫《死亡诗社》。那里边那个教师就是刻意去发掘学生们阳光的一面、培养质疑的精神、激发他们的青春跟活力,最后学生们都非常非常喜欢他。
对学术的信托责任
作为一个学术人,你既然在这个位子,你就要承担起对国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