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www.51xsw.com,左岸读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般的训练对这么小的孩子可能是有害的。我们的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以我自己为例证,向她展示小不一定就弱。我自幼个子又小又瘦又弱。记得上大学时同学还以问答的形式开我的玩笑:“薛涌有一百斤吗?”“戴着眼睛够一百斤,摘了眼睛就不够了。”这确实是事实。而在此之前上高中时其实还更惨。一次体育老师宣布一个月后要测一千五百米,要大家好好准备。我从小不管是什么项目,都是全班最后,跑二百米都吃力,一千五岂不要我的命吗?于是我怯生生问一个强壮的男生跑一千五是什么滋味。他当着好多女生嘲笑我:“这怎么是你能跑的呢?你跟着女孩子后面跑八百能下来就不错了!”对个青春期的男孩,这实在是个奇耻大辱。好在家兄正好是学校一千五的冠军,还在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上拿过第八。于是我问他怎么提高成绩。他告诉我一套训练方法,我每天早晨照着练,累得直想吐。可是,一个月后一测验,我竟是全班第四!这一下子改变了我的自我期待。我从此不觉得我弱,长跑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在北大上学时,在中文系是三千米第二;后来到了耶鲁,客串商学院的登山越野赛,也拿了第二。如今人到中年,四十分钟内还是能够完成万米。一千五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短跑”了。
不仅如此,我还开始练健美,希望皮包骨头的躯体能长些肌肉。那是二十多岁时候的事情。老友社会学家郑也夫嘲笑我:“这可是最先天决定的项目。你怎么练也赶不上那些不练的呀。”确实,活了二十多岁,我就没见过一个男人比我弱、比我瘦。不过我告诉他:“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如果在自己最弱的方面努力,能练得和常人差不多,世界上还有什么挑战我不能应付呢?”他看我一眼,不说话了。这也是我要向女儿展示的东西。那时我每天带她去健身房。我让她抱着我的躯体,拿她作负重引体向上。当时她三十斤多一些。我负载着她能作七个引起向上。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一次在游乐场我也这么玩了一次。一个漂亮的妈妈走过来说:“好一个强壮的男人!”我当然有些飘飘然了。不过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在眼里。她也渐渐知道了小未必是弱。我还准备跑个公路赛给她看看,那可是我的强项。只是因为腿伤尚未实现。
家长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家长的行为最有说服力。不过,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反复告诉她:她体重轻没有关系。她身材苗条美丽,许多人还巴不得象她这样呢。后来送她去芭蕾课、参加波士顿芭蕾舞团的演出(后面有专节叙述),她身材出众渐渐引来了羡慕。芭蕾课上的一个女孩子甚至跑过来对她伤心地说:“你真运气,我太胖了。”我们为那个女孩子难受。不过,以父母的私心,还是高兴地看着女儿渐渐开始肯定自己“心理循环”从负向变成了正向。
当然,消除“负向心理循环”仅仅是个防御性的消极措施。建立“正向心理循环”、让孩子相信自己,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我悟出这一点,也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省。
我小时候功课一直很差,是家里最不争气的孩子。但高中时突然奋飞,1979年高考名列北京文科的前十五,一下子进了北大。事后想想,我一直功课差、个头小、身体弱,这种状态至少从一年级持续到初中,按说应该全无自信才对。可是,最后支持我的竟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我很聪明!
我小时候父母去干校,三兄弟在北京跟着一个不识字的保姆,加上自己调皮捣蛋,甚至在上一年级时就试图打老师,自然很不成器。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围大人都说我聪明,也许是对父母的客气吧。我则一直信以为真。还记得有一次在小学上大字课,我描红模字几分钟就描完,写的自然乱七八糟。老师大怒,停下课来,专门批评我的学习态度问题。她开始就对全班说:“有人说薛涌聪明。你们说他聪明吗?”她还特别把“聪明”两个字写在黑版上,然后围绕着两个字讲开来,并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最后的结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有我的“书法”为证。
这么一堂针对我的大批判课,当然让我无地自容。不过,听着这种批评,另一半的我还在心中窃喜:“我还是聪明呀!”这一自我意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以后不管我的功课怎么一塌糊涂,我都有个与众不同的信念,觉得哪天自己会不得了的,会干一番大事业的。这种舍我其谁的心理状态,使我在高中时突然起飞。那时我数学学不好,自己还发展出一套理论,觉得我的脑子一定是非常复杂,而现在的数学太基础、太机械,不需要创造性,我这个复杂的脑子对之不耐烦;没准到了高等数学,别人理解不了,我倒能轻易掌握。总之,我是大器晚成、后发制人。这套观念还确实帮助了我。记得数学课讲到“极限”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极限的概念属于高等数学,一下子觉得该自己显身手了,结果理解得特别快。
“自以为聪明”在中文中是个讽刺性的语言。但是,自以为聪明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的话,也未必是个坏事。相信自己聪明,就象相信宗教一样,越小家长给孩子灌输,孩子就越容易接受,而且会把“自己很聪明”这一观念,变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使之一生受益。我们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教育女儿。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一点证据,就马上设法让女儿意识到:她非常聪明!以图创造“正向心理循环”的“第一推动”比如,我会对她讲:“你看,爸爸妈妈的英语不是自己的母语,许多东西不能教你,还要向你学;而你的同学们,爸爸妈妈的英语是母语,平时一天到晚教他们,他们读书的优势太大了。可是你再看看,你在班里是几个读书最快的。而且你又学钢琴,又学芭蕾,又学中文,你很有天赋。爸爸妈妈非常为你自豪!”有时她刚作好一个加法,我就故作吃惊地说:“哇,这么小就能作这么难的题!你真是不得了,有数学才能。大概是从妈妈那里来的。妈妈当年数学就很好。”她还真信以为真,有时缠着妈妈要求:“你问我个数学问题!你问我个数学问题!”现在她已经三年级,有的孩子对数学已经开始头痛。她其实并没有时间学多少数学,不过一提数学就兴致勃勃。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让孩子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因为她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表现会最出色,会最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才能。这也是我们送她上芭蕾课的原因。对此后边有一节专门讨论。
当然,万事都不能过分。自信不等于盲目自大或者骄傲。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教育方法。就女儿的具体案例看,我们在这方面教育过分的可能性很小。首先,她是个非常谦和的人,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品质是哪里来的,至少不是从不太谦和的爸爸那里来的。如上所述,她对“最”字很警惕。我要是说她某方面“最好”她马上指出:“你没有见过所有的人,怎么能用‘最’字?总有人比我好吧?”有时我们一起在电视上看总统大选。我问她:“你长大要选总统吗?我觉得你有能力当一个很好的总统。”她马上说:“这个我可不知道。”她知道总统是个很重要的职务,不过她还搞不清楚总统究竟都干什么、她能否胜任。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她不会轻易说自己行。真要感谢上天给了她这么好的品性,因为我不相信这是我教育出来的。当然,她现在绝对是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我们则在反复强调她聪明的同时教育她:聪明不意味着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责任。世界上有许多复杂的事情,需要聪明人去作。同时,聪明人应该帮助别人。她的朋友杰克读书很困难,我们就鼓励她去教他。这样,她既相信自己聪明,又保持着虚心、谦和的处世态度。
总之,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学得快一些,慢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如果有这个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孩子一、二年级落后一点,长大很快就追回来。毕竟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从几年后的角度看实在是少和简单得微不足道。我自己从一年级到初中,落后了七、八年,高中两年就一下子追回来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催逼下,愁眉苦脸地挣扎了七、八年,开始也许比我快,但心理垮了,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或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选择了自己。家长要帮助孩子作出好的选择。
来源:薛涌:反智的书生
一般的训练对这么小的孩子可能是有害的。我们的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以我自己为例证,向她展示小不一定就弱。我自幼个子又小又瘦又弱。记得上大学时同学还以问答的形式开我的玩笑:“薛涌有一百斤吗?”“戴着眼睛够一百斤,摘了眼睛就不够了。”这确实是事实。而在此之前上高中时其实还更惨。一次体育老师宣布一个月后要测一千五百米,要大家好好准备。我从小不管是什么项目,都是全班最后,跑二百米都吃力,一千五岂不要我的命吗?于是我怯生生问一个强壮的男生跑一千五是什么滋味。他当着好多女生嘲笑我:“这怎么是你能跑的呢?你跟着女孩子后面跑八百能下来就不错了!”对个青春期的男孩,这实在是个奇耻大辱。好在家兄正好是学校一千五的冠军,还在海淀区中学生运动会上拿过第八。于是我问他怎么提高成绩。他告诉我一套训练方法,我每天早晨照着练,累得直想吐。可是,一个月后一测验,我竟是全班第四!这一下子改变了我的自我期待。我从此不觉得我弱,长跑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在北大上学时,在中文系是三千米第二;后来到了耶鲁,客串商学院的登山越野赛,也拿了第二。如今人到中年,四十分钟内还是能够完成万米。一千五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短跑”了。
不仅如此,我还开始练健美,希望皮包骨头的躯体能长些肌肉。那是二十多岁时候的事情。老友社会学家郑也夫嘲笑我:“这可是最先天决定的项目。你怎么练也赶不上那些不练的呀。”确实,活了二十多岁,我就没见过一个男人比我弱、比我瘦。不过我告诉他:“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如果在自己最弱的方面努力,能练得和常人差不多,世界上还有什么挑战我不能应付呢?”他看我一眼,不说话了。这也是我要向女儿展示的东西。那时我每天带她去健身房。我让她抱着我的躯体,拿她作负重引体向上。当时她三十斤多一些。我负载着她能作七个引起向上。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一次在游乐场我也这么玩了一次。一个漂亮的妈妈走过来说:“好一个强壮的男人!”我当然有些飘飘然了。不过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在眼里。她也渐渐知道了小未必是弱。我还准备跑个公路赛给她看看,那可是我的强项。只是因为腿伤尚未实现。
家长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家长的行为最有说服力。不过,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反复告诉她:她体重轻没有关系。她身材苗条美丽,许多人还巴不得象她这样呢。后来送她去芭蕾课、参加波士顿芭蕾舞团的演出(后面有专节叙述),她身材出众渐渐引来了羡慕。芭蕾课上的一个女孩子甚至跑过来对她伤心地说:“你真运气,我太胖了。”我们为那个女孩子难受。不过,以父母的私心,还是高兴地看着女儿渐渐开始肯定自己“心理循环”从负向变成了正向。
当然,消除“负向心理循环”仅仅是个防御性的消极措施。建立“正向心理循环”、让孩子相信自己,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我悟出这一点,也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省。
我小时候功课一直很差,是家里最不争气的孩子。但高中时突然奋飞,1979年高考名列北京文科的前十五,一下子进了北大。事后想想,我一直功课差、个头小、身体弱,这种状态至少从一年级持续到初中,按说应该全无自信才对。可是,最后支持我的竟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我很聪明!
我小时候父母去干校,三兄弟在北京跟着一个不识字的保姆,加上自己调皮捣蛋,甚至在上一年级时就试图打老师,自然很不成器。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周围大人都说我聪明,也许是对父母的客气吧。我则一直信以为真。还记得有一次在小学上大字课,我描红模字几分钟就描完,写的自然乱七八糟。老师大怒,停下课来,专门批评我的学习态度问题。她开始就对全班说:“有人说薛涌聪明。你们说他聪明吗?”她还特别把“聪明”两个字写在黑版上,然后围绕着两个字讲开来,并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最后的结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愚蠢的。有我的“书法”为证。
这么一堂针对我的大批判课,当然让我无地自容。不过,听着这种批评,另一半的我还在心中窃喜:“我还是聪明呀!”这一自我意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以后不管我的功课怎么一塌糊涂,我都有个与众不同的信念,觉得哪天自己会不得了的,会干一番大事业的。这种舍我其谁的心理状态,使我在高中时突然起飞。那时我数学学不好,自己还发展出一套理论,觉得我的脑子一定是非常复杂,而现在的数学太基础、太机械,不需要创造性,我这个复杂的脑子对之不耐烦;没准到了高等数学,别人理解不了,我倒能轻易掌握。总之,我是大器晚成、后发制人。这套观念还确实帮助了我。记得数学课讲到“极限”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极限的概念属于高等数学,一下子觉得该自己显身手了,结果理解得特别快。
“自以为聪明”在中文中是个讽刺性的语言。但是,自以为聪明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的话,也未必是个坏事。相信自己聪明,就象相信宗教一样,越小家长给孩子灌输,孩子就越容易接受,而且会把“自己很聪明”这一观念,变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使之一生受益。我们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教育女儿。无论干什么,只要有一点证据,就马上设法让女儿意识到:她非常聪明!以图创造“正向心理循环”的“第一推动”比如,我会对她讲:“你看,爸爸妈妈的英语不是自己的母语,许多东西不能教你,还要向你学;而你的同学们,爸爸妈妈的英语是母语,平时一天到晚教他们,他们读书的优势太大了。可是你再看看,你在班里是几个读书最快的。而且你又学钢琴,又学芭蕾,又学中文,你很有天赋。爸爸妈妈非常为你自豪!”有时她刚作好一个加法,我就故作吃惊地说:“哇,这么小就能作这么难的题!你真是不得了,有数学才能。大概是从妈妈那里来的。妈妈当年数学就很好。”她还真信以为真,有时缠着妈妈要求:“你问我个数学问题!你问我个数学问题!”现在她已经三年级,有的孩子对数学已经开始头痛。她其实并没有时间学多少数学,不过一提数学就兴致勃勃。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让孩子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因为她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表现会最出色,会最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才能。这也是我们送她上芭蕾课的原因。对此后边有一节专门讨论。
当然,万事都不能过分。自信不等于盲目自大或者骄傲。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教育方法。就女儿的具体案例看,我们在这方面教育过分的可能性很小。首先,她是个非常谦和的人,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品质是哪里来的,至少不是从不太谦和的爸爸那里来的。如上所述,她对“最”字很警惕。我要是说她某方面“最好”她马上指出:“你没有见过所有的人,怎么能用‘最’字?总有人比我好吧?”有时我们一起在电视上看总统大选。我问她:“你长大要选总统吗?我觉得你有能力当一个很好的总统。”她马上说:“这个我可不知道。”她知道总统是个很重要的职务,不过她还搞不清楚总统究竟都干什么、她能否胜任。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她不会轻易说自己行。真要感谢上天给了她这么好的品性,因为我不相信这是我教育出来的。当然,她现在绝对是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我们则在反复强调她聪明的同时教育她:聪明不意味着比别人优越,而意味着责任。世界上有许多复杂的事情,需要聪明人去作。同时,聪明人应该帮助别人。她的朋友杰克读书很困难,我们就鼓励她去教他。这样,她既相信自己聪明,又保持着虚心、谦和的处世态度。
总之,在早期教育中,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孩子学得快一些,慢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如果有这个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孩子一、二年级落后一点,长大很快就追回来。毕竟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从几年后的角度看实在是少和简单得微不足道。我自己从一年级到初中,落后了七、八年,高中两年就一下子追回来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催逼下,愁眉苦脸地挣扎了七、八年,开始也许比我快,但心理垮了,就什么都完了。所以我们要记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或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选择了自己。家长要帮助孩子作出好的选择。
来源:薛涌:反智的书生